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魏晉之風?

我的紅塵有你


“魏晉南北朝”是歷史上一個大分裂而動盪的時代。“魏晉”則指曹魏時期,短暫的西晉統一中原時期,以及東晉與五胡十六國並存的時期。

嚴格說起來,這個三個時期都不是大一統的局面。曹魏政權與蜀漢和東吳並立。西晉將曹魏、蜀漢與東吳整合在一起,又和北方的草原民族政權(烏孫、鮮卑、肅慎)以及唐古拉山脈為中心的西羌並立。東晉是一個建都建康統馭江左的南方士族政權和北方變動頻繁的五胡十六國並存,此外還有北方的烏孫、高車、扶余,西邊吐谷渾、金沙江流域的附國以及雅魯藏布江流域的女國。

在這樣一個大變動的時代反倒是很容易促進哲學的思辯、爆發各種思想的潮湧以及推動美學、藝術、文學的發展。所謂“魏晉之風”,也叫作“魏晉風度”、“魏晉風流”,指的就是當時最具有代表性而獨具一格的思想風貌、精神氣質,以及這些風貌氣質在社會風俗、詩書禮樂、書法繪畫等方面的體現。魯迅說魏晉風度是藥與酒、姿容與神韻。魯迅的觀點只看到表面看不到實質。李澤厚說還必須加上華麗好看的文彩詞章。李澤厚的認識也太拘泥了。

魏晉風度給世人的印象似乎是時而慷慨悲涼如建安七子;時而煙水雲氣的孤芳自賞如陶淵時;時而清麗綺靡如樂府情詩;時而佯狂佯醉又沉迷於藥石……山水之美,儒釋道的完美合流,首倡禮樂、苦心經營的王謝風流,無一不體現魏晉之風。

如果要給魏晉之風找一些具象化的表現,應該如下:首先就是清談之雅。清談、玄學最能體現魏晉思想。初期以老莊為基本內容,後來士大夫之間的雅談都可以稱為清談。《世說新語》裡所記之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都是清談的內容。書裡那些恣情曠達、不拘禮法、風度翩翩的就是魏晉名士。

其次就是阮籍和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不自視輕賤,也不羨人富貴,人生苦短而糾纏於蠅營狗苟,拋開眼前的世俗做真人、至人,這是對於當時名教的反抗。

最能代表魏晉之風的是陶淵明的清新自然。陶淵時人格與品格的孤高是魏晉時期最具高度、最高潔的精神思想。陶淵明既能以躬耕而自給自足,又能在心裡保持一個桃花源的理想。“衣食當須記,力耕不吾欺”,既使今天讀來仍然人心裡充滿了感佩之情。

動盪的時代,活躍的思想,自由之風心嚮往之,這就是魏晉風度。


沅汰


提問者在這個問題下面加了一句話,看得我樂了:“清談誤國,實幹興邦,你對魏晉之風怎麼看?”

人都要死了,國也不是你的,沒死的人連話都不敢多說,談什麼實幹?興誰的邦啊?真是笑死我了。

魏晉之風固然有玄學背景,但更有時代的大背景。

先簡單說說什麼是魏晉風度:這個詞應該是魯迅在著名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首次正式提出來的。返之古代,主要指的就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這短時間,一批士人在學術文化上尊崇玄學,甚至用玄學來解讀儒學;在思想上追求超脫,崇尚自然,所謂越名教而任自然;在生活上寄情山水,服食一些丹藥,不拘凡俗禮法,熱愛飲酒等等。

這批人的代表,在東漢末年到魏國,主要是建安七子,以及楊修等人;在魏晉交替之際,主要是正始之音,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等人;到了更晚一點,就是著名的竹林七賢。

怎麼評價呢?那角度太多了。

我就只從問題裡那句“清談誤國,實幹興邦”的質問來說吧:

這是魏晉時候的歷史背景決定的。大家都知道,東漢因為一百多年的儒學的涵養陶冶,同時加上東漢皇權不太穩固(東漢的建立是劉秀與諸多軍閥妥協的成果),所以,東漢的士風非常強悍,為了捍衛真理和士大夫的名節,是不惜粉身碎骨去對抗宦官、朝廷的。所以,東漢末年兩次黨錮之禍,殺了不少人;但這種格局在漢魏交替、魏晉交替時,不斷重演。曹操殺孔融,殺楊修,借刀殺禰衡;司馬懿殺何晏,司馬師殺夏侯玄,司馬昭殺嵇康……等等,基本上過個二三十年,就會殺掉一批士大夫。原因很簡單,這批士大夫要麼捲入政治太深,要麼是前朝的親信、親戚、忠臣,不服新貴。

諷刺的是,在這種劇烈的朝代更替中,越是那些叫囂著忠於漢室、忠於魏國的士大夫,口口聲聲把名教掛在嘴邊,比如王朗,卻趨炎附勢,馬上就投奔了新的掌權者。

正是這種背景下,這批魏晉風度的人,說白了,或者是已經被排擠出政治的圈子;或者是不願意被拉攏,因為掌權者是仇人;或者是看不慣那些偽君子,這才逐漸生髮出所謂的魏晉風度,朝廷上不合作,文化上不溝通,生活上不主流。

這是一種消極的反抗啊,哪裡是“清談誤國”了?你的國都被滅了,你不想為滅國的朝廷做事,這就叫清談誤國了?

清談誤國,最好還是從六朝時期,從晚明時期,以及從今天的網絡上整天指點江山的鍵盤俠裡找吧。


danyboy


在中國歷史中,有那麼一群人,他們特立獨行,反抗凡俗,他們的行為與任何歷史時期的言談舉止都不同。他們是魏晉名士,“魏晉之風”的開拓與踐行者。

那何為魏晉之風?就是魏晉時期文人的風氣和社會的風氣,有如下特點。

01通脫率性

魏晉文人的性格大多通脫,率性,這是魏晉之風形成的基礎。

多疑如曹操,南征時大敵當前,仍酈酒臨江,橫朔而歌,絲毫不懼。

他還藉著酒勁殺了指出自己音律錯誤的人,行事通脫,不受任何人的氣。

曹操愛喝酒,他的兒子曹植則酗酒。“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姿歡謔。”

曹植經常和自己的門客喝得酩酊大醉,以致於沒有聽到曹操叫他帶兵救曹仁的安排,甚至夜闖司馬門,自個兒斷送了世子之位。他的行事,雖然荒謬,倒也率性。

還有曹丕帶著朝臣到故友墳前學驢叫;阮咸不服貧窮,別人炫富他炫褲衩;阮侃半夜在茅房驚呼:鬼怎麼這麼醜!

他們率性而為,性格通脫,只願意活成自己,追求精神永恆。

02清談玄學

魏晉之風,體現在思想上,就是清談玄學。

魏晉時期,士族名流相遇,不談國事,不言民生,不論俗世,只談老莊與周易。他們一邊喝酒,一邊討論爭辯,各抒歧異,擺觀點,援理據,以駁倒他人為能事。

“孔融死而士氣灰”,孔融死於在政治上的多嘴,曹操殺雞儆猴。

於是,文人名士不敢妄論實事,轉而清談老莊哲學。正始名士何晏、王弼還以“無”字對宇宙的追問開闢了本體論的哲學天地。

正始名士之後,清談逐漸發展成一種風氣。

竹林七賢飲酒談玄學,蘭亭名士聚會論佛理,不過是他們不能參與政治,閒來無事,又想表明自己的思想高人一等,品性高雅的一種寄託而已。

後人說“清談誤國”,實屬讓他們背鍋。

謝安滿肚子淝水之戰的戰略,還不是爛在肚子裡!時局所限,他們壯志難酬,只有另尋寄託。

陶淵明悠然採菊,過著隱士生活,也是此理。

03注重外在

魏晉的文人士族,十分愛惜自己的肉體。他們講養生,尚容止。

王恭“濯濯如春月柳”,何宴面白似粉、顧影自憐,還有“與玠同遊,冏若明珠之在側”的衛玠。

他們一邊研究玄學,一邊養生。雖身處動盪亂世,仍把自己打理得俊美無雙。

04文采斐然

魏晉文人,除了長得好看還愛喝酒,愛研究老莊外,還有個共性,就是文采斐然。

何宴酗酒吃五石散,但他寫了《論語集解》十卷、《老子道德論》二卷等諸多著作;酗酒的曹植有《洛神賦》等傳世名篇;彈琴的嵇康有《遊仙詩》、《養生論》……

如果沒有文采,他們就只是一群嗑藥的酒鬼,算不上魏晉之風的踐行者。

有書君以為,魏晉之風就是魏晉時期文人間的一種風氣,即性格通脫,崇尚老莊玄學,他們文采斐然,愛喝酒愛聚會,注重外在。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他們屢屢受挫,卻依然努力活出自我。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在中國歷史上,大凡社會大動盪時期,總會出現很多思想家、哲學家丶文學家丶藝術家,春秋戰國如此,東西晉南北朝如此,民國也如此。


此種現象的出現,大約是面對動盪的時局,一方面人們更多地在思考人性本身,一方面將興趣轉向文學與藝術,以遠離、逃避政治。

兩晉時期,戰爭頻繁。西晉未年中原士族大量南遷,建立了東晉王朝。

一些封建士大夫苟安江南,一方面為世家大族提供了優厚的物質條件,另一方面,由於玄學和佛教的盛行,他們探討人生哲學,希望能在宗教中超脫痛苦,因此由道家發展而來的玄學正好迎合了他們的心理。

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當時的文人士族,以高蹈處世,清談成風,他們高度評價隱士的氣節,他們厭棄人世的塵囂,隱跡山林。

他們於孤寂之際,遊戲於琴棋書畫之中,論道論藝。在藝術創作上,他們超越世俗的物質功利而獲得精神上、個性上的絕對自由,終於釀成了一種高雅的文人氣質。


表現在書法藝術上,晉人書風以“韻”取勝,風度優雅,泊然無感,體氣平和,表現出一種自然、委婉、抒情的審美情趣。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女裝、嗑藥、搞基…這才是文壇意淫前真正的魏晉風骨


在很多年以前,華夏大地上有過一段民風彪悍、自由任性的時期——風骨魏晉。

這個時期的人們崇尚隨性和美,穿衣服要廣袖博帶行走當風,約個會要曲水流觴風雅十足,喜歡一個人當天晚上就敢把人綁在自己的床上。

有一個公主,她覺得憑什麼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就要死認一人,於是她強上了朝廷的官員,蒐羅民間的美男,為駙馬定製了三十幾頂不同款式的綠帽。

敢公然蓄養男寵當面首,這位公主雖不是獨一份,但也是光明正大頭一份。

女子都敢這樣彪悍行事,男人豈非更加放浪形骸?

一、才高八斗曹子建的面基現場

有一天,曹操的兒子、寫了《洛神賦》《白馬賦》、被謝靈運誇得天上有地上無的帥哥——曹植,要和神交已久的基友邯鄲淳線下面基了。

這年的夏天格外熱,曹植左等右等都沒等到人,一心急出了一身汗,便決定先洗個澡。

正洗得舒服,下人說邯鄲相公到了,曹植那個激動連忙讓人給自己穿衣撲粉。

魏晉時期的男子都喜歡往自己身上撲粉,一是因為魏晉流行陰柔美,男生女相更受追捧;二是因為他們覺得香粉可以滋養肌膚,強身健體。

又能美美的又能養生,還能走在時尚的尖端,何樂而不為呢。

再說邯鄲淳一進門,只見曹植披散這頭髮,袒露著白花花的胸脯,只套了件外衣就載歌載舞而來,甚至給自己耍了幾個高難度雜技,當場就有點懵。

曹植不但不覺得尷尬,還腆著臉問:邯鄲兄,你覺得我整的棒不棒?

曹植的雜技耍的棒不棒我是不知道的,但邯鄲淳能夠接受這麼熱情的歡迎方式,並且此後與曹植相交甚密,也確實不是一般人。

二、嗑藥成癮的敷粉小鮮肉

何郎敷粉,荀令薰香。

魏晉時期的大佬都喜歡把自己搞的香噴噴、白嫩嫩的,只有這個何晏不一樣,人家由內而外自己白。

何晏是曹操的女婿,他這個人就一個特點,賊白。

曹操的孫子曹叡,史上有名的直男皇帝為了證明何晏不是素顏是化妝的,專門大熱天裡賜熱湯麵給他吃,吃的何晏汗流浹背。

不得已何晏就拿衣服的袖子擦汗,粉是沒見掉,就是據說曹叡看著白裡透紅的何晏眼睛都直了。

這樣一個素顏達人,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吸毒。

《世說新語》記載:

何平叔雲:“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郎。”

秦祖德的《寒食散論》也提到何晏向廣大好友宣傳五石散是個好東西。

何晏好酒色,長久身體就虛,五石散性燥熱,吃了短時間提神醒腦,會讓人出現亢奮的狀態。

一包提神醒腦,兩包虎虎生風,三包五包不嫌多,十包下去命沒了…是不是覺得這東西作用有點眼熟?

五石散=毒品≈海洛因,我們只要看看現在那些吸毒者,個個臉色蒼白瘦骨嶙峋就應該明白,何晏的白不是自然白,而是吸毒過後出現的病態白。

同樣嗑藥成性且名聲大揚的人物,還有桀驁不馴的廣陵散大佬嵇康,狂放不羈的草書大家王羲之…

一直到唐朝,五石散依舊活躍在權貴舞臺之中發光發熱,直到後來有了大煙,才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三、直男皇帝的女裝緋聞

魏明帝曹叡,野史中赫赫有名的女裝大佬,集戀母癖、搞基等多種怪癖為一體,三國秘史熱搜榜裡的前三甲。

可事實上,除了戀母癖,曹叡是個不錯的皇帝,畢竟女裝和搞基只是緋聞罷了。

《三國志·魏志·楊阜傳》:阜嘗見帝著繡帽,被縹綾半袖,阜問帝曰:“此於禮何法服也?”帝默然不答。自是不法服不以見阜。

曹叡有天接見大臣楊阜,戴了一頂有著華麗刺繡的帽子,穿的是一件半臂的上衣。

楊阜非常生氣地責問他:您的穿著符合一個皇帝的禮儀嗎?

曹叡聽了沉默許久,從此再也沒有衣冠不整地見過楊阜。

不少朋友在看到這件事時,將繡帽誤解成了女子的帽子,半袖被誤解成女子穿的半臂,由此就認定曹叡是個女裝大佬。

另一個用來作為曹叡是女裝大佬的佐證出自《南齊書》和《晉書》。

《南齊書·卷十七·志第九》:魏明帝好婦人飾,改以珊瑚珠,晉初仍舊,後乃改。

《晉書·輿服志》:“ 後漢以來,天子之冕,前後旒用真白玉珠。魏明帝好婦人之飾,改以珊瑚珠。”

原文說的很明白,天子冠冕的前後旒後漢以來一直用的是白玉珠,因為魏明帝喜歡婦人首飾上的珊瑚珠,所以改用了珊瑚珠。

但是珊瑚珠其實並不是婦人之飾,而是佛家七寶之一。

公元220年,魏代漢,中原重新恢復對西域的直接控制,西域佛教得以與中原溝通。

三國佛教,以魏、吳兩地最為明顯。

曹叡改白玉珠為珊瑚珠,與其說是喜歡婦人的首飾,不如說是受佛教傳播的影響。

一個擊退吳蜀攻伐,平定鮮卑的英雄漢,不該為史官筆下的扭曲與戲子的笑談而蒙冤至此。

————————————————————————————————

參考文獻:

《三國志》:植初得淳甚喜,延入坐,不先與談。時天暑熱,植因呼常從取水自澡訖,傅粉。遂科頭拍袒,胡舞五椎鍛,跳丸擊劍,誦俳優小說數千言訖,謂淳曰:“邯鄲生何如邪?”

《世說新語·容止第十四》: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餅。既噉,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

《三國志·魏志·楊阜傳》:阜嘗見帝著繡帽,被縹綾半袖,阜問帝曰:“此於禮何法服也?”帝默然不答。自是不法服不以見阜。

《南齊書·卷十七·志第九》:魏明帝好婦人飾,改以珊瑚珠,晉初仍舊,後乃改。

《晉書·輿服志》:“ 後漢 以來,天子之冕,前後旒用真白玉珠。魏明帝好婦人之飾,改以珊瑚珠。”


南聞北史


歪嘴和尚唸經,越念越歪

漢末到兩晉,戰亂頻繁,自董仲舒之後的儒家獨大局面,被打破了,社會信仰崩潰。沒了儒門壓制,各類思想再度碰撞重現百家爭鳴,相對於儒家倡導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謙讓,脫離束縛之後的各種君子,追求放飛自我,玩起了自嗨,給人一種特立獨行之感,並引燃了整個時代,這就是魏晉之風,或者叫魏晉風骨

魏晉風骨第一人,曹操

他那個時代,儒家子弟過分清高倨傲,用起來很不得手。210年左右,佔據天下一半江山的曹操,寫了一篇文章,叫求賢令。求賢令下,唯才是舉,大量被壓制的文人走到臺前,一舉改變了整個社會風氣。老曹臨死時候,留的遺言很另類,他說:讓我的那些歌妓們學點女紅手藝,這樣拿去賣賣能換些錢糧過日子

曹操不僅是魏晉風骨的開拓者,也是力行者

魏晉風骨第二人,何晏

何晏是大將軍何進的孫子,漢末何進讓太監們給砍了,他媽媽就帶著他跟了曹操。這人很厲害,長得白淨,文章也寫的好,還編了一本叫論語集解的書,在當時屬於明星一般的人物。但這人幹了一件不好的事,他吃藥,搞了一種叫五石散的東西嗑,磕完之後身體發熱,精神煥發,然後就是高談闊論……

名人效應嘛,大家都跟著效仿,一舉開創吃藥空談之風,歪嘴和尚唸經,就是從他開始的

魏晉風骨第三人,王衍

王衍出身王與馬共天下的王家,是王導、王墩王家三王中的老大,最後一個清談大拿,題主說的清談誤國,也是他首先提出來的。311年永嘉之亂,葬送掉西晉十五萬大軍之後,王衍被石勒抓了,臨刑前說,我們這些人如果能幹點實事,不去空談,何苦落到今天的下場

之後,東晉吸取了王衍教訓,開始了艱難的實幹興邦之路。幾十年後,桓溫北伐進中原時,還說,王夷甫諸人遺禍無窮

過猶不及,好經讓歪嘴和尚的念歪了


靈石蘊珠寶


《紅樓夢》第四十九回,“脂粉香娃割腥啖羶”中說到賈寶玉和史湘雲拿了塊生鹿肉來烤了吃,剛剛進賈府的薛寶琴也在一旁,湘雲笑道:“傻子,過來嚐嚐。”寶琴笑說:“怪髒的。”寶釵道:“你嚐嚐去,好吃的。你林姐姐身子弱,吃了不消化,不然她也愛吃。”剛剛進賈府的薛寶琴,不一會兒就成黛玉的小迷妹。聽寶釵這麼說,她便也跟著湘雲他們吃起來。接下來便有黛玉、湘雲和寶釵一段對話。

黛玉笑道:“那裡找這一群花子去!罷了,罷了,今日蘆雪廣遭劫,生生被雲丫頭作踐了。我為蘆雪廣一大哭!”湘雲冷笑道:“你知道什麼!‘是真名士自風流’,你們都是假清高,最可厭的。我們這會子腥羶大吃大嚼,回來卻是錦心繡口。”寶釵笑道:“你回來若作的不好了,把那肉掏了出來,就把這雪壓的蘆葦子摁上些,以完此劫。”

在史湘雲的口裡,“是真名士自風流”,這話,大體就反應了魏晉風度所要表達的意思。他們自在瀟灑,不向權貴屈服,也不受外界思想的束縛和左右,充分展現自我的個性,這一群體的人有思想有才華,用魯迅的話來說,他們是“簡約雲澹,超然絕俗”,凡是俗世的東西都是與他相悖的,他們要回歸人性的本真。你們說按照什麼樣的規矩執行,我偏偏不認可。就像史湘雲那樣,你們或許覺得這樣的大家閨秀應該怎樣怎樣,然而,對她來說,能夠有好吃的肉,不違揹人的本性,大口大口地吃,吃完了以後詩照作,“錦心繡口”,這份灑脫大觀園裡誰人能比?

至於說到清談誤國,這個帽子扣得太大了,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具體到某個人,可以就某個人的實際情況去討論。整個魏晉時期,數百年的時光,社會雖動盪,卻不是簡簡單單地說哪個人清談就誤了國的。

我是蘇小妮,喜歡我的回答請點擊關注和分享!


蘇小妮


魏晉之風,說白了就是魏晉時一幫子胸懷天下卻無心仕途,只知終日縱情山水的帥哥嗑藥、喝酒後扇出來的歪風。

魏晉之風的整個歷程可謂是地中海平原式的虎頭豹尾,兩頭茂盛,中間頹唐。自曹阿瞞喝了兩口燒刀子跳到那海岸邊的石頭上高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開始勃勃興起。

至那個身兼萬貫家財卻忽悠說不為不鬥米而折腰,天天在田裡醉酒,所以種出了個“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還是“草盛豆苗稀”的鬼田而宣告結束。


這兩人都算是頂頂大名,在文學上卓有成就,也僅僅是酗酒,沒有嗑藥。兩人在魏晉風骨上也算是照相呼應了。

但是,從建安七子的清談派開始,路子就走歪了。首先說孔子的世孫孔融,天天吃著曹操俸祿,整天喝了酒沒事兒就嘲諷挖苦曹操不算,佔著茅坑不拉屎還開始干涉曹操的政法,如此二愣子很快被曹操正法了。


然後就是正始名士,曹操自己的養子何宴堪稱其中佼佼者。這幫子人,天天胭脂水粉往臉上抹得妖里妖氣不算,還嗑藥、酗酒,享受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據說何晏私下裡常作女兒狀學那蘇妲己回眸一笑就愣是學了三個月,最終足可以假亂真。



得是有多閒呀!

然後是竹林七位帥哥出來了。這群人是最清談的,每天抱在一起哭著說胸懷天下,但是卻又無心仕途。於是七兄弟日日酗酒麻痺自我,醒來了就赤膊打鐵,發洩自己無處安放的青春。他們帶頭不洗澡,那時候走在街上,身上抓不出幾個蝨子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時尚先鋒。


阮籍更是牛氣,每天兩件事兒,喝酒喝醉酒,把棺材隨時走到哪抬到哪,喝死了往裡面一躺算是了事兒。

也就到了王謝時期,出了個寫《蘭亭序》的書聖王羲之才算是給魏晉風骨挽回點顏面。但是書聖之所以能得書聖,還是因為仕途受阻,才在字裡行間發洩自己無處安放的青春,如果他仕途順了,《蘭亭序》搞不好寫不出來。

總之,整個魏晉風骨從曹操後,都是一幫子知識分子吃飽了沒事做發牢騷,自我作賤的過程。所謂君為源,民為流,整個社會風氣如此,可見魏晉南北朝的司馬家風氣註定短命。


不書公子


這個問題應該一分為二來說,你說的魏晉之風不知道是不是指的魏晉風度,魏晉風度和玄學清談其實不太一樣。曹氏為了鞏固統治,(原因比較多,落到根子上就是維護政權,有興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漢末以來文人對於天授皇權的思考)對於文人採取高壓手段,殺了不少名流大儒,孔融、楊修、崔琰、劉幀等(有些名字忘了,反正很多,憑記憶,不準確的地方勿怪),建安風骨被一棍打斷了脊骨,恐懼了,麻木了,癱軟了。

司馬氏的統治雖然對文人沒有那麼高壓,但是也沒給文人留下太多空間,允許他們相對的言論自由,但不願他們過多涉及政治(就是進高層很難)。建安風骨被打折後,就不得不說到竹林七賢了,竹林七賢各有特點,但除了山濤之外(他就是刷聲望想從政的,不過也是個不錯的人),其他人都對政治不太熱衷,不耐世俗束縛,喜歡按照自己的方式為人處事。所以嵇康打鐵,阮籍載酒嘯歌,劉伶買醉,顯得特立獨行,豁達灑脫,甚至有點離經叛道。

當時,他們只能算是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經常在竹林裡開小群體趴體,搞搞團建活動,喝喝酒,彈彈琴什麼的,就是手揮五絃,目送歸鴻。他們的行為恰好又契合了當時文化人的心態和狀態(這兩個詞有點不準確),並受到了追捧和效仿,文人不能學而優則仕了,不能或者不敢過多參與政治了,滿身心的熱血無處潑灑,就慢慢冷卻了,虛無了,開始酗酒嗑藥了,轉而研究一些高難度的哲學命題,比如宇宙等等很莫名其妙的東西,並喜歡攢局辯論,或者開論壇,他們這些人辯論的內容其實對國家、民生沒什麼卵用,所以,才會說他們清談誤國,不過也是迫於無奈吧。


枯木寺的和尚


所謂“魏晉之風"指的是魏晉時期別具一格的思想風貌、精神氣質,大文豪魯訊認為魏晉風度是“藥與酒、姿容與神韻”。



1.魏晉之風表現首在清談之雅。

《世說新語》裡所記之品德,行為、文學、政事等都是清談的內容,書裡那些放蕩不羈、恣情曠達、才華橫溢、風度翩翩的“狂徒”的實質上都是魏晉名士。


2.就是阮籍和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既不羨慕富貴榮華又不妄自菲薄,人生苦短要放曠通達,不能蠅營狗苟,拋開世俗做真人、至人,其實這是對於當時所謂“名教”的反抗。



3.最能代表魏晉之風的是陶淵明的清新自然。

陶淵時欣賞自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方式,以躬耕而自給自足,又在塑造了一個“桃花源”的社會,“衣食當須記,力耕不吾欺”,讀來令人萌發感佩之情。


波譎雲詭的動盪時代,雲蒸霞蔚的活躍思想,對自由的心向神往,這就是魏晉風度。


說到清談誤國,這就風馬牛不相及,如果就具體的魏晉名士某個人來討論,不無嫌疑;就整個魏晉數百年的時光,還真不能說身處動盪的社會中,誰清談就誤了國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