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第一位皇帝是誰?

歷史扛把子


在我國古代歷史中,夏朝的君主稱“後”,商朝的君主稱“帝”,周朝的君主稱“王”。而秦朝統一六國以後,覺得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稱王不足以彰顯他的功績。於是提取“皇”和“帝”將其合併,創作了“皇帝”的尊號,且自稱為“朕”。所以,秦始皇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自稱皇帝的人。在秦朝之前,是沒有稱皇帝的。“皇帝”的尊號,是秦始皇自創的。秦朝滅亡以後,歷代君主就沿用了“皇帝”的稱號,直到清朝滅亡才消亡。

上古時期有“三皇五帝”,雖然說法不一,不過普遍認為“三皇”是指:“天皇(伏羲)、地皇(神農)、人皇(黃帝)”。“五帝”是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我們都知道,從黃帝到周朝國家是沒有統一的,諸侯國林立,尤其是周朝。諸侯相互攻伐數百年之久。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兼併了六國諸侯,統一了天下。秦王嬴政認為統一天下,是亙古未有的功績,甚至連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變“王”的名號,就無以稱成功。於是讓李斯等文人商議帝號如何改變自己的稱號,以彰顯自己的“豐功偉績”。

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秦始皇讓大臣商議取一個響亮的帝王名號,眾大臣們商議後報告秦王說: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可改“王”為“泰皇”皇帝的號令改為“詔”,天子自稱“朕”。嬴政深思熟慮,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決定去掉“泰皇”的“泰”字,採用“皇”、兼“帝”位號,合併稱為“皇帝”。嬴政就自稱“始皇帝”,後世就以此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於是,皇帝的尊號保留了下來,直到清朝皇帝宣佈退位才消亡。不過,後來袁世凱也想稱皇帝,只是反封建反帝制已經深入人心,所以稱“皇帝”已經不得人心了。


謀士說


在秦始皇之前,沒有“皇帝”這個詞。

“皇”和“帝”是拆開來用的。例如:羲皇伏羲、媧皇女媧、黃帝軒轅、炎帝神農等。伏羲和女媧的“皇”還好理解,一看就知道此處的“皇”是尊稱。“黃帝”和“炎帝”的“帝”,就要解釋下。

其實,黃帝和炎帝的“帝”也是尊稱,兩人都屬於“五帝”之中。五帝的說法有很多種,其中一種是:東方太昊(青帝)、南方神農氏(炎帝)、西方少昊(朱帝、白帝)、北方顓頊(黑帝、玄帝)、中央軒轅(黃帝)。


黃帝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之所以在成軒轅為“黃”帝,是因為“以土德王,土色黃”。

而炎帝是因為懂得用火,所以被尊稱“炎”帝。他其實是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

少昊是黃帝之子,黃帝是土德,中國有土生金的說法。而金在古代呈白色,所以稱白帝。

顓頊是黃帝孫子,號高陽氏。古人說他是以水德為帝,又稱“玄帝”。又說他所居玄宮為北方之宮,北方色黑,五行屬水,所以,也稱黑帝(“玄帝”)。

太昊的字號就是伏羲,官方稱為"太昊伏羲氏"。關於“青帝”尊稱的由來,有說是因為太昊在五行中對應木,季節中對應春天,五色中則對應青色,古尊稱“青帝”。

秦始皇覺得自己的功績超過“三皇”和“五帝”,於是將"皇""帝"這兩個人間最高的稱呼結合起來,稱呼自己為“始皇帝”。秦始皇就是我國第一位皇帝!

而在秦始皇稱皇帝之前,先秦的“夏商周”君主大都是稱呼自己為“王”或者“帝”“後”。周朝時,禮制崩潰,諸侯國都稱呼自己為“王”。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歷史上第一位皇帝非秦始皇嬴政莫屬,這個毋庸置疑。因為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的皇帝。所以秦始皇又被稱為“始皇帝”。


秦始皇,名嬴政,又名趙政,也叫呂政。出生於公元前259年的趙國都城邯鄲,父親異人原本是趙國的人質,後來被呂不韋救出來逃回秦國,做了秦國的國王也就是秦莊襄王。公元247年,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病故,年僅13歲的秦始皇嬴政子承父業做了秦國的國王。

後來秦始皇長大後,憑著他的雄才大略,吞併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一了天下,並且改國為朝,締造了大秦王朝,登上了皇帝寶座。秦始皇的做法也標準著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終結,至此秦始皇成了歷史上推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第一人。我們知道在歷史上秦始皇之前的黃帝,堯帝,和舜帝都是稱為“帝”或者“王”,而只有到了秦始皇嬴政統一全國後,才有了皇帝這個稱號,所以秦始皇嬴政才是真正歷史意義上的第一位皇帝。



秦始皇又被稱為“千古一帝”,秦始皇在位37年,其中做了25年國王,稱皇帝12年。公元210年,秦始皇嬴政在東巡途中不幸病逝與沙丘平臺(今河北省廣宗縣西北),享年50歲。秦始皇死後被葬在了驪山皇家陵園。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擁有雄才大略的一代君主,雖然他在晚年大肆興建陵園,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但是論他為歷史所做功績來說,功勞要遠遠大於過錯。秦始皇開創了歷史上皇帝的先河,他能夠做到承上啟下,實現了統一全國的壯舉,試問古今中外歷史上有幾人敢於秦始皇嬴政相比?

所以說秦始皇嬴政是“千古一帝”乃實至名歸,他也是名副其實的歷史上第一位封建王朝皇帝。


任馳贏天下


要想把這個問題說清楚,就必須把這個問題要分成三個方面的問題來回答:

第一、皇。皇的意思是大君,也就是最大的君主。歷史上被我們尊稱為皇的人一共有三個,被稱為三皇,關於三皇,歷來說法不一,其中的一種說法是指:伏羲、神農、黃帝等三個遠古部落首領;

第二、帝。帝的意思是王天下,也就是主宰天下。歷史上被我們尊稱為帝的人一共有五個,被稱為五帝,關於五帝,歷來說法也不一,其中的一種說法是指: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等五個遠古部落首領;

第三、皇帝。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感到對於他“王”的稱號,不足以概括他的功績,因此,他從我們祖先“三皇五帝”的稱號中各取一字,把自己稱為“皇帝”,他是第一個,所以稱為“始皇帝”。後世仿效他的做法,國家的最高領導就從此從“王”變成了“皇帝”。

從秦始皇開始算起,直到洪憲皇帝袁世凱結束,我國曆史上一共出現了408個皇帝。


彌勒徒


🌹“皇帝”一詞來源於秦始皇,是我國封建社會朝代中的最高統治者。

🇨🇳秦始皇(嬴政):是我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的創立者,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有千古一帝之稱。

💂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躊躇滿志,砥礪進取,自以為功德無量,令群臣商議國君的稱號。

💂臣下李斯等人認為,秦王的功業超過古代的三皇五帝。於是,秦王贏政便把“皇”與“帝”連在一起,稱“皇帝”,並自稱為“始皇帝”,後代稱為二世、三世、四世皇帝,以至千世萬世,幻想秦朝統治萬世無窮。

🌲君臣議定,以後皇帝自稱為“朕”,表示皇帝身份的高貴。“朕”字→秦始皇以前泛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作皇帝自稱,延續了整個封建王朝。

💂秦始皇→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後人稱為→千古一帝!


笑看東籬


大秦帝國始皇帝嬴政,他開始的時候也是秦王,就是一個國家的大王,但是隨著,齊國,楚國,趙國等六個國家都被秦國橫掃統一過後哪時候就只有他一個王了。

當時他自己認為他的功勞超越了三黃五帝,所以自己就稱為皇帝。在他之前的的幾千年時間裡面三黃五帝是很出名的,比如說華夏族的始祖“黃帝”他發明了圓形的馬車,他的夫人發現了蠶絲,他還和炎帝的部落統一合併了,這時候的華夏族就誕生了。

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到了禹的時候就基本形成一個國家了,大禹治水三國家門而不入,就是說的禹,他治水是有功勞於華夏族的。

在禹死了過後他兒子,啟,奪取了他的權利,在禹之前王位都是禪讓制的,意思就是說誰有能力誰就做老大,前任死了後把位子禪讓給後者。

啟奪取了王位以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

然後又過了商朝,周朝,幾千年的演變,到了秦王嬴政的時候,他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治國家。

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修建萬里長城,建設都江堰,統一貨幣,對外打擊匈奴人,使匈奴遠遁。

這個時候他就認為自己的功勞很高了,甚至是超越了,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農(農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所以這個時候他就自稱皇帝了,並且幻想自己的後代世世代代都統一秦國,所以又稱自己為始皇帝,後人都叫秦始皇。

這個就是中國第一個皇帝的由來。


仁壽羅海


以我的智商,也就知道上古時代的,伏羲大帝!


田野小蒙


還用說嘛,秦始皇,至於至前的最高統治者也就是國王或者天王但勢力與權力沒法與皇帝相提並論,從秦始皇開始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權威,以此延續了2000多年。


我覺得我認為


文盲才會這麼問。秦始皇是第一個稱皇帝的人,這是常識。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蓋五帝,古今名號不足以稱,所以取了“三皇五帝”中皇帝二字來稱自己,並且規定“朕”為皇帝自稱專用詞。





睥睨千秋


秦始皇是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所以自稱“皇帝”。在秦朝建立之前的統治者基本上是以“王”等自稱的,“皇帝”是從秦始皇開始統治者的稱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