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蘇明成:親子關係缺乏界限感,孩子不會幸福

《都挺好》蘇明成:親子關係缺乏界限感,孩子不會幸福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自從播出以來,就引發了觀眾們的熱烈討論,就在大家都在聲討蘇父怎麼這麼能作的時候,我卻更想與各位父母聊一聊,這個家庭中的二兒子,一個集寵愛於一身的"媽寶男",他真的幸福嗎?

《都挺好》蘇明成:親子關係缺乏界限感,孩子不會幸福

回顧蘇明成的成長經歷,他就是典型的“媽寶男”

表面上看起來,蘇明成似乎很幸福,至少比他的妹妹蘇明玉要幸福得多得多。蘇母將自己全部的愛都給了他,只要是蘇明成的要求,蘇母就是砸鍋賣鐵也會滿足。哪怕蘇明成已經成家,他依舊可以依附在蘇母的身上,生活在蘇母的庇護之下。

蘇明成小的時候,每次要幫蘇母做事,蘇母都會對他說:"不用你管,去做你的事。"

蘇明成結婚,蘇母拿出所有的積蓄幫他們付了首付,又把自己兩室一廳的房子換成一室一廳的小房,用其中的差價給蘇明成夫妻倆裝修婚房。兩人結婚後,花錢大手大腳,只要一沒錢,蘇明成就向蘇母借錢,蘇母也從來不拒絕。

《都挺好》蘇明成:親子關係缺乏界限感,孩子不會幸福

因為啃老,自己的妹妹都瞧不起他

蘇明成就是我們所謂的,獲得了全部的愛與關注了。但是,蘇明成變成了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想法簡單、偏執衝動、情緒起伏大,永遠看起來像個孩子一樣,尤其是在面對挫折和困難的時候,他根本無力承受,只能偷偷地到蘇母的墓前哭泣。

不知道,蘇母看見自己用愛澆灌出來的兒子長成了這樣,會作何感受。但是,我知道,沒有一個女孩願意找一個媽寶男終身伴侶,因為他們無法承擔起男人該承擔的責任。

之前,上海殺妻藏屍冰櫃案曾一度登上熱搜。不僅僅是因為當事人朱曉東慘絕人寰的殺妻手段。又或者是妻子死後的淡定異常,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當事人的母親對孩子的包庇與縱容。在已經自己的兒子犯下如此滔天大罪的時候,他的母親還是在說,"朱曉東是小孩子、是乖寶寶、膽子很小,話很少"。

《都挺好》蘇明成:親子關係缺乏界限感,孩子不會幸福

一個媽媽口中的“乖小孩”,竟然做出瞭如此惡劣的行為

不得不說,朱曉東的殺人行徑與母親的放縱、嬌慣不無關係,最終導致媽媽眼裡的"小孩子"成為了殺人兇手。

在現實生活中,媽寶男其實並不少見,甚至有越多越多的男孩逐漸成為了"媽寶男",為什麼會這樣呢?很多媽媽可能會覺得委屈,"我就是愛我的孩子,我不想我的兒子生活得不幸福,我難道錯了嗎?"

媽媽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與關注,難道錯了嗎?

在嬰兒時期,母親對孩子的要求給予無條件地關注與回應,這是沒有問題的。畢竟處於嬰兒期,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是吃喝拉撒,而且嬰兒任何生存以生活的能力都沒有,所以充分的母愛不僅可以幫助嬰兒存活下來,還可以讓我們獲得充足的價值感與安全感,從而有力量面對今後的人生。

《都挺好》蘇明成:親子關係缺乏界限感,孩子不會幸福

嬰兒期,給予孩子全部的愛,對他的全部要求都進行回應,這沒有問題

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無條件的愛與關注就應該發生變化,母親就應該慢慢學會與孩子分離,讓孩子獨立去面對和處理生活中的一些挫折與困難,讓孩子有獨立探索的機會。

母親可以給予孩子愛和關注,但是卻不能去替孩子解決問題,只有這樣,孩子才會逐漸地成長起來,學會承擔責任。

孩子為什麼會變成媽寶男呢?

如果母親一味地包容甚至是縱容孩子,大包大攬,甚至是替孩子去生活,那麼孩子慢慢就會被母親"吞噬",成為像蘇明成一樣的媽寶男。

媽寶男顧名思義,就是什麼都聽媽媽的,什麼都以媽媽為中心。他們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見解,一切以媽媽的要求為標準,沒有主見,更沒有自我。可是,孩子為什麼會成為媽寶男呢?有教育專家曾經說過,"媽寶"其實是來自"寶媽",該先省思和改變的,是不肯放手的家長。

《都挺好》蘇明成:親子關係缺乏界限感,孩子不會幸福

不是孩子不想離開,而是媽媽放不開

不過,雖然看起來都是不肯放手,但是其中的原因卻大有不同。

第一種原因,媽媽覺得對不起孩子,所以加倍"關懷"孩子,這是一種補償心理。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補償心理",意思是說,是指個體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總有一些偏差,為求得到補償,而做出一系列彌補行為。從心理學上看,這種補償,其實就是一種"移位"。

這種原因多出在夫妻關係不和諧的家庭中。尤其是對於媽媽來說,沒有愛人的陪伴,兒子就成為了她們生命中唯一可以依靠的人,而媽媽們不想因為不幸福的婚姻給孩子的生活蒙上一應,所以她們會給孩子加倍的寵愛,覺得這才是給孩子最大的保護。

《都挺好》蘇明成:親子關係缺乏界限感,孩子不會幸福

這種所謂的保護其實是一種傷害

可是,這種呵護對於孩子來說,卻未必是一件好事兒。因為孩子心安理得地享受一切,他們不懂得自己享受的這些,是多麼的來之不易,他們自己也就不會去珍惜,從而形成了自私、任性、懶惰、不學無術等人格特徵。

第二種原因,媽媽自身很脆弱,通過控制孩子,找到自我。

很多媽媽覺得孩子離不開自己,所以就毫無控制地與孩子"黏"在一起。

之前,在網上流傳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媽媽要和10歲的孩子分床睡,不到一個小時,她就偷偷潛回孩子的房間——怕孩子睡不著,這樣折騰了三四次後,孩子說:"媽媽,你想和我睡嗎?"

第二天,她問孩子:"你昨天想和我睡,為什麼?"孩子說:"我怕媽媽太辛苦,你這麼來回看我,我也睡不著。"

所以,根本不是孩子離不開媽媽,而是媽媽離不開孩子。但是,媽媽的離不開不僅僅是在行為上,主要的問題是媽媽的內心渴望著被看見與被證明,而媽媽將這個任務交給了孩子,希望通過對孩子的控制,來安放自己的情緒,找尋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都挺好》蘇明成:親子關係缺乏界限感,孩子不會幸福

媽媽害怕孩子的生活中沒有自己,所以她們無處不在

不論是哪一種原因,最終的結果就是孩子與母親融為一體,沒有界限,在母親的操控下度過一生。由此看來,媽寶男獲得的那些所謂的幸福,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幸福,他們以喪失人格獨立、行為能獨立為代價,在未來的生活裡會遇到無窮無盡的麻煩。

我們究竟應該給予孩子怎樣的愛,才能讓他獲得真正的幸福呢?

第一點,媽媽們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去體驗痛苦。

許多媽媽們都覺得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幫助孩子去除痛苦,其實恰恰相反,想要讓讓孩子成長起來,我們不僅不能幫助孩子逃避痛苦,反而要讓孩子去感受痛苦。這是為什麼呢?

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孩子從1歲起,就會形成關於自我的觀念,3歲就會進入自尊期,開始尋找自我價值。

而想要獲得自我價值,就需要被肯定以及被需要,而這種需求不是平白無故獲得的,而是需要孩子獨立去完成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是通過自己的力量為別人提供幫助才可以獲得。

如果媽媽們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可以成人成才,那麼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學會放手,讓孩子去做他能做到的事情,給他機會體驗挫折與困難,失落與痛苦,而不要剝奪孩子品嚐人生百味的機會。

《都挺好》蘇明成:親子關係缺乏界限感,孩子不會幸福

讓孩子自己面對生活,也是我們給予孩子的一種保護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第二點,媽媽們要與孩子建立界限感。

媽媽們要與孩子建立界限感,這並不是說,孩子的事情我們就不管了,孩子以後願意做什麼就去做什麼。界限感是需要我們幫助孩子建立為人處世的分寸感,讓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幫助孩子明確界限,把屬於孩子的人生還給孩子。

《都挺好》蘇明成:親子關係缺乏界限感,孩子不會幸福

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

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在他的著作《邪惡人性》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安吉拉的媽媽不能接受女兒安吉拉有自己的生活,所以要求安吉拉的臥室門永遠都不能關上,而媽媽任何時候都有權利進入女兒的房間。而安吉拉在講話的時候,媽媽也會隨時要求她閉嘴。而且,媽媽會心血來潮地把安吉拉的頭髮染成金黃色,即便女兒並不喜歡。

結果,在安吉拉30歲的時候,已經成為一名教師的她突然不會說話了。並不是因為她的嗓子出現了問題,而是安吉拉的潛意識裡覺得,自己完全沒有屬於自己的空間,而她唯一保護自己空間的方式就是不說話。

《都挺好》蘇明成:親子關係缺乏界限感,孩子不會幸福

過度干涉給孩子帶來不是快樂,而是痛苦

所以,與孩子過於親密地纏繞在一起,對孩子而言,並不是一件好事兒。孩子也需要自己的生活,需要自己去選擇。

就像武志紅老師說的那樣,"一個生命的意義就在於選擇,只有不斷地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這個人才算活過。相反,假若自己的人生總是被別人選擇,那麼這個人可以說是白活了"。

母愛是天底下最無私的愛,而母愛也是以分離為目的的一種愛。分離的過程也許會很痛苦,看到孩子摔倒也許會很心疼,但是,這就是孩子長大成人的必經之路,我們別無選擇。

而孩子也遠比我們想象中要堅強,他們會在挫折中不斷成長,迎著風,向著光,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

《都挺好》蘇明成:親子關係缺乏界限感,孩子不會幸福

我愛你,我的孩子,我愛你,僅此而已

杜江曾經在《爸爸去哪兒》節目念過一首海桑的詩,在文章的最後分享給大家。

《給我的孩子》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沒能實現的夢想還是我的

與你無關,就讓它們與你無關吧

你何妨做一個全新的夢

那夢裡,不必有我

我是一件正在老去的事物

卻仍不準備獻給你我的一生

這是我的固執

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

我愛你,僅此而已

陸北老師專業解密青春期,做你最溫暖的陪伴。歡迎在下面留下你的育兒煩惱,陸北老師將陪你一起面對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