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為什麼農村老人五六十歲,七八十歲了還在田間勞作?

如夢177753583


關注【鄉村關中】分享新銳思想,解答實事求是,評論有理有據。洞察社會萬象,打開腦洞天窗,開啟新生思維。

看到這個問題,使們想起了詩人艾青詩歌《我愛這土地》,請大家跟【鄉村關中】朗誦: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朗讀這首詩歌,作為年青的我們,心裡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身為土生土長農民的兒子,【鄉村關中】深知: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是他們生存生活的根本,是他們耐以生存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土地養育了他們,是土地養活了他們的祖祖輩輩,是土地撐起了農民最挺直的脊樑!農民生於土地,長於土地,終生於土地相伴。可以肯定地說:每個農民的血液裡早就浸融於土地。他們雖然老了,但身心始終與自己熱愛了一輩子的土地緊緊相連!我是【鄉村關中】,職業農民,農技從業者,“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但是,社會的發展變化,城鎮化加速推進,而今的農村成了“空心村”,農村老人的養老由過去傳統的“養兒為防老”已經變得不事現實了,他們沒有養老金,沒有依靠,喪失勞動能力後,如何度下餘生?這的確是很大的問題。農民不像城裡老人,60歲退休後月月足額領取養老頤養天年,享受豐富多彩的退休生活。但對於大部分農村老人來說,60歲以後只要身體硬朗,還是種地幹活的“好年紀”,甚至七八十歲的老人還要在田間勞作 ,這是真真正正的事實,那真的是農村這些老人閒不住、不會享福嗎?作為“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的【鄉村關中】認為農村七八十歲老人還要種地的具體原因如下:

第一, 七八十歲的農民種地是為了保障生活。

兜裡有錢,心裡不慌。缺錢就得想辦法掙錢養活自己。現階段,60歲以上的老人都處於退休年齡階段,但農民不會退休,退休意味著要退休金,但農民沒有退休金,雖然現在60歲以上的農村老人每月領取的幾十塊錢的養老金實際屬於國家生活補助性資金,相對於現在高漲的物價,這些錢根本無法實現養老,所以,農民即使年齡很大,只要能動,能走,能耕種,他們就要耕種,通過耕種田地產生的糧食,實現生活保障,多餘的糧食出售後把錢積攢起來,看病等日常花費。所以,農村七八十歲也種地,其實質還是為了生活,選擇種地獲取生活的來源與保障。

第二,老年農民種地是為了增加收入還債。

現在農村種地收益很低,又面臨物價飛漲,生活支出成本加劇,其實這都是小事,農民種地一輩子,收入少,都積攢起來,給兒子娶媳女,蓋新房……你看看,現在農村娶個媳女的費用有多大?動不動要在城裡買房,還要買小車,還要那麼多彩禮……光這一項把大多數農民家庭一輩子的積蓄就折騰光了,大多數農民都欠下不少外債,又因年齡大的,打工沒人要。這時,不管年齡多大,就只要能幹農活,就下地耕種,增加收入,來償還欠債。

第三,年齡大的農民對土地有難以割捨的情懷。

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對於土地都有一種不可割捨的情感,大半輩子從事勞動生產的農民,對土地的喜愛毋庸置疑,對於他們而言,土裡生,土裡長,土地裡刨食養大了自己的女兒;當兒女長大,自己只要還有勞動能力,都不會任由土地荒廢,依舊會選擇耕種自家的土地。現在農業耕種基本都是機械化操作,對於大半輩子從事人力生產的他們而言,種地收入雖然微薄,但他們情感深沉,他們對土地的熱愛勝過了所有。

第四, 在老年農民心目中土地才是他們的根。

過去的農民缺吃少穿,生活貧困,60歲以上的農民,小時候基本都經歷了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對於糧食和土地更加珍惜,土地對於農民而言就是他們心目中的“鐵飯碗”。在這個鐵飯碗上奮鬥終身,農民才真正懂得土地才是他們根,是他們生活的合部。老一輩人嘴邊常說:“農民不種地幹啥去?”雖然現在種地收益很低,收入不足以支撐家庭日常開支。但對於七八十歲的農民來說,他們心中的耕地使命感卻久久不能消散,因為種了一輩子的地,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就是他們耐以生存的根。

第五,老年農民種地就是為了減輕子女生活壓力。

現在物價飛漲,婚喪嫁娶等開支日益增大,上有老人生病治療需要錢,下有小孩讀書等各項花費,再加上人情往來支出費用越來越高。而農民種地獲得的收成逐漸減少,而種地成本不斷增加,農民如果依靠種地無法維持生活。所以,農村青壯年都外出打工,家中的土地全靠老人耕種,雖然種地很辛苦,但總有收入,這樣可以減輕子女生活負擔。這個世上,只有父母是真情實意對待子女,身為父母的老人,看到子女生活壓力如此大時,但凡身體健康就守在家裡種地,多多少少都能幫助子女減輕經濟負擔,身體不太好的老農民也幫助子女帶小孩,讓子女安心在外務工掙錢。

總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農村農民生活最基本的狀態,他們一輩子而朝黃土背朝天,這是農民最真實的寫照。農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春播秋收,按照節氣規律耕種,這樣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誰能扔下土地呢?可“老來難”卻成了農村老人真實的寫照! 如今的農村,貧富差距很大,有的地方出現兩極分化嚴重,有的農民家庭日子越過越紅火;有的家庭日子越過越難。那作為老人,心理也不好受啊。所以,他們再難,年齡再大,只要能動,也要耕種土地,因為他們相信,土地是他們最生命的所有。

條友們,對這個問題有何高見?我們留言評論區恭候。


本問答權屬【鄉村關中】,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本題作答:職業農民、農技培訓師“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基哥。


鄉村關中


他們無奈,因為要生活,每天固定開支水費,電費,油鹽醬醋,吃菜,年齡大了有個頭疼腦熱的小病,這也是正常現象,那一樣能離了錢呢?現在的500元還不如小時候的5元錢,孩子們在外邊打工,孫子上學,還想買房子,他們也是壓力太大。老人們除去地裡幹活,還得接送孫子上下學,因為現在路上不安全,不是我們小時候,我們那時從小上學也沒有讓大人接送過一次,老人們自己沒有退休金,也只能在地裡找點收入,糧價低,靠天吃飯的他們,風調雨順時還能收點,遇到天旱無收成,把投資的錢也搭進去了。無奈,他們不傻,也知道旅遊,陶冶情操,也知道調舞鍛鍊身體,無奈自己命不好,沒辦法,只能在這一畝三分地裡刨食。打工沒人用了。年輕時的貢獻沒人記的你了。


用戶9646383152801


不請自來,我也想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是農村的我想說說農民的生活和他們的無奈。

有一次我在我的文中提到了我姨媽七十七歲去年還能種幾千斤稻穀就被有些人攻擊,可是我想說不僅僅是我姨媽可以做,我們村七十幾歲的男人還有很多養牛犁地!一天犁地四五畝掙錢的也不少啊!他們的兒子們也是農民,你看看他們的兒子女兒挑的東西你也不會停下來幹活的。一挑磚頭一百二十幾斤挑到山上,一挑四塊錢!所以他們能做的時候絕不會給他們的孩子負擔。我們村有一個六十幾歲的老人每天都去渡口幫別人挑菜,一挑兩塊錢,每挑至少一百二十斤,大概兩百米這樣子吧,不過是上坡。你你自己上坡走路都累得半死,他每天都要挑幾十條才有一百塊錢!而且是節日才有的工作!你挑二十斤上十五樓就可以了,一位六十多歲的老農民還可以做到!

這就是六七歲農村老農民的體力勞動。城市老人在廣場上,農村老人在田裡面!他們的體力可以說比現在做在辦公室裡的年輕人好多少陪都不知道了!可是他們沒有退休金,他們做最苦的工作,吃的都是最差的飯菜!甚至很多農村老人除了那點玉米就是靠那七八十塊錢就過一個月的!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到農村鎮上看看農村信用社到街日那天的老人有多少就知道他們的生活狀況了!很多人又說那他們不是種玉米稻穀嗎?那你知道來收玉米稻穀的價錢嗎?一斤大米在城市可以三塊多錢四塊錢,可是在農村是一塊八毛錢,城市玉米兩塊錢,農村六毛錢!甚至我們種的西瓜東瓜和菜就兩毛錢一斤,出了多少力氣才能買斤豬肉城市人從來都不知道!所以很多人認為我們農村都不該是那麼的辛苦,理解物價差認真的瞭解農民的苦,更何況農民是靠天吃飯,大風一吹就什麼都沒有了,大水一淹就白做一年,大旱更不用說了…





沈竹溪ncc


請問為什麼農村老人五六十歲,七八十歲了還在田間勞作?

每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或許是生活所迫,或許是兒女不孝,或許是老無所依。但我感覺更多的是老人對土地的那份珍惜。

以前我爺爺就是這麼一個人,八十的時候還經常去田間勞作,誰勸都不聽。爺爺有六個子女,都很孝順,也不缺生活費,可是爺爺就是閒不下來,每天都要找點事情做,就是自家的小院子裡都種滿了蔬菜,爺爺經常說以前的生活窮的連口飯都吃不上,受了很多罪,現在的日子有吃有喝的已經很好了,種點地最起碼能自給自足,還能動不用你們照顧,就是這麼一個倔老頭,可惜再也聽不到他老人家再倔一次了。

農村的老人都是從苦日子過來的,所以他們對於土地都格外的珍惜,對土地都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懷。他們覺得農民就應該種地,不種地那還叫農民嗎?他們才是中國標準的農民,我想大多數忙碌在田間的老年人都是這樣的吧。





古怪的飛魚


農村老人到了五六十、七八十歲的時候還在田間勞作是很正常的事情啊,因為他們種了一輩子的田,讓他們歇下來不種田他們倒不習慣了。

這輩人辛勞了一輩子,種田的習慣已經刻在他們的骨子裡了,我認識一個老人,今年已經快90歲了,一輩子住在農村,身體硬朗的很,十來年前手裡還有一畝多地自己種著,後來被兒子強行拿了才不再種田,田就被幾個兒子拿去輪著種,口糧什麼的都由幾個兒子給。按說這樣就在家就不需要忙什麼了,好好享受享受日子,但這老爺子偏不,大田不讓種了,自己把宅基地上空著的一片地方開了出來自己種蔬菜什麼的,什麼青豆、蘿蔔、玉米、油菜、豇豆輪著種,香蔥、大蒜更是四季不脫,房前屋後除了水泥澆出來的一片場地,其他地方種滿了東西,每天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地裡看一圈,澆水、除草都是自己來。有一次我問他為什麼這麼大年紀還要自己動手種這麼多東西,老爺子跟我說,種了一輩子的地,一天不到地裡就感覺不舒服。可能就是因為每天勞動的關係,儘管已經快90歲的人了,但身體還是很硬朗,還能騎著自行車去趕大集。希望老爺子的身體就這麼一直好下去,每天都如意。


大鍋飯很好吃


在農村生活的老人,七八十歲有些還在地裡幹活,不是兒孫不孝的問題,有人認為是生活所逼,其實都不是。這是因為長期生活在農村,幹活習慣了,閒不住,幹些活感覺自然舒服。忙裡不閒,幹著不停。我的哥就是這樣,八十歲了下地幹活孩子反對,養了十幾只圈羊,天天以羊為伴,認為幹著好身體舒服健康,幹乏了休息一會再幹。外人看著不慣,年齡大了緩去別幹,而實際是自已硬幹,因為幹活受家人的氣不少。不過只要身體健康,動著總比靜著強。城市老人有退休金,農民的養老金少得可憐,實在指不了開銷。




李爾勳1


養老金太少,每月只有一百多元,連吃煙都不夠,更談不上其它花費,農村的養老金是不能養老的,養兒防老也更不行,就如比我的兒子吧,剛結過婚,第二年就按揭一套房子如同上了緊箍咒,每月要還房貸四千多元,另外,媳婦剛生了孩子,孩子喝牛奶買其它的東西每月三千多元,養老靠兒子也行不通的,小菩薩過河,自深難保了。

還是靠自己,乘著自己還能幹的動,就多幹一些,不想麻煩自己的孩子。我的老父親八十多了,還下田勞動,我不讓他幹了,他只是說:“我再幹一年,這樣一年又一年,總也捨不得丟掉自己土地,乘著我還能幹,幹兩年再說,要是幹不動,你就是叫我幹我也不幹,你放心好了。”這就是老父親的心裡話,不想因為自己而連累自己的子女,可憐天下父母心。


老慄師傅


因為她們從小大都習慣了,我認為他們過這種生活好過大城市的老人,自己種的菜,米,雞,油,吃得放心。你最看下大城市的老人,每天去買菜,米,油,又怕這種有問題,又怕那種有問題,吃的米,.水,油,空氣那有鄉下好,各有幹秋,有得有失,我在廣州市生活了30多年,又108到現在168斤,吃的東西你想下,在廣州市吃的東西同在鄉下吃的東西一個天,一個地,我老了還是回鄉下過,有一份退休金,自己有田有地種點菜,養點雞,鴨,日子過得苦的,但是起碼吃的東西好吃,每個人觀點不一樣,30年河東,30年河西,


吳裕111


主要是經濟問題,錢包鼓了誰不想到處走走?畢竟世界那麼大。我爺爺九十歲了,前段時間生了一場病在住院期間他最擔心的還是費用,整天嘮叨著這要花多少多少,想著出院。我們只能順著他說:爺爺,你要是真想為我們著想?就放寬心聽醫生的把病看好了,身體健康了咱們就回家。每次聽爺爺愁錢的事,就心酸。這是城裡人永遠無法體會的。幸運的是爺爺痊癒出院了。可爺爺出院了又愁田間的活了。因為作為兒孫的我們又為生活外出打零工了。只有逢年過節或老人身體欠安才回家陪他們,難道是我們沒孝心嗎?其實我們也想家,含淚地想。


鄭興夏u577190


我老丈人從來不聽我說的話,16年前我天天研究手形手紋手診,他們說我無聊,說我是個野孩子,啥用都沒有,我當時就覺得他們不靠譜……就回應道,我看丈母孃的大指頭有一大塊黑的,可能是個大病,大多在頭上。這一說不打僅,老親孃直接就把我懟回去:老子好的很,叫你莫年輕,你還收麥打捆幹不贏我,你媽的還咒老子,個野狗的(這幾個字說的聲音較小或很小。)沒等兩年,她就得腦瘤仙去。享年57歲。後來表叔給丈人辦了一個五保。因為三個姑娘都塌了他們的代,老實巴交。沒什麼出息。老大的兩兒子,大的在服裝廠,小的也十七。手裡大概有五六十萬,可這都是幹活暫的。就是取不到媳婦。老二的李婿是司機,現在是在縣城打工,以前軋死過人,如今的駕照是買的。前一時還說要姨娘簽字拿貸款,買50萬的後八輪。後來黃了。我就不說了,更是''穿越''了一回,掉到了一夥屎人窩裡,夠倒黴的了。話說老丈人孤苦無依,又是沒兒子的孤寡老人,在村裡肯定沒有人饒得了他,因為他沒有把錢都拿出去支援這些鳥人。我說,你把田給本家的人種算了,可他堅持要種。直到7年前中了風。才讓我種了三年,後來我實在是被迫(老扯皮)不種了。給了啞巴的兒子(一侄子。)前幾天姨娘大聲嚷嚷著,老頭子不行了,快把他搞到醫院去。在醫院裡花了三萬,診斷為前列帶結石。他舅爹來看他說,這倆年你種的菜薹這回全搭進去了,像(qiang)麼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