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諸葛亮上方谷燒死了司馬懿父子,那北伐會成功嗎?

多情公子62456781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諸葛亮精於謀略,善於用兵,所向披靡。尤其是上方谷一戰,更是料敵如神。234年,諸葛亮舉行第六次北伐,屯兵於祁山,司馬懿率軍在長安以西渭水一帶擺開陣勢,雙方展開殊死決戰。諸葛亮前去勘察地形期間,發現了上方谷這個絕好的伏擊地點,地勢低窪,入口下狹窄,只能讓一人一騎通過。


孔明於是將蜀軍的糧草屯與上方谷,讓魏延引軍前去攻打,司馬懿便讓夏侯惠、夏侯和前去應戰。後來司馬懿抓住蜀兵,嚴加拷問,得知諸葛亮在上方谷安營紮寨,又在此處囤積糧草。司馬懿於是讓眾將圍攻諸葛亮祁山大寨,自己親自率軍火燒蜀軍糧草。然而殊不知,諸葛亮早已在上方谷安排好引火之物,又在山頂安排伏兵。司馬懿父子進入上方谷以後,孔明縱火燃燒,火光沖天。

正在司馬懿父子萬念俱灰之際,卻天降大雨,將大火澆滅,魏軍得以逃脫。諸葛亮仰天長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然而有人便心生疑問,如果諸葛亮在上方谷燒死司馬懿,北伐能否成功?個人認為,即使燒死司馬懿,北伐也基本不會成功,以下依據演義相關內容,做簡要分析。


首先諸葛亮因常年積勞,身體已盡被掏空。諸葛亮為人忠誠,凡事盡職盡責。每逢戰事都要親自勘察地形,每個計策的制定,都要經過深思熟慮。蜀軍的大小事務都要他來安排,據說就連軍士丈責二十軍棍的小事,都要諸葛亮過問。因此諸葛亮經常通宵達旦的工作,加上年事已高,常年行軍打仗,等到火燒上方谷之時,諸葛亮身體已經多病纏身,大不如從前。

而事實上,火燒上方谷不久,諸葛亮就病逝在五丈原。因此個人分析,以諸葛亮當時的身體狀況,即使燒死司馬懿,身體也不能維持太久。即使諸葛亮成功攻克長安,也隨時會病逝在北伐的戰場上。而只要諸葛亮逝世,曹魏還有很多能征善戰的將軍,傭兵數倍於蜀軍,足以趕走蜀軍。因此對於蜀軍北伐成功,並沒有太大可能。演義曾這樣記載:

懿問曰:“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使者曰:“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懿顧謂諸將曰:“孔明食少事煩,豈能久乎?”


其次魏軍相對於蜀軍,國富民強,軍隊更是其數倍,蜀軍很難有勝算。即便諸葛亮燒死司馬懿,並未動搖曹魏的根基,依照演義記載,魏軍傭兵百萬,戰將千員。即便蜀軍攻克長安又能怎樣,曹魏佔領三分之二的天下,經歷三世苦心經營,根基牢固,人心早已向魏不向漢。諸葛亮循序漸進地攻城略地,這是持久戰,也是消耗戰。

先不說別的,戰爭初期,蜀國就承擔不了。當時蜀國已經日薄西山,國力睏乏,況且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軍糧器械的運輸都是問題。而整個曹魏以逸待勞,佔有天氣地利人和,再者說誰也不能保證魏軍是否會再次湧現能爭善戰之人。因此個人認為,諸葛亮想徹底消滅曹魏,並非易事,很難成功。


再次諸葛亮北伐消滅曹魏的過程中,東吳不會坐視不管。諸葛亮如果燒死司馬懿,成功攻克長安,進兵洛陽,孫權不會不出兵。因為他也心知肚明,三足鼎立的局面,卻一方不可。如果蜀漢滅掉曹魏,東吳也不會長久,正所謂唇亡齒寒。而孫權出兵會有兩種模式,其一協助諸葛亮消滅曹魏,而孫權必會提出共分戰爭果實,分割曹魏的要求,當然諸葛亮也不會願意,因為在他看來。整個天下都是大漢的,也就是說雙方很大達成協議。其二孫權協助曹魏,共拒蜀軍。吳魏聯手,蜀漢必不是對手,如果東吳從荊州進兵討伐蜀漢,諸葛亮將收尾不能相顧。


孫權協助曹魏抗擊蜀漢的原因有兩個。其一魯肅一直堅持連蜀抗魏,因為他知道魏強而吳蜀弱。而魯肅在死前曾建議孫權,魏強則吳連蜀抗曹魏,蜀強則吳連魏抗蜀,這是東吳的生存之道,孫權暗自點頭。其二劉備攻取漢中,自封漢中王之後,威聲大震,孫權就令呂蒙聯合曹魏,偷襲了荊州。這已說明,如果諸葛亮逐步消滅曹魏,蜀漢強大起來的時候,孫權會聯合曹魏,共同抗擊蜀漢。這樣以來,諸葛亮的北伐也很難成功。總而言之,魏強蜀弱,加上各種不利因素,即使諸葛亮燒死司馬懿,北伐也很難成功。

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無論從《三國演義》上也好歷史也好諸葛丞相雖然勇氣可嘉以一州之力大戰天下已奪九州的曹魏但是夙願:“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是不可能實現的。燒死司馬懿父子最多等於射殺張郃一樣。因為上方谷火燒司馬父子是出自《三國演義》就從演義的角度來看

首先荊州丟失意味著之前大的戰略基本成空談

演義中關二哥一生打了無數次漂亮的仗,也斬了無數位名將,但是親自指揮打的而且還那麼漂亮的也就是水淹七軍,可以說關二爺把天時地利人和三樣都互相完美結合,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以演義的角度來看)然而這場大雨不僅把魏國的七軍淹沒了,也把剛剛浪的飛起的關二爺吞沒了,把自己給淹沒在三國這歷史長河中,也把蜀國的大戰略《隆中對》付諸東流。沒了荊州的蜀國就意味著只能跟東吳聯合(小說角度總不可能跟自己的死敵曹魏聯合,或者單幹),然而聯軍作戰意味著大家要統一思想,統一目標作戰,很顯然蜀吳兩家在赤壁之戰之後就沒了當初有的默契了,這意味著計劃落空,結果顯而易見。

其次先帝夷陵之戰失敗並去世的打擊

演義中夷陵之戰更多是為了皇叔的義弟關二哥報仇,皇叔從也變成老祖宗高祖爺一樣抄傢伙準備幹架,而且還好傢伙一干就帶去全部家當70W大軍(演義數字),結果剛開始張三哥就被一波帶走了,雖然皇叔是完成戰爭目標幫關二哥和張三哥報仇,把自己的小舅子外加一幫25仔給砍了,但東吳方的一個年輕人一把70W家當燒沒了,最後靠趙雲護護駕,諸葛亮八卦陣護體估計皇叔要成三國中第一個戰死的皇帝(曹髦童靴可以光榮排第二了),接著皇叔也在白帝城跟著二哥,三哥一起重回桃園了,皇叔一死就意味著留下一個爛攤子給諸葛亮了幼主(演義來看阿斗是弱智,歷史上當然不是我們從演義角度來看),家當被燒光,內憂外患,基本劉備從建立蜀國到自己走了短短几年內也浪完最後一把,演義全書來看,蜀國在這戰基本上把現在(黃忠,黃權等)也將未來的一些大將(張南,馮習等)送了。也有了後面孟獲反叛的事。基本諸葛亮接收這攤子。

再次北伐過程中種種問題

在演義中平定反叛之後就是北伐了,在北伐過程中諸葛亮遇到種種坑隊友的事,首先馬謖同志第一個玩大坑的,乾脆把勝利的成果送了,其次就是後方補給問題,不是下暴雨把路給衝沒了,就是有苟安之流的坑貨在,雖有木牛流馬這種高科技產品無奈註定困難重重無法實現,雖有魏延子午谷奇謀的妙計,也收穫姜維這一流的未來人才,無奈徒勞 無收穫,後勤工作跟不上也應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句話。即使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成功火燒司馬父子拿下長安了,更多的結果或許跟馬謖失街亭一樣,攻易守難。

最後,在演義中諸葛亮多次北伐雖然有自私的原因(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但更多的他自己也明白失去荊州和先帝去世之後,只有去強行實現這個不可能完成的願望了,不然就沒時間。到蜀國最後滅亡來看,蜀國最後人才凋零都是一幫老將撐著。可以講諸葛亮即使可敬之人又是一個可悲之人。


夜間狩獵者


許多人都有這麼一個印象,諸葛亮平生最大的敵人是司馬懿,假如司馬懿能夠死去,那麼諸葛亮肯定能夠北伐成功。於是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假如諸葛亮在上方谷燒死了司馬懿父子,那麼北伐會成功嗎?答案是不會,為什麼呢?

司馬懿之才能在魏國只能算是中等偏上,曹操時期之謀士,諸如荀攸、荀彧、程昱、賈詡等人,司馬懿恐怕都要奉為長輩。而和司馬懿一樣有智謀的也大有人在,例如鄧艾、郭淮、孫禮、張郃、蔣濟等人。

首先聲明一點,諸葛亮在上方谷火燒司馬懿的橋段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為了渲染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的悲壯而故意加上的一個橋段。我們在此假設此橋段成立,諸葛亮在上方谷燒死了司馬懿,那麼北伐就會順利,魏國就無人可用了嗎?非也,一個蔣濟就夠諸葛亮對付的了。

蔣濟幾乎和司馬懿同名,翻開史書你會發現,蔣濟和司馬懿既是同僚,又是好友,兩人總是在關鍵時候一起出現。

公元209年,關羽圍襄樊,曹仁被困於樊城,而於禁投降,龐德戰死,一時之間許都南部大亂。於是曹操決定要遷都,以避關羽鋒芒。這時蔣濟和司馬懿同時建議:于禁等人投降皆因漢水暴漲之緣故,非戰鬥不力。這點損失對於強大的魏國不算什麼,而南部的孫權向來覬覦荊州,如果聯合孫權,那麼關羽必敗。

濟說太祖曰:“于禁等為水所沒,非戰攻之失,於國家大計未足有損。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必不原也。可遣人勸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

曹操採納了蔣濟的建議,暗中聯絡孫權,讓孫權偷襲荊州,隨後關羽果然敗亡。這就是蔣濟的大局觀,這種大局觀甚至在曹操之上。那麼蔣濟用兵能力如何呢?應該說比司馬懿還要厲害。

公元222年,孫權又和蜀漢締結聯盟,這使曹丕非常生氣,於是曹丕御駕親征,兵分三路伐吳。蔣濟負責攻取羨溪,曹仁負責攻取濡須口。這時曹仁想要趁吳將朱桓攻擊羨溪的時候偷襲濡須口內的中州,蔣濟表示了反對。

蔣濟認為:吳軍佔據西岸,列兵於上游,而魏軍卻攻取下游的中州,這樣是將自己置於必死之地。後來前去攻擊中州的常雕戰死,王雙被生擒,魏軍戰死數千人。此次戰役之後,曹仁隨即去世,曹丕令蔣濟統領曹仁的軍隊,然後分批撤退。

濟曰:"賊據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為自內地獄,危亡之道也。"仁不從,果敗。

蔣濟跟司馬懿很像,總是善於在未戰前即能預料到戰爭的勝負。公元228年,東吳鄱陽太守周魴詐降,曹休受到誘惑,於是派兵前去接應。蔣濟上表曹叡,曹休孤軍深入前去邊境,而吳軍朱然駐兵在長江上游。一旦周魴詐降,而朱然又從後方截斷歸路,那麼魏軍就要全軍覆沒。

曹叡根據蔣濟的建議,派賈逵領兵和曹休合併,誰知道賈逵還沒有趕上曹休,魏軍已經在石亭一帶遭到吳軍埋伏。幸虧賈逵急速前進,又虛張許多魏軍旗幟以為疑兵,東吳陸遜見到魏軍援軍已到,於是撤軍。曹休免於全軍覆沒的危險,事後蔣濟因為進言有功,被曹叡加封為中護軍。

因此,依照蔣濟的才能,假如司馬懿在上方谷之戰中死去,那麼很有可能會被魏明帝派去前去抵抗諸葛亮。而蔣濟幾乎跟司馬懿是一樣的人,同樣卓越的大局觀,同樣謹慎的性格,同樣的知兵和善於用兵。再加上在關中駐守多年的郭淮、鄧艾等人的輔佐,恐怕諸葛亮還要繼續在五丈原堅守。

退一步講,假如曹叡不用蔣濟,而是就地提拔鄧艾為大將軍,統領關中之軍抵禦,諸葛亮也未必能夠佔到什麼便宜。鄧艾用兵既有司馬懿之謹慎和持重,也有大膽冒險的特點。鄧艾在後期和姜維對戰時,總能夠料敵先機,在姜維有些許徵兆時準確判斷出姜維的用兵方向,數次戰勝姜維。因此,即使諸葛亮和他對敵,最起碼也能夠打個平手。

總之,諸葛亮雖然有才,司馬懿固然重要,但是魏國人才濟濟,司馬懿死了還有蔣濟,還有鄧艾,還有孫禮,還有鍾會等等,有太多太多諸葛亮要對付的對手。而諸葛亮死後只有姜維一人可以繼承衣缽,你說,這仗怎麼打?

因此,即使諸葛亮在上方谷燒死了司馬懿,請放心,魏國依然堅挺。也許燒死司馬懿魏國會更加興盛,因為司馬懿一死,就沒有後面的高平陵政變了。也許魏國會國祚綿長,歷史將更加精彩!


每日趣評


“火燒上方谷”本就是《三國演義》杜撰出來的橋段,既然你問的小說,那咱們就按照《三國演義》的劇情來分析,如果上方谷燒死了司馬懿父子,那我也可以肯定的告訴你,諸葛亮北伐不能成功。

《三國演義》的主要宗旨是什麼?那就是講究“天命”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三國演義》開頭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三國演義》結尾

說明全書的宗旨,或者叫最大的法則是天命!比如大將要謝幕,必然會有“主星幽暗,客星倍明”等描寫。

按照全書的宗旨來說,在火燒上方谷之前,全書沒有一點關於司馬懿要隕落的跡象,如果你假設硬是寫死了司馬懿,按照天授之意,最後諸葛亮還是會北伐失敗,魏國肯定還會冒出類似司馬懿的人出現,保證魏國的強大。

《三國演義》本身的主角是諸葛亮,結果卻是蜀國滅亡,這是基調,其實諸葛亮妖力化身,乾死誰都是正常的,但是不能違背天意,那就是蜀國滅亡。


笑嘗歷史百態


諸葛亮在上方谷火燒司馬懿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為了渲染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的悲壯而故意的杜撰和虛構,我們就以《三國演義》的架構來判斷和推測結果。

曹操時期人才濟濟,謀士眾多,諸如荀攸、荀彧、程昱、鄧艾、郭淮、蔣濟等人。死了司馬懿,還有後來人。

公元209年,關羽圍襄樊,曹仁被困於樊城,龐德戰死,于禁投降,曹操決定要遷都,以避關羽鋒芒。後曹操採納蔣濟的建議,暗中聯絡孫權,讓孫權偷襲荊州,隨後關羽果然敗亡。

公元228年,東吳鄱陽太守周魴詐降,曹休派兵前去接應。曹叡根據蔣濟建議,派賈逵急速前進,又虛張許多魏軍旗幟以為疑兵,東吳陸遜見到魏軍援軍已到,曹休免於全軍覆沒。

蔣濟跟司馬懿一樣,善於在未戰前即能預料到戰爭的勝負。假如司馬懿在上方谷被燒死,蔣濟前去抵抗諸葛亮,再有關中駐守多年的郭淮、鄧艾等人的輔佐,你說,這仗怎麼打?

當時三分天下之勢已經確立,其實曹操已經得了二分,實力不可小覷,歷史上,夷陵之戰後,蜀國只佔益州,雖地大但仍屬貧瘠,諸葛亮六出祁山,僅是困獸之鬥。

上方谷之時,諸葛亮因多年勞心費神已是風燭殘年,蜀國連年征戰,國庫空虛,將帥後繼無人,諸葛亮心知肚明北伐無望,但是為了先主大業,又不能不伐,上方谷集全國之力也僅有區區十萬人馬。如果吳國不配合,魏國不內亂,光憑蜀國,諸葛亮想要打敗曹魏興復漢室,難於上青天。

魏國經歷曹操、曹丕、曹睿三代的勵精圖治,國力強盛,對付蜀國,曹睿就說過只要堅守就可以熬死諸葛亮,所以司馬懿才選擇堅守,諸葛丞相再聰明睿智也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司馬懿被燒死以後,諸葛亮必然渡渭水佔領雍涼二州,雍州乃自古兵家必爭之地,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涼州馬匹精壯,山清水秀。然後佔領北魏長安以西領土,截斷北魏主力對庸涼二州的救援。但蜀漢國小兵少,根本無法進軍長安洛陽。同時北魏在得知司馬懿被燒死後,必舉國之兵與蜀漢決戰,這時諸葛亮是四面楚歌,一方面對戰北魏,另一方面要防備東吳偷襲。

小說終是小說,歷史上有玄奘,但沒有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孫悟空,演義亦是有諸多憑空虛構的事件,不能當作歷史來解讀。


美麗青春您真痘


從《三國》來看,如果諸葛亮上方谷燒死司馬懿父子,那麼北伐極大極大可能成功!!!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這個答案都在大罵小編,那麼為什麼說如果諸葛亮上方谷燒死司馬懿父子,那麼北伐很可能成功呢?其實也是有原因的!我們可以從北伐戰略,北伐困難兩個方面分析。

首先,我們從諸葛亮的北伐戰略分析。


當時天下已經三國鼎立,魏蜀吳三分天下,分而治之。諸葛亮意圖北上,佔領雍涼二州,當時的雍涼二州分別為雍州是今陝西關中一帶,涼州是現在的甘肅一帶,大家都知道,這兩塊兒在當時的重要性可不比現在的差,雍州那是自古兵家必爭之地,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而涼州呢,馬匹精壯,也是一塊好地方。


所以,諸葛的戰略是北伐得雍涼二州,再伺機而動,觀察魏吳,壯大蜀國,他的目的是統一天下,恢復漢家天下,但是這個時候的諸葛亮也明白,全靠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畢竟還有個東吳,所以,其實諸葛亮北伐其實只是戰略的北伐,他心裡的目的就是佔領雍涼二州。那麼如果諸葛亮上方谷燒死司馬懿父子,他心裡的北伐其實已經成功了!


其次,諸葛亮北伐的困難。


諸葛亮出了這麼多次祁山,最終都乖乖回去了,為啥?就是因為司馬懿在那兒守著,聽說諸葛亮要北伐,司馬懿馬上就趕去雍涼,其實諸葛亮的心思司馬懿也是很明白的,你要雍涼二州,我就守在這裡,就不給你!而且司馬懿也明白,諸葛亮已經快油盡燈枯了,就這麼耗下去,諸葛亮哪裡熬得住。所以,如果真的諸葛亮在上方谷燒死了司馬懿,還真說不定諸葛亮就成功了!


本文作者青梅煮史,熟讀《三國》十年卻老愛跑偏,歡迎各位大佬一起探討每一個問題。


青梅煮史


那是不可能的!從原則上看,蜀國能夠堅持那麼久跟司馬懿家族的幫助也是大大的。其實早在魏明帝曹睿時期,曹魏便有擊敗蜀國的能力與決心,但是一直沒有去實施的主因就是司馬懿攔著。司馬懿害怕滅蜀成功後被兔死狗烹清算掉,或者因為失去利用價值而被出閣,因此司馬懿一直在裝敗,製造蜀漢很強的假象,目的是鞏固自己的地位,蒐羅兵權。

假如司馬懿被諸葛亮給燒死了,那麼對曹魏政權並不會有多大損失,反而會讓曹魏的內政一片滌盪,再也沒有人來牽制,屆時政治清明,又沒有權臣內鬥的魏國頂壓在蜀國身上,肯定結果會更壞。

曹魏區別於蜀漢的地方就是貴族與土豪,曹魏一方的大臣都是世代家族的,這些人對教育抓得好,使得曹魏在人才方面一直沒有中斷。而蜀漢或者孫吳這些暴發戶由於不懂得教育,使得教出來的孩子都是豬。甚至諸葛亮自己也是,從才華上看他並不輸司馬懿,但是諸葛亮的兒子跟司馬懿的兒子真心沒法比。所以,曹魏丟掉一個司馬懿還會有司牛懿,司羊懿,豐厚的人才儲備使得失去司馬懿對曹魏的意義遠遠沒有想象的大。


優己


從小說看,好像就是給讀者這樣一個念想

上方谷事件是演義中的,真實歷史並不存在歷史上諸葛亮司馬懿正面交鋒也就兩次,並且並未大規模發生戰鬥

但第五次的對戰確實讓司馬懿一方吃了些虧,可謂賠了張郃又損糧,不過誰知道這是不是有陰謀論存在呢

隨後曹魏坐擁九州之六,自己無須大動干戈,守而不出便可攔敵於城牆之外。

先給對方希望,再讓對方絕望,這是最難受的,所以成就了千年縮頭烏龜最終司馬懿贏得了這盤棋局,不過在後世看來諸葛亮贏得了人心

《三國演義》是從蜀國出發的,其中將劉備寫得過仁,將諸葛亮寫得過神

諸葛亮自然是智謀過人,但也沒有那麼神機妙算

隆中對雖然是完美計劃,但不代表可以與時俱進

小說終是小說,歷史上有玄奘,但沒有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孫悟空

演義亦是有諸多憑空虛構的事件

歷史上,夷陵之戰後,蜀國只佔益州,雖地大但仍屬貧瘠,諸葛亮六出祁山,僅是困獸之鬥

早前,大將軍曹真便成功阻擊諸葛亮北伐的勢頭,所以馬謖來背了這個鍋

當時魏國與蜀國差距已經很大,三分天下之勢已經確立。也許當時的魏國一發力,可以打破這個平衡,但魏國選擇保守,發展經濟,再裝備碾壓

所以,即便沒有司馬懿,曹魏依然還有鍾會,鄧艾,甚至曹氏宗親也有不少能人不會被雪藏


從兩國當時的實力來看,蜀國已經不及魏國,依靠地勢勉強固守問題不大,想要打敗曹魏興復漢室,難於上青天

畢竟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主要還是拼兵力,糧草物資

即便攻下城池,也是易攻難守,別人也不會給你機會讓你攻下後在這慢慢發展的

所以沒有司馬懿,蜀國北伐之路仍是極其坎坷

除非夷陵之戰不打,或還有一戰之力,屆時勝負難說


老知什麼都想說


這是《三國演義》的場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諸葛亮這麼說道。

老《三國》唐國強飾演的孔明在大雨中閉目,看樣子就像是丟了魂魄。

新《三國》陸毅的孔明則異常悲憤,說出老太助曹不助漢這樣的話。

從《三國演義》中的人設來看,司馬懿要是被燒死了,魏國還真就完了,三國後期的大將曹真都被寫的狼狽不堪,藉以突出司馬家,那曹魏實在是沒人可以擔當大任。

曹真在裡面就是個草包,竊戰和無能成了他的標籤,要是沒有司馬懿及時救場,那諸葛亮就完全沒有對手。

司馬懿和諸葛亮對陣也是處處落下風,基本靠守。但畢竟書中的司馬家開了掛一般,上天庇佑,諸葛也沒有辦法。

歷史上沒有諸葛亮燒司馬懿這麼一段,司馬懿也不是魏國阻擋蜀漢的絕對主角。倒是諸葛亮北伐也是處處受阻,舉步維艱。


泊圖泊途


北伐並不是是殺一個人就能成功,而且諸葛亮火燒上方谷,那是三國演義編的。

諸葛亮北伐並不是為了攻佔魏國,只是一種消耗魏國國力方法,因為如果吳國不配合,如果魏國不內亂,光憑蜀國,哪怕換成曹爽,諸葛亮也沒有辦法。

理由非常簡單,魏國非常大,而且當時百姓只知魏不知漢,所以諸葛亮對於魏國百姓來說,它就是一種侵略。

即使攻佔之後,肯定會有很大的抵抗,蜀國的兵力也沒有那麼多。

如果當時老百姓只認漢不認魏的話,那麼諸葛亮攻佔長安,就有可能引起魏國內亂。

事實上承認漢就一小部分人,你可以看到曹丕當上皇帝是很順利的,就可以知道人心。

所以諸葛亮是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佔領魏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