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為什麼不把皇位傳給她的親弟弟,而是要傳給了趙佶?

孤竹小仙


宋哲宗因為年輕時匆匆去世,他的傳位問題最終沒能由他自己決定,而是太后和大臣討論甚至爭執的結果。

宋神宗是宋朝最有作為的一個皇帝,他在位期間,重用王安石進行變法,將宋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提高到了相當的高度,國庫財力一度達到可以用於朝廷20年的開支,而軍事力量也遠非太祖、太宗以後諸朝可以相比,是北宋一大中興之朝。

宋神宗不但是宋朝最有作為的皇帝,同時也是宋朝最會生兒女的皇帝,生了14個兒子和10個女兒,而最關鍵的是,宋神宗38歲就去世了,這麼短的陽壽、生這麼多的兒女,使他高居宋朝皇帝生育冠軍而無人可比。

但讓人害怕的是,他生了14個兒子,卻有8個夭折了,生得多,質量不高。他的前五個兒子趙佾、趙僅、趙俊、趙伸、趙僩,都沒存活長久,早夭了。而七子趙價、八子趙倜、十子趙偉也均早逝。於是,第六子趙煦成了存活下來的長子。其他的,九子趙佖、十一子趙佶、十二子趙俁、十三子趙似、十四子趙偲也都活了下來。

宋神宗匆匆去世後,他在世存活的長子、九歲的趙煦繼位,是為宋哲宗。由宋神宗的母親太皇太后高滔滔垂簾聽政,權處軍國重事。高太后垂簾聽政期間,只做了一件事,就是重用司馬光為宰相,把兒子宋神宗所變之法全部更改回來,歷史上叫做“元祐更化”。

而宋哲宗後來親政後,又重用變法的章惇為宰相,他想效仿父親宋神宗,按照《宋史》的記載是:“專以‘紹述’為國是。”即以繼承宋神宗新政,盡復高太后臨朝時所廢新法,重新推動改革。這前前後後、反反覆覆、顛顛倒倒,把宋神宗積累下來的財富也折騰得差不多了。

1100年,宋哲宗當了15年皇帝,在僅僅24歲的年紀輕輕時,也因病去世了。但宋哲宗去世之前,高太后已經去世,便由宋神宗的皇后向太后臨朝聽政,這種皇位繼承的大事,自然要她拿主意。宋哲宗在世時生了一個兒子4個女兒,但兒子三個月就死了,沒有兒子能繼承皇位,自然還在他的兄弟間選擇繼承人。

向太后是宋神宗的皇后,生子趙伸,但趙伸早夭折,所以她膝下無子可繼承皇位。此時,宋神宗的兒子們,剩下五個,分別是九子趙佖、十一子趙佶、十二子趙俁、十三子趙似、十四子趙偲。因此,時為宰相的章惇向太后建議說,按立長的規矩,當由兄弟間目前最年長的趙佖繼位,但趙佖有“目疾”,即盲人,所以向太后說,他有病,不能立;章惇又說,如果按照禮律,則當由哲宗同父同母的親弟弟趙似繼位。但向太后不喜歡趙似,更喜歡端王趙佶,因此立了趙佶為繼承人,他就是北宋的第八位皇帝宋徽宗。

在討論皇位繼承人時,當向太后提出立端王時,章惇曾指出:“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 章惇的眼睛真的有毒,一眼就看穿了趙佶,北宋的江山,最後就是葬送在這個輕佻的端王手裡。


帝國的臉譜


讓我來戲說一下。一日,趙佶正在觀日,忽然聽到府中嘈雜,於是他就問僕人。下面何人大聲喧譁。僕人說,殿下不知道嗎?皇帝駕崩了。趙佶大驚,小皇帝不才20歲左右嗎,怎麼說沒就沒了,不禁感嘆生命苦短,計劃著明天去找宜春院的小翠訴訴衷腸,再不表白就要死了。這時候突然又名內務人員衝進來,說是向太后要召見端王。

趙佶覺得只是昭自己發個喪也沒在意,披上白袍就要動身。這是後,宋廷之內,章敦這個老王八蛋正在跟向太后說著端王的種種。向太后大怒道,老身已經決定好了,就立端王為新皇帝。老身沒有兒子這個,你們都知道,神宗在世的時候對老身百般呵護,現在小皇帝崩了,你們就不能讓老身完成最後的心願嗎?章敦心裡叫苦,這個老不死的就知道報舊仇也不管我大宋死活。這時候端王連哭帶叫的滾進了大殿。向太后說,老十一,老身今日與眾大臣和議立你為皇帝,你不反對吧。啥,啥地方,沒聽見,估計是讓我滾出汴京吧,唉,就是苦了小翠,算了算了,明兒再看一眼西湖再走吧。臣弟領旨,只是臣家中婦孺眾多畫作混亂,多融臣兩天。融什麼融,這老小子撿了皇帝還賣乖。章敦只恨自己不是向太后的兒子。不必了,端王府裡的東西,老身託下人去弄就是了,你今日就在宮裡住下,讓他們給你選個黃道吉日登基吧。啥玩意兒,燈雞是個什麼地方?燈雞。。嗯。。等級。。壞了不會是讓我當皇帝吧。。。。。

從此大宋開始走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歷史春秋網


嚴格一點來說,並不是宋哲宗趙煦自己傳位給趙佶的。

趙煦身體不好,二十多歲就駕崩了,他自己唯一的兒子又早夭。誰來繼承他的大位呢?



宰相章淳與朝臣們提出:以親疏論,應立哲宗同母弟簡王趙似,以長幼論,應立長弟趙佖。但這兩個人選都被向太后否決了。

向太后自己無子,不想再立朱太妃的另一個兒子了——情敵的兩個兒子先後為帝,哀家該往何處坐?也不想立趙佖,申王視力不好。

向太后屬意十一大王趙佶。朝臣認為他“輕佻”,但向女士覺得趙佶小意殷勤,常在她面前走動問候,是個孝順孩子。

據傳趙佶還與向太后身邊的鄭女官有一腿,估計鄭女官也是個好助攻。

就這樣,向太后以先帝曾言“:端王有福壽,且仁孝,當立”將趙佶拱上了帝位。

唉,不得不說,女人有時憑喜好辦事誤大事啊。


錢多多讀文史


呵,這與宋哲宗無關。



宋哲宗死亡比較突然,沒有兒子,也沒有提前立嗣。原因是,他認為親弟弟,神宗13子當繼承人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然而,他計算錯誤了。

宋哲宗死後大臣會商新君人選。一直深居簡出的向太后出面了。當她詢問應該是誰的皇位繼承人,新黨宰相章惇當然申明說,先帝的同母弟,神宗十三子優先。

向太后立即放聲大哭,說自己無子,神宗皇帝諸子都是本宮所出。

這就是在公然耍賴了。就是想廢除十三子的優先地位。

以禮,哲宗早在20年前就被確定為太子,嫡的身份無疑,他的同母弟弟當然就是距離哲宗最近的第一繼承人。因為現在是給哲宗選繼承人,而不是給神宗選繼承人。

然而,新黨諸位宰相都是面面相覷,沒人反駁向太后這個無禮意見。

章惇只好退一步,說以制,就該哲宗年齡最大的弟弟,神宗皇帝第九子(申王)。

早就計算好的向太后再說,申王目疾(嚴重近視眼,當時可沒有眼鏡),不合為君。

而再之下,神宗第十子早喪,就是向太后最喜歡的神宗皇帝第十一子了。

向太后說先帝、神宗、高太皇太后,都說端王福氣,仁孝,自當為君。此時新黨其他成員如曾布等人都在觀望,失去支援的章惇直嘆氣,無奈承認這個局面。隨後所有新黨成員都遭到報復,被監國的向太后一一驅逐,也包括牆頭草的曾布。

自此,哲宗同母弟,神宗十三子趙似失去了原本應該屬於自己的皇位。神宗第十一子趙佶登基稱帝,是為宋徽宗。後來,元代整理《宋史》時有人嘆息,當初如果聽從章惇警告不選宋徽宗,也許北宋不會被女直那麼輕易滅亡。


四川達州


宋哲宗趙煦是宋神宗第六子,宋徽宗則是宋神宗第十一子。

趙煦唯一的兒子趙茂出生三天就夭折了,其餘兩個活到成年的都是女兒。宋神宗立的太子為趙煦,趙佶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



本來也不該趙佶當皇帝的,但宋哲宗身體不好,年僅25歲就病死了,宰相章惇主張依禮、律當立宋哲宗同母弟簡王趙似,否則立長弟申王趙佖但向太后(神宗皇后)以自己無子,神宗諸子為庶子,排除患有目疾的趙佖後,主張立哲宗次弟端王趙佶,章惇指出趙佶“輕佻不可以君天下”並以宋神宗語駁斥反對派“先帝常言‘端王有福壽,且仁孝,當立’”但向太后在曾布,蔡卞,許將等執政的支持下,立端王趙佶為帝。
趙佶從小養尊處優,養成了風流輕佻的性子,毫無帝王之態。


歐子琛


趙佶得到皇位來自於當時的向太后。

宋哲宗趙熙去世,趙熙無子,向來繼承皇位就是大事,當時朝廷就產生了不同意見。

候選人有二。第一人選應該是哲宗的同母弟弟簡王趙似,第二人選是哲宗的長弟申王趙佖。

向太后為什麼沒有選這兩人,偏偏選趙佶呢?

一、二人對向太后造成威脅,甚至性命不保,二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執政理念,強兵國富。

二、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當的皇帝,打壓此二人。向太后不為國考慮,只考慮自己以及向氏一族的利益。

反觀趙佶,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在治國上恰恰不行,向太后就是看到這點,才積極的幫趙佶上位,實則是為了大權,自己的利益。

看看歷史著名的《水滸傳》就發生在趙佶在位的時候,朝政日益荒廢、吏治腐敗、民不聊生,各地紛紛爆發農民起義。

向太后誤了大宋,向太后選的人,而非當時的朝臣。


中原一哥


抱歉了,我還沒有見過您講的這段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