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宴席為什麼先上菜,不上碗筷子?

老艾葉


農村宴席為什麼先上菜,不上碗筷子?

不知道你所說的這種農村宴席的方式,是哪個地方的?在我的印象當中還沒有遇到過這種農村習俗。在我老家當地的農村,不管是哪一種宴席都是先上筷子,酒杯,有時候也會上煙和酒。


農村結婚的宴席都是會先上瓜子、花生和糖,再倒上些茶水,這些都是吃飯前期的準備,吃飯的時候會把這些零食收掉,再上來筷子、酒杯等。在我老家當地農村喝酒的時候不叫吃飯,只管上菜喝酒,等酒喝的差不多了,客人說準備飯吧,其意思也就是不再喝酒了,這個時候主家會端上主食,像我老家這邊主要是饅頭,還要端上一些肉碗之類的。


農村對於結婚女兒回門,宴請時還要有更多的講究,前期喝完酒,吃完飯之後。撤掉所有的飯菜,就開始上點心,每上一盤點心,還要把這個點心介紹給新女婿說這是某某某的,新女婿起身表示感謝,品嚐一下就會被撤掉,接著再上,一直要把所有的人都介紹一遍,宴請才算結束。

至於說上菜不給上筷子和碗的這種情況,一般是開玩笑的時候才會這樣做。在農村有些關係是可以開玩笑的,比如說遠門的叔嬸嫂子等,這些人喜歡開玩笑,在一些不怎麼正規的場合吃飯的時候,上了菜不給上筷子,故意拿人逗開心的。但正規的場所,這種玩笑是開不得的。


農大知事


這是各方的習俗吧,我吃過,有的先放碗筷的,有的先上菜的,先上菜還是先放碗筷應該各有各的好處吧,我也見過有的菜沒上齊就已經開吃了,後放碗筷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吧應該是!

我就喜歡農村的喜宴,我也是農村的,但現在人在外面,很難吃一回了,那個味道不是一般飯店有的,還有人氣別提多旺,尤其是哪木柴鐵鍋做出來的燉菜和米飯,那叫一個香!

肯定會有人說不衛生,我就呵呵了,那都是在鄉親們眼皮子地下做的飯,而且這種宴都是鄉里鄉親互相幫忙的喜事,不圖錢,不為利,比你看不到的一些大酒店後廚不知道乾淨多少呢,記得我爸爸誰家娶媳婦嫁女兒死人都叫他去主廚,我們自然也是跟著去了,記得那時候禮金才二十,後來五十,現在一百了,生我弟弟時我家辦滿月酒,禮溥上都是五到二十的!

記得小時候那家結婚了,不是八大碗,而是十六,青菜上不了,只有肉,其實不是裝,只為喜慶而去熱鬧,結婚前一天叫水桌,真的不是吹!

農村弄的東西雖然不精緻,但是粗豪大氣,材料上乘,手藝也經常讓人驚喜的,酒店的宴席出品吃的的是精美與搭配 , 村宴的出品要求的,是根據當地人平時的 飲食習慣 ,味道好菜品份量足 ,總之酒店有酒店的豪華 ,村宴有村宴的豪氣!

以前小的時候農村還是比較窮,辦酒席一般素菜比較多,肉食就是以豬肉為主的多,一桌十二碗菜,有海帶熬豬腳,胡蘿蔔炒肉絲,扣肉,肉圓子,其他就是素菜,我最喜歡吃的就是扣肉了,肥而不膩現在想起來都流口水!

記得小時候農村人一年到頭都吃不幾回肉的,只要誰家辦酒席了,那是小孩子最高興的事,不但熱鬧還可以吃好吃的,那要是一桌子坐上幾個孩子那是沒辦法吃飯的,那時的小孩就跟土匪似的,簡直是用搶的,只要菜一上桌就光盤了,那打仗似的吃飯至今難忘!








王妃點亮生活


這個小編有體驗過、但是覺得這應該是和當地的習俗和人手是否充足有關係吧、小編以前在老家的時候最喜歡的一件事情就是去走親戚、只要有親戚家辦酒席我都喜歡去、最主要的是有很多好吃的、現在龍村裡面的鄉廚做的飯菜和星級酒店不相上下



在小編的老家、吃飯之前碗筷是已經準備好了的、但是飯前飯後沒有那麼多講究、師傅上菜啥的也就比較隨意啦。在要麼就是自己動手的。



在宴席上最受歡迎的就是小孩子了、很多好吃的大人們都會留給在坐的小孩子吃、並不會一窩蜂的亂搶。



在宴席上需要喝酒的和現在外面的一樣、喝酒的做一桌、不喝酒的做一桌、往往吃到最後還沒結束的就是那一桌喝酒的、在農村喝酒鬧事的也是那一桌。


美食家Lance


說到了農村的宴席,昨天跑了幾十裡地吃宴席,十幾年沒有吃宴席的我,對於昨天的宴席又有新的感受,十幾年前的宴席真的是不能相比。下面我來說一說我吃宴席的感受,也順便回答一下提出的問題。

上菜順序

農村的宴席基本上都是先上筷子,然後再配合一些水碟,或許每一個地方都有每一個地方的特點,在我們這裡基本上都是先上筷子,調羹然後就是上菜,沒有說先上菜再上筷子的,或許是在其他的一些地方風俗是這樣的,但是我在南北方都吃過,基本上都是先上筷子。有可能是考慮到禮讓的關係,畢竟如果菜上不齊有些孩子就開始動筷子了,這並不禮貌,而如今謙讓,尊老愛幼等優秀的傳統也越來越模糊了。


傳統和現在對比

①目前宴席:目前來說宴席都是包桌,我們那裡有一個統一的公司,他們統一做菜,統一安排有上菜的人員,有服務人員,包括酒水的發放,也都是包含在內的。目前宴席也基本上傳承了一些傳統宴席的部分特點,前幾道菜基本上都是涼菜,例如涼拌木耳,涼拌牛肉,涼拌雞肉然後中間就是上一些甜點。後面就是各種菜的出現,整隻蒸雞變小了,糖醋魚也沒有味道了。火腿也變得少了,完全是沒有章法,看不出究竟有多少道菜。

而且部分農村地區,這邊還沒有吃完,那邊已經開始倒菜了,昨天吃的時候也確實遇到了這樣的現象,不過一般都是一些老年人,年輕人很少出現。

②傳統宴席:傳統宴席一般都是先上六個涼菜,中間是兩個甜品。隨後就是熱菜慢慢的供應,陸陸續續的至少十幾個,然後就是我們所說的幾大件,包括整隻蒸雞,整個火腿,整條魚,而且還有紅薯蒸肉皮,最後就是一些甜湯和一些鹹湯。在開始上饅頭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宴席快要結束了,最後是紫菜蛋花湯,大家也都知道意味著是什麼。


無論是整個婚禮的進行,還是整個宴席的過程都已經失去了傳統意義上的熱鬧和習俗,目前看來也顯得有些不倫不類了,整個節奏看起來就是一個字“快”,這也符合了我們目前快節奏的生活。


聚焦三農瞭解事實


  我們這裡還真是這樣,原來也不是。

  說一下我的真實經歷,觀點不見得正確,僅供參考。

  我小的時候不是這樣的,改革開放初期,那時我上初中,參加婚禮、滿月、葬禮等宴席時,不是這樣,筷子也是先上的。但,因為那時候,物資匱乏,肚子裡沒啥油水,人也都能吃。真的,有人一頓能吃一籠子蒸紅薯,饅頭吃個七八個,都是正常情況。有宴席的時候,也的確是打牙祭的好機會,不是說笑話,明天參加婚禮,今晚上家裡就不吃飯了,就為了明天能多吃點。這點不用笑話,那時真實存在。那時的老人還都惦記孩子,就怕孩子吃不飽。所以,廚師傅,稍微手慢點,是上一盤菜,光一盤,到最後,不夠吃了,菜飯沒有了,客人沒吃飽,主家必定是臉紅面赤,不好意思。因此上,有的廚師組就開始採用先不發筷子,這個方法,等幾個菜上來,桌桌人坐滿了,再發筷子,主人講話後開席。這樣的好處:1個是避免遲到點的客人,吃大家的剩菜。2是桌上有幾個菜了,再接著上菜,大家都會吃好。之後,就延續下來了,我們這裡農村,有大事,擺宴席,還是這樣,不開席,不發筷子。

  還有一種,飯桌上的禮儀,有規距。涼菜不算,熱菜上三個,主人舉杯致詞,才能飲酒開席。所以,有些講究禮儀的家庭還保持著這種風俗。


北方邵氏1


我們這裡也是先上菜,不過碗和酒杯小碟子等整套餐具已先放桌上,最聰明的是筷子最後放,也就是快開吃了才發筷子,至於先放的菜指十二冷盆,冷盆包括,白斬雞,豬白肚,紅膏鹹蟹,白切羊肉,油窄腰果,糖燉大紅棗,糖醋炸魚,生鮮海子,白切牛健筋肉等等。


在農村辦酒席後放筷子是有講究的,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尊重客人,你想二三十桌酒席幾佰號人來吃,不可能一下子到齊,路近的鄰居和本族的近親很快會到場,而路遠的親戚和朋友肯定會遲一點到場,那麼為了尊重遠方的客人來喝酒,等人到齊了再發筷子,等人頭齊了一起開席既不高興,還有一個原因是預防嘴饞的人拿著筷子先吃一點,所以後上筷子是一個聰明的做法。



等到十二冷菜吃上十分鐘左右就開始上熱菜,熱菜一般為十八盆至二十二盆之間,當然包括一盆水果拼盤和一盆甜點,在我們沿海地區熱菜一般以海鮮為主,包括進口澳龍蝦,進口珍寶蟹或帝皇蟹,一盆進口象鼻棒魚加三文魚,基尾蝦,石板魚,大黃魚,大目魚,還有一盆熱帶魚,一盆炸鰻魚,一盆鮑魚,每人一條海參,一隻斬好的自烤鴨,一盆紅燒肉等等,熱菜開頭第一盆為肉圓湯,最後一盆為紅膏鹹蟹,整桌酒席紅膏鹹蟹為二盆,酒席快結束時還有一盆鹹白菜湯,其間還有水果加甜點。





村夫\n


農村宴席為什麼先上菜,不上碗筷子?

農村老俗話說,“食不言,寢不語”,不過這個可能在古代比較實用。以前人吃酒席,座次順序,吃菜讓酒等都有禮制規矩,就連喝口酒都要用大袖子遮臉,生怕別人看到自己的饕餮大嘴。


現在行嗎?農村人辦個酒席,熙熙攘攘人頭攢動,酒席間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以前的老規矩傳承下來的不多了,除了上八位的座次不亂套之外,其他很難再有規矩可言了。

至於農村宴席是先上碗筷還是先上菜食,這個不是統一的。農村老俗話說,“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規矩”。就連地頭搭地頭的兩個村子,吃酒席的規矩也會不盡相同的。但無論如何順序,都是那句老話,“菜上齊了,開始吃”。但對於農村的喜宴來說,是流水席居多。但剛開始的時候,還是要先上齊幾個菜的,比如四六八個等。

查詢了很多資料,對農村宴席是先上碗筷還是先上菜,並沒有一個合理的說辭。但一般的規矩是,把桌子清理乾淨以後,蒙上一張乾淨的桌布,然後就開始擺放碗筷了。在我的印象中,老家的規矩一直是這樣。先上的東西包括有筷子,小碗,小碟子,還有一次杯子和麵巾紙。

有人說農村宴席先上菜後上碗筷,是為了防止有人先吃,還有人說是怕人們只埋頭吃菜了忽略了婚禮慶典等。我覺得不過是自我臆測罷了,吃酒席不讓吃哪有這種規矩?吃飯的時候還看什麼慶典?只能說是廚子或者酒席管事兒的人故意的安排罷了。這種做法很得罪人的,吃飯不就是圖個開心熱鬧的麼?

在我們老家吃酒席,坐在“上八位”的那個人不先動筷子,是沒有人先吃的,起碼的禮貌還是有的。也就是說,“上八位”坐主坐的人只要發話了,下面的人才敢動筷子吃菜。


農村老俗話


農村宴席為什麼先上菜,不上碗筷子?

宴席的說法流傳已久,相傳早在隋唐年代以前,大家坐在一起吃飯聚餐是沒有椅子的,很多人都是席地圍坐在地上,而地上鋪著的粗糙的布料或稻草稱之為筵,中間鋪上一塊細料編織而成席子,所以這就是筵席的由來,後來逐漸演變成宴席。

關於宴席的說法很多,全國各地宴席都有不同的風格,有著千變萬化的宴席菜品,但是所有的宴席都有一個共同的規定,就是不上筷子,這個習慣不僅在農村,即使在城市的請客宴席上也是這個習慣。

當然這個習慣不是一直就有的,古代人特別重視禮儀,把宴請的客人視為最尊敬的客人,不僅與宴席的做次吃分,就連筷子擺放的是否整齊劃一都是有說法的,如果客人過來吃飯,要是桌子上沒有筷子的話,這是非常不禮貌的表現,這無疑是要攆人走。

但是現在的宴席比如民間常見的婚喪嫁娶酒席就改變了這一規矩,因為現在人越來越不重視文化禮儀了,丟失和以前的傳統觀念,誰家酒席上要是敢先放筷子再上菜的話,那麼就有可能菜被吃完。

我曾在農村親身經歷過這個場面,由於舉辦婚宴的時候,主辦方沒有協調安排好,菜剛開始上就發了筷子,結果是一個桌子上十來個壯漢,上一個菜空一個菜。這樣的場面就很尷尬了,人們拿著筷子一直在等。

所以,宴席上一般都是等菜上齊後才開始發筷子,因為菜一桌子菜不會馬上就被吃空,同時也是為了方便人們在舉行婚禮慶典儀式以後才大家一起動筷子吃菜。這樣顯得場面不是很混亂,也不會因為人麼只忙著吃而出現忽視慶典儀式的現象。

農村宴席為什麼先上菜,不上碗筷子?大家有什麼看法,你經歷過哪些有意思的宴席場面,歡迎大家交流。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農村宴席為什麼先上菜,不上碗筷子?

雖說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擺酒席還喜歡在農村操辦,比起飯店那是一點都不差,但是在宴席上,上菜的順序、菜品的數目等方面都是有一定的講究,就好比在農村宴席上為什麼先上菜而不是上碗筷子,這其中又有哪些說法,我來集合我們當地及個人觀點,為大家說下其原因。


我們都知道宴席上來的客人非常的多,而且客人來的先後順序也不一定,而在我們這邊客人需要家主安排入座,不然安排一些陌生人在一起會顯的尷尬,若這個時候把碗筷上來,人還沒有坐齊,客人會提前開席,而遲來的客人便不好意思在入座,這樣也會超出主家的預算,所以這也不是主家待客不周的表現,說白了就是為了方面統一安排。

其實也並不是說有些人沒素質,而是人來的比較多,相對而言有些亂也屬於正常現象。再者我國曆來講究的是禮儀,一般桌子坐不滿最好也不要動筷子,這樣也是不禮貌的行為,所以在有些地方宴席上便出現了先上菜,後上碗筷的現象,不過想想這也能理解。



所以大家若參加宴席發現桌子上沒有碗筷,也請稍安勿躁,這並不是主家待客疏忽之處,只是為了方面統一安排,也不會出現人還沒來菜沒了的尷尬局面。不知朋友們那裡是不是這樣呢?

感謝大家對肥仔的支持,也歡迎大家關注“肥仔農經”,每日分享三農資訊,與你一起探討精彩三農。謝謝!!


肥仔農經


農村宴席為什麼先上菜,不上碗筷子?

各地農村的宴席都不一樣,可能有些地方農村會有這風俗的,在我們農村,沒有這個規矩的,我也去過其他鄉村喝喜酒,暫時還沒有發現這個現象,都是先上好碗筷子,然後再上菜的。

在我們農村,擺酒席全部都是出九大碗菜的,我們開酒席之前,先在桌面放一包東西,裡面有花生、紅瓜子、農眼乾、糖果、餅乾、還有一包紅雙喜香菸,這些都是等親戚來吃飯之前給他們吃的,等將要上菜吃飯的時候,就把桌面的零食收好,然後放碗筷子,還有飲料,這時候就可以開始上菜啦,我們的風俗就是這樣的。我覺得這樣做的方法還是不錯的,如果上菜後才上碗筷就讓人有點太小兒氣了。



對於有些農村宴席先上菜,再上碗筷子的,我覺得應該是防止某些人不講究不衛生,菜還沒上完就已經開吃了,如果這時候親戚還沒坐滿人的,只有你兩三人就開吃了,給人感覺印象不好。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去過一次都怕了,那年去鄰村喝喜酒,他們也是先上碗筷子,再上菜的,記得是吃晚餐,上菜的時候,菜還沒放到桌面,那些人拼命的搶夾菜了,結果當碗放到桌面時,菜已經被夾完了,上第二碗的時候,由於多人搶,菜直接倒在地上了,大家都吃不著,這是我見過農村酒席最狼狽的一次。所以我覺得先上菜再上碗筷對付這些人是最好的方式了。



大家吃農村宴席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呢?歡迎留言評論,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