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客遼寧省北票市

做客遼寧省北票市

出遼寧省喀左縣向東北方向行駛,時序已近中午。

考察組的下一個目的地是遼寧省的北票市,汽車奔馳在寬闊的高速公路上,一路的高天曠野,給人以草色碧綠,松柏翠青的感覺。北票市隸屬於遼寧省朝陽市的東北部,大淩河中游,東與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毗鄰,南與錦州市義縣、凌海市相鄰,正西、西南與朝陽市區、朝陽縣接壤,北與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奈曼旗交界。

北票市東西83.25公里,南北長129.5公里,面積4582平方公里。得天獨厚的水草資源,是幾百年來東土默特蒙古人生息的好地方。如今,青山依舊,物是人非,昔日遷徙的勒勒車痕,已淹沒在現代化的城市之中,成為後人的傳唱。

緊張的考察,已顧不上旅途的勞頓,似乎未來得及領略夏日的綠意,驀然間已進入了喧鬧的城市。體驗一路的勞苦,大家心情格外興奮,在高速路的出口處,北票市政協的同志早已迎候在路邊。一陣寒暄後,主人們對家鄉的來人格外熱情,稍事休息後,大家開了一個小時的座談會,由陌生而變得熟悉,由生疏而變得親近。這是一個血脈相連的民族經歷了幾百年後的又一次握手。資料表明:北票蒙古人大多是內蒙古土默特黃金家族的後裔,清代屬東土默特右旗管轄。

清初,土默特右翼旗署是建於北票的,故名下府,即今天的下府蒙古族自治鄉政府的東側。光緒三十年(1904)屬朝陽縣。清光緒年間,有人發現了小扎蘭營子、興隆溝、木多土鄂賴(北票工農村)、大梁崗子(現和尚溝煤礦工井)等處地下含煤,由當時的土默特右旗旗長棍布扎布向熱河都統廷傑報知此事,都統遂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發下龍票四張(即窯照),許可開採,因四地皆在朝陽北,故稱“北四票”,簡稱北票。1946年設北票縣,1985年改為北票市。

下午,天空放晴,應主人邀請,我們來到了尹湛納希紀念館。入館後,第一眼看到的是國家領導人烏蘭夫親筆題寫的尹湛納希紀念館和尹湛納希半身塑像。我們端詳這位土默特人民的偉大兒子,不僅使人聯想起草原的動盪歲月和尹湛納希創作的艱辛。從其深邃的目光,氣宇軒昂的神態,塑像為其晚年時期的面貌。據館內資料介紹,尹湛納希(1837年5月—1892年2月),漢名寶衡山,字潤亭,生於原卓索圖盟土默特右旗(今北票市下府經濟開發區中心府村,原下府蒙古族鄉忠信府村),成吉思汗二十八世孫,阿勒坦汗第十一世孫。

尹湛納希一生著有《青史演義》《一層樓》《泣紅亭》和《紅雲淚》等文學作品,被譽為“蒙古族的曹雪芹”,是我國著名的蒙古族文學家、思想家、史學家。他的文學作品和思想成就得到國內外學者的推崇,在我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筆者中學時期就讀過尹湛納希的作品,也知道他是遼寧北票人。直到5月份接到北票市政協的邀請函,才真正來到了這位蒙古族文學的開創者、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尹湛納希故居。這次文化考察,使我們走進了這位世界文化名人的家鄉。

上個世紀80年代,經多方努力,北票市將尹湛納希紀念館設在惠寧寺七間殿,首次將尹湛納希的著作和遺物陳列布展,向社會開放。1987年5月18日,北票市成立了尹湛納希研究會,曾多次舉辦學術研討會。為紀念這位偉大的蒙古族作家,還將北票的第二高中更名為尹湛納希高級中學,並塑尹湛納希漢白玉全身像立於校園內,以示敬仰和傳承。

1992年,北票市又多方籌措資金建設了綜合博物館,並將尹湛納希紀念館由惠寧寺遷至北票市博物館單獨設館。2012年是尹湛納希誕辰175週年。10月份,在北票市委、市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尹湛納希紀念館新館與北票市博物館新館同時開館。

據館內資料介紹:1837年的5月,在卓索圖盟的土默特右旗忠信府村,一個孩子降生了。他的父親旺欽巴勒是阿勒坦汗十世孫,是土默特右旗管理軍事的協理臺吉,在尹湛納希4歲時,英法聯軍進犯渤海沿岸,旺欽巴勒率部出征,是位愛國將領。旺欽巴勒愛好文學、歷史,家中有大量的藏書,並在府內辦學堂,聘請漢族秀才教授家族子弟漢語知識,對尹湛納希的文學創作產生很大影響。旺欽巴勒曾撰寫《大元盛世清史演義》,寫到第八回因病去世,以後由尹湛納希完成。

《大元盛世青史演義》,是一部編年體和演義體相結合的長篇小說,在文學創作上達到了蒙古族近代文學的高峰。也是十九世紀蒙古文學的最重要作品。其故事情節是以扎木合與成吉思汗之間的矛盾為中心線索而展開,描寫了十二世紀到十三世紀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逐步統一蒙古高原的歷史。反映了人民群眾和統治者之間尖銳複雜的矛盾,揭露了統治階級內部各集團之間的紛爭,在書中尹湛納希懷著深厚的民族感情,塑造了民族英雄成吉思汗的偉大形象,正面肯定了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統一蒙古高原的歷史合理性。作者還巧妙的穿插了一些優美的民間傳說,創造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情節,書中的語言,採用散韻結合的形式,充分體現了蒙古族民族文學語言的優美和豐富。小說歷史背景深遠,題材深廣,經過尹湛納希高超的藝術表現,使其成為蒙古族文學史上一部史詩性文學鉅著。

做客遼寧省北票市

尹湛納希

父親對尹湛納希的文化傳承和文學創作,起到了先導和示範的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得尹湛納希從幼年時起就博覽群書,精通蒙、漢藏文,還擅長畫山水花鳥,他厭惡權勢,不願與權貴交往。

尹湛納希30歲以後,社會陷入動亂,家道中落。社會、家庭急劇的變動,使他思想上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一方面為生計奔波,另一方面發奮著書立說,對社會問題予以關注和探索。繼續撰寫其父未竟的遺著《青史演義》,斷斷續續歷經20年,終告完成,還創作了長篇小說《一層樓》《泣紅亭》和《紅雲淚》(未完成),以及雜文、詩歌等;並曾將《紅樓夢》和《中庸》譯成蒙文(已散佚)。

鴉片戰爭之後,尹湛納希的《泣紅亭》成書,面對內憂外患,正如尹湛納希全集的序言中寫得“讓蒙古人懂的自己的歷史,記著自己的祖宗。”但嚴酷的現實破滅了他的希望。

據尹湛納希紀念館記載,尹湛納希30歲時,開始用蒙文翻譯《紅樓夢》,正是在翻譯中,尹湛納希從曹雪芹那裡學到了生動流暢的漢語文化,豐富了自己文學語言,尹湛納希在寫《一層樓》時,不斷學習曹雪芹的現實主義寫法,在寫賁侯之子璞玉和他的表姐盧梅、琴默、盛如之間的愛情故事時,三位小姐如同林黛玉、薛寶釵一樣,長期寄居在賁府,從小與璞玉青梅竹馬,有著深厚的感情。但接下來的事是,賁侯之母看中了琴默,賁侯看中了盛如,璞玉之母金夫人看中了盧梅,他們私下為璞玉訂了婚約,但璞玉卻愛著盧梅,後來賁侯為璞玉高攀了蘇節度使的小姐蘇己,蘇己婚後不久病死,盧梅等三人四處飄零,小說以悲劇告終。

而《泣紅亭》是一部獨立成篇的小說,他以璞玉夢中尋找盧梅、琴默、盛如三個姑娘的蹤跡開始,可這三個姑娘在家庭的包辦下,已各有頭主,盧梅嫁了一位從事海外貿易的“洋商”,因戀著璞玉,成親前曾女扮男裝,星夜逃走。琴默嫁了一位醜陋不堪、背駝口吃的呆子;成婚前投江遇救。盛如則早年守寡,孤獨度日。經過悲歡離合的曲折經歷,後來在杭州巧遇璞玉,有情人終成眷屬,小說以璞玉同時娶得三個美人結束。正如小說結尾的一首詩:

茫茫三年事,

午夢荒唐語。

若考其中實,

兔生犄角龜生羽。

而長篇小說《紅雲淚》是蒙古族文學史上最早由尹湛納希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小說取材於尹湛納希年青時代在喀喇沁王府的愛情與婚姻往事,描寫了男主人公如玉,女主人公紫舒,赤雲等人的婚姻和愛情悲劇,深刻揭露批判了清代蒙古貴族社會的腐朽與沒落,熱情謳歌了生活在王府深宮青年男女對愛情真摯的追求和對自由的嚮往,表現出作者反封建民主主義思想的萌芽,這部小說大約寫於1862年(同治元年)至1863年(同治二年)完成,全書共42回,保存下來的只有25回,首尾完整的僅有15回。公元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10月18日,金丹道動亂,尹湛納希所生活的忠信府被燒成一片火海。尹湛納希和六哥嵩威丹精帶領全家老小21口人,逃到錦州藥王廟,租用5間民房居住。尹湛納希因自己的大量藏書被焚燒殆盡,精神受到沉重打擊,身患“逆氣症”,於1892年2月25日在錦州藥王廟病逝,終年55歲。

做客遼寧省北票市

景物依舊,往事如水,人們不僅感嘆,一代文士,雖已逝去。但人們一直在懷念他、紀念他、研究他,可謂情意綿綿思悠悠!尹湛納希不愧為土默特人民的兒子,當我們回溯這段歷史時,不僅感慨萬分,彷彿聽到了尹湛納希的那段語錄,他說:“昔曹雪芹著《紅樓夢》,餘觀此書,悲歡離合,緣結三生。嘻戲怒罵,誨醒冥頑之眾;化身千百,論述補天之方。情愫纏綿,波瀾翻奇;無盡相思,昭然歷歷,故擬招彼之芳魂,抒己之胸臆,豈著意於綺語,綴散花於短章,濡墨揮毫,萬言難盡也。”此處即可看到《紅樓夢》對尹湛納希的影響,以及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縱觀尹湛納希的作品,在民族矛盾、階級矛盾日益加劇,中華民族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歷史背景下,面對由盛而衰的家庭,風雨飄搖的社會現實,尹湛納希用筆墨髮出了文人的思想和吶喊,開啟了蒙古族文學對封建專制思想批判的先河。

總之,尹湛納希的文學成就是蒙古族文學史上繼《蒙古秘史》《江格爾》等作品之後的又一個令世人矚目的高峰。

北票的朋友說:不瞭解北票,就不瞭解東土默特的生存,到了北票後,便會捨不得離開它!雖然時間格外緊張,我們還是格外仔細的瞭解了當年土默特人在此地的蹤跡。據北票政協的同仁介紹:下府蒙古族自治鄉有一座當年土默特人修建的藏傳佛教寺院叫惠寧寺,惠寧寺北據官山,南映大淩河,左臨牤牛河,右環涼水河,環境優美,實為佳境勝地。據寺內蒙文碑記載:明代後期。阿勒坦汗的後人溫布朝和日移居於此時,就創建了一座琉璃頂廟。他的四代重孫哈穆嘎白斯古郎圖貝子為了發展佛教,從各方請來了喇嘛,於乾隆三年(1738年)、十五年、二十二年先後三次修建及擴建了藏經閣大雄寶殿、鐘樓、鼓樓、山門、講經堂、東西配殿等,還砌築了紅院牆,形成一座規模宏大的寺廟建築群。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皇帝賜名惠寧寺。嗣後,各代執政貝子繼承祖業,增其舊制,乾隆四十八年、四十九年、六十年、嘉慶五年、八年、道光元年先後多次維修、改建、增建了七間殿(又稱捨得殿)、關公殿、講經殿、雕刻了石獅,豎立了旗杆。盛時住寺喇嘛不下千人,殿內佛像無數,有萬佛倉之稱。

關於惠寧寺民間另有一段傳說:惠寧寺是土默特旗貝子欲叛清獨立而建的金鑾殿,後被出身為清王室的妻子告密,土默特旗貝子唯恐被誅,遂急塑佛像,改為廟宇,於是變成了一座大喇嘛廟,即惠寧寺。

做客遼寧省北票市

據介紹:今天的惠寧寺南北長192米,東西寬63米,佔地12000多平方米,現存建築16座,共170餘間。採用傳統的古代建築形式,自南而北有山門、天王殿、大殿、藏經閣、七間殿,兩側分佈著配殿、鐘鼓樓等。寺內松柏參天,大者數圍冠如傘蓋。壯麗的殿宇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景緻十分幽雅。此情此景,引發了筆者不少的回憶。

長期以來,我一直認為,一個偉大的民族背後必有一段不同凡響的故事,對於我們今天的人來說,有必要去解讀他的歷史。

曾經的十六世紀,土默特人創造了蒙古史上的輝煌,那麼,土默特人來自哪裡?他們經歷了哪些聚散離合?在遊牧與農耕的交往中,為我們留下多少追思的空間?這些都有必要去解讀。

做客遼寧省北票市

據《土默特歷史文化常識讀本》所載:在遙遠的北方,有一片浩渺無邊的湖泊——貝加爾湖,在我國古代史書中叫作“北海”。在貝加爾湖畔住著一個古老的部落——禿馬惕部。“禿馬惕”是一個蒙古語名稱,後來,人們又把它漢譯作“土默特”。

在當時的貝加爾湖畔,還居住有巴爾虎部落、布里亞特部落,禿馬惕部和他們共同組成一個更大的部落聯盟,這個聯盟被人們稱作豁裡部落。對於豁裡部落的起源,至今仍然生活在貝加爾湖畔的布里亞特人有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

相傳霍里土默特是個還沒有成家的單身青年。一天,他在貝加爾湖畔漫遊時,看見從東北方向飛來九隻天鵝落在湖岸,脫下羽衣後變成九位仙女跳入湖中洗浴,他把一隻天鵝的羽衣拿在手中,躲藏了起來。

天鵝們洗浴完,八隻有羽衣的天鵝都穿上羽衣飛走了,那隻被藏起來羽衣的天鵝只好留下來作了他的妻子。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先後生下十一個兒子。

雖然這隻白天鵝作了妻子,但她還是非常想變成天鵝飛回自己的故鄉。一天,她對丈夫說:“請把鵝衣給我吧,我穿上看看,我要由包門出進,你會輕而易舉地抓住我的,讓我試試看吧!”豁裡土默特想:“她穿上又會怎麼樣呢?”就從箱子裡取出那件潔白的鵝衣交給了妻子。妻子穿上鵝衣後立刻變成了天鵝,在房內舒展翅膀,忽然,唰的一聲展翅從天窗飛了出去。在天空中,她眷戀地回頭看看丈夫和11個兒子,還為11個兒子都起了名字,祝福說:“願你們世世代代安享福分,日子過得美滿紅火!”說完之後,便向東北方向騰空飛去。後來,這十一個兒子就成為布里亞特人最初的十一個氏族的姓氏。

在巴爾虎人中間,也流傳著和這個傳說基本上相同的神話傳說。同樣的“天鵝始祖”傳說說明,包括土默特在內的“豁裡”各個部落應該有共同的起源。

根據歷史書籍記載,13世紀初期,禿馬惕(土默特)部被成吉思汗的軍隊征服,有很少一部分禿馬惕(土默特)人向南遷移到“官山”(今天的內蒙古察哈爾右翼中旗輝騰錫勒)駐牧。那之後不久,又有許多人隨著蒙古遠征軍到處征戰,逐漸遷移到包括官山在內的、後來被稱作土默特地區的草原駐牧,並且以他們為核心,逐步形成了後來的土默特部。從前蘇聯學者的著作中可以看到,對於禿馬惕被征服和部眾的向南遷移,在他們的故鄉貝加爾湖附近的布里亞特人中還有著朦朧的記憶。

1368年,元朝統治者退回北方草原後,史稱北元。1510年,當時的蒙古大汗達延汗發動統一戰爭,征服了右翼蒙古,把他們納入自己統治下。同時,達延汗把蒙古社會中的六個大部落集團重新編為六個萬戶,並沿用了以前的名稱,將其分為左、右兩翼,左翼為察哈爾、喀爾喀、兀良哈萬戶,由大汗親自統領,右翼為鄂爾多斯、土默特、永謝布三萬戶,由達延汗三兒子巴爾斯博羅特擔任濟農(副汗)統領。

1519年,達延汗三兒子巴爾斯博羅特去世。在他去世前後,依照蒙古草原上古老的傳統,蒙古右翼進行了分割部眾和牧地的析產分封,結果巴爾斯博羅特的次子阿勒坦汗得到了土默特萬戶,成為了土默特萬戶的首領。

1583年1月13日(萬曆九年十二月十九日)阿勒坦汗病逝。之後,先後由他的長子森格都隆、長孫扯力克以及扯力克的長孫卜石兔繼承汗位,成為土默特萬戶的首領。這期間,土默特萬戶內部先後發生了“大板升之戰”以及爭奪汗位和“順義王”位的兩次大規模內訌甚至是戰爭。萬戶內部離心力越來越大,各部落關係鬆散。到17世紀初,不僅薊鎮邊外的土默特部落、青海土默特部落不再服從卜石兔汗的指揮,就連土默萬戶核心地區的各部落首領也逐漸不服從他的指揮。作為萬戶首領的汗喪失了統一號令的權威。土默特萬戶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分離、衰落傾向。

1627年夏季,迫於後金的壓力,察哈爾大汗林丹汗率部向西遷移。當年十月,攻克了歸化城(呼和浩特)。1628年秋季,林丹汗在挨艾不蓋河一帶與右翼聯軍展開會戰,右翼聯軍戰敗。卜石兔汗率一些分部眾逃往鄂爾多斯,一部分土默特人為躲避戰亂,向東遷徙。留在原駐地的部眾被林丹汗收編,土默特萬戶徹底崩潰。

十七世紀三十年代,隨著東、西土默特先後降附滿清。形成了東西土默特旗。公元1629年,(後金天聰三年),東土默特部4000戶,30000多部眾歸附了後金,皇太極按其人口和地域設了兩個固山,編為兩個札薩克旗,鄂木布楚琥爾統領了土默特右旗,地域為北票、朝陽境內,當時的北票屬土默特右旗管轄。

這份重要的資料使筆者回想起2007年在呼和浩特市成立阿勒坦汗學會時,北票市政協一位領導千里跋涉,當他進入呼和浩特時,雙膝跪地捧一把黃土,激動地說“我終於到家了!”原來這位同志的祖上是西土默特人,從他記事起,父親就告訴他“咱們是西土默特人”,特別是重大節日,他們都要對著西的方向跪拜,因為他們的根在西土默特。

近些年來,儘管祖祖輩輩的土默特人在醫巫閭山之北,庫昆河之南生活了400多年,東西土默特的文化在不斷交融、交匯,但他們代代相傳,始終保持著對故鄉的眷戀。兩個土默特的存在,證實了土默特的同根同脈。上世紀80年代,東西土默特不斷互訪,東土默特多次到土默特左旗尋根問祖,每次都是滿載而歸。

一天訪問結束了,離開這片土地時,北票的同胞們熱情相送。走在曠野時,彷彿看到400多年前土默特第二代順義王森格都隆汗的諸子諸孫,趕著勒勒車,迤邐遷徙的場景,耳邊彷彿聽到了戰馬嘶鳴。感謝北票,在這個滄桑鉅變的世界裡,保存了大量資料,喚起後人的情思,不愧智者之舉啊!

做客遼寧省北票市

作者簡介:韓國棟,筆名:翁袞山。內蒙古土默特左旗人。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阿勒坦汗學會會員,現任土默特左旗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土默特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1998至1999年曾任《土默特報》《內蒙古青年報》編輯、記者。其中部分作品發表在自治區級媒體。曾主編文史資料《阿勒坦汗》,其中《土默特之恰臺吉》由新聞出版社出版。2018年任責任編輯,出版了《土默特歷史文化常識讀本》。長篇敘事詩《希拉穆仁走筆》發表在《內蒙古日報》,長篇敘事詩《臺吉塔拉》發表在《呼和浩特文藝》,組詩《我的草原》被中國作家網、詩歌中國等網絡採用。


總顧問: 田彬 潘瑜

總策劃: 任瑞新

主 編: 莊筱濛

副主編: 牧哥 翁袞山 國豔

編 輯: 榮宏偉 葉子 隱逸 靜子 白墨 席雍 空谷幽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