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為什麼必須死?

DK160151136

以“精忠報國”為己任的岳飛,歷來是百姓崇仰的對象,那麼他的死,到底冤不冤?在民間看來,那肯定是很冤,甚至是千古奇冤。也難怪,岳飛對朝廷忠心,對百姓仁慈,對士兵寬厚,本人也是廉明節儉、一心報國。他率領的隊伍不僅軍紀嚴明,而且戰鬥力超強,如果岳飛不死,南宋極有可能會收復故土、痛飲黃龍。然而,就是這麼一位“高大全”神一般存在的人物,竟然被殺了。不冤,才怪?



然而決定岳飛該不該殺的畢竟不是百姓,而是高高在上的宋高宗。有種說法從南宋到今天仍在流傳,說是岳飛的死,純屬秦檜等人誣陷,高宗屬於被矇蔽。如果你堅信這種說法,說明你對歷史的理解還非常幼稚。記住,決定岳飛最終命運的是宋高宗,不是秦檜。如果高宗內心裡信任岳飛,即使做不到百分百放心,也絕不會輕易將他處死。而他之所以殺死岳飛,那肯定是覺得他有該死的充足理由,大體說來無非三點:


1.岳飛不講政治


宋高宗的一生,內心處有兩條禁忌話題容不得外人觸碰,一是迎回二帝,二是擇立儲君。迎回徽欽二帝雖然是宋高宗一直在高調宣講的政治口號,但內心裡則根本不這樣想,讓二帝爛在北邊才是他最希望見到的結果。這種心理,雖然跟高宗當王爺時受父親哥哥冷遇有關,其實更深層的則關係到二帝迎回來後自己該往哪兒擺的難題。高宗的心理,其實很多大臣都明白,即使連韓世忠、張俊這幫武將心裡面也透亮,雖然口號該喊還得喊,但千萬不能較真,更不能付諸實際行動。



但偏偏岳飛在這件事上犯了“大混”。他不僅在公開場合高調喊“贏回二帝”,在軍中也以此激勵士兵,就是在私下裡與高宗會談時也這麼講,如果發現皇帝有片刻的思想遲疑或動搖,甚至還跟皇帝急眼。而且他不僅喊口號,而且還真的付諸於行動,這可真是要了命!高宗眼見岳飛如此不上“道”,內心處的不滿日益加深,“秋後算賬”是早晚的事。


再說第二條禁忌話題。金兵第一次南渡時,高宗因為驚嚇過度,竟然喪失了生育功能,唯一的孩子趙旉最後還夭折。為延續帝位,高宗雖然收養宋太祖的兩位七世孫趙伯琮(即後來的宋孝宗)、趙伯玖為養子,但內心處還抱有恢復生育功能,生一個親生子的幻想,所以遲遲不肯明立儲君。這種“難言之隱”純屬帝王家事,皇帝不會講,大臣不敢問,這是一種必要的默契,可偏偏又被岳飛打破。



紹興八年(1138年),岳飛回朝述職,辦理完公事後,竟然又管起皇帝家的“私事”,公開上書要求高宗立儲!這一下又犯了兩大政治禁忌:暴露皇帝不能生育的隱私,以及武將干政,尤其是第二條最是要命。高宗見到奏摺,嚴厲斥責岳飛,此時的君臣關係算是徹底鬧僵,岳飛在高宗心中被徹底判了死刑。


2.岳飛違制抗命


不管與金人議和的決定是否合理,那畢竟是高宗皇帝親自拍的板、定的調,做臣子的想得通最好,想不通也得奉命。可岳飛偏偏很任性,先是對皇帝的決策指手畫腳、冷嘲熱諷,“和議”完成後又公開反對,反對無效後,又以辭職作威脅,向高宗表達不滿,真是有點“混不吝”。



早在被殺前5年(1137年),岳飛就因為和張俊有矛盾,立馬上了一道乞罷軍職的札子,不等高宗批示便“撂挑子”走人,害得高宗派人連勸6天才把這位“爺”請回來。兩年後,岳飛對於“和議”不僅冷嘲熱諷,還再次上札子要求辭職,這一次直接遭遇高宗無視。1140年,岳飛回朝後,因為對朝廷不滿,再次請求解職,被高宗以“未有息戈之期”為由拒絕。連續四年時間,一而再,再而三的違制抗命,即使脾氣再好的皇帝,也難免動殺心。


3.岳飛功高震主


宋朝有制約武將的“家法”,武將政治地位低,不能幹政,即使行軍作戰也必須遵照皇帝授予的“陣圖”,不能自作主張,戰事結束後立即要交出兵權,培植自己的勢力那是想都不要想事情。我們看“中興四將”的其他三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便做得很好,打仗時堅決服從指揮,戰事結束後馬上交出兵權,在朝時堅決不碰政治,讓高宗內心處一百個放心,外人想誣陷都不成。


但岳飛偏偏不是如此。岳飛作為武將,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在政治上,一向以高調示人,顯得很“另類”。不僅如此,他還長期把持兵權,以至於他統領的兵被稱為“岳家軍”,雖然很齊心協力,很能征善戰,但對朝廷來說,卻越強越危險。高宗內心處有殺掉岳飛的一千條理由,但最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岳飛手握兵權、功高震主,對帝國來講就是“隱患”,如果岳飛不識趣,“自廢武功”,解決他是早晚的事兒。



就這樣,岳飛雖然是個大英雄,但是他不講政治、違制抗命、功高震主,有這三條要命的“罪狀”卻不自警醒,掉腦袋是早晚的事兒。從這三點分析,從高宗的角度來看,岳飛的死,還真不冤。放任何人在高宗的位子上,都很難找出比這更合適的選項。畢竟,皇帝們內心處喜歡的還是聽話的人,古今皆然。


文史磚家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三朝北盟會編》、《中興小紀》、《宋史全文》等宋代資料都記載岳飛是擅自撤軍的,並沒有朝廷下十二道金牌讓其撤退,內容大同小異。如: “紹興十年秋七月…金人謀知飛孤軍無援,於是並兵以御飛,飛不能支。…壬午(1140年9月24日),湖北京西宣撫使岳飛自郾城班師。飛旣得京西諸郡,會詔書不許深入,其下請還,飛亦以為不可留,然恐金人邀其後,乃宣言進兵深入,逮敵已遠,始傳令回軍。軍士應時皆南鄉,旗靡轍亂,飛望之,口呿而不能合,良久曰:‘豈非天乎!’《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三十七》。

《宋史 高宗本紀六》中關於岳飛的記錄: 5月:劉光世為三京招撫處置使;劉琦第一次擊敗圍攻順昌府的金軍。 6月:岳飛被封河南、北諸路招討使;宗弼率軍攻打順昌府;順昌之戰後,完顏宗弼返回汴梁;岳飛部下牛皋在京西和金軍作戰;劉光世進軍和州;岳飛在率軍支援劉錡路上收復蔡州; 閏6月:王德攻破宿州;岳飛部下張憲擊敗韓常,收復穎昌、淮寧;岳飛部下郝晸收復鄭州;李興收復汝州、伊陽等;張俊收復亳州,幾日後張俊放棄毫州,回壽春。 7月:岳飛部下張應、韓清收復西京;李興收復永安軍;岳飛和完顏宗弼的郾城之戰;岳飛部下楊再興、王蘭戰死小商橋;岳飛部下王貴、姚政聯合擊敗進攻穎昌的金兵;岳飛班師軍潰,穎昌、蔡州、鄭州等均被金軍佔有。


1140年高宗給岳飛御札摘要 。

五月上旬 劉錡率師前往東京赴任。金軍犯宋。 先後給岳飛三道御札,雲“金人再犯東京”,囑岳飛準備迎敵。 嶽部備戰。

約五月中旬 金軍連克開封、陳州等地。劉錡趕往戰略要地順昌城。 此札佚失,內容不祥。據下札“已委卿發騎兵……”推定,該札為第一道出師令。 嶽部備戰。

岳飛上書要求赴行在面君奏事。 約五月中旬末至下旬初 劉錡率師搶駐順昌城,加固城池,增設障礙,準備迎擊金軍。 ……(卿)欲赴行在奏事……但虜酋在近……已委卿發騎兵至陳、許、光、蔡……應援劉錡…… 嶽部備戰。

五月下旬 金軍從五月二十五日起圍攻順昌城。劉錡率不滿兩萬將士連日與金軍惡戰。 已委卿發騎兵策應……若出銳師邀擊其中,左可圖復京師,右謀援關陝,外與河北相應,此乃中興大計…… 嶽部援軍未動。岳飛再次上書要求赴行在面君奏事。

六月一日 劉部取得順昌保衛戰第一階段勝利。 嶽部援兵未動。 六月六日 劉部緊張備戰。 ……賊勢源源未已。卿依已降詔旨,多差精銳人馬,火急前去救援,無致賊勢猖狂,少落奸便,不得頃刻住滯。 岳飛於六月四日前後派張憲、姚政偏師趕往順昌救援。

六月七日 完顏兀朮親率金軍主力對順昌進行第二輪圍攻。 ……已降指揮,委卿遣發軍……策應劉錡……所繫非輕。卿當體國,悉力措置,無致少失機會。 嶽部援軍在趕往順昌路上。

約六月九日 劉部與金軍拉鋸戰。 ……卿乞赴行在所奏事……已降指揮,委卿 統兵併力破賊。卿可疾速起發……候到光、蔡措置有緒,輕騎前來…… 嶽部援軍在趕往順昌路上。 六月十一日 劉部自六月七日以來一直與完顏兀朮親率的全軍主力惡戰。 ……劉錡戰退三路都統、龍虎等軍……卿可附近乘此機會,見可而進,或掎角擣虛,或斷後取援,攻守之策,不可稽留…… 嶽部援軍未到順昌。

六月十二日 劉部取得順昌保衛戰最後勝利。金軍撤走。 累降詔旨,令發精銳人馬,應援劉錡。今順昌與賊相對日久……卿可促其已發軍馬,或更益其數,星夜前去協助劉錡,不可少緩,有失機會…… 嶽部援軍未到順昌。

六月十九日 ……今張俊提大軍在淮西,韓世忠輕騎取宿,卿可依累降處分,馳騎兵兼程至光、蔡、陳、許間,須七月以前乘機決勝…… 張憲、姚政聞知順昌保衛戰勝利,掉頭西北方向,約於六月二十日偷襲蔡州成功。 約六月底 諸帥都在加緊行動,合力抗金。 ……已令張俊措置毫州,韓世忠措置宿州、淮陽軍,卿可乘機進取陳蔡,就閏六月終,一切了畢…… 岳飛主力約於六月二十二日出師到離鄂州兩百里處的德安府。

紹興十年五六月間,南宋遭金軍襲擊,忙於防守。尤其是完顏兀朮親率金軍主力多日瘋狂圍攻順昌城,而援軍遲遲未到,形勢十分嚴峻。幸好劉錡臨危不亂,指揮若定,率領不滿兩萬將士從五月二十五日至六月十二日,經過無數次捨命與數倍金兵浴血奮戰,殺敵不計其數,城池完好無損,成功完成了這次以少勝多、以弱制強的戰略阻擊任務,大挫金軍銳氣。 期間,岳飛只派出偏師救援順昌,由其親自率領的主力部隊,一直到順昌保衛戰結束數日後,才於六月二十二日前後進發到離岳家軍大本營鄂州兩百里處的德安府。也就是說,岳家軍主力剛剛出師三至四日,不存在秦檜使其“孤軍”問題。

讓我們看看當年閏六月的戰事情況。

紹興十年閏六月宋金戰事情況登記表 時間 戰事情況 高宗給岳飛御札摘要 備註 閏六月十三日 岳飛部將牛皋敗金軍於京西。

閏六月二十日 岳飛部將張憲等敗虜於穎昌府,復穎昌。

閏六月二十四日 岳飛部將張憲等收復陳州。 張俊、王德收復宿州和亳州。

閏六月二十五日 岳飛部將王貴等收復鄭州。

閏六月二十五日 嶽部踏白軍、遊奕軍在淮寧府外圍長葛縣擊敗金軍。 ……兀朮與龍虎議定,欲誘致王師……卿切須佔穩自固……勿貪小利,墮其詭計。俟有可乘之隙,約定期日,合力並舉,以保萬全。 宋高宗提醒岳飛提高警惕,不要上兀朮誘師之當。

閏六月底 岳家軍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相繼攻佔了蔡州、潁昌府、淮寧府、鄭州、西京、河南府等一系列城池,收復了許多國土。 ……提兵已至蔡州……朕意初欲擒取孽酋,庶幾群醜自潰,兩國生民有息肩之期。然賊情敵勢,必已在卿目中,遲速進退,卿當審處所宜。 張俊、王德留少量兵力駐守亳州,於閏六月底撤軍南歸。 在紹興十年的宋金戰爭中,宋軍抗擊金軍的戰場,事實上劃分成東線、中線和西線三大戰線。對整個戰局起決定作用的主要戰場在中線,一方是金國元帥完顏兀朮所指揮的金軍主力,另一方則是南宋大將岳飛、張俊和劉錡分別統率的三支大軍。 在當年宋金之戰之前,岳家軍以長江邊的鄂州為基地,至少有背嵬軍、前軍、右軍、中軍、左軍、後軍、遊奕軍、踏白軍、選鋒軍、勝捷軍、破敵軍、水軍軍等十二軍。其中踏白軍和遊奕軍都是馬軍番號,而作為岳飛親軍的背嵬軍,也基本上以騎兵為主。當時岳家軍全軍約有十萬多人,平均每軍約八千餘人。踏白、遊奕和背嵬三軍相加,大概有兩萬多人的馬軍。由此可見,此時的岳家軍已經成為步兵、騎兵、水兵各兵種齊全的強大軍事集團,規模居南宋諸軍之首,且實力最強。 當年閏六月,岳家軍主力出師不久,銳不可當,克敵復城,戰果輝煌。雖然張俊、王德於當月底奉旨撤軍南歸,但撤離時還留下宋超防守亳州,對當時所向披靡的岳家軍影響不大,仍不存在秦檜使其“孤軍”問題。 最後,讓我們看看當年七月的戰事情況。

紹興十年七月,高宗給岳飛御札摘要

七月二日 岳家軍收復京西。 嶽部雖收復不少失地,但過早分散兵力。 七月四至六日 岳家軍在河北穎昌擊敗金軍。 ……須過為計慮,虜懷蠆毒,恐至高秋馬肥,不測豕突……大軍進退之宜,輕重緩急,盡以委卿,朕不從中御也。 高宗提醒岳飛提防金軍詭計,表明放手讓岳飛自行處置用兵事宜。

七月八日 岳家軍取得郾城大捷。 ……狂虜尚在近景,今已入秋,預當嚴備,以防豕突。蔡穎舊隸京西,今專付卿措置,當分兵將屯守防捍,並謀絕其糧道,使虜有腹背之顧。在卿方略,隨宜處畫。 高宗再次提醒岳飛防備金軍,並昭示岳飛想辦法絕其糧道。

七月十日 岳家軍收復城南。 ……賊計素挾狙詐……乘機擇利,必保完全。兵事難以隃度,遲速進退,朕專付之卿也。已差中使勞卿一軍…… 高宗再次表示不干預岳飛用兵事宜。 七月十四日 岳家軍取得穎昌大捷。 ……已遣楊沂中悉軍起發,自宿亳前去牽制,聞劉錡亦已進至項城。卿當審料事機,擇利進退,全軍為上,不妨圖賊,又不墮彼奸計也…… 高宗調兵遣將,力圖殲滅金軍。

七月十四日 岳家軍在小商橋擊敗金軍。 ……已遣楊沂中全軍自宿泗前去,韓世忠亦出兵東向。卿料敵素無遺策,進退緩急之間,可隨機審處,仍於劉錡相約同之。屢已諭卿,不從中御…… 高宗加緊調兵抗金,詔示岳飛與劉錡同進,並表示不從中御。

七月十八日 岳家軍在臨潁擊敗金軍。 ……已令張俊自淮西,韓世忠自京東,擇利並進。若虜勢窮蹙,便當乘機殄滅,如奸謀詭計尚有包藏,諒卿亦能料敵,有以應之…… 高宗進一步調集兵力,旨在乘機殄滅金軍。

七月二十日 岳飛撤軍南歸。 ……卿且少駐近便得地利處,報楊沂中劉錡共同相度,如有機會可乘,約期並進。如且休止,以觀敵釁,亦須聲援相及。楊沂中已於今月二十五日起發,卿可照知…… 高宗收到岳飛“措置班師”奏章,堅決反對,要他留下與諸將協同作戰。岳飛未待皇上覆詔,於七月二十日自行撤軍。

七月二十七日 岳飛回到順昌。 ……今韓世忠在淮陽城下,楊沂中已往徐州,卿當且留京西,伺敵意向,為牽制之勢。俟諸處同為進止,大計無慮,然後相見未晚也…… 高宗未知岳飛撤軍,要他留在京西牽制金軍,不要急於覲見皇上。 宋高宗雖然為嶽部抗擊金軍取得節節勝利而振奮,也敏銳地看到金軍誘師陰謀,多次告誡岳飛務必提防金軍奸計。奈岳飛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將金軍戰略退卻當作不堪一擊的潰敗現象,不斷拉長戰線攻城復地,過早分散兵力,陷入金軍圈套,以致金軍反攻時來不及調集兵力。宋高宗和秦檜等大本營指揮者獲悉後幾乎調集所有兵力前去牽制金軍,連護衛大本營的楊沂中一軍也用上了,談不上宋高宗或秦檜有意撤軍使其孤軍問題。更沒有什麼亂七八糟的“十二道金牌”讓岳飛撤軍的情況。岳飛是私自撤軍導致河南丟失。而且,岳飛抗旨不援順昌劉錡,置國家存亡不顧,置友軍生死不理的態度,不值得提倡。戰後秦檜只給於二十萬貫的表彰,並拒絕為岳飛升官。劉錡得十萬貫,看起來岳飛比劉錡多,但是軍隊人數一分,岳飛比劉錡實際上少的多。岳飛和高宗的蜜月期也宣告結束。

以上史料足以證明,1140年9月岳飛根本沒有接到命令放棄,而是看其他血戰兩個多月傷亡嚴重的將領撤軍休整,岳飛“私自撤軍”,讓金國兵不血刃就佔領了,張俊,王德,劉錡,楊存中苦戰兩個多月才保護下來的河南。

1141年正月金國又來進攻南宋淮西,高宗親自指揮,高宗命令張俊,楊存中,王德,劉錡正面抗擊金兵,韓世忠水路側擊,宋主力高宗心腹岳飛,斷金退路。結果,張俊,劉錡,楊存中,王德等人和金國死磕,韓世忠按兵不動,岳飛離前線450裡,抗旨畏敵不前。高宗連下十五道詔書,命令岳飛前進,岳飛三個月勉強前進三十里路。等戰役結束,岳飛依然離前線四百里。因為岳飛的抗旨行為,至張俊,楊存中,王德在擊敗金兵,追擊途中遇埋伏 ,楊存中所部全軍覆沒,只楊存中一人讓王德拼死救出。六萬宋軍精銳損失。此戰韓世忠最後也參加了戰鬥,岳飛榮幸的成為,南宋唯一一個從來沒有和金主力打過的大將。成為南宋和金決定性戰役都沒有參加的主力。

高宗手詔,全面幾詔,展示給大家一起看看。

第一詔,據深報,虜人自壽春府遣兵渡淮,已在廬州界上,張俊、劉琦等見合力措置掩殺。卿可星夜前來江州,乘機照應,出其前俊,使賊腹背受敵,不能枝梧。投機之會,正在今日,以卿忠勇,志吞此賊,當即就道。付此親札,卿宜體悉。付飛。御押。 高宗宸翰七十三,發於正月二十九日。《高宗本紀》裡面有講到,正月二十九日下令楊沂中嶽飛援淮西,此條日期確信無疑) 。

第二詔.比以金賊侵犯淮西,已在廬州,張俊、楊沂中、劉琦見併力與賊相拒。已親札喻卿,乘此機會,提兵合擊,必成大功,副卿素志。卿可星夜倍道來江州,或從蘄、黃繞出其後,腹背擊賊。機會在此,朝夕須報,再遣親札,想宜體悉。付飛。御押。 高宗宸翰七十四。排序沒有問題,時間並沒言明,所以略過不談。

第三詔,虜犯淮西,與張俊和州相拒。已遣親札,趣卿倍道前來,合力擊賊,早夜以俟。卿忠智冠世,今日之舉,社稷所繫,貴在神速,少緩恐失機會也。再遣手札,卿當深悉。七日。付岳飛。御押。 高宗宸翰七十五。時間有備註。

第四詔,虜寇聚於淮西,張俊、楊沂中、劉琦已於和州巢縣下寨,與賊相拒。韓世忠出兵濠上。卿宜倍道,共乘機會。前所發親札,卿得之,必已就道。今遣張去為往喻朕意,卿更須兼程,無詒後時之悔。諒卿忠智出於天性,不俟多訓也。付岳飛。御押。 高宗宸翰七十六。

第五詔,昨得卿奏,欲合諸帥兵破敵,備見忠誼許國之意,嘉嘆不已。今虜犯淮西,張俊、楊沂中、劉琦已併力與賊相拒。卿若乘此機會,亟提兵會合,必成大功。以朕所見,若卿兵自薪、黃境出其後,腹背擊賊,似為良策。卿更審度,兵貴神速,不可失機會也。再遣親札,想宜體悉。付飛。御押。 高宗宸翰七十七。

第六詔,比屢遣手札,並面諭屬官,仍遣中使趣卿提兵前來,共破虜賊。諒卿忠憤許國之心,必當力踐所言,以攄素志。今據歸正人備說,金賊桀黥頭首皆在淮西。朕度破敵成功,非卿不可。若一舉奏功,庶朕去年宥密之詔,不為虛言。況朕素以社稷之計,倚重於卿,今機會在此,曉夕以佇出師之報。再遣此札,卿宜體悉。十五日。付飛。御押。 高宗宸翰七十八。

第七詔,屢發手詔,及毛敦書、張去為繼往喻旨,朝夕需卿出師之報。覽二月四日奏,備悉卿意,然事有輕重,今江、浙駐蹕,賊馬近在淮西,勢所當先。兼韓世忠、張俊、楊沂中、劉琦、李顯忠等皆已與賊對壘,卿須親提勁兵,星夜前來蘄、黃,徑趨壽春,出其賊後,合力剿除兇渠,則天下定矣。想卿聞此,即便就道。再遣親札,宜深體悉。付岳飛。御押。一共十五詔,全面七詔已經能夠說明問題了。

1141年3月此戰結束以後,高宗對岳飛徹底失望。以犒賞之名,升張俊,韓世忠為樞密使,岳飛為樞密副使。1141年4月,張俊和岳飛巡查淮西防務,岳飛公然提議,放棄淮西和山陽地區,動搖軍心 ,被張俊如史上報朝廷,岳飛因此被高宗降職為節度使。岳飛不滿寫信給老部下張憲,張憲,岳雲想謊報金國來進攻,想岳飛重掌兵權。被御史發現,又有岳家軍九名將領揭發。按宋法律朝臣勾結邊將就已經是謀反罪。

岳飛案經過大理寺審核,合議罪名成立,案犯九名,三名處死(岳飛,岳雲,張憲)其他六名刑罰。

來看看岳飛事發時,下屬將領的態度 ,就知道了。 被告發:岳飛、張憲、岳雲 。 下屬將領:王貴、姚政、龐榮、董先、傅選、李興、徐慶、牛皋、王俊、胡閎休、李道等 鄂州御前諸軍權都統制王貴,岳飛發小,跟著王俊告發岳飛 。 遊奕軍統制姚政,岳飛同鄉,和右軍統制龐榮一塊跟著王俊告發岳飛 踏白軍統制董先親自到大理寺作證,證明岳飛曾經議論過朝廷和皇帝 。 背嵬軍統制傅選主動參與告發岳飛 。 還有左軍統制李興 前軍副統制王俊。


曉風2016

1142年初,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宋高宗趙構殺害,年僅39歲。岳飛生前一心收復山河,抵禦外敵,可謂戰功赫赫,對於這樣一位民族英雄被害,古往今來,多少人為其憤憤不平,稱為奇冤。

但是客觀上講,岳飛的死並不是偶然,他戰功赫赫,他手握大軍,他不顧皇威,這樣的人在歷史上並不少,其中漢朝的韓信便是活生生的例子,他們有很多共同之處,細想之下,他們的死因可見一斑。

一,性格耿直,不會情人事故

說岳飛是“政治白痴”,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耿直的性格促使他從來不考慮皇帝心思,與同朝大臣關係也不好,本來耿直的性格是好事,但是伴君如伴虎啊,這些都是官場生存的關鍵,可以不屑,但是不能不顧。

二,過多幹涉皇帝私事

岳飛曾上疏建議宋高宗立太子。高宗沒有生育能力,僅有兩個養子,這就尷尬了,於是在皇帝心裡埋下了殺心。古往今來,有軍權將軍都儘量避免皇儲事件,但是岳飛的直接干預,直接導致了君臣間隙。

三、手握大軍,軍威大於皇威

宋朝自高祖趙匡胤立朝以來,就一直防止著武將手握大軍,手掌軍權,但是岳飛手握岳家軍,軍事才能卓越,並且,岳飛還不聽話,這讓皇帝哪裡放心的下。岳飛在軍中的威信過高,使宋高宗感到巨大威脅。

四、政治分歧是根本原因

岳飛與宋高宗政治分歧較大。岳飛一心“還我河山”,“迎回二聖”,由此可見,岳飛愛國,但不一定忠於趙構。在岳飛看來,宋高宗趙構只是個臨時皇帝,而在趙構看來,他現在才是皇帝,他的心裡只有"穩定”,所以,這才是岳飛死亡的真正原因。

所以,綜上所述,岳飛在當時的趙構看來必須死,岳飛死了,自己的皇位才安定。


青梅煮史

岳飛的死,是各方博弈最終得出的結果。

首先,岳飛的官是趙構給的,但是岳飛的兵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招募的,因此,這隻軍隊敢稱“岳家軍”。

兵權不在中央,必然遭到猜忌!

岳飛代表的是全民族的利益,但是,更迫切的是北方失陷土地人們的利益,而南方地主士大夫們則不會這麼認為,南宋政權是建立在南方地主豪紳的基礎之上,趙構可以說是他們選出來的維護自己利益的皇帝。相對於,收回故土這件事,南方地主想的更是自己的權益。

在南宋建立之前,雖然經濟重心不斷向南遷移,但是政治重心重來都在北方,因此,很容易出現北方氏族打壓南方氏族的情況。而建立南宋之後,情況就變過來了,政權牢牢掌握在南方地主的手裡,北方地主則淪為落水狗,不投降就成難民了。

加上大量流民和財富進入南方,無疑降低了勞動力的成本和增加了南方的財富,在二戰中,由於德國迫害猶太人,大量猶太人帶著財富和人才跑到了美國,對美國的發展起到了促進的作用,大量北方失去土地人跑去南方成為勞動力,而且帶去了北方的先進技術,南宋的經濟因此得到發展。

因此,相對於收復故土這件事,他們更關心的是偏隅南方,對於北伐,如果北伐勝利,對他們沒有什麼好處,而且政權的主導權反而可能會再次回到北方地主階層手中;而如果北伐失敗,金國可能直接南下滅了他們的老窩。這在他們看來,是一場冒極大風險而可能獲得不到收益的戰爭。

在岳飛於戰場上取得節節勝利,是多方都沒有考慮到的,朝廷看到了求和的希望,以戰求和是中國人最喜歡做的事情。當時金國也是害怕的,因為,當時的金國並不是鐵板一塊,是短時間內打敗遼國和北宋建立起來的,武力打下的江山,加上落後的統治機構和不完善的統治政策,短時間內不一定能坐住打下的江山。

在這樣的背景下,金國率先拋出橄欖枝,與南宋進行議和,但是議和的條件是必須先殺岳飛。

這個方案,得到了南宋朝廷的大部分人的認可。

那麼,為什麼趙構也同意了呢?

如果北伐成功,則趙構一定會成為千古明君,最起碼也會像劉秀一樣,開創一個時代,難道真的是趙構的昏庸嗎?

趙構並不是昏庸的皇帝,他只是自私,缺乏遠見。

當然,擁有這樣的性格,是趙宋血統的真傳,要知道趙構的祖宗,宋朝的開創者趙匡胤就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對於武將,天生就是不放心,誰能保證岳飛不是趙匡胤,岳飛手下的人,不是趙匡胤底下那些人。

像郭子儀那樣的人,自古只有一個,晚上睡覺都得把大門開著,怕皇帝猜忌,岳飛一心只想著戰場,只想著打仗,上哪知道文人的心思是如此複雜。

從岳飛的悲劇可以看出,南宋必然滅亡。


史論縱橫

這個問題曾國藩給出過答案,那就是有人問曾國藩為何不把湘軍稱為曾家軍。曾國藩就列舉了岳飛的這個例子。其認為如果自己同戚繼光一樣,那麼自然可以叫曾家軍,但是如果像岳飛一樣拿著朝廷的軍隊,侍奉的還是充滿猜忌的主,那麼勢必不能這樣叫了,岳飛就是如此。

岳飛的岳家軍早就引起了宋高宗趙構的猜忌,這種猜忌來自於岳家軍的戰績,連金兵都可以戰勝的岳家軍,那趙構還能允許其叫岳家軍嗎?自然是要保證這支部隊在自己的掌控之下,而岳飛卻不瞭解這一點,導致了岳家軍過於的聽從於岳飛,而不聽從朝廷的命令,這是岳飛被皇帝排擠的主要原因。

再有就是岳家軍在當時是少有的以騎兵為主的部隊,可以說岳家軍是宋軍之中的精銳,花費的軍費也是十分多的。但是岳飛卻沒能好好使用這支部隊,按照趙構的想法,這支部隊就是用來防衛金兵,伺機奪回失地的,但是岳飛卻一直要迎回二帝,這可就讓趙構犯了難。第一趙構不敢把岳家軍給解散,第二趙構害怕岳家軍真的帶二帝回來。

一旦岳家軍迎回了二帝,那麼簡單來說趙構的位置就不保了,於情於理趙構都要還權於徽宗。而如果趙構不願意,那麼岳家軍就是二帝最好的軍隊,用來發動奪權的軍隊。這是趙構所不願意看到的,而著根源在岳飛一個人。所以對於趙構而言,兩全的方法便是處死岳飛,保留岳家軍。


小司馬遷論史

很多人從小就聽過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以“精忠報國”為己任的岳飛,自古以來是百姓崇仰的對象。那麼岳飛的死到底冤不冤呢?要是從百姓的角度來看,岳飛肯定是死的很冤的,可以說是千古奇冤。畢竟岳飛對朝廷忠心耿耿、對士兵寬厚、對百姓仁慈,他自己清廉節儉、一心報國。他率領的軍隊戰鬥力超強,軍紀嚴明,岳飛不死的話很有可能直搗黃龍、收復故土。這樣一位一心為國的英雄人物竟然被殺害,難怪人們都會覺得冤。

不過,話說回來,任何事情都需要全面的看待。

民間流傳比較廣的說法是岳飛被殺純屬是被秦檜陷害,高宗皇帝被矇在鼓裡,如果你堅信這種說法的話,那說明你對歷史知識的瞭解還是太匱乏了。你應該明白,能夠決定岳飛生死的不是秦檜而是宋高宗。如果宋高宗信任岳飛的話,即使不是百分之百的完全信任,也不會輕易的殺死岳飛的。

那麼,宋高宗為什麼要殺死岳飛呢?有下面幾個原因:

1.岳飛不懂得揣摩聖意

宋朝的一個奇恥大辱就是靖康之恥,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除了燒殺搶掠之外,更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恥導致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一雪”靖康之恥“迎回“徽欽二帝“是岳飛一直以來的願望。雖然宋高宗皇帝時刻把”迎回徽欽二帝“掛在嘴邊作為自己的政治口號,但是在他心裡根本不是這樣想的。徽欽二帝爛在北方才是高宗皇帝最大的希望,你想啊,真把徽欽二帝迎回來了,他的位置在哪裡呢?和岳飛同時期的韓世忠等名將看的很明白,雖然也經常跟著喊喊口號,但是怎麼能真去做呢?而岳飛就顯然不懂得政治,揣測不出高宗皇帝的真實心思,決意要把徽欽二帝接回來。不光跟自己士兵講話時用這件事鼓舞士氣。跟高宗開會也不斷地講這件事,發現皇帝有片刻的猶豫或思想動搖他就跟皇上急眼,結果就是高宗對岳飛的不滿情緒日漸累計,秋後算賬是遲早的事情。

2.揭皇上的傷疤

很多人都知道,在金兵第一次南渡的時候,宋高宗因為驚嚇過度,竟然失去了生育功能。唯一的孩子趙旉還夭折了。為了延續帝位,雖然高宗收養了宋太祖的兩位七世孫趙伯琮(即後來的宋孝宗)、趙伯玖為養子,但內心處還抱有恢復生育功能,生一個親生子的幻想,所以遲遲不肯明立儲君。

這種難言之隱本來是皇帝的家事,皇帝不講,大臣也不敢問,這種君臣之間默契的沉默偏偏又被岳飛打破了。在紹興8年(1138年),岳飛回朝述職,辦完公事之後,又開始管起皇帝的家事,公開上書要求皇帝立儲,這一下子可是觸犯了兩大禁忌:皇帝不能生育的秘密以及武將干政!尤其是第二條武將干政是最為致命的,大家都知道宋王朝是怎麼來的,是趙匡胤奪來的,為了不重演前朝悲劇,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從此以文官壓制武官,武官干政成為大宋朝廷的禁忌,岳飛卻偏偏去觸碰這個禁忌,你想高宗皇帝能不想殺了他麼?

3.岳飛違旨抗命不聽話

對岳飛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岳飛是極力反對議和的。可是,不管議和再怎麼不合理,那也是皇帝拍板決定的事情,做大臣的應該果斷執行才是。而岳飛偏偏任性的很,先是對皇帝的決策指手畫腳、冷嘲熱諷。“議和”完成後,岳飛又公開反對,反對無效就以辭職威脅高宗皇帝,你想岳飛是有多混。

早在被殺害的前5年(1137)年,岳飛因為和張俊有矛盾,就給高宗提了一個辭職報告,不等高宗回覆就直接撂挑子不幹走人了,高宗派人勸了6天才把這位大爺勸回來。兩年後,岳飛不光對“議和”冷嘲熱諷,並再次以辭職威脅高宗皇帝,這一次高宗皇帝直接無視了。1140年,岳飛回朝述職,又跟高宗提辭職,被高宗以“未有息戈之期”給拒絕了。三四年的時間,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戰皇帝權威,違旨抗命,就算皇帝脾氣再好,也動了殺心了。

4、岳飛功高震主,直接威脅皇帝統治

我們都知道,宋朝一向是以文官節制武官的,武將的位置其實是很低的,絕對不能幹政。即使在外面出兵作戰,也必須要按照皇帝授予的“陣圖”,絕對不可以自作主張,一旦戰事結束就要立刻交出兵權,想要培植自己的勢力是根本不敢想的事情。“中興四將”的其他3位韓世忠、劉光世和張俊就做的非常好,一旦打完仗就立馬把兵權交出去,絕不參與政治,讓高宗皇帝對他們100個放心,也讓別人無法找到誣陷他們的藉口。

而岳飛卻偏偏又要去打破這些禁忌。岳飛作為一名武將,不管是在軍事上還是在政治上,一向高調的很,顯得極其特殊。最致命的是,他長期把持軍權,他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這在皇帝眼中就是明目張膽的培養自己的勢力啊,你手握兵權、功高震主,對我大宋王朝的統治就是威脅啊。

宋高宗皇帝有殺岳飛的1000個理由,但是岳飛手握兵權、功高震主才是讓高宗下定決心殺掉岳飛的最關鍵的原因。

雖然,岳飛是一個公認的英雄,但是他不會揣測聖意、揭皇上的傷疤、違旨抗命、功高震主,有這麼多致命的地方卻不自知,毫不收斂,被弄死是早晚的事情。就算換了你在高宗的位置上,也未必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赤兔電影

瀏覽了一下其他網友們的回答,覺得有幾個認識的誤區需要澄清。

1、有網友說:(岳飛的官是趙構給的,但是岳飛的兵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招募的,因此,這隻軍隊敢稱“岳家軍”。兵權不在中央,必然遭到猜忌!)

@我認為, 岳家軍只是民間的說法,南宋時起義軍蜂擁而起,有很多都投靠了岳飛(岳飛雖然級別不是最高的,但在民間威望很高,否則就不會直到今天知名度還這麼高了)。然後那些歸順岳飛的農民軍隊就自稱為岳家軍,這個稱呼也得到了廣大人民的認可。而且岳飛武功高強,在金兵中也頗有名聲,岳家軍的稱呼常常出現在兩軍對壘自報家門時,可以起到震懾敵軍的作用。   所以岳家軍只是口頭的稱呼,並不是一個編制。在正式的場合是不會出現的。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〇二中記載:

“今日之兵,分隸張俊者則曰:張家軍;分隸岳飛者則曰:岳家軍;分隸楊沂中者則曰:楊家軍;分隸韓世忠者則曰:韓家軍。”

請注意,《會編》在這裡用了“分隸”二字,意思很清楚了,張、韓、嶽的兵都是朝廷分給他們統帥的。


2、 (相對於收復故土這件事,他們(南宋官民)更關心的是偏隅南方,對於北伐,如果北伐勝利,對他們沒有什麼好處,而且政權的主導權反而可能會再次回到北方地主階層手中;而如果北伐失敗,金國可能直接南下滅了他們的老窩。這在他們看來,是一場冒極大風險而可能獲得不到收益的戰爭。)

@這裡我強調的是, 用“他們”二字把是所有南宋官民都囊括進去是極不厚道的,因為苟安江南是趙構和秦檜個人的事。廣大士大夫階層至少有一半要求收復中原故土,因為必竟有他們的祖墳在那裡。江南老百姓也不是北伐的反對力量,一個杭州老百姓發明,並流行於整個江浙一帶的“油炸檜”已經說明一切。


3、 有網友說:(岳飛的死並不是偶然,他戰功赫赫,他手握大軍,他不顧皇威,這樣的人在歷史上並不少,其中漢朝的韓信便是活生生的例子,他們有很多共同之處,細想之下,他們的死因可見一斑。)

@要我說此言差矣! 所謂功高震主之說是十分荒謬的,岳飛下獄前己多次辭官,宋廷僅保留兩鎮節度使、充萬壽觀司的虛職,對高宗沒有任何威脅。高宗還有必要殺掉一個為保他們老趙家鞠躬盡瘁嘔心瀝血並且手無兵權已經過氣了的大臣嗎?這麼做情商和智商是否有問題? 岳飛是為你老趙家賣命打江山,明明是領導者無情無義,非要歪辯成功高震主。最可氣的是,後世無良文人,非要給統治者的低級錯誤找藉口,可惜的是藉口找到了,但國也亡了。因此 不要以小人之心去揣測歷史人物的胸襟。歷朝歷代,明君也好,昏君也罷,那個不想穩固自已的政權,差別就是昏君會聽小人言,沒有雄才大略。所以英雄下場悽慘,厚黑純粹是誤國誤民之術,絕不能做為官場之技,如果形成官場之術,國破山河碎,歷史會重新上演。為傳承民族英雄,要從大節上評價為好。

4、有網友 說說:(岳飛是“政治白痴”,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耿直的性格促使他從來不考慮皇帝心思,與同朝大臣關係也不好,本來耿直的性格是好事,但是伴君如伴虎啊,這些都是官場生存的關鍵,可以不屑,但是不能不顧。)

@說這話只能說這個人孤陋寡聞或對這段歷史瞭解的不深入所形成的認識上的誤區。首先,岳飛是情商非常高的人,我用一件事就能說明岳飛並不是只顧埋頭做事死眉卡眼不撞南牆不回頭的人。就迎回二聖的問題來說,是高宗首倡群臣附和,這關岳飛個人什麼事? 趙構提倡迎回二聖,是因為把欽宗掌握在自己手裡比放在金國當人質省心多了,至少不會被金國所利用,金國人也懂這一點,所以直到最後也沒把欽宗放回去。 而岳飛因為怕高宗心有顧忌並沒有說迎回二聖,而是“迎回天眷”,可見岳飛並不是政治上的白痴。


如果真的肯翻一翻史料,真的願意把目光從岳飛這個焦點人物身上移開,去認真瞭解一下其他同時代抗金名將和大臣的生平的話,就很容易發現岳飛的情商和政治水平是當時大臣中最高的,非常善於協調各方面關係,包容性遠比今人憑傳統印象想象的高,與同僚的關係也是所有大臣中最好的。 他不僅不是政治白痴,相反他政治眼光遠大,政治嗅覺也極為靈敏;善於協調各方面關係;獨立領軍後更是溫和、恭謹而且謙遜低調到了幾乎有些自我壓抑的程度,所謂的“循循如書生”“時人至今號為賢將”。和岳飛個人關係最好的 韓世忠,一開始因為岳飛三十二歲就達到了自己四十歲的成就,一度很不爽岳飛,岳飛每次給他寫的問候信都統統不回覆,直到岳飛平楊么後主動送了他一艘車船才哄好。不過送車船之前他跟岳飛的關係,也已經算老韓的人際圈中不錯的了,因為他和劉光世的互相看不順眼已經到了要領兵開片、然後勞動皇帝和百官親自出面勸架、勸和了還要宰相帶群臣拜賀的地步。而和他是雙重兒女親家的張俊,與他芥蒂深到在紹興十一年陷害他謀反的時候可以連眼都不眨一眨。


5、有網友說:(岳飛過多幹涉皇帝私事,說他曾上疏建議宋高宗立太子。高宗沒有生育能力,僅有兩個養子,這就尷尬了,於是在皇帝心裡埋下了殺心。古往今來,有軍權將軍都儘量避免皇儲事件,但是岳飛的直接干預,直接導致了君臣間隙。)

@這話純粹是扯淡!高宗早就失去生育能力,立養子做皇儲是早晚的事,何尷尬之有啊? 建言立儲是國策,而且是朝野的共識。趙構立儲的問題,在當時已經不是單純的天子家事了,而是和宋金和戰形勢和他自己的統治合法性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趙構本人的合法性本來沒什麼大問題,但就是因為絕後又遲遲不立皇嗣,所以金人後來才想出了要立“丙午元子”也就是宋欽宗之子以離散南宋和中原遺民人心、動搖趙構統治合法性的招數。而如果趙構當時能趕緊正皇儲之位的話,這個麻煩本來是可以避免的,這才是為什麼南宋初一幫名臣都著急跟趙構建議立太子的原因。 所以立儲一直是大事而不是什麼了不得的禁忌。北宋時期還有兩位參與立儲的武將李璋和燕達,不但沒什麼事兒還榮寵而終。所以“武將參與立儲甚至大臣參與立儲就是找死”這個想法本身就是錯的。 而岳飛在紹興八年建議趙構立太子之前,恰好剛得到了來自敵後的諜報,說金人打算扶立欽宗之子在中原成立偽政權以替代劉豫。恰恰是出於公心,岳飛才向高宗建議正皇儲之位,這也是宋金在南宋皇統地位爭奪鬥爭中的關鍵背景之一。

岳飛的死因在排除所有的意淫後再重溫歷史就會發現, 當時宋金已經開始進行第二次和議,由於兔死狗烹,一心苟安江南一禺的高宗在秦檜的慫恿下開始收回各大將的兵權。如果金人的威脅徹底解除了收回兵權無可厚非,但是由於秦檜給高宗灌了迷魂湯,鬼使神差的在金國威脅尚在時便自毀長城,完全忘記了金人狡黠無信的一面! 而秦檜表面上看是替高宗打算,實際上他另有圖謀。因為他做為金國的內應,身負破壞南宋國防體系的任務,幹掉南宋大將,為金國滅宋掃除一切障礙才是他最主要的目的。秦檜殺嶽配合了金國的戰略規劃! 這個判斷是有充分的歷史依據的, 《金國南遷錄》記載:……孫大鼎又疏曰:“古今殊時,事勢亦異,……天會八年冬,諸大臣會於黑龍江之柳林,陳王悟室憂宋氏之再興,其臣如張浚、趙鼎則志在復仇,韓世忠、吳玠則習知兵事。既不可以威服,復構怨之已深,勢難先屈,欲誘以從,陰縱秦檜以歸,一如忠獻王之所料。及誅廢其喜事貪功之將相,始定南疆北界之區畫,然後方成和議……”。 從中可以看到,秦檜破壞南宋國防力量的背後有金人的影子。 《宋史·秦檜傳》〈兀朮遺檜書〉記載:“‘汝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必殺飛,始可和’。檜亦以飛不死,終梗和議,己必及禍,故力謀殺之”。(秦檜做為金國內應,執行金國主子“殺嶽換和平”的指令,陷害岳飛,假傳聖旨謀殺岳飛,這是岳飛之死的真正原因。)

與其說岳飛必須死,不如說在秦檜看來所有抗金大將都必須死才是更準確的!只是歷史並沒有給秦檜這個漢奸賣國賊這個機會。在其陷害岳飛之前,秦檜曾經陷害過韓世忠,一心要置其於死地!如果不是岳飛及時傳遞消息,如果不是韓世忠曾經勤王救駕,這個抗金大將早就在岳飛之前就變成秦檜的刀下之鬼了!

南宋學者歐陽守道在紀念岳飛的文集中寫道:“嶽忠武王之死,孰殺之?金人不能殺王於戰,能殺王於獄。蓋自遣秦檜來相,而金人之令行於江南矣!其所欲殺,豈獨一嶽王?檜方次第掃除以報,而藝祖在天,丕降罪疾,殛之,然後三、四忠賢倖免,中國再有生氣。王不幸,最先死,死且孥,哀哉”! (殛之”一句意思是:秦檜正準備逐個害死南宋的忠賢之士,之後再給金人一個交待,但是宋太祖的英靈在天上,知道秦檜的罪行,於是降下罪疾,處死了秦檜。)


萌萌媽媽E

個人和僵化政治的對抗,是岳飛必須死的根本原因。岳飛必須要死,有很多內容可以說,一來,反駁一些觀點;二來,再說我的觀點。

岳飛政治不成熟:迎回二聖,不足以死

有很多人覺得,岳飛要直搗黃龍,迎回二聖,沒有將趙構這個皇帝放在眼裡。其實這個觀點不成立。因為“迎回二聖”的說法就是趙構自己說的,在當時的情況下,岳飛會沒有這點敏感性?所以岳飛上表之中說的也是“迎天眷還朝”。換句話說,即使岳飛能夠把二聖迎回來,沒有兵權、人事任免權,老皇帝爹和老皇帝哥哥根本對趙構構成不了影響。早在宣和七年,金兵入侵,宋徽宗就出逃,把皇位讓給了趙恆,也就是後來的宋欽宗。後來,因為高俅和童貫勤王,士大夫南逃,宋徽宗在鎮江形成第二個朝廷,並且還頒佈聖旨,結果並沒有多少人鳥他,因為沒有權力,只有名頭是沒有用的。 這說明什麼?迎回二聖不是政治禁忌,岳飛這麼說根本不是招來殺生之禍的原因。

岳飛的作用:岳飛是否真的戰無不勝?

這個這裡不作反駁,只是提出質疑。我們熟知的岳家軍大破金兀朮,取得了“郾城大捷”,也稱朱仙鎮大捷,這個現在還存疑。因為這段歷史是岳珂《鄂王行實編年》及《宋史 · 岳飛傳》記載的,而這個岳珂是岳飛的孫子。在正史中沒有這個記載,當然正史也有可能被秦檜父子改了。所以這個有疑點。 這裡牽扯到岳飛的作用是否真的不可代替?還有的是,岳飛的軍隊以步兵為主,是否真的可以直搗黃龍,與金朝的騎兵一戰?

宋朝國力不允許

在北宋神宗年間,宋朝的國力確實十分強大,但是經過戰爭等原因,到了南宋這個時候,宋朝的國力已經大不如以前。神宗年間朝廷的收入約為6000萬貫,而到了這各時候只有1000萬貫,岳飛的軍費開支壓得南宋這個朝廷喘不過氣。 宋朝開國,吸取了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把財政、軍事、行政權等全部分開,這又不允許岳飛像清代的曾國藩這些人一樣自籌軍費。一旦自己籌軍費,容易尾大不掉。所以趙構勒緊褲腰帶,為岳飛籌軍費,財政難以為繼,那麼要麼罷免他,要麼殺了他。

軍事力量:岳飛有著七分之五的兵力

南宋當時很多有名的將領,如“中興四將”的其餘三人:劉光世撂挑子不幹;韓世忠揣著明白裝糊塗;張俊後來參與陷害岳飛。岳飛一家統領如此多的軍隊,即使趙構相信他,但是秦檜拿了趙匡胤做例子,趙構馬上就嚇到了。畢竟,岳飛自己不做皇帝,萬一手下的弟兄來個黃袍加身呢?(這個是趙構的猜想,不是我的猜想)

性格原因:兩次和皇帝鬧矛盾

第一次是趙構承諾把劉光世卸任後的兵權給岳飛,但是後來趙構反悔了,岳飛回廬山給他媽守墓去了。皇帝幾次三番請他,他都沒有答應,最後還是岳飛的老部下來請,說了一句帶有威脅意味的話以後才出山。 第二次就是岳飛妄議“立太子”,立太子這個事兒適合文官說,不宜武官講,其中的利害緣由還有有的,尤其是岳飛這樣手握兵權的人。

主因:宋朝僵化的“國是之爭”


大家都知道宋朝的“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變法,我們另外熟知的一個人司馬光極力反對變法。王安石倒臺以後,司馬光上臺後的第一件事兒就是全部廢除“新法”,其中有一些卓有成效的措施全部廢除。這是因為宋朝的政治已經演變為士大夫的黨政,有你沒我,有我沒你,就是全盤否定。這也是宋朝大詞人蘇軾不受兩邊待見的原因,他也是“國是之爭”的犧牲品。 岳飛則是夾在了“主和VS主戰”之間,國家的大政方針決定“和”,那麼岳飛必死,因為殺了其他人也不管用,岳飛一死,其他人就安擔了。(主戰不一定好,主和也不一定壞,清朝的李鴻章就是主和的犧牲品,而主戰的翁同龢則是“文人誤國”了。) 那個時候,對於南宋來講,主和是上上之策,後來的朱熹、趙翼等人都對南宋主和這件事發表了支持的言論。


歷史答人

岳飛為什麼必須死?從當時宋金雙方的狀勢上看,宋金雙方已經到了戰略相持階段。即宋金誰也沒有實力消滅對方。金朝一方主和派己經佔了上風,大家都希望通過戰爭手段迫使南宋趙構妥協求和,從而得到更多的利益。其中金兀珠是這一派最堅定支持者,在臨終前曾留下遺言,若宋方面堅持打仗,則可扶持天水郡公,即趙恆在開封建國與宋分庭抗禮,並以此威脅南宋趙構。

而南宋方面,宋高宗趙構即位是就顛沛流離,經歷苗劉兵變,淮泗兵變,不僅自己唯一兒子被嚇死,自已也被嚇得失去生育能力,最慘的時候被金軍追得逃到海上。好不容易安定下來,趙構只想做一個太平天子,不想再經歷以前顛沛流離的日子。所以對手握重兵的中興四將,即岳飛,張俊,劉光世,韓世忠心懷忌憚。但為了抗衡金兵南下不得不倚靠他們。

而秦檜據說從金國逃亡回來的金國奸細,是金國利益代言人。其所言所行是金國幕後指示,對趙構進行威逼利誘。趙構對秦檜十分防犯,據史料記裁,趙構害怕秦檜隨時加害自己,身上隨時都藏著一把刀。直到秦檜病死。

隨著局勢變化,宋金兩國上下都達成了議和的意向。宋高宗開始處理中興四將。四將中的張俊最先察覺危機,馬上向秦檜投誠,後來變成迫害岳飛的幫兇;劉光世年事已高,自動解除兵權,將手中的淮西兵權交給了朝庭;而韓世忠跑到宋高宗面前,哭訴著表示對朝庭,宋高宗的忠心,從此與妻子梁紅玉閒居家中,潛心詩詞,不再過問軍政大事。

而岳飛是唯一一位被以“莫須有”罪名處死的將軍。岳飛字鵬舉,諡武穆,後改諡忠武。漢族,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裡(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城東30裡的菜園鎮程崗村)人。岳飛20歲投軍抗金,精忠報國,屢立奇功,“岳家軍”名震四方,令金軍聞風喪膽。岳飛以“迎二聖”為名號召眾反金力量北伐金國,這點令高宗很不高興。在立儲問題上徹底激怒高宗。在南宋數次抗金戰役中,南宋王朝實力逐漸強大,宋高宗皇位日益穩固。宋高宗心裡已經明白即使沒有岳飛,大宋也可以抗衡北方的金國,所以心裡下定決心除掉岳飛。

岳飛沒有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令後人惋惜和同情,他精忠報國,直搗黃龍的精神直到今天仍為人們所敬仰。而秦檜,張俊等人至今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受萬世唾棄!


鋒楓2016

岳飛的死是一種悲劇,也是南宋偏安一隅的政策的犧牲者。因為以南宋的實力是沒有辦法攻擊並且統一北方,這個時候還是騎兵天下,南宋有利的並不是騎兵。你可以參看一下韓世忠將兀朮圍在黃天蕩就知道南宋強悍的是什麼?

而南方的水網讓北方的騎兵也沒有辦法發揮他的速戰速決的能力,這也就保護了南宋得暫時的安全。

南宋局面一旦穩定,主戰派就失去了市場。宋之前是尚武的,主政的大部分是武將。但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後,武將的勢力就大大的下降,文官的勢力抬頭。這個是從宋元明清都一直如此。

打仗要花費的10萬人馬糧草供給是一個大大問題,趙構也只也是希望能夠收復北方,但是實際上沒錢了。你可以當參照北宋初年,他們是存錢,然後想拿回幽雲16州但是失敗了。所以沒有辦法支撐繼續打下去。



岳飛用了12道金牌才召回,這就犯了宋高宗的大忌,因為宋朝對武將是十分猜忌,而且是拼命打壓的。他們情願不要戰鬥力,也不願讓武將專權。這個從杯酒釋兵權裡面可以看得出來。所以岳飛犯了大忌,這是宋高宗想殺他的原因之一。


這裡面秦檜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當秦檜感知到宋高宗這個意思的時候,他就馬上開始著手怎麼謀害岳飛,有人說給秦檜翻案,這是宋高宗的意思,不應該怪秦檜,這簡直是胡說八道。要知道整個陷害過程全部是秦檜一手策劃。秦檜為了加速跟金國聯盟,所以就直接誣陷岳飛。所以他釘在恥辱柱上是翻不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