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群體正義論”風盛,為什麼很多人在面對社會矛盾時,不用事實是非判斷對錯?

用戶59555007476


1.“弱勢群體正義論”風盛的原因:

弱勢群體本身就具有同情性,而同情弱勢群體又是人的一種潛在心理特性,所以一旦掀起某個社會事件時,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弱勢群體被欺負了,這是人們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種條件反射。

而這種現象的發生多是由於人們習慣“以我代入”而導致,更直白地說,就是很多人會將自己是弱勢或者認為自己某方面是弱勢而代入到某個社會案件中,他們大多是站在弱勢的一方而發聲。其實,這種心理很多人都有,且個人認為這也是一現代文明的體現。

2.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但是,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就胡亂瞎判,瞎評論,這就是文明的倒退了。在面對社會矛盾時,一些人不問是非,上來就是一通亂罵,這其實是一種非常不文明的表現,且言論不實,情節嚴重者還可以會構成犯罪,這更是加劇了社會矛盾。

就比如拿前兩天就工薪階層的退休金和農民的養老金一事來說,有人覺得工薪階層拿2000的退休金和農民拿幾十的養老金這事不合理,理由是農民太苦,比任何人都苦,憑什麼工薪階層拿2000的退休金,而農民只拿幾十的養老金?

說實話,這事真的沒有可比性,根本不存在合不合理一說。所謂“多繳多得、少繳少得,不繳不得”,這事非常清晰明瞭,沒有什麼好爭議的。但是,總有一些人拿著農民是弱勢群體作文章,高談“弱勢群體正義論”,這其實就是在和稀泥。把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都扯到一起談,真的沒有什麼意義。

3.如何對待這種行為?

生活中,有些人看似非常有正義感,但凡碰到什麼社會事件都要上來發表一兩句自己所謂的“正義言論”,但其實這些言論完全就是顛倒是非黑白,嚴格來說,這類人就是所謂的“網絡噴子”。

個人覺得,對待這類群體,網絡監管部門應該加大處罰力度,對於不用事實是非判斷對錯,隨意捏造事實,造謠生事,散播不實言論的用戶,應該禁封賬號,情節嚴重者抓起來判刑。


【以上僅個人觀點,若有不同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關注:快嘴社會說,一起聊人生。】

快嘴社會說


所謂“弱勢群體”,是個很書面的詞,說白了就是草根階層。根據報告,截至 2018 年 1 月 ,我國網民7.72 億 ,其中月入低於3000元的佔58.4%。這意味頭條裡的朋友絕大部分人都屬於這個階層。

同時,我們也幾乎每天可以看到,全世界任何國家,進入網絡社會以後,人類同情弱者的趨向被前所未有放大,導致我們常常為這樣的事情困惑:每當有什麼社會矛盾發生,無數真假莫辨的信息滿天飛, 而且多清一色地站在弱勢群體的一邊,我們的情緒和悲憫也被不斷地激起,或者參與救助,或者參與聲討,是非對錯還沒澄清,公權、官員、醫生、富人、專家等都已經先被大眾視為對立面。

而當事件的真相被陸續披露時,大眾總會發現反轉,經常發現“弱勢者”其實並不弱勢,或者也並不無辜,民眾痛苦地發現自己的善良才一次被利用了。於是,有一種反省的聲音開始出現:如果又有什麼社會事件發生,我們是否需要冷靜想一想,這裡面的弱勢群體就一定代表正義嗎?當我們感覺他們受侵害時,輿論是否需要繼續一往無前地為這些群體發聲、伸張正義?


可以明確地講,無論有多少次弱勢群體受害事件出現反轉,那種“大眾在面對社會矛盾時,不用事實是非判斷對錯”的指責都是缺乏道義支持的。為什麼,因為這種論調首先就把“大眾”定位為“愚民”,更忽略了出現這種非理性狀況的機制與國情因素。

這個機制與國情因素就是:除開人皆有惻隱之心、人類自古以來都天然地同情弱者的心理因素外;更為重要的是,假設時身處在一個缺乏公平正義機制的社會,弱勢群體對同類的受侮辱與受損害也必然更能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從而抱團取暖,一旦遭遇社會矛盾,就奔走呼告。這是一種“物傷其類兔死狐悲”的正義感在激發同理心,也在激發抗爭意圖。

也就是說,在全世界很多事件中,大眾之所以會經常盲目支持弱勢群體,不僅是由於人性天生的同情心,更因為在一個特權與民權不對等的社會,弱者的權益、人格、平等、正義等保障不夠時,民眾會理所當然地首先認為弱勢的一方一定是受壓迫的一方。也會自然意識到,假設“沉默的大多數”不能形成“共識” ,以“人民”的名義 、“正義”的理由為之呼告,終有一天你我的權益也會受到碾壓。更進一步說,民眾或者弱者之所以動不動要運用天然的底層正義作為武器 ,最大的原因不是愚昧,不是盲目,也不是媒體有掙流量費的動機,而是除此之外,平民百姓再也沒有其他武器。

所以,大多數的群眾,對這種社會矛盾中出現的信息虛假等紕漏,往往會去寬容 ,“也許有些失實,但動機是好的,說出了我們想說的話”。這不是愚昧,而是無奈。


也因此,如今世界上很多社會,有很多諸如此類的事件很難解套,甚至社會矛盾、社會情緒的總體性表述有一股民粹化傾向。

比如,當事件涉及一些管理問題時,大眾會先天認定“管理者”為惡霸,卻不考慮是否存在小商販違規違法情況;比如,當事件關涉豪車撞人之類 ,往往立即認定是有錢人作惡 ;比如,當事件牽扯到諸如工程事故、醫療事故等,就不假思索地懷疑定是醫生、知識分子變質。這些都是有點民粹化的輿論套路,我們早已見怪不怪了。

民粹化對法治社會和道德體系的破壞當然是無法估量的,這個不用特別強調大家都會明白。任何國度,弱勢群體的一部分,都應該集體反省自己的天真善良與非理性。但我想,我們也需要明白,任何社會,民粹化都是為了對付不公自發形成的,先於民粹化出現的,一定是失衡的不公。當一個社會處於中下層的普通平民絕大部分因為住房 、醫療 、教育等現實問題倍感焦慮,同時那種階層流動、貧富差異縮小、分配正義等疏解渠道也被強勢者侵害時,民粹化是必然的,“弱勢群體正義論”的風盛也是必然的。典型的如近年的英美諸國。

因此,當各國社會、尤其是資本主義國家,都有些人去批判大眾的非理性與失察,去大義凜然譴責弱勢群體的愚昧和蠻橫時,他們是否更應該反省一個更為核心的因素:大眾何以一旦遭遇到此類社會矛盾,會條件反射性地幾乎一致地首先認為一定是富人、壓迫者一方在作惡?這裡面更為關鍵的成因,到底是大眾沒腦子,還是某種致命因素在指引著大眾的情緒慣性?

政治學理論,人的權利保障,首先是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權利呵護。現在,很多國家,批判“弱勢群體正義論”是盛行了,但是這些國家的強力階層在盛氣凌人指責的時候,也該想想大眾何以會如此反感強勢階層,寧願被“騙”也不願意相信“事實”,也許才是根本的吧。

2018,11,23,午後閒談(不斷刪改後放出)

感謝大佬們賜閱。會勉力每天都寫三兩篇隨感。歡迎關注、點贊、留言批評——雖然我是不會改的

劉愚愚


當代社會生活中底層弱勢群體是存在的,由於各種不同的原因,他的生活在社會底層,幹著繁重工作,有些工作危及健康,風險極大的工作,他們的社會地位和付出並沒有得到一些人的尊重。他們懂得工作不分貴賤,自古勞動創造出物質財富為社會添磚加瓦多麼無上光榮!曉得人的智慧和勞動力不用就自然消失!只可惜,雖然他們會堅持不懈的為民服務做好事!堅定不移的做一個社會有用的人!他們做著所謂下賤的工作,我們的為人民服務從待遇和人格上排斥了他們,是極不公平的。當下儘管做好人好事要知道無私奉獻給社會!雖然實心實意幹工作,工作就辛苦,做好事做好人,明知好事越做越吃虧的!但是吃虧無非就是吃虧經濟利益關係上,只是有錢有勢偽善的裝糊塗,裝模作樣不關心弱勢群體底層勞動者,偽善揚言什麼狗不能餵飽,弱勢群體也就是弱勢在冇得話語權,弱勢群體弱在明哲保身,少說為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天下大事,關你屁事,惹不起躲得起。

魯迅是正義論的最傑出鬥士。我們的呼籲,就是為了維護人人平等,互相尊重的原則,有錯嗎?不是我們叫多了,是叫少了。青年人許多買不起房,結不起婚,淪為弱勢,不值得同情嗎?

在變幻無常的時世,一場大病,一次車禍,一次工傷意外,窮則思變的父親貪汙被關押,都可能使你變為所謂的生存困苦的“下等人"。下等的技術革新提高了生產力無不關心裝糊塗,底層人士的合理化建議不值錢,這樣貧富差距在擴大,我們不應為他們說句公道話嗎?社會發展過去講出生,如今講學歷資格,本事能力放一邊,有權,有錢,有理,沒錢沒人理你,到頭來這個社會實踐生活中這個世界誰也別看不起誰,人格平等,分配公平。是社會基本準則。說來說去還是盼星星,盼月亮,讓好人老實人實心實意幹工作的人們得好評得好報!讓;好事不出門,改革改變成:好事得出門!好漢不提當年勇,改革,轉變為好漢得提得說說當年勇!


安工才


所謂的“弱勢群體”,可能用“草根代表”來形容更合適。這個群體一直都是古今中外令人同情的對象,他們其實就是民眾的縮影,是構成主流文化的“窗口”,任何“有良知”的人都會對這個群體產生“接地氣”的情懷。

西方的“騎士精神”和中國的“俠士精神”核心都是鋤強扶弱、匡扶正義。現在出現的“弱勢群體正義論”,本質上也是傳承一種所謂的“正義”精神,這是平衡社會不平等現象的正常心理行為。

其實,不論弱者“可憐的程度”是否真實,他們處於矛盾的弱勢一方都是血淋淋的既成事實,他們就是“正義型社會”需要幫扶的對象。在一個社會,“弱勢群體”往往是需要通過“吶喊”才能表達聲音的群體。所以,“弱勢群體”做的事情無論對錯,都是為了“生存需求”;而其他“即得益者”往往是沉默的,既然得了實在的好處,還計較什麼口舌問題呢?



矛盾是兩面性的,它帶來負面影響的同時,也可以轉化為促進社會進步的動力。今天,我們評判一種現象是否合情合理,關鍵在於它是否充滿“正能量”,能促進社會發展。“弱勢群體正義論”,其實也是對我們社會的一種鞭笞、警醒。堅信“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不用事實判斷是非”只是表象,現象背後社會矛盾的激化才是我們真正要關注和處理的問題。矛盾減少了、沒有了,是非言論才沒有生存的土壤。


胡磊一夢


誰叫弱勢群體是最苦最累還是最容易冤的呢?

上句是對此現象歸納的主要原因,而全面原因則總結有四:



甲、同情弱勢群體。自古有“強以德勝、弱以智勝”之語。然而強者多缺德,為富多不仁。於是乎弱者不智、貧者無義,此悲劇之源也。因多苦、累而醞釀的戾氣會因雞毛蒜皮的不公,甚至是忍無可忍的冤屈而引爆。自然一旦有事,大多數人就容易憐令智昏。



乙、弱者犯罪條件不足。更何況大多數弱者都是選擇逆來順受,忍氣吞聲呢。她(他)們知道一旦自己忍無可忍的代價,再則從人、財、物、智等方面不足也是制約其犯罪的原因。她(他)們大多隻是想安居樂業,不奢求大富大貴。



丙、報團取暖心理。同病相憐,很多時候是同苦相憐或者在她(他)身上發生的不幸也有可能在自己身上發生。因為我們一樣(弱者)的心理,以及我們不一樣(與強者)的心理——一種支持弱者就是支持自己的心理。

丁、思維定式及其他。大多數人,尤其是弱者看到或聽說的強弱犯罪案件,下意識的認為弱者正義,弱者都是被逼的。他們沒時間也沒興趣持續關注更不要說去調查了。一旦報道與自己的思維定式不同,就會陷入陰謀論。更何況有些強弱案件信息因種種原因而不夠透明呢?


當今國民大多戾氣過重,也許強調德法同治,方能向強以德勝弱以智勝邁進——避免弱者最容易冤屈的現象吧。


福垊


這個問題敏感度極強。說句良心話,現在的人都想過好自己的小日子為準則。弱勢與強勢基本無法抗衡。實力才有說話的空間。沒有真實力說了也不起作用。這也就隨之而來產生嫉妒心理。也就是說嫉妒是實力的欠缺。所以人們都期盼著公平能早日實現。仁意道德應該是所有人口頭語。真正做起來也是挺難的事,有句歌詞好象是這樣說的,嘴上講仁意,肚內藏……。這句話也是經社會驗證而來的俗語。有些事有些人也低確如此。高不就低不就的中間團體一般也稱做弱勢,這樣說也是有一定依據的,因為他們就是普通人仕,權力與金錢都飽和不了,在當今大起大落時代裡,心中存有一種攀比的壓力感,應該說是可以理解的。面對當下應綜合看法為對,有利就有弊,十全十美才是夢。奮鬥使人騰飛,氣餒使人落後。窮人拼搏才是步入正軌。從古至今一天不吃不行,一天不花也不行,何苦現在消費遂年遞增呢?所以我說保好身體向錢看,只要生活就得幹!只作討論未存在針對性,更不存在政治觀點。再見。


大林w15142868


“弱勢群體”不代表就是“正義群體”

站在事實、明辨是非這一邊的長久以來就是少數人,它的另一邊從始至終都是烏壓壓的一大片人。這一大片人很難對某事件或者某個人作到本質的分析。他們大多特別依賴於感覺,重視具體的影像的知覺去下定論,在這種思維方式下,不能明辨是非對錯就屬正常。

弱勢群體客觀上來說就是大眾群體,之所以叫“大眾”——就是沒有或者有少許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綜合分析事件的能力,他們對所發生事件模糊的概念多,又不願花時間和精力去探險事件的真相(他們更多的喜歡接受別人咀嚼過的思想),在面對社會矛盾時多時受自身“情緒”影響的多,當情緒超過理智時,就沒有辨別真偽可言。

當今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發表自己觀點的權力,這個現象,我認為好壞摻半,好的一面是:人人都可闡述自己的看法,可以達到推進一種“公平”的產生;不好的一面是:當發聲太氾濫,特別是烏合之眾的聲浪高過理性思維時,即便是作為“裁判”員的意識都可能或多或少受到左右,向多數方傾斜,這多數方可能就是錯誤的一方。

“弱勢群體正義論”風盛,是每個人認為自己說的都是正確的,自己就是正義的化身,自我感覺良好是人之常情。

要弱化這種“我說就是正確的觀點”,唯有提高公民的整體素質,加強對不正當言論的約束,不然誰都可能因一個偶然事件成為下一個被攻擊的對象。


凌寒獨自開


我前幾天就已提醒過悟空問答,請嚴格審查要出問答的題目!原來感覺悟空問答出的題目很有高度和深度,但這一段連續幾天出的題目讓人看了很憤慨,不是拉階級仇恨就是嚴重的性別和職業歧視!前幾天出的題目是《都說女人打扮的再漂亮也是一堆爛肉》,難道女人打扮是罪過嗎?不管男人、女人也好,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也是對自己對別人的尊重!何錯之有!出這個題目的人可以說是一個無恥之徒!自己不但侮辱了所有的女性,還把別的人一起拉上來背鍋!難道出這個題目的人沒有母親姐妹嗎???自己是從哪裡來的!今天又出了個這麼歧視性的題目!弱勢群體怎麼能和是否正義、是非混為一談呢!完全一副高高在上的貴族嘴臉!中國有百分之七十的平民,包括工人、農民,他們為了全家的生活苦苦的掙扎在條件最殘酷待遇最低的環境裡,但卻得不到現代社會的尊重!還被你們這些社會上的所謂精英貼上了弱勢群體=社會無賴的標籤!長此以往下去,我看悟空問答這個欄目離被封殺也不遠了!


上官92394


弱勢=正義?提這個偽命題的人就是故意想挑起人民對弱勢群體的不滿甚至敵視,你用心不良啊,想拉出仇視弱勢群體的情緒而達到甩掉包袱的目的。

弱勢就是弱勢與正義是兩個完全不相干的概念,誰也沒說弱勢犯罪有理。所以別生拉在一起。

弱勢群體是指那些先天或者後天造成的身體的各部位的不同等級的殘疾或終身嚴重疾病等喪失勞動能力人群,如智障,身體其他部位或者植物人,偏癱,中風等行動不便等等。

還有一些雖夠不上殘疾,但是反應遲頓生存能力極差,年邁無親屬照料,年幼無親屬照顧的等人群。

他們的生存生活能力極差,也並非自己主觀因素所致。社會應當給予同情,國際通行做法,也是秉承人道主義精神,也得給他們基本的生存條件,讓他們有房住,有飯吃,病了能治。這是這個社會應有的責任和義務。也是起碼的良知,這也是人類社會與動物世界應有的區別。也是社會文明程度考量的基本要件。

因為這世界變化快,你今天很健康,但是變化就在一瞬閭,所以善待弱勢群體其實就是善待你自己。

至於正義,請不要曲解。從來沒說善待就是縱容弱勢違法亂紀,胡做非為,而是要求監護人和社會一起對弱勢幫助並盡到監護義務,最大限度控制其在合法犯圍內活動,不給社會和他人造成傷害才是最恰當的方式。

所以弱勢和正義不是對立的,善待弱勢是正義,但正義不等於縱容。


和平鴿29224


真可謂是文字是思想的載體,語言是思想的煤介。人們通過思想和語言的邏輯把文字任意組合便可以成為符合自己需要的武器(或可說是主要的表達形式)。時下有兩句最昌銷的“富人”蔑視“窮人”的語言或是文字表達,即所謂的,窮人“仇富”和“弱勢群體正義論”真是高高在上堂而煌之,這些人以富人和精英自居,把自己和廣大的勞動人民對立起來,他們忘記了“人民萬歲”,“只有勞動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他們忘記了“一切的偉大和光榮都屬於祖國和人民”。他們用財富和權利積累起來的高尚傲慢,用他們的語言天富和文字表達長篇論述和譏諷“窮人仇富”,“弱勢群體正義論”。他們利用這些枝言片語命題,似乎站在了彩雲之上,用他們的嬌傲和蔑視向天底下的窮人喊話:“你們這些窮人仇富”,“你們這些弱勢群體的正義論”真可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