職場上,懂得“戰略性放棄”的人最後都“贏”了

作者 | 孫瑞希

微信公眾號 | 瑞希在線(ID:ruixizaixian01)

職場上,懂得“戰略性放棄”的人最後都“贏”了

寫在前面: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但我們往往被一些觀念誤導:想要取得職業成就,就要多學習、多做事,認真完成工作任務清單。實際上,這些觀念只會讓我們離成功越來越遠。

《孟子·離婁下》有句廣為人知的話:“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意思是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放棄一些事情不做,縮小目標,才能在別的事情上做出成績來。用今天的話來講叫:“戰略性放棄”。


01

職場上,放棄一些事情反而更容易成功


十年前,我“空降”到某建築施工企業集團做人力資源經理。當時,公司剛剛結束與上海某管理諮詢公司的項目合作,人力資源板塊涉及到的諮詢項目有戰略、績效和薪酬。我最重要的一項工作任務就是將這些項目在集團內部優化並落地。

在我之前的職業生涯裡,總的來說,一路升遷,也算順風順水,所以對於這件事我是充滿信心的。但現實卻狠狠地打了我一巴掌,無論我多麼努力,人力資源部的各項業務都陷入了一團糟的狀態。我累死累活,焦慮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我給深圳某管理諮詢公司的一位老師打電話,向她求救,希望她能給我一點建議。儘管之前我只是參加過幾次她的培訓課,和她並無交情。但情急之下,我太想抓住這棵救命稻草了。

幸運的是,老師仍然記得我的名字。在聽我描述完問題之後,她沉默了一會兒,然後問我人力資源部的人員配置、各自職責以及我對他們的評價。

最後,老師告訴我,把人力資源部的副經理C某邊緣化;晉升業務骨幹Z某;為避免Z某“一股獨大”,重點培養管培生L某;為避免C某在邊緣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敵對情緒以及工作疏漏,調整Q某的工作內容,與C某搭班子。將關鍵崗位的工作分配好,其他崗位按部就班就可以。

我聽完了,遲疑了一下,我問老師:“對於諮詢項目,您有哪些具體建議呢?”老師告訴我:“那些都是術的東西,你要學會抓關鍵、抓重點,把合適的人安排到合適的位置上,很多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我按照老師的建議,爭取到老闆的支持,重新調整了人力資源部的權力佈局和任務分配,很快,工作開始理順了。

在諮詢公司撤走的一個月後,績效管理開始在集團全面推行。經過不斷地優化,一年後,項目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建設廳領導視察時,我做了關於人力資源變革的彙報,得到副廳長的高度讚揚。

但這個時候,又出了新問題。集團在各個事業部成立了綜合辦公室,同時接受集團辦公室和集團人力資源部的業務指導。當時,集團與北大縱橫管理諮詢集團的新項目也開始全面落地,所以,大家的工作任務都很重。

每週的經理辦公會,我發現對於人力資源部分配的工作,事業部綜合辦公室的負責人都列了工作清單,他們會認真地執行工作清單,但經常會有重大的工作疏漏。

我和他們重新梳理了工作清單,指導大家把清單中最重要的一項任務標註出來,每週將80%的精力和資源用在那項最重要的任務上。事後證明,這是一種非常高效的工作方法。

在工作任務極其繁重的情況下,它能保證大家完成關鍵任務,即便有些小的任務沒有完成,也不會對大局造成實質性影響。

因為這樣的經歷,我總結出一條有趣的規律:職場上,放棄一些事情反而更容易成功。比如我一開始推行諮詢項目時為什麼會陷入困境?因為我僅僅是圍繞項目內容做各種改進和優化,但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當我在老師的指導下,放棄了改進和優化項目的想法,轉而將合適的人放在關鍵崗位上時,這件事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很多事,我們都能做,但不是必須做。成功的關鍵在於圍繞目標,放棄旁枝末節,找到那件必須做的事情。

給事業部綜合辦公室分配工作也是一樣的道理。我的那些同事們,他們把任務清單列得滿滿的,然後認真地按照清單來工作,完成一項工作任務就劃掉一項。

但是,在繁重的工作中,他們把日程安排得如此之滿,就會陷入疲於奔命的狀態,導致工作效率的降低。所以,他們雖然能完成大部分工作任務,但經常有重大工作疏漏,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當我們把最關鍵的那個工作任務挑出來,縮小了目標範圍,將大部分精力和資源聚焦在一件事上面時,反倒比較容易成功。而我們大多數人平時都不是這樣做的,我們希望面面俱到,結果像“千手觀音”一樣,把自己搞得手忙腳亂。

職場上,懂得“戰略性放棄”的人最後都“贏”了

02

為什麼戰略性放棄能獲得很大的成功


我做一對一生涯諮詢時,遇到不少這樣的來訪者:想要的東西很多,並希望一次性解決。當他發現一份工作不能滿足他所有期待時,就糾結不已,甚至會在十字路口止步不前。

通常情況下,在資源不足的時候(如果你的原生家庭非富即貴請忽略這段文字),有些選擇只能“戰略性放棄”。

如果你的人生目標是事業有成,多賺錢,那麼你就要放棄對安全穩定的幻想;如果你的人生目標是像風一樣自由,那麼你就要放棄對大富大貴的幻想……

那些在職場上有所成就的人,通常在決策之前,會優先考慮自己的“核心任務”,圍繞著核心任務做其它事情,他們把“二八法則”運用到了極致。

“二八法則”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發現的。他認為,

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也就說,對於職業成功這件事情,資源分配是不公平的,有選擇地付出,才能有效獲得回報。

我的客戶老莊是一位事業有成的企業家,他能取得今天的財富和地位,其實是源自少數幾個關鍵的決策。

比如:剛畢業時,他放棄了文藝青年的夢想,做了銷售,後來從普通銷售員做到銷售副總,再到自立門戶開了公司;他費盡心力,集中所有資源,折騰了5年,公司終於在新加坡上市;他早年孤注一擲買的一塊地皮被徵用,他獲得了不菲的補償款……

所以,我們可以參照二八法則,在我們想要做、能夠做的事情中,找出最重要的那20%。如果資源有限,還可以在這20%的基礎上進一步縮小範圍,只保留一件最重要的事。戰略性放棄不重要的事,深度聚焦重要的事,這才是成功的關鍵。

職場上,懂得“戰略性放棄”的人最後都“贏”了

03

怎樣找到最值得做的事


每個人所處的人生階段不同,所以面臨的職業發展任務也不同。因此,想要找到最重要的那20%,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兩個問題:在當下的人生階段,我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我能做的事情是什麼?然後將兩個問題拆解成三個部分。

1、我想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我們想要做的事情往往很多,想錢多事兒離家近;想位高權重責任輕;想高端大氣上檔次;想低調奢華有內涵……這時,我們需要從這諸多想做的事情裡挑出那件最想要做的事情。什麼都想,等於什麼都“白想”。

2、我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我們能做的事情也很多,有些事情,並不是必須去做,所以我們需要認真思考:能做的事情中,哪件是核心的、重中之重的。什麼都能做,等於什麼都做不好。

3、哪一件事做成,會讓其他事情變得不再必要

將想做的最重要的事和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放在一起比較,想一想看,在你諸多的人生期待中,你做了哪一件事會撬動其他事情的實現。也就是說,你做了這件事之後,會發現為了實現目標而要做的其他事情可以花費很少的精力就能完成,或者壓根就沒有必要去做了。

打個比方,我遇到過一些來訪者,他們一開始對職業選擇有很多訴求:工作環境、人際關係、薪酬待遇、自我實現、工作時間等等。但是當他們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之前的其他要求就被弱化了。

比如總加班時,他們會安慰自己說:看在錢的份兒上;領導性格不好,他們會安慰自己說:看在錢的份兒上……

這說明,對於他們來講,在當下的職業發展階段,最重要的那件事是“經濟報酬”,只要這件核心的事情解決了,其他的事情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當然,對於不同的人而言,職業選擇中,最重要的事不一定是“經濟報酬”,有些人可能是“利他助人”,有些人可能是“生活方式”。當我們找到了那件最重要的事情,你就不會讓其他瑣事阻礙你的決策。

職場上,懂得“戰略性放棄”的人最後都“贏”了

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百分之百完美的人生,白璧也會有微瑕。所以很多看似美好的人生,看似成功的人生,都是不斷權衡和取捨之後的結果。

想要有所成就,你必須知道自己應該做的那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對於這個目標以外的事情,可以選擇“戰略性放棄”。

有舍有得,知道自己想放棄什麼,那才是超越平庸的真正力量。


作者簡介: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十餘年HR從業經驗,經歷了從一線員工到高管的職業發展歷程。只寫實用的成長乾貨,推動你的職場進化。如果你正處在職場困境中,請為自己找一個靠譜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