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庵老母(老母廟)的傳說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雜誌||防盜版標記:今日頭條號:樂亭故鄉人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白衣庵老母(老母廟)的傳說

白衣庵老母(老母廟)的傳說

白衣庵老母(老母廟)的傳說

早先年,樂亭東南小楊莊有座廟宇,供奉的神像是位身披白衣的聖母,故而人們都尊稱為老母廟。

老母廟規模不大,佔地面積不足2畝。廟的四周是圍牆,正南是廟門。廟前有松柏4棵,遮天避日,廟後有響楊4棵,高大挺拔。廟內分前後殿,前殿正中央是白衣老母全身正面坐像,大小和真人相仿,其法相莊嚴,形態自然,面容慈祥,栩栩如生。左右有兩個合掌侍立童男童女,面目天真活潑清秀。神像前面擺放著供桌,上有香爐兩個,供香客上香朝拜之用。後殿為禪堂,是廟主等人參禪禮佛的處所。

別看老母廟外觀普通平常,不夠氣派,但香火卻極興旺。每天進香朝拜、求神問卜者人來人往,絡繹不絕。其原因是白衣老母深受眾多百姓尊崇愛戴,奉為救苦救難、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的神靈。她佛法高深,主持正義,懲惡揚善,庇佑百姓。傳說凡進廟焚香問卜者,無論仕農工商、三教九流,均於指教,且過後必定應驗。尤其是每年六月十九廟會,方圓幾十裡的善男信女都早早起來燒香禮佛,為解隱私求籤問卜。逛廟會及做買賣的商販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他們也忙中偷閒,必定到廟中進香朝拜,乞求生意興隆,人口平安、釋疑解難。老母廟會一連幾天,熱鬧非凡。

老母廟香火興旺的另一個原因是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廟西不遠就是早年樂亭城通往湯家河鎮的一條土公路。每逢縣城三、七大集或湯家河六、十大集,趕集辦事或做生意的商販車水馬龍往來不絕。老母廟正坐落在該公路的中心地帶,所以過往行人都喜歡在老母廟前停下來歇歇腳、打打尖、喝杯茶,順便再拈香問卜。走後供奉些燈火香資,以示虔敬。因慕名前來進香拜佛者日趨旺勢,白衣老母的聲望聞名遐邇。

據說,除幫求神問卜者排憂解難外,白衣老母為保佑本地百姓做了不少善事,一直被後人廣為傳揚。小楊莊莊南不遠有一大河,那是個佔地百餘畝的大坑。追溯大坑的由來,相傳當初那是白衣老母點化的。大坑只不過是塊長滿荒草的窪地,夏季一到就積滿雨水,成了青蛙、癩蛤蟆的天堂樂園。無論早晚,它們總是歡樂不停地“呱呱”亂叫,聲音聒噪,不絕於耳。尤其是夜晚,吵得更兇,讓人們心煩意亂,焦燥不安,難以入睡,影響到正常休息。為此,有人想消滅它們,可這兩種動物是益蟲,都是人類的好朋友,又不忍下手。正當人們左右為難時,有一天早起,突然發現窪地不見了,呈現人們眼前的是碧波盪漾、清澈見底的大河。從此青蛙、癩蛤蟆分散到大河各處角落,遠離了村莊,人們再也受不到干擾了。而河中魚鱉蝦蟹卻日漸繁衍,且個大膘肥,味道鮮美。每到三伏盛夏,附近村民都到河裡洗澡。雖然有些地方水深過丈,從來未發生過人身溺水傷亡事故。因而人們都說此河是白衣老母化的善河,是不會吞噬人的。從此,河邊地裡有了菜園,村民吃上了新鮮的水靈的蔬菜。若遇上乾旱年頭兒,村民們便都利用河水澆灌河邊地裡的莊稼,使之連年喜獲豐收。村民們為感激白衣老母的恩澤,把此河叫做老母河或老母坑。

在發現老母河的同時,村民們又驚奇地察覺到在老母廟正南一里處新崛起一座大磚窯。大夥心中明白,這磚窯肯定也是白衣老母為幫助百姓脫貧施法點化的。從建窯的大量泥土不難看出,都是來自老母坑裡的那些多餘的泥土。白衣老母把大坑裡原來多餘的泥土使法力搬走建窯,把廢物變寶,可謂一舉兩得,手段高明。從此,小楊莊村民們利用土窯燒起了磚瓦而脫貧致富。令村民們欣慰的是,從有窯那天開始,一直平平安安,從未發生過任何人身事故。而且燒出的磚瓦色正姿實,薄厚均勻,表面平整,稜角齊全,很受用戶青睞,是享譽十里八鄉的名牌。村民們都說,這是白衣老母的幫助,佑護和指教,故而把此窯叫做老母窯。

(作者寧舍,退休職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