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稱帝,父親行跪拜之禮時是怎樣避免場面尷尬的?

芯愉


皇位的繼承向來是遵循父死子繼的傳統,但是也有父親還在時,兒子就已經當上皇帝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兒子一般都會尊父親為“太上皇”,對其依舊行父子之禮。

在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太上皇,比如唐高祖李淵、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趙佶、明英宗朱祁鎮、清高宗弘曆,這些皇帝都曾當過太上皇。這其中出清高宗弘曆以外,其他大多數皇帝都不是自願去當太上皇的,實在是被逼無奈。

例如唐高祖李淵就是在宣武門政變後,被迫讓位給了次子李世民。而宋徽宗則是無力應對金兵南下,於是甩鍋給了太子趙桓。至於明英宗朱祁鎮,由於他曾在土木堡被瓦剌軍俘虜,導致明朝大臣只得令立新君,從而要尊他為太上皇。反正歷史上的大多數太上皇都是在無奈之中選擇禪位的,極少有自願讓賢的。

對於是歷史第一位太上皇,很多人都認為是漢高祖的父親劉煓。但其實,歷史上首位太上皇並不是劉煓,而是秦始皇的老爹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是秦始皇嬴政的親爹,但是嬴政的皇位並不是老爹禪位而來的,嬴政的上位走的是正常程序,他是在老爹駕崩後才登基的,之後他給父親上諡號“莊襄王”。

後來嬴政在統一天下,不再滿足於“王”的稱號,於是開始使用“皇帝”的稱號。

嬴政是一個非常自戀的人,他可不願在自己百年後讓大臣們去評議自己,所以他廢除了諡號和廟號,自稱“始皇帝”,至於後世子孫則稱二世、三世,以至千世、萬世。

不過由於廢除了諡號和廟號,秦始皇對於自己親爹的尊號就比較頭疼了。因為廢除廟號,他不能稱呼自己的老爹為“某某祖”,於是秦始皇便給自己的親爹上尊號為“太上皇”,而秦莊襄王便成為歷史上首位太上皇,只不過當時這個太上皇的含義跟今天有所不同。(霸氣的嬴政)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登基稱帝,隨後他封呂雉為皇后,封劉盈為皇太子。但是對於自己的老爹劉煓,劉邦還沒有想出一個理想的稱謂。

自古君權至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就是國家最高的元首,誰見到的皇帝都要行禮。而當時的劉煓並沒有什麼名分,按理說見到劉邦時是必須行禮的,但劉煓畢竟是劉邦的親爹啊,爸爸給兒子磕頭實在不符合中國人的倫理觀。

而且“孝順”可是漢朝的絕對政治正確,所有漢朝皇帝的諡號前面都要加一個“孝”字,例如漢武帝的全稱就是“漢孝武皇帝”,另外還有“漢孝景皇帝”、“漢孝文皇帝”、“漢孝宣皇帝”,如此奉行孝道的王朝,怎麼能讓親爹跪倒在自己面前呢?所以劉邦在稱帝之後仍舊對老爹行父子之禮,每五日前去探望老爹一次。

對於劉邦的問安,劉煓起初也是照常接受,但此時他的管家提醒道:天無二日,您雖然貴為皇帝生父,但在大義上卻是皇帝的臣子,您不能讓皇帝拜倒在您的面前,這樣有損皇帝的威嚴。

劉煓覺得管家的說法非常有道理,於是當劉邦再來看拜見他時,劉煓便拿著掃帚在門口恭敬相迎。劉邦見之大驚,趕緊詢問老爹為何如此?在得知詳情之後,劉邦決定給老爹一個名分。

(霸氣的劉邦)

在經過一番討論之後,劉邦認為秦始皇給自己老爹上的尊號不錯,於是就尊奉劉煓為太上皇,繼續以兒子的身份侍奉劉煓。至此,漢初“雙龍在天”的情況才終於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霸氣的陳道明)


千佛山車神


題主誤會劉邦了,劉邦如此聰明,怎麼會讓這樣尷尬的事情發生呢。劉邦稱帝后,對於妻子和兒子以及眾大臣都有冊封,只是冊封的時間有差異。對於自己的長輩和親族也考慮到了,但是唯獨其父劉煓比較難以處理,那麼後來劉邦是怎麼巧妙解決這個難題呢?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劉煓有四個兒子,劉邦則排行老三,其兩個哥哥是劉伯和劉仲,三人拍輩是按照伯、仲、叔、季的順序,至於劉邦為什麼不叫劉叔,現在很難搞清楚了。劉邦還有一個異母弟,名叫劉交,相比來說文化水平高點。

四子當中,劉伯早死,剩餘的三個兒子中劉煓最喜歡劉仲,因為劉仲老實,操持農家活樣樣拿手。劉邦就不一樣了,劉邦喜歡閒逛、好酒色,經常惹下許多麻煩。於是劉煓經常罵劉邦,說劉邦是個敗家子,不如劉仲會持家。那麼劉邦稱帝后是如何對待不喜歡自己的父親呢?

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在定陶稱帝,建立西漢。當時劉邦封呂雉為皇后,劉盈為皇太子,又追封自己已經去世的母親為昭錄夫人,唯獨他的父親劉煓沒有封號。這件事情也被後世之人大為非議,認為劉邦不尊敬自己的父親。那麼劉邦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按照常理,皇位由父傳子。但是劉邦的皇位是自己打下來的,現如今自己做了皇帝,如果立自己的父親為皇帝,那麼朝廷就會出現兩個皇帝,這樣就亂套了。所以劉邦也是為了避免尷尬,選擇了將這件事情暫時擱置。雖然暫時擱置,但是該有的禮節還是有的。

漢朝初建,各種典禮制度尚未制定,所以大家遵照的都是一些舊禮。劉邦按照舊禮,每五天去向父親劉煓問一次好,請一次安。劉邦沒覺得有什麼異樣,但是劉煓的管家坐不住了。

那個管家對劉煓說:天無二日,民無二王。現如今劉邦雖然為您的兒子,但是人家還是皇帝。你雖然是父親,但是確是臣下。你讓皇帝給臣下行禮,這樣的話禮節就亂套了。劉煓聽後連連稱是,於是在劉邦再次前來請安時,劉煓抱著掃帚,立在門口迎接。劉邦大吃一驚,連問是怎麼回事?

劉煓回答說:你是皇帝,不要因為我而亂了朝廷禮儀。劉邦這才明白,原來背後有高人支招。不過這樣也好,省的自己尷尬。不過如此這般也不是長久之計,於是劉邦想了一個辦法,什麼辦法呢?冊封他爹。

劉邦醞釀了半天,然後下了一道詔書,上面寫著:人間親情,莫過於父子之情。所有才有皇位由父傳子,子得皇位後尊父的傳統。以前天下大亂,我披堅執銳,縱橫馳騁數年平定天下,這都是父親當初教我做的。如今我貴為皇帝,而父親卻沒有封號,這樣不好,以後尊稱我父太公為太上皇。

從此以後,漢朝的朝廷有了兩個皇帝,一個是劉邦,一個是太上皇劉煓。劉邦為了避免兩人經常碰面的尷尬,為父親新修了一個城,新豐。然後將原來沛縣的左鄰右舍都遷進城去,陪太上皇解悶。又將御花園開闢出來一大塊兒,作為父親的菜園,父親想什麼時候來就什麼時候來。

因此,劉邦雖然貴為皇帝,但是在太公沒有被冊封之前,劉邦行的是父子之禮,對太公極其尊敬。在封劉煓為太上皇后,兩人地位平等,仍執父子禮。這樣,非常完美的解決了臣下要給皇帝叩頭的禮儀。後世也以此為範本,凡是有在世的太上皇,在任皇帝都要執子禮前去問安。


每日趣評


劉邦的爹人稱劉太公。作為中國第三個皇帝的親爹,劉太公是挺尷尬的。

第一個尷尬,兒子是皇帝,劉太公卻不是。

太公的妻子人稱劉媼,前面和太公已經生了兩個兒子。有一天,劉媼在河邊淘米,一陣電閃雷鳴、風雨大作,有人就看見一條龍盤在劉媼身上。劉媼回家後,就有了身孕,生下了劉邦。

這些屁話都是劉邦當上皇帝以後阿諛拍馬的人胡說的,劉邦為了顯擺也承認了。可這樣一來,太公就尷尬了,明明是自己生的兒子,可兒子卻說自己的爹另有其人,那到底太公算哪根蔥?更有甚者,左鄰右居街坊中的不肖之徒暗地裡都說太公頭頂綠油油的,太公還沒地兒說理去。


第二個尷尬,太公對劉邦可是一直看不上的。

太公一家就是樸實勤勞的農民,就知道老婆孩子熱炕頭,本本分分過日子。四個兒子,老大劉伯、老二劉仲除了種地,三腳踢不出一個屁。太公帶著老大、老二勤勞耕種,算是邁入了富農的行列,就省吃儉用的供老三劉季、老四劉交讀書,滿指望兩個小的能出人頭地,廣大老劉家的門楣。

劉交也是老實孩子,讀書讀的真好,有學問。老三劉季,也就是劉邦可就不行了,簡直就是個禍害。讀書沒見有多好,倒是交了一幫狐朋狗友,山南海北的到處亂逛,還曾經跑到離家幾百裡外的汴梁城,想要當信陵君的門客。信陵君是什麼人,那是天上的人,那裡是泥腿子能攀上的?果然,只看到劉邦瞎折騰,沒看到他有什麼出息。錢糟蹋了不少,還淨惹禍,官府動不動就來家抓人,老婆孩子爹孃老子都吃掛落吃牢飯。

太公氣的對劉邦說:“你看看你二哥,老老實實種地,苦哈哈的掙下一份家業。你呢?二流子,窮的媳婦兒都說不上。”

劉太公是真的對這個遊手好閒的劉季恨壞了。


第三個尷尬,劉邦的事業劉太公沒少“出力”。

劉太公身體真好,兒子劉邦中年才開始創業,當爹的居然一直熬到兒子當上皇帝。劉邦創業也是一波三折,太公跟著也沒少活受罪。

秦末還沒有大亂的時候,劉邦就已經在芒碭山落草了。他倒是自由快活了,可苦了家裡人。官府抓不住劉邦,就把他老婆孩子等抓起來,劉太公沒少破費。

後來楚漢相爭,項羽抓不住劉邦,就把劉太公、劉邦的老婆呂雉等都抓起來,威脅要活煮了劉太公,如果劉邦不投降的話。劉邦這個兔崽子居然對項羽說:“咱倆當初拜把子,既然是兄弟,我的爹就是你的爹,你要烹你爹,別忘了給我碗肉湯喝。”太公當時差點沒嚇死。我就是個什麼都不懂的農民,你們這些天下英雄在我身上較什麼勁那?


最後一個尷尬,就是當上“太上皇”了。

劉邦當上了皇帝,劉太公也從項羽那裡出來了,結束了擔驚受怕的日子,按理說可以過過清靜日子了。

劉太公要求也不高,高高興興過好每一天就行了。小三兒當了皇帝,也有個樣子了,每隔幾天就來給爹磕個頭,看望看望。太公過的也算舒心。

於是太公的管家就來說話了:“皇帝雖然是您的兒子,卻是人主,您老雖然是爹,卻是個布衣老百姓。哪有人主給老百姓磕頭的道理啊?”

太公聽了就上了小心思,問管家該怎麼辦。管家說這麼辦這麼辦。

過了幾天,劉邦又來看望爹了。劉邦的車還沒停穩呢,就看到劉太公一身短打,抱著個掃把在門口迎接他。劉邦趕忙下車,過來要攙扶太公。太公抱著掃把,劉邦進一步,他退兩步。劉邦心說,我爹今天是要跟我跳廣場舞呢?問怎麼回事?

太公說了:“人主怎麼能給我這個平民客氣呢?”

劉邦明白了,爹是給我要待遇呢!這好辦。首任皇帝嬴政追封他爹叫太上皇,我爹活著就見到我這麼有出息,我也封我爹當太上皇。

於是,劉太公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活著的太上皇。

太上皇是太上皇,可不是太上皇帝。劉太公也只是解決了個待遇問題,實際權力可一點沒有。

有一次劉邦大擺宴席,和群臣吃酒,太上皇也出席了。劉邦喝高了,對爹說:“以前你說我不如二哥會掙錢養家,你看看,我現在這份家業跟二哥比怎麼樣?”

老頭兒老臉一紅,劉邦大笑,群臣也大笑。群臣很多都是劉邦的鄉親發小,是太公的晚輩,太公看著他們光屁股長起來的。當著這麼多人,劉邦讓太公有點下不來臺,尷尬了。


故紙匯



項羽和劉邦打仗的時候,俘虜了劉邦的父親和妻子作為要挾。劉邦深知項羽的個性,眼珠一轉計上心頭。隨後喊話告訴項羽,你我是拜把子的兄弟,我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若把他殺了喝湯,別忘了分我一碗。

項羽雖然生氣,但是還是聽從了別人的勸說放了劉邦的父親和他的妻子。深受驚恐的祝老太公,想不到兒子會棄自己於不顧,遭受綁架坐牢威脅種種驚恐,還好各種磨難在劉邦稱帝后,總算苦盡甜來。


其實劉邦是個孝子,當初沒有這一道言論,恐怕會受制約與項羽,大事難成。如今當了皇帝當然要遵從孝道,經常看望問安父親。

有一次,老太公的一個侍從,現在來說就是一個服務員,比較懂禮節的服務員。告訴老太公,雖然他是劉邦的父親,但是畢竟兒子是開國皇帝,哪有皇帝向別人行禮的道理?


老太公想想雖然是自己兒子,但是已經不是一般人了,自己不過人臣,但是真的要向兒子行禮,也覺得不妥。於是劉邦來的時候就靜靜的在門口恭候。

劉邦來的時候不明白老父親在此恭候自己為啥?聽了一番解釋後才明白父親此時地位尷尬,隨後封父親為太上皇,這樣一來,向父親行禮就沒有人說閒話。

老太公成了健在的太上皇,有生之年安享富貴。


戀戀荷顏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布衣天子,是沛縣豐邑中陽裡(今江蘇徐州一帶)人。在家中排行老三,原名叫劉季,也就是劉老三。古代排行老大稱為“伯”,老二稱為“中仲”老三稱為“季”。後來起兵造反當了漢王之後覺得不好聽,把名字改為劉邦。

該他當皇帝,跑也跑不掉,人家出身也不錯。想當年,劉邦的母親嫁給劉老太公後,整日洗衣做飯、操持家務。有一天,劉母去河裡洗衣服,洗著洗著,腰痠背疼,就在岸邊休息了一會兒,誰知竟然睡著了,醒來之後,發現有一條龍趴在身上。不久便懷孕剩下了劉邦。

劉邦不願意種地,劉老爺子就花錢給劉邦能了個亭長噹噹,相當於現在的鎮長。劉邦遊手好閒,但是口才好,為人仗義,與在縣裡當功曹的蕭何是好友。單縣的呂老太公與沛縣的縣令是好朋友,為了躲避仇家來到了沛縣。正巧過六十大壽,沛縣豪傑都來賀壽,當然劉邦也來了。來了就要送賀禮,只有劉邦,兩手空空就去了。進門就喊“一萬金!”劉老太公後大驚,迎到門口,看到劉邦相貌不凡,便請他入上座。酒席完畢,還打算把女兒呂雉嫁給他。你看人家,免費吃了頓飯還把老婆娶回來了,這就是命啊!

那劉邦是如何走上造反之路的呢?完全是因為工作做得不到位,交不了差,怕被砍頭。有一次,劉邦上司要劉邦押送一批農民工到驪山去做苦工,這夥人知道去了驪山不是累死就是被打死,所以個個都憋著勁從半道上溜走。劉邦帶著人走了不幾天,發現人是越帶越少了,肯定沒法交差。就對手下的民工們說:“你們去驪山做工,十有八九是有去無回,與其看你們這麼慘,不如把你們放了,自己找活路去吧。”

劉邦話音剛落,就有十幾個農民願意跟著他一起找活路。劉邦就帶著這十幾個人躲到了芒碭山,過了幾天,竟然從山裡聚集了一百多個人,這就是劉邦打天下的最初班底。


在後來的歲月中,劉邦在蕭何、張良、韓信、盧綰、樊噲的鼎力幫助下,又聯合了英布、彭越等異姓王,最終打敗了項羽,贏得了楚漢戰爭的最終勝利。

劉邦稱帝后,蕭何根據秦朝制度,制訂了嚴格的君臣禮儀,所有人見到劉邦後都要下跪,這讓劉邦很有滿足感,也很受用。但是問題來了,劉老太公後見到劉邦後怎麼辦,應該誰跪誰?劉邦想了一個好辦法,封劉老太公為太上皇,這樣即避免了尷尬,又彰顯了孝道,一舉兩得。


品讀春秋001


  說起來這位劉太公,算得上是歷史上排的上名的幸運兒了。他自己沒什麼成就,一生就是以農業生產為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好吧,說白了就是農民。但是他的兒子劉季,也就是劉邦,起身泗水亭長,提三尺之劍在秦末亂世之中,剪除群雄,最終創下了輝煌無比的大漢王朝,劉邦也從一介草民,直接躍升為九五皇帝之尊。這就不得了了,劉邦是皇帝,但是他劉太公,是皇帝的老爹,別人眼中高高在上的皇帝,到了他跟前,都得恭恭敬敬地叫上一聲“爹”呢。

  劉邦當皇帝后接父親來,劉太公很興奮。卻被人提醒,您老見了皇帝也得行大禮。

  其實也對啊。劉邦的皇位是自己奪來的,與劉太公毫無關係,以君臣禮儀方面說,劉太公確實需要先以臣民身份對皇帝劉邦磕頭,然後劉邦才能以家禮向父親行禮。

  所以,儒生以秦始皇父親秦莊襄王的舊例請劉邦尊父親為太上皇。這個父子間的君臣禮儀問題才得到解決。

  因此在這事之後,應該還是劉邦拜太公,而不是太公拜劉邦。所以在此之後,劉太公也沒對劉邦行跪拜之禮。

  不過,雖然劉邦沒采納家令的意見,但卻認為他說的話有道理。因此賞賜給他五百金。


用戶2081344510314


劉邦不同於其他的皇帝,是開國皇帝,而也不同於其他的開國皇帝,是一個有父親的開國皇帝,按父子之禮,劉邦作為兒子應該給劉邦的父親劉太公行跪拜之禮,而按君臣之禮,劉太公為一介平民又要向貴為天子的劉邦行跪拜禮,爹給兒子下跪,實在是有些尷尬,但是架不住劉邦有妙招了,為了解決這個尷尬,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那就是太上皇。



劉邦的父親劉太公

由於劉邦的父親地位很低,歷史上很少有記載,只知道其是劉邦的父親,大家都叫他劉太公,在劉邦年輕的時候總因為劉邦不務正業而教訓劉邦。而劉太公被廣為流傳的一件事就是項羽為威脅劉邦,想要當著劉邦的面將其煮了,而劉邦卻說“分我一杯羹”的典故。


“東廣武城有高壇,即項羽坐太公俎上者,今名項羽堆,亦呼為太公亭。”顏師古云:“俎者,所以薦肉,示欲烹之,故置俎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楚漢之爭,項羽和劉邦在廣武對峙的時候,項羽因為糧道被彭越所截,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就想到了一直被自己關押起來的劉邦的父親,想要用其來威脅劉邦,將劉太公綁在祭祀畜牧的架子上,對劉邦說:“劉邦,你要不不答應我的條件,我就將你爹煮了,吃了”,而劉邦卻說:“好啊,咱倆是結拜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煮我爹就是煮你爹,要是煮了,記著分我一杯羹”。項羽大怒,最終也沒有將其煮了,這件事是對劉太公記載最詳細的一件事。


劉邦是如何避免父親向自己行跪拜禮的尷尬的

劉邦做上了皇帝后,光宗耀祖,而對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及各種親戚自然要各種封賞。而其中有一個人比較特殊,那就是劉邦的時候父親劉太公。按理說,自己貴為天子,所有人都要向自己行跪拜禮,但是劉太公是自己的爹,爹給兒子下跪,怎麼想都有些尷尬。

而劉太公做的也是很好,為了表示對自己的尊重,見到自己就要先行君臣之禮,對自己進行跪拜。日子久了,劉邦還是感到十分尷尬,為了解決這個尷尬,張良給了他出了一個好主意,封其爹為太上皇,一切也就順理成章了,劉邦一想這個主意好,於是便封其父親為太上皇,因此劉太公就可以名正言順的不用給自己行跪拜禮了,一切都迎刃而解了。要知道劉邦以前是沒有太上皇的,在當時屬於是新名詞,並不像現在這樣以為很正常,所以這是一個很有智慧的行為。



劉邦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草根出身,並且一手締造了這麼強大的一個大漢王朝,確實很是厲害,也很值得人們的尊敬。劉邦是一個高瞻遠矚有大智慧的人,無論是治國還是治家都有其獨特的手段,要不然也不能從一介平民做到尊貴無比的皇帝位。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劉邦的老父親,從來就沒有向劉邦行過跪拜之禮,也就談不上什麼尷尬了。

說起來這位劉太公,算得上是歷史上排的上名的幸運兒了。他自己沒什麼成就,一生就是以農業生產為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好吧,說白了就是農民。但是他的兒子劉季,也就是劉邦,起身泗水亭長,提三尺之劍在秦末亂世之中,剪除群雄,最終創下了輝煌無比的大漢王朝,劉邦也從一介草民,直接躍升為九五皇帝之尊。這就不得了了,劉邦是皇帝,但是他劉太公,是皇帝的老爹,別人眼中高高在上的皇帝,到了他跟前,都得恭恭敬敬地叫上一聲“爹”呢。

所以,一開始不是劉太公去拜見劉邦,而是劉邦去拜見劉太公。畢竟父子的關係擺在那,老太公之前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妥。但劉邦這就鬱悶了:這人前每個人都跪拜我,稱呼我為皇帝,但來到老太公這,自己得恭恭敬敬的不說,還時不時得下跪行禮,雖然說老太公是我老爹,給自己老爹行禮也是應該的,但是怎麼感覺這麼變扭呢?

老太公這時候正樂呵呵地享受著兒子帶給他的榮華富貴,還沒心思考慮其他的呢。這時候,他旁邊的一個管家就和他說了:老爺子你這麼做是不對的,早晚恐怕地位不保啊。雖然說劉季是你的兒子,但是他現在成為了皇帝,俗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也就是說,整個天下都是他皇帝的,所有的人都是他的臣子。您老現在樂呵呵地看著皇帝來給你請安,以為這是理所應當的,但是你也是他的臣子呀,怎麼有讓皇帝給臣子下跪的情況呢?久而久之,皇帝嘴裡不說,心裡也會不滿的,到那時估計你的苦日子就要到了。

老太公也是一點就通的人。於是,劉邦再去拜見的時候,他就係著幹粗活的圍裙,手裡拿著掃帚,站在路邊恭候著劉邦。劉邦見到這種情況是大吃一驚,慌忙來攙扶老太公,而老太公則推脫說不敢因為自己而廢除了君臣之禮。好吧,老人家也算是有心了,劉邦回來之後,召集百官,共尊劉太公為太上皇,這樣,劉邦再去拜見時,因為算是小皇帝拜見老皇帝,也就不那麼尷尬了。這也是劉太公為劉邦做的最低的姿態了。

所以,劉太公是沒有跪拜過自己的兒子的,這一點應該點清。

(全文完)


小文章大視野


首先說一下,劉邦稱帝后,劉邦的父親並沒有給劉邦行跪拜之禮,而是用了“擁篲迎門”的禮節迎接劉邦。



擁篲迎門是古代的一種禮儀風俗,篲是掃帚的意思。古代重要的賓客前來探訪時,主人家會打掃乾淨屋子,然後拿著掃帚,在門外躬身相迎。以此表示屋內和院落已經打掃乾淨,可以迎接貴客來訪。

劉邦的父親名叫劉劉煓[tuān],史稱劉太公。而劉太公一生攤上了劉邦這個兒子也不知是幸還不是不幸。

劉太公本是沛縣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裡有四個兒子,除了老三劉邦之外,各個都是老老實實的農民,而且每個人都勤勞能幹。反觀劉邦,既不種地,也沒有其他營生,整天遊手好閒,還經常到哥哥嫂子家蹭飯吃。最要命的是劉邦偌大的歲數,連媳婦兒也沒有討上一個。



看到不成器的劉邦後,劉太公也非常著急,所以逮住機會就會數落數落劉邦。後來劉邦成為了漢王,和項羽展開爭霸,當時秘密派人準備把劉太公和接到關中,結果被項羽發現,所以倒黴的劉太公成為了項羽的人質。

公元前203年,劉邦和項羽對峙中,項羽把劉太公放到一個很大的案板上。威脅劉邦說,如果不投降,就把你老子燉了。劉邦這時不急不慢的說了一句:“我跟你是結拜兄弟,如果燉了我老子,就相當於是你老子,所以吃的時候記得給我一碗。”估計此時的劉太公內心是崩潰的,心中一萬匹草泥馬呼嘯而過,一定後悔生了劉邦。不過幸好的是,項羽並沒有真的動手。



劉邦戰敗項羽之後,高高興興的把劉太公接到了皇宮中,還對劉太公炫耀說:“以前您經常看不起我,現在我掙下的這份家業如何?”劉太公因此對劉邦大加讚賞。從此之後劉邦錦衣玉食的伺候著老爹,而且為了表示孝順,隔三差五就會到劉太公的宮中請安。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這一年劉太公的管家對劉太公說:“天無二日,地無二王,雖然您是皇帝的生父,但您也是皇帝老子的臣子呀,所以您不能讓皇帝對您行禮,您得向皇帝行禮。”



劉太公一看這管家,內心又是一萬匹草泥馬奔騰而過,算了,誰叫這份家業不是自己掙下的呢,行禮就行禮吧。不過劉太公也不傻,選擇了“擁篲迎門”的禮節,明確提示劉邦,你丫到底是我兒子,還是一身份尊貴的外人?

劉邦看到這種禮節就知道是抗議,於是趕緊扶著老爹進了屋,並且詢問了緣由。於是劉邦冊封了劉太公為太上皇,也因此劉太公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活著便被尊為太上皇的人,同時也是唯一一個沒有當過皇帝,就做了太上皇的人。而那個出餿主意的管家,不知為何,劉邦竟然竟然賞賜了他五百金。



從此之後,劉太公便再也不用再給劉邦行禮,兩個人也避免了尷尬。而在小說《西京雜記》中說,劉太公後來悶悶不樂,劉邦為了討好父親,在關中地區建造了一座和老家一模一樣的城池,後來劉太公自然也搬出了皇宮。

看了劉太公的經歷,真不知他的一生感覺如何,攤上劉邦這個兒子到底事幸運還是不幸?


我是越關


劉邦稱帝之後,關於他和父親之間的問題,還真有點奇妙。

通過劉邦稱帝前後的一系列做法,我們可以看出他和父親的關係不好。你看劉邦在稱帝之後,就把自己已經死去多年的母親給封為了昭靈皇后,但是,劉邦活著的父親,什麼封號都沒有。

在次期間劉邦還把自己的兒子劉盈封為了太子,妻子呂后封為了皇后,可是,就是這個老父親什麼名號都沒有。

這說明劉邦對自己的老父親,還是有意見的。

這也不能怪劉邦的父親,畢竟早年的時候,劉邦遊手好閒,不務正業,可能他的父親劉太公,沒有少訓斥他。到了他成事當皇帝之後,就對父親有了記恨。

劉邦稱帝之前和項羽爭霸天下的時候,他對自己的父親也不怎麼樣。

有一件事情可以證明,劉邦在廣武和項羽對峙。

那時候劉邦的父親太公在項羽的手裡當人質,為了威脅劉邦投降。項羽命令手下架起了一口鍋,聲言要把太公給烹了。

劉邦看到之後,告訴項羽,我們兩個拜過兄弟,我的父親也是你的父親,殺了你的父親別忘記給我分一杯羹。

後來還是項伯勸說項羽,項羽才沒殺太公。

你看在劉邦眼裡,太公這個老頭根本什麼都不是。

劉邦稱帝之後,為了給天下做個孝道的表率,他就經常隔三差五地去老父親太公那裡。劉邦見到老父親是要行跪拜之禮的。

可是,大家都知道劉邦那時候已經是皇帝了。所有的人見了劉邦都要跪,畢竟他是皇帝,只有向他行跪拜之禮,才能顯示皇帝的偉大。

可是,有一天劉邦見到父親之後,他的父親太公卻給他下跪了。

你要問劉邦這時候的是什麼心情?

我覺得應該是高興,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劉邦事後打聽這件事,到底誰告訴太公,讓他給自己下跪的。

經過打聽劉邦得知,是太公的一個管家告訴他,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天底下只有一個最為尊貴的人,那個人就是當今的皇帝劉邦。

雖然您是皇帝的爹,但是,為了顯示皇帝尊貴的身份,他也是不能跪你的。反過來你還要跪他。

一開始太公還不願意接受,但是,想了想這是在為自己的兒子樹立威望,所以,也就勉為其難的接受了。

當劉邦打聽到這樣的意見是出自一個管家之口的時候,他發現這個管家非同一般,所以不但提拔了他,還給了他很多賞賜。

這說明劉邦還是享受自己的老爹給自己下跪的,並沒有不好意思之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