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都有滄桑特徵可尋

古玉很玄妙,悟開之後也就無玄可言了。

古玉料、工、形、紋、沁色、包漿,太複雜了。其實,凡高古玉,都帶滄桑特徵,雖然不是特徵全現,因原料、坑口、環境、時間等千差萬別而導致特徵萬般變化,但是萬變不離其中——凡高古,總有滄桑特徵、必見滄桑特徵。

見與不見全在心性。

如果帶著完全賞玩的心,看看這件又有何特徵呢?噢,這是一特徵,那也是一特徵,不求之中猶如火眼金睛。辨賞全在“細節”。從館藏真品上觀察和把握“真”的特徵之所在,也是一種欣賞。

一件商代高古玉蟬(圖1),如果作為標本仔細揣摩是有學問在其中的:

高古玉都有滄桑特徵可尋

圖1-1

高古玉都有滄桑特徵可尋

圖1-2

初步感覺因人而異,因為即使取館藏的精品標本都有看“不對”的,這沒有辦法。如果肉眼能夠觀察最好,所以一般放大個“特寫”是有必要的(圖2):

高古玉都有滄桑特徵可尋

圖2-1

高古玉都有滄桑特徵可尋

圖2-2

①這個鈣化斑塊很搶眼,這麼點小件幾乎方寸之間,一邊玉質完好如初,一邊鈣化嚴重成粉末狀,兩邊涇渭分明;鈣化是從玉蟬邊緣升起的,這樣鈣化的位置和鈣化堆積的狀態都是很自然了,堪稱鈣化標本(圖3)。

高古玉都有滄桑特徵可尋

圖3

②沁入自然過渡狀態的特徵,邊緣的鈣化斑處為沁門,沁入稍重,越往玉蟬中心玉質完好的位置沁色越趨淡於幾無;古玉沁入的過渡是常見現象,但這樣極細小範圍內的沁變過渡,如果掌握到了,就是訣竅(圖4)。

高古玉都有滄桑特徵可尋

圖4

③砣痕也是標本之一,玉蟬是特小件,大約一砣的行程也大多在1釐米左右,即使在如此短距離的砣具行程中(參見《古玉學步(112):辨古莫輕砣工痕長短有別刀行程》),都非常明晰的解玉砂痕特徵——不定痕,這是由於解玉砂在砣具帶動下的工痕接觸軌跡所決定的,古砣工藝中解玉砂始終是遊移狀態,如果出現平行砂痕那就不對了(圖5)。

高古玉都有滄桑特徵可尋

圖5

古砣痕可以是標準的“楔形”(柳葉形),也可以是微弧形(痕跡略為偏向一邊),這是由於匠人作工時腕力變化,而無法保持始終對準砣刃所形成的差異——如果十分對準就是標準“楔形”(柳葉形)砣痕,如果不十分對準就是微弧形砣痕(圖6)。

高古玉都有滄桑特徵可尋

圖6

但是,無論匠人作工時腕力變化發生不十分對準砣刃的情況,在一砣行程中最多發生微弧形砣痕,絕不會發生“偏線”砣痕,因為砣具的特點決定了砣痕始終是“硬”的,如果發生軟弱的痕跡,那就不是古砣所為了。

④開孔特徵也是標本之一,開孔微帶內收可見細微的螺旋痕,是青銅管具的開孔特徵,與時代相符。加之孔口內外包漿狀態的一致性是很大的看點(圖7),內外“一致性”是有考究的,考究在孔口淺處與孔深處一致性;有時候觀察到一件“高古玉”開孔的包漿怎麼孔口與深度位置有區別呢?就值得謹慎了。

高古玉都有滄桑特徵可尋

圖7

辨真識仿是個賞,對與不對全在細節,如果慢慢揣摩,這件玉蟬還有其他到古特徵可尋,如果感興趣就繼續欣賞下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