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在應縣木塔景區結束遊覽時,下午3點多一點。按照導遊的設想,用1個多小時跑完80多公里趕到雲岡石窟,可以有大約兩個小時的遊覽時間。但出發後半個小時,還沒駛上二廣高速公路,就在寧應線上遭遇了堵車,大量大貨車因一起交通事故擁堵在道路上,無法前進。看等了半天也沒有動彈的意思,司機果斷掉頭,返身去上榮烏高速。這樣來回一折騰,原來只走直角三角形那個“股”邊的計劃,演變成了差不多把“勾”、“股”、“玄”三條邊都走了一遍,而且還要再多一點。結果到雲岡石窟景區時,已經快5點了;夕陽開始西下,景區入口就剩我們這一波兒人了。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始鑿於北魏和平元年(460年),止於北魏正光五年(524年),前後歷時60餘年;在東西約1公里的崖壁上,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刻造像51000餘尊。雲岡石窟是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齊名的中國石窟藝術寶庫,2001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目錄。

雲岡石窟景區的遊客服務中心相當的豪華,茶飲、紀念品售賣、小件寄存、影視廳和超市等各種服務設施一應俱全,和五星級酒店的大堂相比也毫不遜色。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 大廳中央的一尊由四根香樟木雕刻、拼合而成的四面佛立像,以溫婉的面容、安詳的神態和各異的手印,迎接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遊人和香客,是一個和景區特點非常吻合的成功設計。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遊客中心陳列的北魏帝王圖。這一位是著名的孝文帝。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景區起始點是曇曜廣場,廣場中央豎立著一尊曇曜雕像。曇曜塑像的作者是我國著名雕塑藝術家、現任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曇曜為北魏時期的名僧,在經歷了太武帝拓跋燾的廢佛之劫以後,依然對佛祖痴心不改,並在文成帝拓跋濬登基後,毅然舉起復興佛教的大旗,成為雲岡石窟開鑿的推動者和組織者。曇曜極力推動開鑿石窟的目的,是想通過摩崖造像、壁畫等手段把經像法物固化下來,以使佛教不因政治風雲的變幻而再遭滅頂之災。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向西從曇曜背後的門殿穿過,即是路兩側豎有十三對“騎象四稜神柱”的佛光大道。

這些神柱以產自山西呂梁山區的黃砂岩雕刻而成,其創作靈感據說是來自石窟中的白象馱塔石雕。神柱底座的白象為六牙,是傳說中佛祖釋迦牟尼從蔸率天宮降生於人世時的坐騎,其六根象牙分別代表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等六度。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佛光大道的西端,是禮佛浮雕牆。浮雕牆由南北兩堵半圓形牆組成,工藝為高浮雕,北牆上是北魏皇帝禮佛的場面,南牆上是北魏皇后禮佛的圖景。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兩牆之間樹壇裡的一株人造菩提樹,很容易讓習慣於拜佛求財的國人把它當成招財樹,頂禮膜拜。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繼續西行,是一座七孔石拱橋。橋東堍南北各有一尊手託博山香爐的菩薩像,玉樹臨風,衣袂飄飄。

一路走來,還未看到石窟裡的古老造像,倒是先欣賞到了曇曜像、四方佛、騎象四稜神柱、禮佛浮雕牆和菩薩像等現代雕塑作品。總體感覺,中國人血脈裡流淌的雕塑智慧得到了很好的傳承,今天的雕塑藝術家和工匠們並沒有讓他們的藝術先輩們失望。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七孔石拱橋的西端,是坐落在一湖碧水中的靈巖寺。

古靈巖寺的始建時間大致與雲岡石窟的開鑿時間同期,至元代尚存。清軍攻佔大同時,靈巖寺遭兵燹,化為灰燼。另一種說法則說,在李自成部將張天琳駐守大同期間,以“毀寺為樂”的張天琳已經將靈巖寺等寺廟搗毀殆盡。現在的這座靈巖寺建於2007年,是按照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的描述“山塘水殿,煙寺相望。”而規劃的,具有鮮明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一斗三升人字拱”的建築風格。但歷史上的靈巖寺並不在現在的位置,而是在第三窟前面的廣場上。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新靈巖寺坐西朝東,共分三進,中軸線上自東而西為山門、石雕佛塔、千佛殿和大雄寶殿。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新靈巖寺坐西朝東,共分三進,中軸線上自東而西為山門、石雕佛塔、千佛殿和大雄寶殿,寺院四角建有角樓。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石雕佛塔為五級方形疏簷仿木樣式,四面開龕造像,其中最底一層為“樹下誕生”、“降魔成道”、“初轉法輪”和“涅槃入滅”四幅佛畫,是靈巖寺的一大看點。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佛本生故事圖兩側的菩薩像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樹下誕生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身姿優美的菩薩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降魔成道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涅槃入滅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面闊七間的千佛殿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千佛殿”的殿額落款是“趙之謙”,估計不是趙之謙專門題寫的,而應是匯字而成。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從殿外拍了一張木雕大佛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匆匆走到大雄寶殿的時候,和尚們已經開始關閉殿門,下班了。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進不得殿,只好在殿外看看,欣賞一下時任大同市市長耿彥波為大雄寶殿題寫的殿聯“十里河畔洗盡古今風雲人物好夢都成百年恨唯大佛泰然萬念俱空;武州山下看破天地蒼桑世事痴情皆為終身累獨香火依樣千秋猶存”。

我們隨團的導遊自稱是大同人,提到耿彥波,她說大同老百姓對這位明星市長還是比較認可的,都認為耿彥波至少是“大同歷史上最幹事的市長”。

靈巖寺山門、千佛殿和大雄寶殿等三座大殿的13尊主佛像均以整根香樟木為材,操刀者是福建莆田黃氏木雕第三代傳人黃文壽大師,可謂是料工俱佳。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從大雄寶殿後面轉出,一座起伏的石橋把遊人引向北面的五週山。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站在石橋上回望靈巖寺,沐浴在夕陽餘暉中的寺廟在莊嚴之外又增添了一份詩意。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石橋接岸處,是一座兩柱石牌坊,建築風格和“騎象四稜神柱”一脈相承。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穿過牌坊,拾階而上,迎面是一堵青石大照壁,上面是仿刻的“比丘尼曇媚造像記”。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比丘尼曇媚造像記”照壁

“比丘尼曇媚造像記”原碑高0.3米,寬0.28米,楷書10行,每行12字,共110字,1956年整修雲岡石窟第二十窟時在積土中發現。據考證,該碑為北魏景明四年(503年)遺物,主要闡釋了雕鑿佛像的初衷和意義,字裡行間透露的各種信息,對研究雲岡石窟的開鑿情況,特別是曇曜五窟的完工時間,以及史書上關於雲岡佛寺“東為僧寺,西頭尼寺”的說法,都提供了寶貴的佐證資料。此碑的另一個重要價值在於它的書法價值,其寬博雄渾的書風堪比魏碑名作《鄭文公碑》。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從照壁西行,再沿石階向北,是一座面闊三間的歇山頂門殿,殿額是“入佛知見”。

多年前在一座寺廟裡也見過這樣的匾額,當時還查閱過有關資料,知道這“入佛知見”是告訴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要“依法不依人”,佛法經典裡有的必須聽,佛法經典裡沒有的則可以置之不理。

進入“入佛知見”門,雲岡石窟的主角們陸續露臉。觀賞從東開始。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第一窟,又稱“石鼓洞”,和第二窟,又稱“寒泉洞”,為一組塔廟雙窟。兩窟的開鑿時間為北魏皇興五年至北魏太和十八年(471-494年)。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窟外兩側各殘存一座單層方塔,塔內有殘存的佛像。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石鼓洞平面呈長方形,洞中央為一座佛塔中少見的兩層方塔,塔頂雕有盤繞的蛟龍和須彌山。

寒泉洞四壁的佛像大多風化嚴重,難以辨識;洞中央的方塔為三層,塔面雕出瓦筒、簷椽、斗拱等仿木構件。這兩窟在遼代以前建為護國寺,為雲岡十寺之一;明清時期以“石鼓寒泉”之名入列雲中八景。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寒泉洞西不遠,崖壁之下,有一段古代車道遺蹟,石質路面上深深的車轍印赫然,名曰:古道車轍。為了使這一景觀更形象,景區管理者在古道上增加了一輛雙挽馬車,車為仿真,馬卻是石雕。因馬和車的高度明顯不匹配,在馬的蹄子下面還加了墊腳。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接下來的第三窟,又稱“靈巖寺洞”,傳為曇曜的譯經樓,是雲岡最大的洞窟,原設計為大型塔廟窟,但終北魏一代也未能完成。從窟外崖壁上部現存的12個梁孔來推斷,這裡原來應該建有面闊達到十一間的木構大閣。該窟分前後兩室,前室中雕為交腳彌勒像,室外兩側各有一座剝蝕嚴重的三級方塔。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後室內北壁雕阿彌陀佛,左脅侍為觀世音菩薩,右脅侍為大勢至菩薩,也就是“西方三聖”。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主尊阿彌陀佛高約10米,面部圓潤豐滿,神態超然。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兩側菩薩身高超過6米,頭戴寶冠,精美莊嚴。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有專家根據風格和雕刻手法來判斷,認為第三窟中的佛像應該出自唐初。這三尊佛像經過搶救性保護,面部基本得到了恢復,但下半身風化嚴重,已經不可能恢復到從前的模樣了。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第四窟與第三窟緊鄰,也是一座塔廟窟,但顯然是個“半截子”工程。窟室中心的方形塔柱四面造像,南北兩面各雕六尊佛像,東西各雕三尊佛像。窟內南壁原有的北魏正光年間(520-525年)的題記“為亡夫侍中造像記”,現在因嚴重的風化已很難看清。這處題記是雲岡石窟目前所知時間最晚的北魏造像題記。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第五窟與第六窟為一組雙窟,窟前各有重建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的面闊五間四層樓閣。

第五窟,因其中雕有云岡最大的佛像,故又稱“大佛洞”。不知道是我們來的太晚了,還是當日原本就沒開放,第五窟大門緊閉,讓我們未能一睹大佛的風采。

第六窟,又稱“釋迦佛洞”,分前後室。前室東西兩壁繪有十八羅漢圖,通往後室的門旁塑有兩尊更像門神的金剛。因為就我們這幾十個遊客,景區的工作人員都把監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拍照幾乎不可能。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後室平面呈“回”字形,中央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兩層方形塔柱。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塔柱底層四面開龕造像,南面為釋迦摩尼,西面為阿彌陀佛,東面為彌勒,北面是對坐的釋迦如來和多寶如來。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阿彌陀佛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彌勒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對坐的釋迦如來和多寶如來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室內四壁雕有多幅佛傳故事,造型生動,色彩絢麗,令人眼花繚亂。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看我們這些遊客都在全神貫注地聽導遊講解,估計肚子已經非常餓的工作人員逐漸放鬆了警惕,盯的不像開始時那麼緊了。抓住這難得的機會,藉助中間這根大柱子的遮擋,舉起我的大長焦一陣猛拍。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儘管慌亂中有的片子拍虛了,但好歹還是拍得了一些比較清晰的照片。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絢麗的窟頂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第六窟規模宏偉,雕鑿完整,保存尚好,是雲岡石窟最有代表性的一窟,有云岡“第一偉窟”之譽。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第七窟和第八窟是雲岡最早的雙窟,窟前分別建有面闊三間的三層樓閣。第七窟被稱作“西來第一佛洞”,窟中佛像據說胡風漢韻雜糅,具有明顯的東西文化交融痕跡。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可能是我們的不緊不慢惹惱了早就急著下班的工作人員,剛走進第七窟,我剛搶拍了第一張照片,窟內的所有照明一下子全滅了。

無可奈何走出來,發現緊鄰的第八窟裡也是一片漆黑。這要在其它時間,我們一定要和管理方理論理論,但眼看著快要落山的太陽,大家的興致已經大減,也覺得應該結束了。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出人預料的是,第九窟和第十窟的照明還亮著,幾個工作人員還在耐心地等候我們這些姍姍來遲的遊客。

第九窟和第十窟同期開鑿,也是一組雙窟,分前後兩室。兩窟的前室裡都有兩根白象承載的通頂八角石柱,柱面雕有十層佛龕,營造出百佛盈柱的效果,頗為壯觀。據說,佛光大道兩側的13對“騎象四稜神柱”便是以此柱為靈感而設計的。前室東、西、北三壁均雕有兩層佛龕,佛像密佈,不可勝數;窟頂的飛天,身姿曼妙,栩栩如生。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第九窟後室的主尊為釋迦摩尼,東西兩壁各雕一脅侍菩薩。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頭戴冠冕的菩薩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第九窟至第十三窟,在清晚期被施以彩繪,使這五個洞窟的造像異常華麗,這五窟因之被合稱為“五華洞”。如果單純從審美的角度看,這些彩繪實在是有畫蛇添足之嫌,在很大程度上干擾了原有的藝術氛圍。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從2011年起,為更好地保護石窟造像,雲岡石窟景區開始為第九窟到第十三窟重修窟前樓閣,其中第九窟和第十窟的樓閣工程已經在2015年6月完工,並向公眾開放。這些新建的保護性樓閣在堅固和耐用性上肯定要大大超過前代,對文物保護無疑是一大利好。但這些仿古又不似古的建築在景區裡太顯突兀,給人的感覺非常不舒服。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走過大門緊閉的第十一窟、第十二窟和第十三窟,是規模較小的第十四窟。該窟風化剝蝕嚴重,南壁及部分窟頂已經坍塌。第十五窟為方形單窟室,又稱“千佛洞”。窟內現存大小造像逾萬,故又稱“萬佛洞”。

第十六窟到第二十窟是雲岡最早開鑿的一組洞窟,因系曇曜主持營建,故稱“曇曜五窟”。這五窟形制基本相同,平面均呈馬蹄形,窟內主尊分別象徵著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和文成帝等五位皇帝。其中的景穆帝未及即位即去世,其帝號是追諡的。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第十六窟,又稱“立佛洞”。窟內主尊釋迦摩尼高達13. 5米,穿褒衣博帶式袈裟,胸前結帶下垂,具有典型的北魏太和年間倡導漢化時的服飾特點。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第十七窟,又稱“彌勒三尊洞”。窟內主尊是頭戴寶冠、菩薩裝的交腳彌勒。這尊彌勒像斜披絡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腸長裙,具有濃郁的異域風情。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第十八窟,又稱“立三佛洞”。窟內北壁主佛像高15.5米,身披千佛袈裟,兩側分立脅侍佛、菩薩及十大弟子像。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第十九窟,又稱“寶生佛洞”。窟內主尊高16.8米,是雲岡石窟中第二大佛。可能是大佛舉起的右手太過沉重,雕刻者在右肘下添加了一根小柱作為支撐。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主窟外東西各開一小窟,小窟內各有一高8米的坐佛。這種分窟安置三世佛的設計,是北魏石窟形制的創新之舉。

人說山西好風光——雲岡石窟

第二十窟,又稱“白佛爺洞”。該窟前壁和部分窟頂大約在遼代以前就已崩塌,使造像完全處於露天狀態。正是當年的那一場意外,讓人們在今天得以欣賞到大佛的全貌。窟內主尊高約14米,面相豐圓,大目高鼻,雙耳垂肩,唇上蓄八字須,著袒右肩袈裟。該尊坐佛因其精湛的雕鑿和宏偉的氣勢而成為雲岡石窟的代表性造像和明星造像。

看完第二十窟,天已經完全暗下來,我們的遊覽必須結束了。等候了差不多十分鐘,一輛景區電瓶車匆匆趕來。在寒風中瑟瑟打抖的人們爭先恐後衝上電瓶車,餘下的人不得不在黑暗中和寒冷中繼續等待。儘管已經很晚了,出口外面的仿古一條街上仍然有小販在兜售紀念品,我們的一些團友也確實沒讓他們失望。

有團友感嘆說,今天的人們能夠看到雲岡石窟應該感謝曇曜大師。我對此不以為然。因為從純藝術的角度看雲岡石窟,這裡的確是一座內容豐富的古代藝術寶庫,特別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寶庫。但這項巨大的造窟工程,在當年卻幾乎耗盡了北魏政府的財力,讓納稅人的錢毫無意義地消耗在這種和國計民生半毛錢關係都沒有的“形象工程”上。從這個角度看,曇曜就是個禍國殃民的妖僧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