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摺子戲賞析」第五十一出——鬧宮(越劇)

劇情

唐代宗愛女昇平公主君蕊下嫁郭子儀幼子郭曖。君蕊自恃金枝玉葉,以皇家禮數對待駙馬。郭子儀夫婦七十雙壽,子、媳紛紛前往拜壽,惟獨君蕊不往。郭暖顏面無光,憤而回宮與公主論理,小夫妻爭執之間,郭暖打了公主。

「摺子戲賞析」第五十一出——鬧宮(越劇)

賞析

《闖宮》為《打金枝》中一折。《打金枝》移植於晉劇,於1954年由昌瑞英首演,從此,君蕊公主成為她的第一代表作。《打金枝》是招待國家元首最多的越劇劇目,內容深入淺出,風格清新明快,人物栩栩如生,尤其是呂瑞英扮演的公主,稚態可掬,嬌嗔可愛,是越劇表演藝術史上一個高峰式的藝術形象。

《闖宮》不是一般的小夫妻“吵架”,兩個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吵架內容都具有特定性。君蕊是一位年少的皇家千金,有無邪的驕嬌二氣,她對婚姻是稱心滿意的但對夫妻關係的理解是基於自幼形成的“君尊臣卑”觀念,各種皇室宮規在她看來無一不是天經地義的。而郭曖是將門幼子,少年氣盛,英武驕做,他對正常的家庭關係有所訴求。公主和駙馬之間的矛盾由此產生,在《闖宮》一折中,這一矛盾圍繞著“該不該給公婆拜壽”而尖銳起來,形成了獨特的戲劇衝突。

「摺子戲賞析」第五十一出——鬧宮(越劇)

《闖宮》沒有大段的抒情唱段,也沒有太多的程式動作,其看點在於公主和駙馬通過對話間的交鋒,不斷推動矛盾升級;其難點在於演員是否能把握好表演的分寸—演得“不足”無法凸顯特定的人物性格和矛盾,戲的感染力會打折扣;演得“過火”則會造成人物美感的缺失。呂瑞英把君蕊公主看似有些不講道理的傲慢、驕縱甚至刁蠻,體現為一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和可愛的天真任性,被讚譽為“恰如其分,不嗔不過”,這種令人叫絕的表演,是來自天賦加靈感、實踐與經驗聯合發酵的過程。呂瑞英在演繹少女形象方面稟賦天賜,對於體驗此類女性的聰慧純真、剔透玲瓏她具有來自天然的領悟力和想象力,她自身還帶有一種渾然天成的智慧和甜美氣質,演員的個人魅力和角色的美感得到了完美的結合,散發著獨特的光芒。

《闖宮》一折中,君蕊的表演分為四個層次。出場時,她著一身嶄新的宮裝,從花園遊玩歸來,心情歡快,像一個過節的孩子。雖然她自恃君臣名分,不去拜壽,但囑宮女掛起紅燈,讓駙馬早些進宮,流露著內心的體貼;郭曖打碎紅燈,闖宮而入君蕊先是驚疑,復而漫不經心,輕描淡寫地回應,“吵架”雙方一個在火裡,一個在水裡,形成了對比強烈的喜劇效果;郭暖以戰功自居,挑釁皇家威嚴,公主被觸怒,面帶慍色、咄咄逼人地與他你來我往,爭執不下,心理節奏、表演節奏和唱腔都明顯轉快;當郭曖威脅公主要“教訓教訓她”甚至“打她”,這些話語對君蕊而言無異於天方夜譚,她自然不會當真,反而步步緊逼。不曾想,竟全然沒有防備地捱了一個巴掌短暫的又驚又懵之後,小女兒的驕矜、委屈、任性瞬時爆發,她先是撕扯新裝發洩滿腔的無名之火,仍不覺解氣,遂一路哭哭啼啼找父母告狀而去。呂瑞英準確地體驗並精細入微地表現了這四個層次,她賦予君蕊一系列細膩獨特而富有美感的表演手段,從眼神、面部表情、微小的頭部動作、各種不同喻義的笑、靜態的身姿到動態的臺步、不同幅度的轉身、表現心理狀態的手勢和水袖動作,都傳神地寫照出“這一個”公主的身份和性格。她所運用的程式動作注入了人物特有的表情和神韻,這些程式動作即轉變為塑造人物的血和肉。以君蕊公主的上場亮相為例:她揹著身,宛如一羽美麗奪目的蝴蝶,雀躍而出,至舞臺中央轉身站定,挽起水袖,同時側仰起頭,眼神中一派悠然自得、自信滿滿的稚氣和傲氣,一個小小的停頓後輕輕一抖水袖,抖落出一股撲面而來的青春氣息和皇家貴氣。

「摺子戲賞析」第五十一出——鬧宮(越劇)

公主隨即演唱的“頭戴珠冠壓鬢齊”,已經成為越劇名段,體現著呂派聲腔藝術甜美清新的風格。呂派是第一個完整使用七聲音階的越劇流派,呂瑞英經常在唱腔的主拍中使用4、7,通過半音的運用來打破音樂的穩定性,增加唱腔的動感和音律性。同時,她還擅用裝飾音,使旋律豐滿、華麗。“頭戴珠冠”使用的是越劇最常見的最善於抒情的“尺調(G調)腔”,但在這裡卻唱出了別樣的青春和嬌美。

《打金枝》是呂派的開山之作和代表作,它濃郁地洋溢著呂派獨有的“青春感”和“時代感”。越劇是一個具有青春特質的劇種,這種特質在呂瑞英的藝術作品中得到最充分的彰顯,呂派的出現,對於越劇的總體風格和表現手段是一種拓展,《打金枝》是一個開端,也是一個高峰。

「摺子戲賞析」第五十一出——鬧宮(越劇)

主演

呂瑞英(1933- ),女,出生於上海。1940年入“四友社”科班,1951年進入華東戲曲研究院越劇實驗劇團(上海越劇院前身)。她以《打金枝)《西廂記》、《九斤姑娘》《花中君子》、《穆桂英》、《淒涼遼宮月》、《桃李梅》等諸多劇目譽滿藝壇,塑造了眾多性格迥異的人物形象,創造了別具一格的“呂派”旦角藝術。作為誕生於新中國成立後的為數不多的越劇流派之一,“呂派”的獨特個性在於一改越劇偏重“哀怨”的風格,洋溢著清新甜美、明朗靈秀的氣質,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在尊重越劇整體風格的前提下,在表演方面,她講究人物刻畫,以“千人千面”和細膩熨帖著稱;在唱腔方面,她堅決從人物出發,以作曲家式的思維,追求“一戲一腔”其流派音樂的豐滿度獨步越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