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止外戚干政,明朝制定了怎樣的制度?

陳了P


其實到了宋朝以後,就基本沒有什麼勢力可以專權了。

我們看漢朝,最有名的是外戚專權,唐朝最有名的是宦官專權,這兩者都是可以廢立皇帝的。這才是真正的專權。

到了宋朝之後,就鮮有可以左右皇帝廢立的勢力。主要原因之一,將領的地位下降了,皇帝都注意把軍隊的力量控制在自己手上。二是君主專政的手段更高明瞭,能夠平衡各方勢力。

所以宋明清三朝,基本沒有什麼可以挑戰皇權的。

那具體到明朝,不要說外戚了,就是大家熟知的宦官其實也沒有專政,不但沒有專政,反而成為皇帝的黑鍋專業戶,皇帝乾的壞事,多半讓太監去背。

再看外戚,有明一朝的外戚可謂是最低調的,根本沒有什麼出名的,主要的原因,就是明朝皇帝不娶豪門家的,從來都是從良家子裡選。

所以,明朝的皇后地位在歷朝中算是最低的,動不動就被宮女欺負。

比如我們看嘉靖朝的三位皇后。

第一位皇后是陳氏,這位皇后是被嚇死的,有一天,嘉靖皇帝跟後宮開團拜會,妃子比較多,嘉靖皇帝只顧著跟妃子聊天,冷落了陳皇后,陳皇后有些不開心,把杯子放下就要離開。

結果惹得嘉靖大怒:帝大怒,後驚悸,墮娠崩。

天子一怒,後宮跳三跳,陳皇后當場嚇得半死,原本就有孕在身,這一下嚇得流產,不過數日就死了。

嘉靖帝又立了第二位皇后張氏,過了五年,這位張氏突然被廢了,原因是:近乃不思敬巽,罔顧承乾。

什麼事呢?這跟嘉靖朝的一場內鬥有關係。嘉靖皇帝是藩王入京,是前任正德皇帝死時沒有兒子,所以才替補上位。

當了皇帝之後,後宮的大佬是正德皇帝的母親張太后,她跟嘉靖沒有血緣關係,是她主張把嘉靖迎進宮的。

可是嘉靖這個人心眼多,權欲重,一點也不顧張太后的人情。反而處處打壓提防。

有一回,張太后的兩個弟弟在外面鬧事,出了人命,被關在牢裡,張太后想見嘉靖求情,嘉靖也不見面。沒辦法,張太后這才找到張皇后,求她帶個話,沒想到剛張嘴,就惹了嘉靖大怒,直接把張皇后給廢了。

到了後面,嘉靖又立了一位方氏當皇后,這時又發現一件大怪事,大半夜的,嘉靖正在睡覺,突然被一堆宮女勒脖子,差點死掉,事後一查,認為是嘉靖新寵的一個端妃指使,嘉靖一怒之下,下令處死端妃。但事後一想,這不對啊,自己寵她,她要勒我,這不符合邏輯啊。

最後一想,這可能是方皇后的計。嘉靖也不問,心裡有了底,到了後面,皇后的坤令宮走水。太監去救時,嘉靖竟然阻止:宮中火,中宮請救後,上不應,後遂崩。

方皇后就此被活活燒死。

嘉靖皇帝的三個皇后,個個沒有好下場。

有的後宮妃子甚至皇后,還不如太監奶媽有權力。

比如明熹宗皇帝朱由校有個奶媽叫客氏,這位客氏被稱為奉聖夫人。這位奶媽大概是歷史上最囂張的奶媽了,囂張到什麼程度呢?

對後宮有生殺大權。

客氏跟魏忠賢聯手控制後宮,對懷有身孕的妃子採取“打出來!墮出來!流出來!就是不能生下來!”的計生政策,就是生下來的,也是暗中下黑手,導致朱由校天天加夜班,就是不見成果,有成果也夭折。

比如裕妃張氏,因為懷了孕,被客氏跟魏忠賢幽禁起來,不給吃的喝的,活活給餓死了。

生下公主的成妃李氏,也同樣被客氏給關了起來,幸虧她早就想到辦法,在殿中藏了吃的,這才活了下來。

甚至皇后的胎也保不住。朱由校的皇后懷上身孕,突然感到腰痛,安排了一個宮女來按摩,結果導致流產,生下了死胎。

可見,明朝皇后以及后妃實在不是一個好職位。那明朝的妃子為什麼地位這麼低呢?

原因很簡單,沒有後援。

明朝的妃子都是普通老百姓人家的,朱元璋就規定:天子及親王后妃宮嬪等,必慎選良家子而聘焉,戒勿受大臣所進。

這樣一來,妃子沒有豪族撐腰,到了宮裡,就真的是孤身一人,死了也沒人管,自然地位就低。

除了不娶豪門家的女人,明朝就是嫁公主,也不嫁官宦之家,頂多嫁給富人。所以,明朝的公主最容易掉進坑裡。

比如明孝宗年間,太監推薦了一個駙馬人選袁相,據說此人長得人高馬大,簡直就第二個袁紹了。皇帝一聽很高興,定下婚期,馬上就要結婚了,有人告發,說這個袁相是賄賂了太監,他本人不是高富帥,而是矮小緊。那怎麼辦?

明孝宗當然不幹啊,馬上毀婚。這差點就上當了,其實還好,畢竟發現了,亡羊補牢猶未算晚。

到了萬曆年間,又有一個公主被坑了,當時的太監馮保推薦了一個京師的富家子弟梁邦瑞,也是個高富帥,嫁給去之後,確實沒騙人,真的是高富帥,不過,是個要掛掉的高富帥,梁邦瑞是個病鬼,拜堂時就已經流鼻血了,太監還說這是興奮的。

沒過多久,這個梁邦瑞就死去了。據說,公主還是一個處子,從來都不知道人生的大和諧是什麼滋味。

可能有的要說,這是被媒婆騙了,但也有嫁的好的嘛。沒錯,也有好的,不過,就算好的,也有好的麻煩,就是不能隨時嘿嘿嘿。

公主出嫁,宮裡會派一個老宮婦,當行房指導員,給公主跟駙馬進行指導工作,夜生活定時定量,要想臨時興性,來上一發。對不起,請給加班費,沒錯,給宮女行房費。這還是好的,有時候,碰上心理變態的滅絕師太型的宮女,就是給買床錢也不行。

比如萬曆皇帝的女兒壽寧公主運氣不錯,嫁了一個好駙馬,好馬就得騎嘛。

可是,跟著她去的梁老太太跟居委會大媽似的,什麼都管,就是不讓公主跟駙馬隨心所欲。

有一回,壽寧看到梁大媽不在,準備跟駙馬突擊一把,結果被梁大媽知道了,殺進戰場,抓住駙馬一頓猛打。這下,壽寧公主不幹了,讓駙馬進宮告狀,要求行房自主權。駙馬到了宮裡,又被太監抓住暴打。

萬曆皇帝知道後,還不好說什麼,總不能說,你們能不能讓我女婿想上我女兒就上呢?

最後,萬曆把梁大媽調走,總算讓公主性解放了。

皇家的女人都如此,何況民間呢。可以說,明朝女人地位真的低。


腦洞歷史觀


那皇帝為什麼喜歡用外戚呢?比如漢武帝、劉秀、晉武帝、李世民、李隆基這些英明神武的皇帝。

我們看從西漢劉邦開始,到五代十國,所有的朝代,絕大多數皇帝都用外戚,這絕不是哪個皇帝昏庸導致的外戚干政,而是強勢皇帝設置的權力格局。

東漢的政治基本就是老皇帝快死了,小皇帝登基,外戚輔政,隨後外戚專權,小皇帝長大想親政,於是聯合宦官誅殺外戚,自己成年後,也提拔重用外戚,快死了用外戚輔政,依次循環,直到滅亡。

很多人居高零下的看歷史,覺得東漢皇帝都是傻子,認為隨便換個小學生都知道,不能用外戚,不能用宦官,但這些皇帝就是吃一塹不知道長一智,每個皇帝都在外戚專權這個怪圈裡跌倒。

其實,如果你做了管理者,你就知道,在系統內提拔官員,很容易坐大了,然後反噬你,而如果用系統外的,或者沒有根基的人,很難威脅到你的位子,

外戚、宦官都是這樣的角色,他們沒有根基,甚至不是官僚系統內的,很難威脅皇權,

很多人就說,誰說的?霍光、王鳳、王莽、梁冀、楊堅、長孫無忌這些人不是威脅皇權了?

是的,他們也威脅,但是除掉他們相對容易得多,而除掉一個根基深厚的系統內官員則難得多。

基於皇帝的利益,他肯定想用用的安全的人了,不能被反噬了,這是外戚專權的根本原因。

宋朝之後為什麼沒有外戚專權呢?因為宋朝科舉制度非常成熟了,官員基本都是科舉制度選拔的寒門,他們很難威脅皇權,所以北宋之後,基本沒有權臣了。

而宋朝之前呢?可以認為是貴族政治,官員的來源是地主、豪強、貴族、士族、儒學大師、勳貴等,這些人大多數是世代為官,關係盤根錯節,他們的權力來源是自己的出身,而不是皇帝,

東漢晚期出現了很多四世三公的大家族,比如袁紹、楊修家族,還有其他的如荀彧、司馬氏、崔氏、辛氏這樣的大族,魏晉南北朝還有五姓七望,如果不拉攏他們,皇位都坐不穩,但是拉攏他們,皇帝還有多大權力呢?

打個比喻你就懂了,宋朝以前的皇帝相當於大股東,下面眾多小股東,需要引入第三方勢力,比如CEO,而宋朝以後的皇帝是老闆,下面都是打工仔,對付打工仔,相對還是很容易的,而對付股東,就不太容易了。

明朝又比較特別,因為明中期,內閣大學士權力相當於宰相了,所以也引入第三方勢力,也就是宦官,宦官不是外廷官員,作用跟外戚是一樣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


其實明朝並沒有這樣的土壤,可以出現外戚專政,而在中國歷史上,出現外戚專政的其實也不多見,比較集中的就是東漢中晚期。我們來細細分析下,東漢中晚期是怎麼回事?

東漢中晚期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皇帝繼位的時候都很年幼,年幼執政就必須需要有人在旁,這樣一來,太后及太后家人就容易掌握政權。而皇帝大了,又不甘心,所以依靠身邊的宦官奪權。所以東漢中晚期形成了外戚宦官專權輪流來的局面。

南北朝北朝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外戚專權一定是伴隨著主幼的特徵。也就是說,只有皇帝年幼,外戚才有可能出來專權。

好,我們來看明朝皇帝,有沒有年幼皇帝呢!雖然有些繼位時年紀不大,但是都不能算是幼,這和東漢中晚期格局完全不對等。所以明朝是沒有這個土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