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清政府為什麼那麼有錢?

cyler


要按照我們現在說GDP的標準,清朝絕對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富國。別看清朝後期打仗不行,幾乎是打一仗敗一仗,完了再割地賠款,一項還沒賠完,另一項接著又賠。外國列強都爭相來大清國打仗,原因就是六個字:“人傻錢多速來”。



在清朝前期,截止時間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即1860年。清王朝每年的財政收入不算多,差不多在3500萬到4500萬兩白銀之間。當然,在乾隆三十五年曾經達到過5000萬兩白銀。那麼乾隆三十五年清朝的人口已經突破了三億,算起來人均才0.17兩。

再加上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皇帝搞“攤丁入畝”取消人頭稅,造成的結果是人口極具增加,而稅賦不變,人均繳納的賦稅可以說是非常少的。然而,我為什麼以1860年為時間節點呢?就是因為1860年,清政府開闢了一條新的收入來源,那就是海關關稅。



此前的清政府一直沒有收到過這筆錢,不是沒有,而是被各級官員層層貪了。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打完要賠款,當時的清王朝拿不出錢來,因為江南最富庶的地方讓太平天國給佔了。於是,一個叫李泰國的翻譯給清王朝想到了這個財路。

那麼,清朝的海關關稅有多少呢?年入4000萬兩,相當於GDP的一倍還要多。所以,清政府到庚子年的時候年入8000萬兩白銀的GDP就是這樣來的。然而,我們知道,《辛丑條約》賠款4.5億兩白銀,本息合計9.8億兩。那麼,每年8000萬不夠賠,怎麼辦呢?



辛丑以後,清政府開始了新政,所謂新政就是增加了稅收的項目,之前人均0.17,現在人均0.5,那麼,清政府的GDP一下子就從5000萬猛漲到2.25億,再加上海關關稅,這就有了到辛亥年的3億兩之說。


傅斯鴻


1912年溥儀退位之前,清朝的總稅收已經創造了封建王朝歷史最高值。

根據1912年1月初清廷度支部(原戶部)公佈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的那年)財政收入為30191萬兩白銀。這是個什麼概念?農耕文明巔峰時期的乾隆晚年,年財政收入在4000多萬兩白銀,大概是乾隆晚年的7到7.5倍左右,所以賬面看起來清廷很有錢。

但是當2月12日,清朝皇室在同意了北洋政府每年300萬兩贍養費退位之後,袁世凱接手的大清銀行(原大清戶部銀行,boc),卻空空如也,賬面上只有10個銀元。1912年2月至6月間,國際銀行團主動向北洋政府提供了5次墊款。到了1913年4月26日,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團和北洋政府正式以鹽稅、關稅為抵押,借款總額2500萬英鎊,年息5釐,按84%實交,47年償清,本息共計67893597英鎊的《善後借款合同》。

清廷不是很有錢嗎?到了袁世凱接手的時候,那3億兩財政收入去了哪裡了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那3億兩財政收入只是一個賬面數字。

清末的傳統財政收入主要由關稅、田賦、鹽稅和厘金組成。到了清末前幾年的時候,幾大稅種的收入基本維持在1.8個億左右。其中田賦4800萬兩,佔比27%;鹽稅4600萬兩,佔比26%;厘金4300萬兩,佔比24%;關稅4300萬兩,佔比23%。哪一個單獨稅種都抵得上乾隆時期總收入了。除了這幾個主要稅種外,還有捐稅(賣官的錢)、土洋藥稅(鴉片稅,這個稅種簡直喪心病狂,高達3400萬兩)、官辦鐵路營收、官辦企業營收、發國債及鑄幣、發鈔等等。這些加起來,賬面上破3億,情理之中。

但是,會計算賬,借是借、貸是貸。首先因為有幾筆大數目的賬要還,所以真正的稅收收入的控制權並不在清廷手裡。

如果說鴉片戰爭時期,賠了幾千萬兩銀子,那早就已經用海關關稅還掉了的話,《馬關條約》賠了2.3億白銀和《辛丑條約》賠了4.5億白銀,那就是拿著海關關稅和鹽稅等幾大傳統稅種做抵押問外國銀行借錢還的戰爭賠款,所以外國銀行團比清廷自己還害怕它倒臺呢。清末的海關就直接掌握在人家的手裡,就像還房貸一樣,工資一到,立馬划走。為什麼清末的海關會是最清廉的部門?因為人家那是在替借款給大清朝廷的銀行團負責,而不是替大清負責,英國人赫德自1863年正式接替擔任海關總稅務司,一直到1908年離職回英國(李鴻章一死,他就知道清廷快玩不轉了,於是就辭職了),曾經掌管了晚清海關達半個世紀之久,死後被清廷授予太子太保。所以為什麼清廷倒臺後,外國銀行團那麼積極主動地借錢給袁世凱?只要袁世凱認賬,海關、鹽稅什麼的都還掌握在外國銀行團手裡。

而的洋務運動時期,江南機器製造總局、金陵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大型近代化軍事工業,包括北洋水師的建設,清廷砸了不少銀子進去,甚至要借錢吧,但是這些不是效益單位啊,而且甲午中日海戰一敗就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這錢就打了水漂了。後來求富階段,搞的官辦企業多少還有大清自己的銀子入了股,但是到了後來官辦鐵路,啟動資金原始投入靠什麼?自然也是問外國銀行團借錢修。借錢就意味著清廷的經濟命脈永遠掌握在外國銀行團手裡。

而真正在維持清廷運轉的錢真的是捉襟見肘,不然為什麼要開發“厘金”收入呢?

太平天國、捻軍起義,清廷都沒有錢來養軍隊鎮壓農民起義。所以厘金不但解決了“湘軍”和“淮軍”的軍費,還能勻點出來滿足地方用度和補貼點朝廷淪陷區收不上來的稅。所以相應地開發出了很多稅種,有些的確是當時歷史情境下的無奈之舉,但是有些就喪心病狂。比如賣官能有多少錢真正與國有補?但是慶親王奕劻和慈禧這叔嫂倆,為了一己私慾,這種國難財都發,賣官的錢不但沒有進國庫,反而進了他們的私帑,你又能奈何?

清廷那麼積極官辦鐵路,甚至不惜犯眾怒,還要將民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呢?因為“火車一響,黃金萬兩”。僅盧漢鐵路通車之後,去掉借款利息和成本,清廷每年還能淨賺300多萬兩白銀。這是明晃晃的進項,也還是明晃晃地與民爭利。

所以國庫雖窮,統治者慈禧、肱股之臣李鴻章、買辦階層盛宣懷這些人都不窮,不但不窮,而且奢侈異常。唐德剛曾經說過,慈禧內帑財貨至少價值2億兩白銀。這個無需考證,孫殿英挖出來的20卡車的隨葬品就能說明問題。容閎曾經說過李鴻章留給子孫的遺產價值超4000萬兩白銀。1920年曾經盛家對盛宣懷的遺產做了次估算1349萬兩,而1920年盛宣懷早已敗落了。這些就是清廷徹底失去民心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盛宣懷主導的與民爭利的將民辦鐵路收歸國有,激起了“保路運動”,最終也導致了清王朝的滅亡。


炒米視角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甲午和庚子戰敗後,清廷需要賠償近十億兩的賠款,按說是不應該有錢的。

但事實恰恰相反,在清末新政十年中,清廷開辦的事業又多有廣,財政收入也是直線上升,由庚子年前的8000萬兩白銀飆升到辛亥年前的近3億兩。

請問這是什麼速度?幾乎是每年30%的速度增長啊,這簡直了,比近些年的還要耀眼。

這就奇了怪了,清廷不是衰敗不堪嗎?不要註定要滅亡嗎,怎麼清末十年看起來還算欣欣向榮、形勢一片大好呢?

認真說,這裡面有些是事實,有些也未必。



比如說吧,清末新政大練新軍、廢除科舉、推行司法改革、地方自治甚至搞起了選舉,工商業大發展,等等,這些確實是事實,是欣欣向榮。

但是,但凡開辦事業,必須要有錢做保障,這是傻子都知道的事。

那麼,又要賠款,又要辦事,錢從哪裡來?

簡單說,清廷的財政收入大增其實並不過分,別說3億,其實一年10億也收得上來。

事實上,在清朝覆亡之後,以後被每年被搜刮的民脂民膏何止10億?

說白了,清廷之前實行低稅的仁政,老百姓交的稅太少了。

試想,4.5億人,連財政收入連一個億都沒有,人均年納稅0.2兩,這國家還怎麼辦事?



由此,近代戰爭中一再挫敗,其實主因在財政問題。試想,如果財政多收哪怕一點點,北洋水師何愁買不起船?別說一個北洋水師,十個北洋水師也沒問題啊!

也正因為如此,庚子年後,清廷痛定思痛,擴大財政收入,開辦各種新政事業,由此,財稅才由8000萬飆升到3億兩。

當然,習慣了不交稅或者等同於不交稅的老百姓肯定是要叫的,叫就叫吧。

別說3億兩,就是4.5億兩,每人每年交一兩稅,有什麼可叫的?

叫你交一兩稅算你運氣好,趕上了清朝的仁政。

碰到清朝以後,嘿嘿,別說一兩,一年被榨出十兩,最後淪為赤貧也是正常啊。

蔣介石的法幣時代,大家都都淪為赤貧了麼?最後不更是淪為無產階級了麼?



一句話,清末有錢,那是因為之前賦稅的起點太低,所以年30%的增速並不驚人,完全可以承受。

基本上說,清廷年財政收入5億兩,是比較合適的區間,一方面新政事業也可以辦了,另一方面,老百姓也承受得了。再多,老百姓可能有些吃不消了。

啥?有人說不想交,還想老樣子,一年就交0.2兩?那也行。

等到外國侵略,你就接著賠款吧!

反正賠款也好,辦新政事業也罷,羊毛出在羊身上,都是老百姓來出錢。

你想往哪出,隨意!


坑爹史冊


清廷在快要滅亡的時候,還要很多錢。不得不說,這個王朝是搜刮民脂民膏最後官逼民反滅亡的。

1,清廷後期的確很有錢。

很多人的印象是,清朝在乾隆中期以後一直在走下坡路,世界上這個印象完全是錯覺。因為清廷在經歷“同光中興”的大國崛起後,經濟實力恢復很大,雖然經歷甲午和庚子兩次浩劫,依然是實力雄厚。

拿數據說話,順治年間清廷的財政收入2000多萬,乾隆年間4000多萬,到宣統年間清廷的財政收入達到了1.2億兩。在滅亡之前還能這麼有錢的,清廷是蠍子尾巴獨一份。

2,清廷為什麼在列強入侵內外交困的情況下還能這樣有錢?

原因其實很簡單。就兩條——稅源增加,斂財有道。

首先說說稅源增加。

清廷在1840年南京條約後,十分驚喜的發現,自己不僅沒有丟失更多財源,反而多了一項海關收入。更重要的是,英國人掌握的海關,是整個清政府最清正廉潔的衙門,清廷因禍得福,同治年到宣統年,50年時間收到了9億兩白銀。這是白給一個和珅啊!(和珅抄家所得8億兩)。

(大清海關,唯一清廉的衙門)

清廷在1860年開始,實施了洋務運動,一開始口號是“自強”後來口號改為了“求富”,說白了一件事,就是賺錢! 比如李鴻章創辦的輪船招商局,私人入股73萬多兩,官府入股銀190多萬兩,還規定了“所有盈虧,全歸商認,與官無涉。”

作為股本無限多的官辦企業,一面把民族資本家踩在腳下,一面攔不住李鴻章盛宣懷這些大蛀蟲的貪墨,更無法避免被外資巧取豪奪的命運。 比如北洋集團的搖錢樹開平煤礦,在庚子年就被小日本搶去了,搶完以後發現,他本來就是一個英國企業,早十幾年經理就把公章賣給了英國人。

說到開平煤礦,多說一句,甲午戰爭中賣給日本聯合艦隊的煤物美價廉,賣給北洋海軍的煤則質次價高。為什麼專坑自己人?很簡單,後臺老闆要求的!翁同龢為了搞死李鴻章執意要求與日本開戰,這是一個道理!

再說一下斂財有道。

腐敗的清廷,把搜刮民脂民膏的技術發展到了巔峰,乾隆以前,財政總收入是4000萬,清末,財政分四塊天賦、鹽稅、厘金、關稅各佔4000萬以上,還不包括通過管辦企業搶來的錢。

田賦搜刮4000萬,放在哪一個時代都是要流民遍地哀鴻遍野的,但是清廷不會,因為只需要讓老百姓多種經濟作物就行。種什麼經濟作物?肯定不是茶葉!是什麼?大家都知道!

奇葩的是,同治年間山西等地發生超級大饑荒,叫做——丁戌奇荒。家裡死了人都不敢哭,因為聽到哭聲就有人來搶屍體,幫你下葬!葬到五臟廟去!就這樣,居然還是沒有發生大動亂,根本原因是大家都有錢,只是沒糧食買而已!

厘金作為常規收入,來自於鎮壓太平天國的曾國藩等人,清廷鎮壓太平天國的手段就一個,賣官帽,安徽、江蘇、江西、浙江等地的官位,全都給曾國藩承包,但是,要錢一毛沒有!於是,厘金發展起來,從一開始的百分之一,上漲到百分之二十!不管你是種地還是做生意,全部要交錢!


當然,袁世凱和慶親王一筐搞的“慶袁”官帽公司,是當時最發財的行當。慶親王靠著與慈禧的裙帶關係當了大官發了大財,還成了清朝第十二個鐵帽子王!慶親王最不要臉的是,不僅把巡撫尚書這樣的職位賣了,還收了袁世凱300萬白銀勸隆裕太后主動退位。即使是撈錢超過100億白銀的盛宣懷,見了他也要罵一句“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3,清廷斂財太多,最後把信譽徹底破產了。

清廷還要一種斂財方式是發行債券,要求臣子們和官商們表忠心,到武昌起義後,清廷又使出這一招。人們紛紛說,以前的錢還沒還,現在又要借錢,還要臉嗎?


要臉的!隆裕太后說,我先拿出300萬兩認捐!你們看著辦!

結果,各界報紙紛紛發言——隆裕太后到底貪了多少錢,一口氣就拿出300萬!

本以為是高風亮節,結果把自己老底子都漏了!

清廷的最後滅亡導火索,還是錢太多,太摳門!

盛宣懷主持的鐵路官辦,實際上是讓列強出錢修鐵路,然後收到的過路費列強拿走,那是中國鐵路事業第一次大飛躍。紅頂商人們看著眼紅,要求鐵路商辦,私有化,結果修鐵路的時候募集的股本全被蛀蟲貪汙完了。虧空朝廷不給補,於是就發生了保路運動!

趙爾巽寫《清史稿》把清朝滅亡的禍首說成是盛宣懷,還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可是隻有盛宣懷一個蛀蟲,清廷能滅亡嗎?眾人拾柴火焰高,搞腐敗還是要抱團的,比如加入袁世凱團伙,清廷亡了,還能當大官!


歷史知事


的確,作為一個末期王朝,清政府有錢的有點不正常,甚至在清朝末年,清政府的年收入居然節節增高。在1911年,辛亥革命那年,僅僅前十個月,清政府的收入居然達到了空前絕後的3億兩!創下了中國封建王朝空前絕後的記錄。

為什麼清政府的財政在王朝末期,居然能夠逆勢上揚呢?

首先,清政府在基礎稅制上就與之前歷代王朝不同。

清朝之前,明朝就是被活活窮死的。明朝亡時,國庫裡就剩下幾千兩銀子,窮的可以跑耗子。明朝的財政困窘並不是因為生產力不行,而是因為他們實行了一個很奇葩的制度——士紳免稅。

明朝規定,有功名的士人和有功勳的勳貴,他們的土地可以減稅或者免稅。這讓明朝地主階級的資本積聚速度空前加快,很快就開始了大規模的土地兼併。而明朝政府的稅收全部壓在了苦哈哈的老百姓身上。到崇禎年間,土地已經被天下的地主兼併的差不多了,而朝廷的開支全部壓在盡剩的一點小農身上,朝廷不斷加徵,讓農民即使豐收也不能繳清稅款和欠款,於是乾脆拋荒,投奔李闖王了。




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訓,一入關後,就確定了基本國策——官紳一體納糧,誰也別搞特殊化。雍正朝之後,還搞攤丁入畝,不收人頭稅。總之,在農業稅的稅收壓力上,清朝是相對比較均勻的。而由於地主階級同樣納稅,讓清政府的稅源遠遠比明朝廣闊的多,收入也比較穩定。

到了康熙六十年,康熙皇帝為了慶祝自己成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決定給天下人發一個福利——田稅永不加徵。

也就是說,清政府的農業稅稅率從康熙之後就鎖死了,別想在這上面再打主義了。後世的清朝皇帝也的確如此,再困難都沒有想過要像崇禎一樣調高稅率搞加徵。

但是稅率固定,並不代表財政收入固定。康熙雍正年代,按照當時的耕地數量,全國的財政收入大概在四千萬兩。經過乾隆朝的人口激增,到了道光年間,隨著耕地面積的擴大,清政府的財政收入穩定在了六七千萬兩銀子左右,如果風調雨順的話,還一度能收到八千萬兩。

八千萬兩農業稅,對於清政府來說就夠用了,甚至還能略有盈餘。但有一個前提是——不能打仗。

趕上了修河、戰爭這種事,這點錢根本就什麼都不頂。

從道光年間,清朝的戰爭就沒斷過。鴉片戰爭、陝甘回亂、白蓮教起義、捻軍起義,最可怕的還有十四年的太平天國。一面是軍費的幾何級增長,一面是戰爭破壞了稅收基礎,清政府在道光、咸豐年間真是山窮水盡。

而且,他們還不能像明朝一樣加徵農業稅。

所以清政府只能另想辦法。太平天國時期,曾國藩等人辦理地方團練,沒有軍費,咸豐帝迫不得已,允許開徵厘金。

所謂厘金,是一種商業流通稅。團練的軍隊在戰區設置關卡,收取過往商人的稅款,一般稅率在百分之一到三十分之一。戰爭年間商人也是暴利,收取厘金獲利頗豐,湘軍淮軍就是靠這種新稅種養活的。

發展到後期,清朝滅亡之前,厘金的收入居然已經跟農業稅基本相等,兩種稅構成了清政府一半的財政收入。

除了田賦、厘金之外,清政府還有幾個歷代王朝從來沒有過的稅種——關稅和工礦稅。

鴉片戰爭之後,洋貨大量湧進中國。洋布、洋油等工業產品憑藉著質優價廉,迅速打垮了中國的民間手工業,讓百姓日益困窘。但百姓雖然困窘,清政府卻憑藉關稅大發其財。到清朝末期,關稅已經成為了清政府最穩定,最優質的稅源。所以各國對清政府要求賠款時,一直要求以關稅作為抵押。

由於關稅被抵押給了洋人,清政府的關稅總督居然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人羅伯特赫德。這位英國官員兢兢業業的在中國擔任了半個世紀的關稅總督,從1861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開始,直到1909年才卸任。在他管理下的大清海關,成為了整個清帝國下唯一一個沒有任何腐敗的部門。赫德創立了很多現代化的稅收、郵電制度,為清政府提供了大量的便利。最後清政府為了感謝他,將他封為從一品的太子太保,這是絕大多數中國官員做夢都不敢想的榮譽。

由於海關的穩定,清政府的關稅不斷升高。但宣統年間,清朝關稅已經達到了四千萬兩,成為了財政的重要支柱。


除了關稅外,清政府還開設了各種實業工廠,如漢陽鐵廠,輪船招商局等等。這些實業效益有好有壞,但總體上為清朝提供了不少收入。1900年以後,鐵路的大量開設也為清朝帶來不少收益。

除了新的稅種外,舊的稅種也在增長。雖然清朝不收人頭稅了,但是由於人口增長,一項由漢武帝留下的稅收開始猛增——鹽稅。

晚清時期,中國人口已經達到了四億,是人就要吃鹽,所以清朝的鹽稅也不斷增長,到了晚清,鹽稅也佔到了政府收入的四分之一。

總之,清政府在滅亡的前夜的確有了“迴光返照”時的財政增長,但這並不能挽回清朝的國勢。無可救藥的腐敗讓清政府的收入大多用於各級官員的中飽私囊,錢財雖多,究竟拯救不了封建王朝的天下。


小約翰


和過去比確實有錢,但是縱向比就沒意思了,歷史上大一統的王朝裡,隨便拿出來一個在世界上都是超級大國,財政收入是不如清末,可國家實力卻是世界頂尖。並且在中世紀之後直接被西方認為是遍地黃金的地方,從而引發了影響人類文明發展的大航海時代。

所以別縱向比,這麼比大清真不夠看的。

對了,橫向比大清就更不夠看的了。因為你會發現擁有全球人口三分之一的大清,財政收入已經被當時的世界一流強國大步拉開,由於工業革命的到來,大清帝國空有數億人口,卻遠不如人口幾千萬的歐美列強。

就拿美國為例

1901年美國財政收入大約為5.88億美元,約等於8.82億兩白銀,當年清政府的財政收入正好是0.88億兩,美國的財政收入是清政府財政收入的10倍。

而當時美國人口只有7000多萬,大清的人口已經達到4.5億,雙方人口差距為6倍,也就是說兩國人均財政收入相差了大約60倍!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1901年的美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工業國,當時正在引領第二次科技革命,在美國的公路上不僅跑著馬車,依靠內燃機驅動的汽車也越來越多。於是,電力、石油、機械製造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生產率相比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又有了長足進步。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汽車)

而在太平洋彼岸的大清朝,和100年前變化並不大,絕大多數人口還在農村務農,使用著上千年來幾乎沒有變化的技術耕耘著土地,說實話如果不是大清海外貿易成了新的增長點,財政收入還會大幅度下降。

所以,美國這樣的資本主義強國和大清的對比,就是工業國和農業國的對比,雙方出現幾十倍的差距是很正常的。跟這樣的國家比,大清臉上就寫著一個字:窮!

大清的財政收入並不高,他的支出也捉襟見肘

雖然大清在後期經歷了同治中興,但並沒有給這個國家帶來根本性的變化,少量的工廠也根本滿足不了基本需求,甚至連裝備軍隊所需的各種物資都供應不上。所以,所謂的洋務運動之後,大清的主力軍隊武器並沒有實現國產化,還在裝備洋槍洋炮。

(洋務運動期間建設的工廠)

與之對比的就是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之後,到甲午戰爭時期,日本軍隊的武器已經逐步實現國產化,和大清的萬國武器相比,雖然性能稍有不足,但好在制式統一供應充足,所以反而對大清有極大優勢。

(二十二年式村田步槍,為日軍在甲午戰爭中裝備的主力步槍)

大清在後期的陸防、海防思想的競爭,也是大清沒錢的表現,因為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最終,李鴻章的海防思想佔據上風,左宗棠為了收復新疆只好向洋人借款。

(晚清重臣左宗棠)

那麼,大清在海軍建設上每年的投入是多少呢?

答案是,400萬兩!

所以,在1880年兩艘定遠級戰列艦就已經耗費300萬兩白銀,約佔當年海軍軍費的75%。

(定遠級戰列艦一號艦定遠號)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北洋水師成軍之後不再添置新艦,相對於清朝的財政收入來說,這些軍艦太貴了!

甲午戰爭的慘敗,給李鴻章的海防思想打了一記響亮的耳光!

大清朝難能可貴的地方在知錯必改,看海防思想不靠譜就把精力放到了陸軍建設上。在甲午戰爭前後,袁世凱的出色表現異常搶眼,而在戰後袁世凱陳訴了建設新式陸軍的必要。

(袁世凱)

清政府同意建設新式陸軍,命袁世凱在小站練兵。就這樣,陸防思想在多年之後戰勝了海防思想,清政府開始把主要資金投入到陸軍建設中。海軍的重建就開始無限期推遲,等到清朝滅亡,大清的海軍也沒有恢復到甲午戰爭前的水平。

所以,大清沒錢!


歷史風暴


朕的大清哪裡有錢?簡直窮死了。

這話要從洋務運動之後開始說起,那時候的清政府還是有些閒錢的,每年財政收入大概在2000萬左右,與胡雪巖家底齊平。

這個時期洋務派大力發展洋務,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開辦招商局,機器局,煤礦,鋼鐵等等,前期投入了很多錢。

不過都慈禧這個人愛嘚瑟,愛花錢。洋務運動花了她那麼多錢,她也很心疼,於是打算給自己也花一點,且不說日常消費中的衣食住行,單是修圓明園,就耗費了不少。

加之北洋水師還要更換裝備等等,慈禧根本沒有多餘的錢來週轉。尤其還趕上了慈禧六十大壽,一個生日就花了700萬兩。

慈禧愛種花草,光讓太監種花草,就是三四千種,請看清是“種”,不是“棵”。吃的則更講究了,不說別處,就頤和園的戲樓,就有一個“炊事班”,一共108間廚房,128名大廚,專門伺候慈禧。

其餘的吃喝用就不必說了,直接跳到馬關條約。

中日甲午戰敗後賠款兩億三千萬,這錢要分三年給。但是以清政府的財力,到第三年時還不上。所以打算借款還,否則就有利息了,最後從匯豐銀行借了幾千萬堵上了缺口。

雖然錢還完了,但是大清國來時需要一些錢滴,用來幹嘛呢?

安排慈禧後事!

慈禧陵墓奢華至極,修了十三年,而且陪葬品富可敵國,送葬隊伍排成了十公里長龍。據說孫殿芳調集了二十輛卡車,不知拉了多久才拉完。當然還沒算上孫殿芳之前的守陵人偷出來的寶物。

按照李蓮英的義子的兒子說,裡邊的財富加起來富可敵國。


1900年的時候,賠款4.5億,但是要分期三十九年賠,算上利息將近十個億。從這我們就能看出,晚清確實沒多少錢了。有點家底兒,馬關條約也敗光了。

2.3億賠三年,4.5億賠三十九年,這相差太過懸殊。


所以晚清有錢嗎?我看沒多少錢。


梁宇航


看了幾位樓主文章,很棒,那些都是明面上的清政府的正當合法的收入。但是清末財政危機鉅額賠款,清政府玩過陰招,變相盤剝全國百姓。清末搞了一個幣制改革,本來之前,只流通,銅錢白銀黃金(很少流通),幣制改革後,新增了銅元(十文),一個銅元只相當於三個銅錢的重量,清政府收銅錢改推銅元,換取百姓的白銀,等於變相增加了兩倍多收入,用心險惡,手段毒辣隱秘,簡直就是吸血鬼政府,無恥下流至極。此等皇朝不亡,天理不容。


義信齋漢畫像藝術


清朝末年,朝廷不是一直都那麼有錢的,也是有過兩次財政危機的。

清朝中後期的時候,清朝的財政局面是慢慢惡化的。比如道光二十年的時候,朝廷花費達到了四千餘萬兩,已經突破乾隆時代的舊制。第一次財政危機的徹底爆發是太平天國時期,每年要花掉六、七千萬兩。到中法戰爭的時候,甚至花費一度達到了八千多萬兩。

原因自然也很好理解。鴉片戰爭以後,鴉片的輸入使得大清有了鉅額的貿易逆差。比如僅1846年,當時大清就虧了1300萬兩。另一面則是戰爭帶來的巨大賠款。比如第一次鴉片戰爭賠款摺合白銀1960萬兩,軍費高達4000萬兩。兩次鴉片戰爭至少讓清朝花了1億兩白銀。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以後,清政府的財政處於崩潰的邊緣。比如當時1850年到1851年,朝廷為了鎮壓太平軍,花費了1800多萬兩。等到1857年,戶部就撥款高達6500萬兩。除了鉅額的軍閥開支,最嚴重的還是太平天國使得清政府徵稅的地方減少。比如1856年,清政府的財政收入僅有平時的五分之一。清朝戶部的存銀也越來越少,從1858年到1864年,戶部存銀平均只有6萬多兩銀子。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想,那清政府是怎麼熬過來的?清政府也不傻呀,從1853年開始,清政府就開始推行各種新的財政措施,為自己增加收入:

第一,推廣捐例。所謂的捐例就是朝廷賣官爵。比如當時給朝廷交一定的銀子就能夠買到官位。1852年,朝廷光靠捐例就賺到300萬兩。

第二,發行紙幣以及大錢。印鈔票畢竟是最簡單的方法,根據粗略的統計,清朝那幾年發行的官票就有978萬兩,銅錢達到了450萬兩。

第三,開始借債。清政府一方面在國內等地進行“勸借”,比如山西、廣東等地。如果朝廷實在是還不上了,就把這些借的錢當成捐例,給他們一些官爵或者功名進行彌補。外債主要是向外國的銀行借錢,比如左宗棠西征借款1595萬兩。

第四,增加賦稅。賦稅主要有四種,田賦、鹽課、關稅、雜稅。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是厘金了。比如在湖北一省,設立的厘金局就高達480餘出。厘金在朝廷賦稅彙總的比例也是越來越高的,這一點從下面的圖中也可以看出來。一年厘金至少能夠帶來一到兩千萬兩銀子的收入。

除了厘金以外,另一個就是關稅了。由於清朝早期經驗不足,並沒有意識到關稅的重要性,當時的朝廷也沒有辦法從中得到足夠收入。後來,他們終於學聰明瞭,發現了關稅的收益。為此,清政府還特意找了很多外國人來擔任海關要職,建立稅務制度。關稅也從早期的500萬兩增長到了後期的4000萬兩,這對當時清政府的財政,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也是為什麼大清朝能夠熬過了的重要原因之一。不過甲午戰爭以後,情況就徹底變了。整個甲午戰爭,清政府花了23150萬兩銀子。後期,為了訓練新軍,軍隊的花費就每年高達8000萬兩。清朝便出現了第二次財政危機。直到後面的八國聯軍侵華,財政情況就更惡劣了。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實際上清朝到了最後幾年,迎來了經濟上的 快速增長。在1908年,清朝財政收入達到了2億兩白銀。到了宣統年間,清朝最高年收入已經達到3億兩白銀,這一中國古近代歷史之最。

清朝的收入主要是田賦4800萬兩白銀,鹽稅4600萬兩白銀,海關關稅收入4300萬兩白銀。厘金為4300萬白銀。另外就是商業收入了,依靠的是新興產業的發展,比如在冶金業,光緒26年,產鐵2.58萬噸,到了宣統2年達到了11.9萬噸。

宣統年間,鐵路通車裡程超過5000公里年收入2000萬兩,郵政業年收入600萬兩白銀,電報業也有300萬兩白銀收入。清朝開始每年投入大量資金進入這些行業,從1895-1911年,清朝投入5億兩白銀,發展新興產業。

每年都會投入2000-3000萬兩白銀,由此,工商業發展實現了加速。特別是在江南地區,機械、電力、麵粉、繅絲、紡織染、化工、肥皂、榨油、自來水、火柴等公司,都在清朝的公司法,也就是公司律的頒發下,發展起來。

在1904年1月21日清朝頒佈了《欽定大清商律•公司律》。這是中國的第一部公司法。《公司律》共131條,在立法原則上取諸英美法系,規定了合資公司、合資有限公司、股份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四種法定公司形式。

另外,金融業也開始發展,比如大清銀行,也就是後來的中國銀行。1875年開始的保險招商局,開創了我國近代保險業。另外,清朝也有了股市期貨市場,還因為股市震盪,導致清廷賠了幾千萬兩白銀。這些因素,都是清朝末年財政收入大爆發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