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授應以教學為主還是以科研為主?

金色陽光神話


這個問題不矛盾,我在甘肅一所高校從事高教管理工作,對此有切身感受。

第一大學教授首要的任務是教學,對此教育部近年來多次發文提出要求,高校教授每年都要給學生上課,並明確規定每學期要給本科生上課;大學教授作為大學教學人員,教書育人是其最本質的任務,帶課是崗位職責。

第二在大學,大學教授一邊做好教學工作,一邊從事科研工作,這二者是不衝突的;教學可以為教師從事科研提供實踐經驗,提高教師對理論的認識;科研不僅是對教學經驗的總結,而科研成果又可以在教學實踐中體現,真正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第三目前很多高校為了更好的調動教師教學積極性,解決高校教師教學與科研之間的矛盾,在職稱系列中列出教學型職稱、教學科研並重型職稱、科研型職稱,鼓勵有教學潛力、且喜歡教學都教師專心從事教學,通過教學也可以評定副教授、教授職稱;對少數對有科研潛力的教師,引導他們專門從事科研但也規定了一定學時的教學任務。

第四,在本科院校,無論師範類、還是綜合類大學,本科教學是日根本,因此無論教授,還是講師都必須黑本科生代課,而且將此作為考核的一個重要指標。


老左心理工作室


我一直認為,大學教授應該分為教學型教授和科研型教授兩種。

由於每個人的性格不一樣,可能有些人不怯場,可以面對大眾侃侃而談,有些人則是內向型,人多了話都不說,所以應該把教授分為教學型和科研型,讓外向的,善長演講的去授課,內向的專心搞科研。

我大學的老師就是這樣的,清華的高材生,給我們講機械製圖,但是老師比較內向,上課的時候都不敢看學生,只管講課,然而科研能力卻很突出,接下很多課題,那時就和我們講,實在不願意上課,因為他也知道自己的弱點和強項


用戶9059898226930


大學教授應該以教學為主還是以科研為主?

我在大學三十多年,全力以赴搞教學。每一堂課都認認真真準備,唯恐講不好,而誤人子弟。

魯迅那句話永遠在我心間:

“無端地浪費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圖財害命的”。

也許正是這句話,成了無形的鞭策,它一直敦促著我,課堂不僅要給同學真東西,而是一定要飽滿,絕不能缺斤短兩,偷工減料,更不能打絲毫的折扣!

否則,我就不敢面對那一雙雙純潔的眼睛。所以當他們困惑迷茫的時候,我難免捫心自問:是不是我沒講清楚?或者我講授的內容沒有吸引力?

或許正是從這種意義上,人們才說:教學是個良心活兒!!

教學是個良心活兒。但有人卻不管這些,根據高校多年的風氣,只要科研搞好,要啥有啥,職稱、名聲、身份、地位、頭銜等等,然後就可以呼風喚雨,隨心所欲。

於是,高校出現三種現象:一種是默默無聞的教學老師,一種是名聲貫耳的科研教授。還有一部分介於兩者之間,兩者都幹,小有名氣,但也不太突出。

實話實說,我就屬於前者,默默無聞地站好講臺,用知識的光輝點亮學子心靈的燈盞,踏踏實實,問心無愧。

所以,直到現在,已經退休好幾年了,我還依舊站在講臺上,發揮著剩餘的光和熱!!





傻吃悶睡871


大家好,我是有溫度有靈感的高校人才真經,作為大學教師的身邊人說說自己的看法吧。

當前,幾乎所有高校都在推行教師的分類管理,即在教師崗位聘用、職稱評審中將教師分為“教學為主型”“科研為主型”和“教學科研型”三種(部分高校還有“工程應用型”或“社會服務型”)。為什麼要實行分類管理呢?主要考慮的是教師個體的多樣性和教師的個性化發展。

儘管目前高校裡多數教師都是博士畢業,都是經過嚴格的學術訓練的,但一方面人各有所短,有的人並不適合做科研,他們傾向於過有規律的生活,或者更喜歡與人打交道;有的人則並不喜歡教學,他們甚至吐詞不清或者羞於在人多的地方講話。如果非得逼著他們從事教學或者從事科研,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殘害。

另一方面,人又各有所長,擅長做科研的人想把所有時間都用在科研上,想做教學的人希望科研考核不要那麼高,自己可以多花點時間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如果我們逼著他們教學科研兩手抓,可能會兩手都抓不好。

所以說,大學教師管理最高境界並不是老師應該從事教學或者應該從事科研,而是應該從事他所喜歡和所擅長的。不過,作為大學教師,教學是本職所在,所以教學工作必須多少從事一些,可以少從事一些課堂教學,多從事一些研究生培養,這也算是教學工作。作為大學教師,科研也是必要的,科研的最純樸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教學,是通過不斷更新知識體系、打通知識邏輯關係來豐富教學內容和提升教學質量。沒有科研,大學教師跟中學教師就沒什麼區別了。

另外,由於大學定位的不同,大學教師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來選擇崗位,比如在清北這樣的學校,純教學教師基本沒有生存空間。而像三本、高職院校,就算你想做科研,也得先完成一年好幾百個學時的教學工作量。

綜上,大學教師很多時候是身不由己的。這裡的大學教師包括助教、講師、副教授以及教授,大家都是如此。而在自己所能控制的範圍內,大學教師應該兼顧教學科研兩方面,而以自己的喜好和特長來側重做好其中一個方面。

以上是一些個人淺見,感謝大家的閱讀,如果對我的回答感興趣,請點擊關注我,謝謝。


高校人才真經


大學教授以科研為主或者以教學為主,很多時候都不是他們自己可以決定的。從我在高校接觸的教授來看,大部分教授還是把精力放在了教學上,做科研的教授還是少數人。

  • 教授不能決定自己以教學為主還是以科研為主,是因為很多高校對教授也有很多硬性的科研工作量,如果規定年限內完不成規定地科研工作量,績效工資就會受到影響,所以就算他想把教學做好也沒有那麼大的精力,從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科研上。這既是出於無奈,也有利益驅使。出於無奈是因為制度規定,利益驅使是因為績效工資和科研表彰豐厚。

  •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評上教授之後的科研熱情也會大大下降,不想做博導和不在意績效獎勵的教授有很多,因為科研確實是件特別消耗精力的事情,不做科研只專注教學的高校晚年生活還是很自在的。這也有年齡有關,教授上了年紀之後科研成果減少是公認的事實,處於中青年的講師和副教授才是科研的生力軍。
  •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科研和教學都做不好,那就是“官員型教授”,這類教授或因為出於無奈或因為熱衷行政,擔任了系列的行政職務,每天大會小會忙得團團轉,自然科研和教學都用不上心。

總的來說,在現行管理制度下,教授難得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做出自己的選擇,在教師和科研人員兩種角色間不論怎樣選擇都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這也是教授自己所不能改變的現狀。


Pleeza


大家好!這裡是教育觀察號,服務教育一線,關注教育發展,分享教育心得。


看了大家的回答,忍不住還是想說兩句,回答問題的網友既有專注科研的教授,也有醉心教學的老師,不論是哪一種,只要是在各自的崗位踏實工作、多出成果,都值得大家敬佩。

首先,有網友說教授就是教學的,科研的叫研究員,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在高校裡,各個學校的情況雖然不盡相同,但一般分為教學型、教學研究型和研究型崗位,當然,大家從名稱上就能看出各自的側重點。這種分類管理制度最大程度的激發了教師們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家在各自崗位各司其職,為高等教育服務。

其次,因各高校情況不同,不敢貿然下結論,所以僅就個人所在單位的情況談一談教學和科研孰輕孰重的問題。

第一種,專注教學型。

如果現在已經是教授,並且只專注於教學,屬於純教學剛,那麼在聘期考核時只要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考核即合格。但是如果你現在只是副教授或講師,想評教學型教授,難度相當大,不僅五年聘期考核要優秀,教務部門對你的考核五年內三次優秀,最後,還要獲得學院的推薦,也就是說都滿足的條件下,經學院表決同意之後才能推薦,注意,是推薦,不是說你就是教授了,還需要到學校進行PK,最後經學校學術委員會投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才能獲得相應職稱。

有人說我不評職稱可以嗎?可以,我們有一位老教師,一心教學,專注於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獲獎無數,但職稱仍然是講師,在拿到某項國際一等獎之後,學校看不過去,才給了一個副教授。

第二種,教學科研型和科研型。

除了純教學,帶科研二字的,評職稱時除了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項目和論文必不可少,而且評聘職稱越高,要求也越高,所以現實不是說你想或你應該以什麼為主,也不要拿美國來說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脫離了實際就沒有任何意義,現實就是現在的評價體系仍然以科研為主。

堅持科研、教學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為此,我們還需努力!



教育觀察號


在美國的研究型大學單靠教學是不可能生存的。因為創造知識,改善人類是這些學校的主要功能。雖說教學是教授的必須的任務,但很少人會因為教學不好而不能升職或不能取得終身職位。但要是科研沒成果,則後果是挺嚴重的:輕則被要求分擔更多教學任務,重則被解僱。這種情況很普遍,從頂尖的大學如哈佛,Caltech,MIT到大型的州立大學如密西根,俄亥俄州立大學都差不多。私立研究型大學對科研看得更重,因為研究經費是學校的主要收入來源。私立學校教授的工資也全靠研究經費支撐。試想哈佛大學有一萬多”教師”,助教的起薪十二萬以上,正教授二十萬,講師也有六七萬,而本科生才六七千人。每個學生就付5-6萬一年的學費, 而且不少學生是全免學費的,單靠教學的收入哈佛只能吃西北風了。真正搞教學的教授只能生存在一些小型私立的文理學院或非研究型的公立學校。頂尖大學對教學不是很重視。這是個不幸的現實。


josh17212554136


看到上面的討論,有教師談的不錯,但也有不少人可能並不是在高校教書的,偏激的較多。作為36年的老教師,我來說幾點:

1. 大學教育不是讓學生學了書本知識就成功了,關鍵是教會學生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方法。因為知識可能幾年後就過時了,比如說計算機、會計、稅務等專業。

愛因斯坦對高等教育的定義是:當學生忘掉了學過的書本中的東西,還剩下來東西。

根據高等教育的這個功能:

1. 光搞教學的老師不是一個完全合格的老師,起碼我自己在36年的教學過程中,沒有看到過這樣的老師真能成為合格的老師,儘管他口若懸河,板書整潔漂亮, 談吐幽默,但我仍然可以輕易找出他教學的若干問題。學生可能認為他是好老師,但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如果看的清,他就可以畢業了。

2. 在國外大學裡沒有聽說過什麼教學型、科研型。大家都是博士畢業,博士入職一般在5年後,如果沒有像樣的科研就得立馬走人,因為作為年富力壯的博士生,5年沒有科研成果,要麼文憑是混來的,要麼就壓根沒有好好工作,要麼身體有恙。

3. 不搞科研的人,往往不知道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要想培養好學生創造性思維,自己必須先有體會,自己不搞科研,不可能有創造性思維的經驗與理論。科研的過程往往就是創造性思維的過程。我在講課時,就經常結合自己科研的過程,談創造的過程,談怎麼提出問題,怎麼解決問題,碰到難處如何處理。並告訴他們,年輕時要多看一些形式邏輯、辯證邏輯、哲學等書,要想今後在專業方面有所創造,還要鍛練好身體,並能保持大腦始終清醒。這些都是教學書本之外的東西,而這才是最重要的。

4. 不搞科研的教師哪怕教的生動感人,但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他的問題:他只能是照本宣科,因為他沒有科研,他沒有實質的新東西教給學生,他沒有辦法更新、提高教材,他充其量只是一個熟練工,而不是一個技術工。當然,學生可能認為他教的好,因為不想學的學生,連課本都不想學,談創新只會讓他們更加煩你,他不但不感謝你,他可能還會罵你,在不少學生眼裡,幽默的、插科打諢、和藹可親的老師就是好老師(有人專門對這方面研究過)。

5. 我強調科研,但教學並不是一無是處。我自己的親身的感受就是不少科研往往起源於教學。只有認真教學,認真備課,久而久之,就會發現常人不容易發現的問題(此所謂魔鬼藏在細節裡)。一些問題,你讀完本科、碩士、博士可能都沒有發現,但當教師後,教長了,你就會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我的一些教基礎課的同事,課帶的都非常多,有的學期一週達到30多節,還要改好幾百個本子,但科研做的也是不錯的,就是人累一些。

6. 對好教師來說,科研與教學必須要齊頭並進,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不能偏廢。我自己教了36年的基礎課,教過的學生可能上萬了,由於這些年一直擴招,教學任務非常繁重,如果都不重視教學,單純為了職稱都去搞科研,那學生誰來教?可如果不搞科研,大學就可以關門了,因為大學存在的基礎就在於創新,在於引領知識的進步。科研是大學的命根子,如果大學只是照本宣科,不搞科研,那隻需在全國找幾個伶牙俐齒、教學生動,講話幽默的老師,開個電視大學,通過網絡教學就行了。

7. 中國的教育狀況極為複雜。高職高專及其以下的學校老師應該不必要求教師搞科研,一是他們自己水平有限,二是這類學生難教難管,學校經常要求教師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學生人生安全等方面,只要能將他們圈在一起不出事就好,過幾年長大了走向社會找個工作幹就行了。畢竟社會不少工作並不需要多高的學歷。

這種學校的重點在於管好學生不出亂子,學生全須全尾進來的,學校就要將還是全須全尾的交還家長。

一般本科學校,適當地要求老師搞點科研就行了。當然這種學校也有不少博士、碩士畢業的老師,對這類老師來說,學校就是不提搞科研的事,他們自己也可能搞,因為他們的專業可能就是他們的興趣所在,能搞成什麼樣就搞成什麼樣。這種學校的主要精力應放在教學上。

對於985、211學校,一定要要求老師搞科研,不搞科研就走人,科研搞不好走人。如果連這種大學都不能出成果,要它何用?當然教授也必須給本科生上課,可能有人會說教授給本科生上課會不會是大材小用,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教授給幼兒園小孩上課都不是大材小用,現在大學生難教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幼兒是中學生、中專生教出來的;小學生是中專、大專生教出來的;中學生是大專、本科生交出來的;大學是碩士、博士、教授教出來的。如果能反過來,大學生根本就不用教了,只要給他開書單就行了。我們的教育可悲之處就在於,學生從三歲學起,學了15年,到了大學還是沒學會如何自學,因為一些大學不搞科研的老師,只是傳播知識,學生在大學裡只是讀了個大高中。很多歷史上的科學家都是幾歲就有專家直接點撥獲得成功的。教授,特別是名教授給本科生上課,單是名望就會給學生帶來特有的震撼,看看西南聯大的名教授們是如何給本科生上課的就知道了(這些學生不少都成為各自專業的大師)。

這種大學的重點是科研教學齊頭並進,培養創新人才。


馮守平82419


大學教授不是萬金油,他們有各自的特長,有的動手能力強、探索精神濃厚,這一類的教授偏重科研,還有些老師,表達能力強,講課很受學生歡迎! 我接觸過的幾位名教授中就有以上兩種類型,前山東海洋學院(如今中國海洋大學)著名遺傳學教授方宗熙先生,理論水平很高,講課邏輯思維很強,當時唯一大學遺傳學教材是他老先生的鉅著! 復旦大學遺傳學泰斗級教授談家楨先生,還有劉祖洞教授、項偉教授,都擅長科研工作,有過很多科研成果! 我認為作為大學,必須強化科研,奮力攻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立足於強國之列!


滿都拉圖46242307


教學,科研,本來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由於像中國足協一樣的領導的瞎指揮,

以及不明所以的家長和學生的盲崇與瞎起鬨,

導致高等教育無法發揮產學研的綜合優勢,

不按規矩辦事,亂象叢生!

校長,院長,教授,必須是有頭銜的!

實際上科研學術需要院士,千人,長江,傑青做帶頭人,這些人不同級別的國家部門也重視,最關鍵是能和官員說得上話,能平起平坐,得到政府的資助和政策傾斜。

也是混亂之根本,因為科研搞得好的,教學大多數自然不行(因為沒有心思和時間思考教學),學校和學院的管理工作更是外行。而現在高校科研突出,是校長院長教授遴選的必備條件,好像科研優秀,管理和教學就一定優秀!就能鎮住場子!

而對於人才培養,則需要有能力安心教學的老師,因材施教,讓每個上學的學生都能成才,每個家長都放心孩子的未來,這才是高校教育之本,和高校的社會責任和人才培養的義務。

即便足球界,各大聯賽和豪門球隊,都請著名的教練和球員,掙得榮譽和球迷的支持,搶奪市場。

但是,不同級別的青訓,會有單獨的教練組負責,為頂級賽事培養人才,即便中國也是如此!

只希望國內官員校長為了學校排名和成績注重科研時,時刻想著普通學生獲取知識,獲得社會生存技能的基本願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