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芷江受降的历史现场


1945年9月9日,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将军在南京接受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投降的一幕,象征着20世纪中国地位的重大转折。从百年前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似乎只有屈辱地投降,从来没有光彩地受降。图为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代表日本军方签署了投降书。此为冈村宁次在投降仪式结束后,步出会场的一刻。

在南京受降之前,芷江受降是中国两军交战以来双方代表的首次接触,目的正是为南京受降做准备。图为1945年8月21日,日军降使今井武夫的座机降落在芷江机场的一刹那。

8月10日,日本政府的请降书由瑞士、瑞典转达同盟国,一切无条件投降,仅要求保留天皇制。11日,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代表中美英苏四国答复日本,接受其投降请求。15日,中国政府外交部收到日本正式的投降电文,当日最高统帅蒋介石即电日军驻华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指指示六项投降原则,并派何应钦上将代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接受日本投降。图为井武夫洽降专机降落芷江机场后,中美军事人员围上前去。


18日,蒋介石再电冈村,要求日方代表须于21日到达湖南芷江,并规定座机的机型、飞行的高度、飞行的时间、座机的识别标志,联络方法等等。19日,冈村复电,告以今井武夫座机的联络呼叫频率并指飞机尾翼将系红布条作为辨识。当日,蒋介石召见何应钦,授权何为中方洽降全权代表。图为今井武夫等人下机。

陆军总部、军委会、行政院顾问团、各大战区长官以及美军驻中国作战司令部的高级军政人员,组成庞大的洽降代表团,各大报社派出记者前往芷江。艰苦抗战八年的中国朝野决定用最大阵容来完成洽降仪式,让全国百姓共同分享百年来中国人初次受降的欢欣。图为今井武夫等人下机验明身份后,前往指定的帐篷内休息,照片中为今井武夫,其身旁自右至左为中国陆军副参谋长冷欣、外交部人员邵毓麟等人。

面对今井武夫等人的中国代表,正中央为陆军参谋长肖毅肃,右边被日军翻译遮住面容者为冷欣,左边为中国战区美军作战司令部参谋长柏德诺,再右边为译员和记录员。今井武夫等四人脱帽入室,并且经事先请求获准佩戴军刀,以保持其作为日本高级军官的尊严。四人走过空位,对着肖毅肃将军深深一鞠躬,然后以军人的姿态挺直地站着,接着肖毅肃神情严肃地请他们坐下,并开始介绍自己与其他接待降使的代表,然后查证了今井等人的身份。


今井武夫仔细看着何应钦要求转交给冈村宁次的中字第一号备忘录。在正式确认今井武夫的降使身份后,肖毅肃要求今井武夫交出中国战区及越南、台湾日军兵力配置图及第一线战斗序列的详细表册,桥岛打开黄色皮包,将一张彩色详图在肖将军的案前展开。接下来,肖将军取出何应钦要求今井转交给冈村宁次的中字第一号备忘录,由工作人员以中、日、英三种语言高声宣读。

今井武夫看过中字第一号备忘录后,中方的翻译将准备好的收据和毛笔墨盒送到今井的桌上。今井神情紧张,头上冒出汗珠,他拿起毛笔在收据上写上“今井武夫”,再盖上一枚椭圆形的朱红印章,现场数百双眼睛都盯着这一刻,空气彷佛凝结了。收据由肖将军的翻译收回后,今井欲对一些问题提出说明,却遭肖将军婉拒。

今井武夫的副官前川冈雄坐在一旁双唇紧闭,神色黯然。半世纪以来,日本军人被灌输效忠天皇宁死不降的思想,同时也被教导大和民族高人一等、“支那人”贪生怕死的观念,他们万万不可能想到有一天必须向他们一向瞧不起的中国人缴械投降。主要仪式历时一小时十七分,其中大部分时间是中方人员在大声宣读何应钦的命令。在众目睽睽之下,今井等人如坐针毡,像是一生虚妄的信仰瞬间土崩瓦解。


图为8月23日,何应钦将军在芷江陆军总部会议室与中美幕僚人员讨论设立南京前进指挥所的问题。由于考虑到职衔对等,何应钦并未出面主持芷江受降的仪式,不过21日今井离去后,何应钦立即出现在大厅中,听取肖毅肃的报告,检视今井等人所呈的文件,对受降过程感到满意。23日上午,陆军总部派员再会今井,确定日本投降正式签字仪式将在南京举行,并要求冈村宁次在何应钦等人抵达南京前,做好安全保卫与接待工作。

图为何应钦将军代表陆军总部在受降会场前的广场上欢宴中美军事首长、新闻界友人,庆祝芷江受降顺利完成。照片自左至右为王耀武、卢汉、张发奎、何应钦、汤恩伯、杜聿明、肖毅肃、柏德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众人笑逐颜开,喜不自禁,或许一辈子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重要的不仅是日本投降,而是从甲午战争以来中国人忍受百年的桎梏终告解除,兴奋之情实笔墨难以形容。

27日上午8时,副总参谋长冷欣带领前进指挥所官兵、随行人员一百五十九人,动用了六架美军飞机由芷江机场起飞,下午2时左右在南京光华门外大校场机场陆续降落。冷欣后来写道:“当飞机到达南京上空,盘旋下降时,俯瞰南京全城,河山虽然依旧,却是满目疮痍,飞机场上三五残破日机,停于萋萋蔓草之中,倍觉荒凉!”图为何应钦与中美军事幕僚同仁在芷江欢宴前合影。


以上图文选自《老照片》第三十七辑,作者徐宗懋,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原文章名《芷江受降的历史现场》,文字和图片参考秦风老照片馆编《你没见过的历史照片》。 定格历史、收藏记忆、观照百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