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臊子面,四五六碗不下桌

我是陕西人,虽不是岐山人,但却和岐山有着不解之缘。我从小在岐山县蔡家坡镇长大,不仅如此,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家就在岐山,因为关系好,所以常去他家蹭饭,吃的最多的就是他母亲做的臊子面。

岐山人特别喜爱臊子面,每逢重大节日、婚丧嫁娶、孩子满月、老人过寿之类的重大场合,待客的早餐必定是臊子面,酒足菜尽后午餐的主食也必是热腾腾的臊子面。几碗臊子面下肚,温浊的酒转化为细汗通过舒张的毛孔发散出体外,那叫一个酣畅淋漓。

岐山人无臊子面不欢,所以做臊子面水平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岐山媳妇是否能干的唯一标准。如何做好一碗可口的臊子面便成了少女的必修课,如果一个女孩在小学毕业前还做不好臊子面,那是一件比没考上初中还丢人的事儿,当娘的会脱下鞋,边追边打跑出几里地。

岐山臊子面,四五六碗不下桌

朋友的母亲在他们老家樊家庄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巧媳妇,若论做臊子面的本事,整个樊家庄没人敢在他母亲面前耍大刀。

朋友姓李,老李家祖上从姜子牙在岐山钓鱼时就跟着大哥混,在岐山定居后就没摞过窝。据老李说他祖上那是名人辈出,上至副国级的宰相,下到正股级的村支书数不胜数。

到了老李的爷爷这一辈,李家家境没落,入不敷出,为了供老李的爸爸老老李上学,老李的爷爷苦心钻研,终成大气,做出了香飘十里、名动四方的李家凉粉,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凉粉,老老李才顺顺利利的读完了大学。

我问老李在岐山你爷爷不做臊子面不做擀面皮是不是有点儿不务正业?

老李听到我这个愚蠢幼稚的问题露出一脸的不屑:这叫剑走偏锋,另辟蹊径!懂不懂!

老李爷爷做的香飘十里的凉粉我没有吃过,但老李母亲每次做岐子臊子面时,都不忘通知我一声。

至今为止,我吃过无数次岐山臊子面,但老李母亲做的臊子面,是我吃过的最好吃、最正宗的臊子面!

一碗正宗的岐山臊子面应该用“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九个字来概括,薄、筋、光形容的是面条,煎(烫)、稀(配菜要少)、汪(汤的辣子油要多)形容的是汤,酸、辣、香当然就是指的味道了!

岐山臊子面,四五六碗不下桌

老李母亲做的臊子面,有过之也无不及,一般人家做臊子面,大多用机器压的面条,而老李家一定是手擀面。

看老李母亲擀面,真是一种享受,擀面杖在她灵活的双手下不停地转动着向前挤压着面团,不一会儿一张又白又光、薄厚一致的面皮就擀好了。这还没有完,小麦面的面团擀完后,再擀一张高梁面的,然后将两张面合二为一再擀一下,最后一刀刀将面皮切成或细或宽的面条,这样手工擀出的小麦与高梁二合一的面条吃起来更劲道,韧性十足。

岐山臊子面,四五六碗不下桌

手擀的面条一定要配一锅好汤,臊子面最为重要的是臊子汤,汤是臊子面的灵魂!

铁锅加水,大火烧开,放入肉臊子,将切丁的胡萝卜、切碎的木耳、切成菱形的鸡蛋薄饼、切成段的黄花菜入锅,最后放入漂菜蒜苗,加入食盐、食醋、油泼辣子,一锅香味美、酸辣爽口的臊子汤就大功告成。

煮好的细长、厚薄均匀的面条浇上臊子汤,汤里有黄色的鸡蛋饼、黑色的木耳、红色的胡萝卜、白色的豆腐、绿色的蒜苗,这样一碗热气腾腾、五颜六色、香气四溢的臊子面足以让你垂涎三尺,食欲大增。

岐山臊子面,四五六碗不下桌

每次去老李家吃臊子面,前一顿我一定会少吃,早早把肚子清空,一般情况下,没个四五碗那是不会下桌的。每吃完一碗,他妈就会说,再来一碗,面好消化。我附和着说,也是,碳水化合物,好消化,那就再来一碗!

臊子面有一种吃法叫一口香,汤多面少,面只有一筷头,一口一碗,吃一口香臊子面一般都是十二碗起步,若遇到饭量大之人,一次吃几十碗也是常有的事儿。

岐山臊子面,四五六碗不下桌

科普一下下:臊子面里的臊子就是切碎的猪肉。至于为什么切碎的猪肉叫臊子,我不得而知,但古书中有记载,《水浒传》第三回中写道:鲁提辖对郑屠夫说,奉着经略相公钧旨,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

此臊子就是彼臊子。

郑屠夫臊子切得好还是被提辖大人碗大的拳头分分钟KO,若这货把这臊子深加工成臊子面,想想那画面:鲁所长面对一碗红油浮面、香气腾腾的臊子面,一定会大快朵颐,砸吧着嘴边吃边说,你小子以后注意点,街坊邻居对你意见大着呢!

至于肉臊子怎么烹制,别问我,我只负责吃不负责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问问度娘娘,但做臊子绝对是个技术活儿,一般人学不来的。

岐山臊子面,四五六碗不下桌

从前吃臊子面还有一个讲究,只吃面,不能喝汤,剩汤要端回厨房倒入原汤锅里,继续加热,加工,补充,一次次的循环往复于席厨之间,原因有许多,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熬制汤需要时间,如果客人太多,汤会供应不上,所以只好如此了。当然,现在的面馆早已改了以前的习惯,不再回汤了,但味道却不如回汤的面好吃。

在陕西的诸多的面食中,尽管岐山臊子面很出名,但以岐山臊子面命名的面馆寥寥无几。印象中只有一个叫丰庆的岐山臊子面馆还开了几家连锁店,曾经去过一次,食客大多数是操着天南地北口音的外地人,点了一碗臊子面,和熟悉的味道差之千里。

本地人不去面馆吃臊子面是因为一百个人调臊子面的汤会有一百种味道,就算你用最好的农家油泼辣椒、自酿醋和最好的食材也未必能调出那种辣不呛人、酸不刺喉的纯正的酸辣味。

那种酸酸辣辣、香气扑鼻的味道是只有妈妈才能做出的味道,是只有在家乡才能吃到的味道!


康夫 / 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