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的能力比哥哥差上百倍,為何聰明的乾隆還是選嘉慶為接班人?

守鐲


因為乾隆太能活了,他中意的繼承人都沒能熬過他,最後只剩下了嘉慶還湊合

乾隆是中國大一統王朝中壽命最長的皇帝,他總共在位60年(不包括三年太上皇),活了89歲。常言人到七十古來稀,89歲在古代真的算是非常高的年紀了。

作為清朝入關之後的第四位皇帝,乾隆舊習漢學,在繼承人問題上他也是受漢文化影響非常深,希望能立一個嫡長子做太子。

與漢家王朝不同,清朝自立國之後就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繼承人制度,在前幾代政權交替之時都爆發了皇族傾軋,而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著名的“九子奪嫡”,這個歷史事件已經被各種清宮劇演繹N邊了。

到了雍正繼位之後,為了避免再度出現手足相殘的情況,雍正皇帝發明了秘密立儲制度。既由雍正提前寫下兩份傳位詔書,一份密封在錦匣內,高懸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另一份則有雍正親自保管。待雍正駕崩時,由御前顧命大臣將兩份遺旨取出,對證無誤後當眾宣佈儲君名字。

眾所周知,雍正所立的繼承人就是皇四子弘曆,也就是乾隆。

乾隆繼位之後他也繼續採取秘密秘密立儲制度,不過由於受漢文化影響,他想立一個嫡長子繼位,因為清朝到乾隆時還沒有出現一個嫡長子克繼大統的先例,乾隆於是想傳位嫡長子,以示正統。

早在乾隆元年,乾隆皇帝就秘密立孝賢純皇后所生的嫡長子永璉為皇太子,但沒想到僅僅過了兩年永璉就病逝了,這讓乾隆十分悲痛。在永璉病逝後,乾隆贈諡號“端慧皇太子”,以示哀悼。

永璉死後八年,孝賢純皇后又為乾隆生下了嫡次子永琮。永琮的出生讓乾隆十分高興,一度準備立其為太子。但不想永琮更加短壽,2歲時便夭折了,又把乾隆難過的不要不要。(孝賢純皇后富察氏,乾隆一生中最愛的女人)

在接連痛失嫡長子和嫡次子之後,孝賢純皇后也很快去世,這導致乾隆只得放棄立嫡的想法。於是乾隆就將儲君的候選人轉向了皇長子永璜。

永璜是皇貴妃富察氏所生(此富察非彼富察),雖然不是嫡子,但作為乾隆的長子,永璜也是深得乾隆皇帝喜愛的,對他也非常器重。

在永璉和永琮都去世後,乾隆有將大位傳給他的意思,不過由於曾在在孝賢純皇后葬禮上表現的不夠悲傷,永璜遭到了乾隆皇帝的痛斥,並威脅不會將大位傳給他。永璜為此鬱鬱寡歡,不久也病逝了,年僅22歲。對於永璜的死,乾隆非常懊悔,追封其為定親王。

短短的幾年之內,乾隆的嫡長子、嫡次子和長子前後去世,這讓乾隆立嫡立長的希望徹底破滅了。

之後乾隆又將目標轉向皇五子永琪,他在接見英國使臣馬戛爾尼時說道:“朕視皇五子於諸子中更覺貴重,且漢文、滿語、蒙古語、馬步、騎射及算法等事,並皆嫻習,頗屬意於彼”。由此可見乾隆有將大位傳給永琪的想法。(《延禧攻略》中永琪劇照)

但是,還是但是,永琪最後也沒活過乾隆。

在乾隆三十一年時,年僅25歲的永琪也去世了。在永琪生病的時候,為了給永琪沖喜,乾隆專門加封永琪為榮親王,可最後永琪還是走了。

永琪的死讓乾隆心灰意冷,但儲君還是得立啊。於是在乾隆僅剩的皇子中,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嘉慶帝)成為乾隆最後的選擇。

相比於之下,乾隆最先相中的是永瑆。可是永瑆這個人太沉迷於文墨之中,這讓乾隆十分不滿。並且為了保持滿人的文化,乾隆曾多次下旨要求滿洲旗人不得給自己取表字和號,而永瑆卻偏偏自號“少廠”,又號“鏡泉”,這可把乾隆氣得不輕,於是永瑆也被乾隆給排除了。

熬到最後,乾隆發現他已經沒有選擇了,眼下只有皇十五子永琰的表現還說的過去了,已經沒得挑了。

於是乾隆最後只得將大位傳給皇十五子永琰。


千佛山車神


乾隆皇帝選接班人的標準很簡單:只要身體足夠健康,品行方面也還說得過去,他就很知足了。畢竟他老人家活了將近九十歲,截止至秘密立儲時,他一共經歷了十次喪子之痛,這種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感覺,讓乾隆對繼承人已經不可能有什麼高要求了。

同樣的,對於乾隆的兒子們來說,他們最大的考驗並不是如何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取悅父皇的歡心。而是要比父皇活得更長,別在父皇閉眼之前自己就先嚥了氣。



一、乾隆命中“克兒子”

關於乾隆帝的皇子,有一個錯誤印象——就是感覺乾隆的兒子有很多。

如果只從數字上來看,乾隆有17個兒子,確實是很多。但是這17個兒子,絕大對數都沒有活過乾隆。從乾隆三年開始,幾乎每平均兩年,乾隆就要剋死一個兒子。

1738年——嫡長子永璉夭折;

1747年——皇七子永琮夭折;

1749年——皇九子(未取名)夭折;

1750年——皇長子永璜病逝;

1753年——皇十子(未取名)夭折;

1755年——皇十三子(未取名)夭折;

1760年——皇三子永璋病逝;

1760年——皇十四子永璐夭折;

1765年——皇十六子(未取名)夭折;

1766年——皇五子永琪病逝;

截止到1773年,乾隆秘密立儲時,當時乾隆自己都鬱悶了。一共17個兒子,夭折加病死者就有十人。還健在的只剩七位:

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如果把立儲之後病死的老四、老六、老十二也加上,乾隆只有四個兒子活的比他久。



二、乾隆的選擇並不多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乾隆皇帝決定秘密冊立儲君。當時乾隆健在的兒子只有七個人,看起來也不少了。但是有兩位皇子已經自動失去了繼承權,有四位皇子因各種原因不討乾隆的喜歡。實際上乾隆只有一個兒子可以選擇,這個兒子就是嘉慶。

那麼相比於嘉慶,他的六個皇兄弟是如何在競爭過程中輸給他的呢?

首先是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他們分別過繼給了履親王和慎郡王,由皇族的大宗過入小宗,自動失去了繼承權。除非乾隆的所有兒子全部死絕了,否則輪不到他們繼承皇位。(履親王是康熙第十二子胤裪,慎郡王是康熙第二十一子胤禧。)

並且皇四子永珹去世於1777年,皇六子永瑢去世於1790年,這兩位都沒有活過乾隆。甚至連乾隆退位都沒有熬到。即便他們沒有被過繼,皇位一樣與他們無緣。

剩下的四位當中,原本皇十二子永璂繼位的可能性最大。因為他的額娘是乾隆的繼皇后烏喇納喇氏,按照法理,他屬於嫡子,在繼承的順位上,要遠高於當時其它六位還在世的皇兄。

然而好死不死,烏喇納喇氏在1765年與乾隆鬧掰,乾隆盛怒之下想把她廢掉,雖經群臣苦諫未廢。但皇后已名存實亡。隨後乾隆帝尚餘怒未消,遷怒於皇十二子永璂,而且永璂本身也沒有眾才能。因此在1773年的秘密立儲時,永璂自動失去了繼承權。

並且永璂病逝於1777年,同樣沒有熬過乾隆,即便沒有繼皇后的拖累,皇位一樣也與他無緣。(永璂就是還珠格格里面的那個歹毒皇后的兒子)


刨去永璂,剩下的就只有四位了: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皇八子永璇的問題是,他的德行不好,並且還有點殘疾。乾隆罵他:“沉湎酒色,又有腳病,素無人望”,“性行乖戾,屢失上意”。這樣的惡毒評價,實際上就已經與繼承人無緣了。除非其它皇子都死絕了,否則皇位輪不到他來繼承。

皇十一子永瑆的優點很多,比如他文才較優,尤善書法,與劉墉、翁方綱、鐵保並稱清中期四大書家。但他的這個優點,同時也是他的缺點。因為他的文采太好,以至於他不重視騎射,乾隆認為他渾身有一股漢人儒生酸味,因而對他很反感,也曾對其嚴厲的申斥過。但是永瑆改不了,始終沉迷於漢文化而不能自拔。最後乾隆也就只能放棄他了。

皇十七子永璘是嘉慶帝的親弟弟,額娘都是令妃。他的性格和皇八子永璇很像,也是一個二流子性格。不過這並不是當時乾隆不選他的原因。1773年乾隆立儲君時,永璘只有七歲。他的年紀太小了,乾隆認為他不合適繼位,也就沒選他。

以上三位都比乾隆活的長,如果嘉慶也死在乾隆前面,皇位倒是有可能在三位當中產生。


三、嘉慶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相比之下,也就只剩下皇十五子永琰最合適繼位了。他不像皇八子那麼流裡流氣,不像皇十一子那樣渾身一副酸腐文人氣,不像皇十二子那樣有個煩人的額娘,不像皇十七子還是個小孩子。

他已經十四歲了,文韜武略都有所長,雖然各方面都不優秀,但沒有短板。屬於典型的中庸之人。

而沒有短板的這個特點,正好就是當時已經年滿63歲,性格趨於保守的乾隆帝,最看重的一點。(年紀越大的人,就越保守,就愈加強調中庸之道,不喜歡走極端,不喜歡犯錯誤)

即便乾隆認為他也有些不足,但是乾隆認為嘉慶年紀還小,還有提升的空間

於是,沒什麼特點,也不是很聰明的皇十五子永琰,就這麼被乾隆秘密立為儲君了。


總的來說,嘉慶能繼位,首先第一點就是他活得足夠長,如果他沒有活過乾隆,皇位也輪不到他繼承。乾隆死的時候,已經89歲了,他自己都沒有想到自己這麼能活。如果嫡長子永璉還活著,此時也已經69歲了,比康熙駕崩時的年紀都要大幾個月。即便永璉沒有夭折,他也很難活得過乾隆。(這裡替倒黴嫡的嫡長子永璉和皇五子永琪默哀三秒鐘)

第二點是嘉慶年紀不大,被秘密立儲時,嘉慶只有十四歲,可培養的潛力很大。不像老八永璇和老十一永瑆那樣,已經20來歲,性格已經成型,很難糾正了。

第三點是他足夠的中庸,乾隆立儲時,已經年逾六旬,不喜歡走極端。嘉慶這種中庸氣質的皇子,是乾隆比較喜歡的類型。雖然後來乾隆也想過換掉嘉慶,但是無奈沒有更優選擇,最終還是傳位給了嘉慶。


Mer86


嘉慶再乾隆的眾多子嗣中排名並不靠前,一共十七個兒子排名第十五,怎麼算都感覺嘉慶沒機會接班,可為何最後是嘉慶接班的呢?

其實在個人看來,就因為倆字“平庸”。

可能有人會說,哪個皇帝會選一個平庸的皇子繼位呢?

還別說,清朝皇帝就會。

為什麼呢?

眾所周知,清朝的皇位未必屬於嫡長子。

既然不用中國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那怎麼評選呢?

當然,無論怎麼評選,肯定都有一套標準。

而這套標準,自康熙開始就一直比較流行。

順治選康熙繼位時,康熙才七歲。為何選康熙呢?因為康熙好學懂事啊。

康熙親政後國家經濟繁榮,文化風氣也逐步躍進,自然他對後代的要求也要偏“穩”一點,而不是偏“智”,畢竟一個健康的王朝不需要小聰明。

雍正之所以能繼位,不單是好學勵進,更重要的是他會韜光養晦,從不表現出自己對權利的渴望。

康熙一看,不卑不亢,這可是明君的料子呀,於是選了雍正,重點也是在“穩”。

而雍正呢,則是依照自己的聰明才智暗中觀察,肯定也是誰表現的穩健就把皇位留給誰,最後秘密立儲,給了乾隆。

而乾隆選嘉慶,嘉慶也是表現的最聽話的一個,其餘的競爭對手不管怎麼死的,反正都死了,剩下活著的,要麼不善於治國,要麼耍聰明不聽話,只有嘉慶這個不太聰明還聽話的人讓乾隆看起來放心,所以也就嘉慶繼承了。

再有就是嘉慶的兒子和孫子,也就是道光和咸豐,他們兩個都不聰明,但都是打贏了聰明的對手才繼位,靠的是什麼呢?肯定不是聰明才智。

是忠厚老實,簡單說就是“穩”。

當然,並非真的穩,而是要讓皇帝老爹看出自己可靠,要敬天,要愛民,要聽話。

清朝統治者都愛吃這一套,他們作為一個太平帝王,心中有繼承人的標準也多是“德”大於“勇”,對於有能力的人,他們未必看重,而對於有德行的人,哪怕是裝出的德行,他們都非常看重。

這就是清朝皇帝立儲的考量標準之一。

刷小聰明的不要,不好學的不要,不懂政治的不要,不聽話的不要,沒德行的不要。

最後剩下的,一定是在各個方面都具備又不突出的,抑或說能力都比較平庸的。

統治者認為,只有德順理正才能統治好中國,畢竟他們是少數民族,想要權利維繫的安穩,就不能太激進或者太輕浮。

其實看看這段歷史,如果不是西方列強發展很快,如果不是西方思想入侵,按照這個選繼承人的標準,滿人政權還會不好不賴的繼續存活下去。

但是這種制度一碰上強敵,統治者能力不足魄力不足的問題立馬就原形畢露了。。


梁宇航


順治皇帝傳位靠命硬,康熙皇帝傳位靠爭奪,雍正皇帝傳位靠能力,到了乾隆皇帝傳位時要靠扛活。話說顒琰的出生,只是愛新覺羅家族一點小彩,因為乾隆的皇子太多了,顒琰排老15,他母親是令貴妃,也不是嫡出,但顒琰從小就能脫穎而出,在於他母親。乾隆非常寵愛令貴妃魏佳氏,那時已經為乾隆生了4位皇子2位公主,乾隆的皇后那拉氏又被廢了,皇位空缺,乾隆把她升為皇貴妃,想把她當皇后培養,所以子以母貴的顒琰也受到乾隆的重視。

圖為嘉慶帝生母令妃魏佳氏,後晉升為皇貴妃,她是清朝唯一的一位漢族皇后。

現在人們通過影視劇知道乾隆時期最受寵的大臣是大貪官和珅,升職像坐飛機一樣,其實不然,在乾隆年最受寵的是富察氏,乾隆原配富察皇后,她的弟弟傅恆的升職更像坐火箭一樣,其速度和成就都略勝和珅一籌,傅恆兄弟傅清、傅寧,他兒子福康安、福長安、福隆安,孫子豐紳濟倫,都是位極人臣,所以富察皇后所生的嫡子,自然被乾隆立為了皇太子,如果能長大繼承皇位板上釘釘的事,悲劇的是永璉9歲死了,永琮2歲也死了。

永璇,腳疾與皇位無緣,活了87歲,是清朝最長壽的皇子,圖為永璇儀親王墓,就剩個石橋了。

乾隆一共有17個皇子,除了原配皇后2個幼殤,還有很多都早夭,顒琰是在1773年被秘密立為皇儲的,此時活著的皇子僅有7人,分別是4子永珹、6子永瑢、8子永璇、11子永瑆、12子永璂、15子永琰、17子永璘。其中4子永珹過繼給了履親王胤裪,6子永瑢過繼給了慎郡王允禧、2人失去了承繼資格,12子永璂是廢皇后那拉生的,受乾隆厭棄沒機會,17子永璘是顒琰親弟弟,暫時排除在外,所以顒琰的競爭對手僅剩8子永璇和11子永瑆。

永瑆,乾隆時封成親王,嘉慶時入政,此人文學書法造詣較高。

作為十全老人,乾隆的眼界很高,自然對皇儲精挑細選,皇8子永璇天生有跛腳缺陷,肢體不全,從小不受乾隆待見,1773年立顒琰為皇儲時,永璇已經快30歲了還沒封號,乾隆連個低級的貝子都懶得給,後來永璇縱情酒色,徹底與皇位無緣;那就剩下11子永瑆了,母親嘉貴妃是原配皇后侄女,是富察家族出來的人,又十分有文采,書法造詣很高,是“乾隆四家”之一,但這孩子太沉迷於文藝,對政事沒興趣,曾幾次以詩詞帶壞弟弟們,受到乾隆訓斥,如果以誰的缺點最少或者誰犯錯最少,那就是平庸的顒琰了,果真,這人太平庸了,從秘密建儲到公開皇太子身份間隔了22年之久,最後登基為嘉慶帝。


圖文繪歷史


嘉慶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作為皇帝,嘉慶皇帝十分平庸。

嘉慶上位初期,大權仍在太上皇乾隆手中,直到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死後,嘉慶才開始親政。

乾隆是一個實幹派,圓滿完成了“給我六十年,還你們一個國弱民疲的大清”的艱鉅任務,將他之前幾位皇帝尤其是其父雍正積攢下的國力耗空,還透支了不少,所以嘉慶接手的是一個危機四伏的亂局,國家已呈衰落之勢。

如果嘉慶是一個英主,那還可能搞一箇中興局面,但是他的資質比他爹還要差的多,清朝越加衰落。

嘉慶帝會打大旗,他打出“鹹與維新”的旗號,整頓內政,先誅殺和珅,罷黜和珅死黨,然後褒獎起復乾隆朝以言獲罪的官員,廣開言路,又表示要節儉,還下詔要求地方官員對民隱民情據實陳報,不得欺瞞。

但是收效甚微,因為嘉慶皇帝也就喊喊口號而已,對內政的整頓極其有限,根本無法扭轉清朝政局的頹敗。

治國失敗的集中體現就是國內農民起義不斷,從嘉慶元年(1796年)起,川楚陝邊境地區爆發了白蓮教起義,隨後波及川、楚、陝、豫、甘等省,一直到嘉慶十年(1805年)才被撲滅,清朝元氣大傷。

嘉慶十五年(1810年),鎮壓了爆發於東南海疆的蔡牽起義軍。嘉慶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發天理教起義,一部分天理教徒甚至在太監接應下衝進皇宮,據說有一根箭至今還插在故宮的牌匾上。可惜嘉慶命大,天理教起義最後還是被鎮壓。

一個人的平庸不可能突然平庸,嘉慶做不好皇帝,當皇子的時候能力也高不到哪去,那乾隆為什麼選他做繼承人?一句話,沒得選。

乾隆活得太長了,他有十七個兒子,但活到成年的就不多,熬到他死的更是隻有零星幾個。我們來簡單看一下。

皇長子永璜(1728-1750),享年23歲。

皇次子永璉(1730-1738),享年9歲。

皇三子永璋(1735-1760),享年26歲。

皇四子永珹(1739-1777),享年39歲。

皇五子永琪(1741-1766),享年26歲。

皇六子永瑢(1743-1790),享年48歲。

皇七子永琮(1746-1747),享年2歲。

皇八子永璇(1746-1832),享年87歲。

皇九子(1748年—1749年)早夭無名,享年2歲。

皇十子(1751年-1753年)早夭無名,享年3歲。

皇十一子永瑆(1752-1823),享年72歲。

皇十二子永璂(1752-1776),享年24歲。

皇十三子永璟,(1755-1757),享年3歲。

皇十四子永璐(1757-1760),享年4歲。

皇十五子永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即嘉慶,享年61歲。

皇十六子(1762—1765),早夭無名,享年4歲。

皇十七子永璘(1766-1820),享年55歲。

從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出,活到乾隆晚年退位(1795年)時的只有四個,也就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七子永璘以及嘉慶,我們再來對比一下這四位。

永璇和永瑆同母,生母都是淑嘉皇貴妃金佳氏。金佳氏出身卑微,最開始是內務府的包衣(奴僕),後來才被賜姓金佳氏。金佳氏雖然生了四個皇子(還有四子和九子),但她生前只封到貴妃,地位不是非常尊崇,只是一位普通的妃子。

而永琰和永璘同母,他們的母親是令懿皇貴妃魏佳氏,魏佳氏出身漢軍正黃旗,生前已是皇貴妃,地位要比金佳氏高貴的多。

母以子貴,子以母貴,母親地位的低下無疑成為永璇和永瑆極大的劣勢。而且永璇還有致命的缺陷——腳有殘疾,根本不符合乾隆的要求,所以他壓根沒有即位的可能,後來也放開了,盡情聲色,時人評價其“沉湎酒色,又有腳病”,但可能是心態好,這傢伙竟然活了八十七歲,是清朝最長壽的親王。

而永瑆呢,完全是個文化人,他自幼酷愛書法藝術,天賦不錯再加上條件好,在楷書、行書、草書等方面頗有造詣,與劉墉、翁方綱、鐵保並稱清中期四大書家。永瑆這個形象實在太容易讓人想起宋徽宗這類人物了,而且他騎射之術很菜,更加不符合乾隆的要求。

剩下嘉慶和永璘相比,首先永琰比永璘大,兩人又是同母,在母親地位相同的情況下,年齡無疑是一大優勢。而永璘作為幼子,很受乾隆寵愛,由此養成驕縱蠻橫的性格,整天四處遊蕩、惹是生非。這自然讓他在乾隆心目中減了分,乾隆雖然依舊寵著他,但已經暗下決心不選他作接班人了。

剩下一個嘉慶,實在是四人中表現中最好的一位,他在做皇子時才學頗為出眾,也沒殘疾啥的,騎射也算精通,對乾隆非常恭敬,雖然乾隆看得出來他沒什麼主見,奈何沒有選擇了,最後只能選擇了嘉慶作為接班人。

綜上所述,乾隆選嘉慶接班不是因為嘉慶非常突出,而是因為比他突出的哥哥們都沒了,如皇次子永璉,乾隆早就密立他為儲,結果掛了;皇五子永琪(就是《還珠格格》裡的五阿哥),文武全才,也很受乾隆喜愛,準備當做繼承人培養,結果掛了。

有威脅的哥哥們都沒了,嘉慶的皇位簡直就是撿來的,但說回來,能活也是一種實力,只可惜,這個能活的皇子沒有與壽命相襯的能力,徒然敗落國家。


平沙趣說歷史


一句話,虛偽的乾隆老兒並非如世人傳頌的那樣是神明的君王,他個人的自私自利、昏庸腐朽導致了這個結果.

1.決定將皇位傳給皇十五子永琰的時候乾隆本人早已耄耋之年,達八十五歲的高齡了,縱觀古今中外,這樣貪戀皇位的帝王可以說屈指可數,寥寥無幾,渾渾噩噩的狀態下選定的接班人,能有很大的作為嗎?尤其是自稱十全老人的的乾隆虛榮心極強,生前風光無限,死後也要盡享虛榮,生怕孤死院落.在自私自利的邪念驅使下,他實質上是為自己選擇料理後事、送葬的人,而不是為天下百姓著想,選擇能力卓越的執政者;所以,絕不會傳位給英明果斷的永瑆.



2.眾所周知,在朝臣的鼓譟下,乾隆有過三次立儲的經歷,但由於命運多舛,天不延年,都嗚呼哀哉了。乾隆與原配富察氏感情極深,乾隆初定繼承者為永璉(富察氏所生,乾隆第二子)為太子,不曾想永璉病逝於風寒,再立永琮(富察氏所生,乾隆第七子)為太子,永琮在兩歲時夭折於水痘。後來,愉妃所生的皇五子永琪,才華出眾、禮儀有加、知識豐富、涉獵廣泛、懂得孝道,曾經在圓明園大火中救過自己,可惜乾隆剛封永琪為和碩榮親王(進一步,再立太子),不到一年,年僅25歲的永琪也死掉了。



3.乾隆38年,自己已經63歲了,清朝文武按耐不住,紛紛上奏請乾隆再立儲君。儘管乾隆有17個兒子,但時至今日(自己63歲年齡時),排除死去的、殘疾的、過繼給的兄弟,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只有皇八子永璇(永璇有腿疾),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驕奢淫逸的主,眾臣子不看好).所以,對皇位有競爭力的,在乾隆眼中只有永瑆和永琰這哥倆了。


4.永瑆果敢堅決,思維敏捷,能力卓著,乾隆有評“深肖朕躬"。但乾隆要得接班人首選條件是孝道,顯然以追求能力與治國方略為目標的永瑆,在表孝順、溫和、謙遜方面表現差強人意,而且永惺向來腳踏實地、勤勞儉樸,一旦登基,根本不會支持自己奢侈浮華的生活,這是不要臉的乾隆最忌諱的地方,思慮再三,最終淘汰了永瑆.

5.乾隆曾經假惺惺地說,坐滿了六十年皇后立即退讓,否則,就是對當了六十一年皇帝的爺爺康熙的“大不敬”!可事實是:自己禪讓後,又在太上皇的位置,實際把持朝政四年。也就是說他要為自己養尊處優的太上皇的生活早作安排.而永琰,才能平庸,但孝順聽話。聽話意謂能為我所用,能支持我繼續為所欲為,揮霍浪費,倒行逆施.所以,永琰這位不能當班幹部的三好學生,陰差陽錯地當了班長,成為乾隆老兒的接班人.



個人悲劇最終演化成民族悲劇,中國近代史的各種喪權辱國的行為確實是乾隆老兒埋下的伏筆.


希望星晨58298869


永琰經過乾隆長達二十二年的考驗,終於登上帝位。

據悉,當時具有帝位競爭力的是永琰和綿恩。綿恩是乾隆皇次孫,皇長子永璜的次子。

雖然綿恩是長房長子次孫,但乾隆一直把他當作長孫看待,也許是對長子的一份愧疚吧。在綿恩封親王的時候,乾隆的兒子都未封王。而且綿恩極為出色,一表人才,文武皆備,統領京師禁衛軍。而且,綿恩還比永琰大四歲。

雖然綿恩很出色,但王公大臣均認為乾隆不會傳位給綿恩,因為乾隆之前就批評朱元璋傳位朱允炆的做法。再加上永琰身邊有智囊,他便是師傅朱珪。

和其他皇子相比,永琰循規蹈矩,這既是缺點,也是優點。畢竟英明的君主不希望繼承者英明,即位後推翻自己立下的規矩。

當然,永琰平庸是遠遠不夠的,他還非常勤快,勤奮好學。永琰時常討乾隆歡心,尤其在關東祭祖的事情上,雖然關東是清朝龍興之地,但比較荒涼,皇子大多不願意去,永琰不僅前往祭祖,而且極為虔誠,深得乾隆之心。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乾隆在圓明園勤政殿宣佈立永琰為皇太子。


五味社


乾隆為大清朝的發展奠定了一些基礎,而乾隆帝的最出名的一個招式就是――養肥了一個大貪官,但突然卻出現了“和二跌倒,嘉慶吃飽”這也為何後來的嘉慶皇帝統治的清朝奠定物質基礎,但從歷史的長河上來看嘉慶帝為大清做出的貢獻卻很少?反而也加了“盛世”局面逐漸消忙難道這說明了乾隆帝的眼光真的很差嗎?那到底是因為什麼?近親結婚,導致一些遺傳病的發生的幾率大幅度上升!




在皇宮中,任何為了延續自己家的香火,一般都會選擇近親結婚。但是乾隆選擇嘉慶的確屬實無奈,而乾隆本身就是想立二皇子永璉,但卻早年夭折了,後來乾隆帝又立了一個皇后但所生的第二個皇子永棕因豆症而英年早逝!

如果要真正談起嘉慶帝的戰績卻少之又少了,除了誅除貪官和珅、平定白蓮教起義以外,就再也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政績了,也是整個大清中最平庸的一個皇帝!


Mrs王談歷史


由於影視劇和文學作品的渲染,乾隆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帝王了,乾隆的一生是幸運的,由於清朝前幾位皇帝有打江山的,有勵精圖治的,乾隆得以坐享榮華富貴。

乾隆繼位即親政,在位60年,又當了3年太上皇,實際統治中國63年,是中國歷史上掌握實權久的皇帝,同時乾隆還是位高壽的皇帝一生沒有大病。

關於接班人的選擇,乾隆曾密立嫡子永璉為太子,但是永璉早夭折,皇七子永琮、皇五子永琪,都曾是乾隆考察的對象,可惜都去世太早。

乾隆共生育了十七位皇子,實際上可選餘地並不多,由於乾隆太能活了,好多兒子都被他熬死了,實際上乾隆秘立儲君之時已經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那時候依然建在的皇子僅有七位位。

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皇子出身是關鍵,我們先看看這幾位皇子的出身。

皇四子.永珹,皇八子.永璇和皇十一子.永瑆,是一母同胞,生母都是淑嘉皇貴妃,金氏。

皇六子.永瑢,生母為純惠皇貴妃蘇氏

皇十二子,永璂,生母為繼皇后烏拉那拉氏。

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也是一母同胞,生母為孝儀純皇后魏佳氏(令妃),當時的位份也是皇貴妃。

這六人中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出繼旁支,所以無緣皇位。

皇十二子,永璂生母雖然貴為皇后,但是“忤旨截髮”激怒了乾隆,雖然沒有明令廢除,但實際上已經失寵,永璂也被連累基本無緣皇位。

實際上在皇后烏喇納喇氏失寵後,魏佳氏就以皇貴妃之尊統攝六宮,可見乾隆對她還是非常寵愛的。

皇子的資質

在剩下的四位皇子中

皇八子.永璇,序齒靠前,但是《李朝實錄》“皇八子永璇為人輕躁,做事顛倒,固皇帝不以子待之”。可見永璇並不受寵。

皇十一子.永瑆,雖然文學造詣登峰造極,但是為人吝嗇,多次被乾隆訓斥,口碑也不好,所以也是希望渺茫。

所以剩下的僅有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在乾隆密立儲君只是,皇十七子.永璘尚且年幼,所以最終儲君落在了資質平平,但並無過失的永琰身上。

在當時看來永琰是乾隆皇子中的最佳人選,乾隆選他並無不妥,嘉慶並不是昏君,只是在當時那種封建社會衰落的大環境下,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


一點點歷史


所謂人老多情,選擇禪讓皇位給皇十五子永琰的時候乾隆已經是八十五歲的高齡了,都說人一老最怕的是孤死院落,曾貴為九五之尊的乾隆也是人,也會像大多數老人家那樣極度缺乏安全感。


(乾隆)

這才是乾隆傳位給半桶水的皇十五子永琰而不是才能卓著的皇十一子永瑆的最根本原因。

其實在永琰之前,乾隆曾經有過三次立儲的經歷,只是這三人都命運多舛,嗚呼哀哉。

乾隆與原配皇后富察氏十分恩愛,誕下皇次子永璉,皇七子永琮。

(富察氏)

所謂愛屋及烏,又是嫡出,乾隆初定永璉為太子,奈何永璉不到十歲便因為風寒死去,再立永琮為太子,不料永琮又在兩歲時候感染水痘夭折。後來,乾隆又看上愉妃所生的皇五子永琪。永琪可是他的心尖肉,不僅多才多藝,而且十分孝順,甚至還在圓明園大火中救過自己的命。可惜的是,天不與願,還沒開始立永琪為儲剛封為和碩榮親王,不到一年永琪才25歲又死了。



(永琪)

前後相繼三位皇儲相繼死去,乾隆一度傷心不已,深覺是自己德福不夠,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此後幾十年都不願再立皇儲。

終於熬到了乾隆38年,自己已經63歲高齡,按照滿清大多數皇帝都英年早逝且死的蹊蹺的慣例,列位臣工按耐不住了,就怕有一天乾隆也隨先祖那樣一個不濟嗚呼哀哉而皇儲未定引起紛爭,於是紛紛上書奏請立儲。

乾隆雖然曾有17個兒子,但是到了自己63歲年齡,死的死,殘的殘,一眼望去,只剩下6位皇子了。其中有兩位還已經過繼給了兄弟,斷無搶過來立儲的道理,剩下的分別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這其中,永璇生得其貌不揚而且還有腿疾,走路一瘸一拐的,總不能讓他做個柺杖皇帝,那樣太有損大清威儀。

永璘年紀尚小,心氣未定,而且整日裡不學無術,遊手好閒,放縱任性的很,如何讓他以後克成大統,勵精圖治?

因此,最後在乾隆眼裡的只有永瑆和永琰了。

永瑆能力不凡,機敏睿智,用乾隆的話說就是“深肖朕躬”,但是永瑆別的性格在當時權欲很重又老來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乾隆眼裡卻很要命。總一句話:永瑆感覺不孝順,不好管教,會讓自己退位後無所依靠。


(嘉慶)

我們知道乾隆在當了六十年皇帝后退位,因為他宣揚的虛偽仁孝,不能對當了六十一年皇帝的皇爺爺康熙不尊,於是皇位禪讓給嘉慶又繼續把持朝政四年。

乾隆為太上皇卻把持朝政說明乾隆貪權,重用和珅是因為兩人物以類聚,臭味相投,貪慕榮華。因此,他絕不希望自己退位後新皇不聽話把自己給架空,並且讓自己過著節衣縮食的窮苦日子,甚至推翻自己勵精圖治一生的政績。而永瑆絕對會是讓自己過上這種日子的人。永瑆為人太過小家子氣,毫無自己大開大合的帝王氣度,為人勤儉到文酸,最要命的是他時時處處不標新立異,宣揚革舊鼎新。

所以,選後繼人要那麼儉樸能幹作什麼?!自己養的大肥豬“和珅”就夠大清朝吃好多年的。


思來想去,就只有永琰了。永琰雖然平庸,但是抵不住他孝順聽話。就是這一點好抵過他所有的缺點,更不用說永琰並沒有什麼出格要命的缺點,中規中矩的剛剛好。

因此,乾隆六十年退位,自己仍舊過了四年皇帝的日子,永琰也確實聽話孝順,事事都依著乾隆,乾隆也算是頤養天年安樂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