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體現的不是諸葛亮的智慧,而是司馬懿的過人之處

“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旌旗招展空翻影,卻原來是司馬發來的兵”這一段是京劇《空城計》的唱詞。空城計作為三國演義中的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幾乎是人盡皆知。

空城計體現的不是諸葛亮的智慧,而是司馬懿的過人之處

諸葛丞相從漢中起兵出祁山,決定北定中原,一統天下。同時,曹魏任命司馬懿為徵西大都督,統兵十五萬,對抗諸葛亮。司馬懿帶兵直撲街亭,諸葛亮也早已想到,準備派一員大將據守街亭。

但是,馬謖連連請纓,並且立下軍令狀,諸葛亮只得交令於馬謖,並且派王平為馬謖副將。馬謖到達街亭,執意要在山上紮寨,王平說不過馬謖,自要了三千人馬在山下紮寨。就因為馬謖不懂兵法,硬套兵書,導致司馬懿輕鬆得下街亭。

空城計體現的不是諸葛亮的智慧,而是司馬懿的過人之處

諸葛亮聽到這個消息後大驚失色,街亭是咽喉要道,街亭一丟,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包括諸葛亮也自身難保。諸葛亮無奈,退兵至西城,將關興張苞全部派出,城中僅剩二千老弱殘兵和一般文官。諸葛亮下令城門四開,“迎接”司馬懿。司馬懿兵臨城下見到此景十分驚訝,認為諸葛亮從不弄險,疑似城中有伏兵,後下令,前隊變後隊,後隊變前隊,全軍撤退。

空城計體現的不是諸葛亮的智慧,而是司馬懿的過人之處

這個情節看似是提現了諸葛亮的智慧所在,實際上,細思有很多疑點:易中天教授曾經評價空城計的虛假性:

其一,司馬懿完全可以派幾千輕騎兵進城打探虛實;

其二,司馬懿可以令十五萬大軍圍城,圍而不打,截其源斷其糧。

總之,司馬懿不至於撤兵。但是,征戰一生的司馬懿會想不到這兩點嗎?很明顯,司馬懿不可能想不到。那麼司馬懿為什麼要放過諸葛亮呢?

空城計體現的不是諸葛亮的智慧,而是司馬懿的過人之處

因為司馬懿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如果司馬懿下令攻城,諸葛亮必死無疑,從而蜀漢必定崩塌,曹魏必將卸磨殺驢。司馬懿想的是,現在自己的勢力還不穩定,一定要靠和諸葛亮的拉據戰鞏固自己的勢力。所以,空城計體現的不是諸葛亮的智慧,而是司馬懿的過人之處。

空城計體現的不是諸葛亮的智慧,而是司馬懿的過人之處

在三國志中,空城計的原型其實是曹操。一年秋收,曹操軍隊出城割麥,呂布軍隊突然偷襲,曹操大驚失色,急中生智,令城中歌舞,呂布生疑,再加上城前是一片深林,深不可測,呂布疑心很重,不敢貿然前行,於是傳令撤兵。呂布回去後心有不甘,第二天又率領軍隊開到城下,來到密林前。可呂布怎知,這次曹操真的把人馬埋伏在了密林,就等著呂布再回來。這一次,呂布吃了大虧,大敗而歸。

對比兩個空城計,曹操的還是要更勝一籌,想到了呂布軍隊還有可能再返回來,善後工作做的極其嚴密,讓對手難辨虛實。而諸葛亮的空城計,有些雞肋,僅僅是給了司馬懿一個臺階下而已。可以見得,曹操不僅是一個好的主公,更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