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安史之亂打了長達八年之久?

很多時候,握住最高權力的目標與安居樂業民族大義史書評價是重合的。但是,當兩者出現偏離的時候,我們再去要求皇帝關注安居樂業民族大義史書評價,再去以皇帝沒有實現上述目標來說皇帝腦殘,恐怕就是讀史者自己腦殘了。

為什麼安史之亂打了長達八年之久?

具體到唐玄宗,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他怕什麼?怕安祿山打進潼關奪走他的最高權力,這是自然的。但同時他也怕哥舒翰這些人,他們跟安祿山有本質區別嗎?並沒有。別相信什麼忠心,當年安祿山表忠心的時候那也是驚天地泣鬼神的。

為什麼安史之亂打了長達八年之久?

所以,戰爭多持續一天,哥舒翰就能多一天合法地擁有軍權,等到尾大不掉,你讓唐玄宗找誰說理?再看當時的形勢,安祿山鈍兵潼關之前,其後方遍佈支持政府的勢力,哥舒翰那是百戰名將,這時候不出戰什麼時候出戰?這時候哥舒翰說要堅守想幹什麼?

為什麼安史之亂打了長達八年之久?

然而世事真是變幻無常,後來的結果大家也知道了,但是哥舒翰兵敗並不能反推玄宗的決策是錯誤的,再給玄宗一次機會他還是會做出相同的選擇。為什麼打了8年這麼久呢?因為大唐發展到中期遇到了很難克服的困境,遼闊的國土的管理問題,和為了管理這麼大的領土而產生的軍隊管理、軍隊的經費等問題。古代交通條件太差,管理那麼大的帝國不駐軍顯然不行的,尤其是大唐那個時代面臨著非常複雜的多民族地緣政治環境。而駐軍就會產生軍隊管理、軍資等問題,因此由於距離太遠需要給軍隊(節度使)相應的授權,而又要對節度使有節制。這就導致朝廷長久的處於一種既要使用軍人又必須防著軍人一手的兩難中。這種狀況在太宗時期還不明顯,因為那時候太宗個人能力夠強,而大唐又是鼎新之時,天下歸心。所謂民不信則國不立,民信的話國家就能立起來。

為什麼安史之亂打了長達八年之久?

然而到了唐玄宗後期,節度使的權力其實已經越來越大了。玄宗後期由於自己的問題,授予了胡人出生的節度使安祿山更多的權力,當然玄宗的願望本來是美好的,以胡制胡,但是沒想到這胡人起了野心!你必須承認,一昭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心理。因為安祿山的叛亂,讓朝廷對軍人已經不再那麼信任,尤其是能力強軍功高的軍人。而唐到這已經出現過四個太上皇了(李淵,武則天,玄宗他爸爸,玄宗自己),被廢的皇帝也好幾個,誰也不希望自己是下一個太上皇啊,所以連親兒子也不能信任。因此平定安史之亂中,每每取得重大進展後,朝廷的監督人員就來了,監督就算了往往各路聯軍連統一指揮都做不到。因為指揮被調走了,你們各玩各的吧。為什麼指揮被調走呢?甚至是皇帝的親兒子做總指揮皇帝都不放心呢?因為總指揮手握幾十萬部隊,再加上建立大的功業,極可能尾大不掉,而如果是皇子領兵的話,則有可能仔來一出逼宮的戲碼。朝中大將和親子兒都不能信任,那派誰監督呢?皇帝只能派自己最信任的宦官去,因為宦官的權力直接來之皇帝,皇帝沒了他們啥也不是。

為什麼安史之亂打了長達八年之久?

宦官顯然不懂戰爭,而不懂戰爭不要緊,還非要彰顯自己的權柄,一通指揮下去再好的戰機也沒了。而由於缺乏統一的有效指揮,各路聯軍各行其是,誰心裡還沒有個笑九九。你是前線的將軍,所以說這仗還怎麼打?所以在平定安史之亂中,每每有重大突破,馬上就又因為非軍事的因素而開始崩盤,來來去去好幾回總算是打完了。而且這個矛盾貫穿了唐的中後期,這個問題愈演愈烈最後藩鎮和朝廷相互博弈,直到朱溫滅唐開啟了下一個軍閥混戰的亂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