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一中与文庙

高平一中作为高平市的最高学府,可谓蜚声教坛,名扬三晋。2009年10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示范校”,从1952年建校至今,无数的莘莘学子在这里圆了他们的大学梦。未名湖畔,清华园中,徜徉着高平一中走出的骄子,东海之滨,天山脚下,遍布高平一中输送的栋梁之材,大洋彼岸,边远乡村,都有一中培育的学子在辛勤工作,高平一中是全市人民瞩目和仰慕的文化圣地。

高平一中与文庙


当你从高平一中老校区(高平一中实验校区)古朴端庄的校门步入美丽的校园,只见高楼林立、雪松参天,花香袭人,各种人文景观点缀其间,朗朗书声在校园上空回荡,这一切让人心旷神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面对这所现代化气息浓郁的校园,谁又能把它和古庙联系在一起呢?然而,它确实是高平文庙的旧址。北面家属区有一座雄伟的三层古建筑,红墙绿瓦,在家属楼中间十分吸引人注目,老师们习惯叫它“红楼”,但它的正式名字叫“尊经阁”,是文庙唯一的建筑遗存。

高平一中与文庙


1939年4月,日军飞机轰炸高平时,炸毁了高平文庙的大成殿,其残存的建筑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建学校时才被拆除的,但仍还保留了一些实物遗存,如泮池、钟楼、碑记等。在九十年代大规模校园建设时,由于人们的文保意识不强,又将一些碑记填埋到了地下,以至于现在连一块关于文庙的完整碑刻都难见到,这不能不令文物爱好者扼腕叹息。令人欣慰的是,在《晋城金石志》和《高平金石志》中还能找到一些关于高平文庙的碑拓和抄录,从这些弥足珍贵的资料中可透视高平文庙的恢宏气势和悠久历史。

高平一中与文庙


文庙一角


从高平乾隆旧志中可知,高平文庙规模宏大,现在整个一中老校区的校园都属文庙的范畴。文庙位于旧城的东南方,现在的泫氏西街原来叫“大成街”。在高平城东南的城垣上,原有一座精致的奎星楼,又称奎光楼,是为保佑高平文运昌盛而建的。1937年10月26日晚9时许,国民党抗日将领刘淬刚在执行任务途中,因地面引导失误,撞上了奎星楼,在全国引起轰动。从当时的照片可以看出,飞机的前半身撞进了奎星楼的第三层,只露出尾部,但楼却未垮塌,可见它的建筑质量是多么过硬。现在我们不妨来还原一下文庙的整体部局,以现存的尊经阁为参照物,从其正门中心起,往南一直到泫氏西街北路沿石作一条垂直中轴线,沿此轴线,一进三院,从南往北,主体建筑依次为大照壁、石牌坊、泮池、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先师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戟门内为文庙主区。

“大照壁”位于文庙的最南端,代表“数仞宫墙(万仞宫墙),出自《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司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文庙的第一座石牌坊,即金声玉振坊,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古时奏乐以“金”(钟)为始,“玉”(磬)为终,方为善始善终。泮池就是一中老师们俗称的“小砚池”,原位置在大餐厅正门前约六米处,是一个青石条砌成的半园型水池,一座小石拱桥横跨其上,现在一号宿舍楼前的小砚池为依样复原的景观。西周时天子设大学,名为辟雍,辟雍四周环以水,形如玉碧,故也称“碧雍”。在很多文庙中泮池都以半圆型水池出现,其上修泮桥,亦称状元桥,它是文庙的重要标志之一。

高平一中与文庙


泮池

“戟门”在一中老教师们熟知的“钟楼”位置,进入戟入,雄伟的五开间大成殿(先师殿)郝然眼前。大成殿为主殿,正上方悬挂康熙皇帝手书的“万世师表”金匾。大成殿内供有孔子、四配和十二哲塑像。大成殿后为明伦堂,它是教学场所。儒学生员在此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敬一亭始建不详,清代重修,毕振姬曾撰文《重修敬一亭记》。尊经阁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由知县洪声远主持,是收藏《四书》《五经》的图书馆。

高平一中与文庙


高平文庙始建于宋元佑三年(1088),经过了元、明、清三个朝代近三十次修葺,大规模重修主要集中在明万历、崇祯、清康熙年间,历经了数百年的不断增建,文庙成为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在主体建筑之外,文庙的西侧建有和文庙相关的教育管理机构。西侧北段是教谕宅,掌管文庙祭祀,对所有生员施教、课考、监督。西侧南段有训导宅,也就是老教师们熟习的小西院。训导是教谕的助手。在文庙的东侧,明清期间建有启圣祠、文昌祠、程子祠、射圃等。据清乾隆年间《高平县志》记载,明正德四年(1509)至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高平县儒生中进士者46人,中举人者160名,乡贡、例贡518名。故史书上有:“潞泽青紫,半在高平”之说。

高平一中与文庙


高平文庙内原来碑碣众多,但现仅存残碑一通,那就是在文博馆内收藏的“宣圣小景”碑,宋元佑三年(1088)九月二十五日立石。碑为石灰岩,高94厘米,宽60厘米,厚28厘米。碑正面有线刻的孔子和颜渊像,碑身周边刻缠枝牡丹纹,泽州高平县张持撰文并书。下面这些碑记,也可帮助我们了解文庙的历史。《高平县归正学田记》碑,元至顺三年(1332)立石,王谦撰、元凯书、任戭篆。碑文叙述高平学田三百亩、天历中(1328-1330)为州校所夺,至顺三年,高平教谕扬铎“投谍邑署,讼邑上于洲”,令学田仍归县事。元凯,高平人,乡贡。《高平县学田记》碑,元至顺三年(1332)立石,元凯撰并书,司昌龄在其《泫志拾遗》中抄录。《高平儒学尊经阁记》碑,明弘治八年(1495)立石,王守仁撰。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人号阳明先生。《重修儒学记》碑,明正德九年(1514)立石,李逊学撰。碑文叙述了高平知县龚进、教谕史章暨县丞赵宁、主簿刘一中、典史陈洪、训导冯景、陈鉴重修文庙事。碑文收录在清雍正《泽州府志》卷四十五中。《重修高平县庙学记》碑,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立石。碑文叙述高平知县傅思明、教谕李嘉应修文庙事,郭鋆撰文。《重修高平县儒学记》碑,清代立石,碑文叙述了县令郝窦生提议并捐资重修文庙事。《重修敬一亭记》碑,清代立石,毕振姬撰文,碑文叙述武君修敬一亭的事情。

高平文庙的消亡是高平文化史上的一大遗憾,虽然过去的事情无可挽回,但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做好文保工作。好在高平一中借文庙这块风水宝地,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这定会令至圣先师感到十分欣慰的。(诗村人)

监制:刘飞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