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為何要降清?他投降後又做了哪些事情,最終的結局如何?

文史磚家


崇禎十五年(1642年)三月,明朝在遼東的軍事要塞松山城(今遼寧省錦州市松山鎮)堅守半年多時間後,終於被清軍攻陷,薊遼總督洪承疇被俘。松山淪陷後,錦州守將祖大壽也率眾出降,塔山、杏山隨即落入清軍之手。至此,歷時兩年的明清松錦之戰結束,明軍精心構築的錦寧防線,實際上已不復存在。


由於洪承疇的身份太重要,所以清帝皇太極聽聞消息後,立刻命人去招降他,但後者卻做出一副誓死不降的姿態,並對前來勸降的使者破口大罵。雖則如此,皇太極並沒有放棄,考慮到宰相范文程(內秘書院大學士)也是漢人,對洪承疇的內心世界應當很有了解,所以便派他前去執行勸降任務。



等到范文程見到洪承疇後,還沒有張口,便遭到洪承疇的破口大罵。尤其是得知范文程的身份後,洪承疇罵得更加起勁,把他視作“漢奸走狗”,恨不得戳斷他的脊樑骨。面對著洪承疇的百般羞辱,范文程一忍再忍,絕口不提勸降事宜,只是對他噓寒問暖,與其談古論今,在緩和氣氛的同時,悄悄觀察他的神情、舉動。


且說談話之間,屋樑上忽然落下一塊灰塵,恰好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只見他一邊跟范文程談話,一邊數次拂去灰塵。范文程看在眼裡,於是不動聲色地向他告辭,隨即向皇太極彙報說:“洪承疇不想死。”皇太極向范文程詢問原因,後者解釋道:“洪承疇在跟微臣談天時,頻頻拂拭落在衣服上的灰塵,絕非一心求死之人應有的表現。”皇太極聽後,連連稱是。



既然洪承疇本心不想死,皇太極便加大“溫情攻勢”,命人好好地照顧他。兩天後,皇太極親臨太廟祭祖,並派人將洪承疇召來,準備親自勸降。洪承疇到來後,面對著皇太極立而不跪,並且一再宣稱自己絕不會投降。皇太極沒有暴躁氣惱,只是對洪承疇噓寒問暖,並脫下身上的貂裘為他禦寒。


令人沒想到的是,皇太極此舉竟然徹底擊穿洪承疇的“內心防線”,後者在感動之餘,由衷地感慨皇太極才是真命之主,隨即跪地稱臣,就此歸降了清國。五月初五日,洪承疇攜部將祖大壽等人舉行正式的投降儀式,在皇太極面前俯首稱臣。



上欲收承疇為用,命范文程諭降。承疇方科跣謾罵,文程徐與語,泛及今古事,梁間塵偶落,著承疇衣,承疇拂去之。文程遽歸,告上曰:“承疇必不死,惜其衣,況其身乎?”上自臨視,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無寒乎?”承疇瞠視久,嘆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頭請降。見《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七》。


洪承疇在明朝出將入相,不僅身份極為重要,而且熟悉關內的政情、民情,他的投降對於清國來講,象徵意義和實際作用都不言而喻。所以等到清軍入關後,洪承疇因參贊之功,被順治帝拔擢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內院佐理軍務,並授秘書院大學士。



不久,清朝因強推“剃髮令”而引起江南百姓激烈反抗時,洪承疇又以“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的身份,負責在江南各省安撫百姓、攻擊南明諸王及各地義軍,為清朝穩固當地的局勢立下“汗馬功勞”。等到江南平定後,洪承疇又以“太保兼太子太師,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總督軍務兼理糧餉”的身份,去追擊桂王朱由榔軍隊,幫助清朝攻克、穩固西南各省。


總之,洪承疇降清後,為其進軍關內、平定南方各省立下奇功,堪稱“開清第一功臣”。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洪承疇建有如此“不世之功”,晚年卻遭到清廷的拋棄,只得了個三等輕車都尉的世職,境遇遠不及吳三桂等人。不僅如此,洪承疇因為背明降清的舉動,遭到親友們的鄙棄,無一人願意跟他交往。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洪承疇病死在京師私邸,享年73歲。



乾隆帝即位後,以“華夏共主”自居,在大力褒揚南明大學士史可法、黃道周等人(全都殉國而死)的同時,也對洪承疇等降臣大加鞭撻,並將其事蹟編入《貳臣傳》,只因念及他的功勞,才將其列入“甲等”。對於乾隆帝來說,這已是對洪承疇最大的“恩典”,但後者若泉下有知,大約會非常懊悔當年的降清行為吧?



文史磚家


洪承疇是文官,進士出身,袁崇煥被殺後他接任薊遼督師,松錦大戰兵敗被俘,投降皇太極。

一個王朝要覆滅,是有預兆的。洪承疇做官多年,身居要職,對於王朝所處的狀態是清楚的。洪承疇先是和農民起義軍作戰,後和清軍作戰,為挽救大明王朝努力過。當他的努力換不來應得的效果,思想上便會產生懷疑,大明朝還有救嗎?!



孫承宗被排擠,袁崇煥被殺,盧象升戰死,為了大明王朝,出生入死,鞠躬盡瘁的人沒有一個好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朝廷大臣會反思,跟著崇禎皇帝沒有好結果,為什麼還要跟著他呢?

松錦大戰,洪承疇十三萬兵馬,和清軍兵力相當。清軍圍困錦州城,意圖圍點打援。洪承疇對清軍的作戰策略非常清楚,不給皇太極機會,雙方處於對峙狀態。軍隊消耗是很大的,這種戰略僵持,誰堅持到最後誰就是贏家。結果是崇禎皇帝堅持不住了,他下令洪承疇主動出擊。



在崇禎皇帝的催促下,洪承疇沒有辦法,派兵去解錦州之圍,準備與皇太極決戰。皇太極抓住機會,斷了洪承疇的糧道。明軍軍心大亂,紛紛要求撤軍。吳三桂提前撤退,不明真像的官兵以為兵敗,爭先恐後地逃亡,相互踐踏而死者不計其數。洪承疇堅守松山城,彈盡糧絕,沒有援兵,不得已投降。

松錦戰敗,責任在崇禎皇帝。洪承疇會覺得,他盡力了,憑什麼要他負責?更重要的是,他負責了,他殉國了,他心不甘啊!



為了皇帝盡忠,死了留下好名聲,很多大臣並不怕死,也不惜死。可要是像袁崇煥那樣冤死屈死,忠臣死不瞑目,誰願意做下一個袁崇煥。

洪承疇的投降是掙扎、思索後的無奈選擇。

洪承疇投降皇太極,成了大清朝的嚮導,為大清問鼎中原,建立大一統王朝起到了指導作用,他對大清的貢獻比范文程要大得多。

洪承疇在大清一直受重用,康熙四年病死,諡文襄。

乾隆朝修史,把洪承疇列為貳臣。洪承疇為大清做出巨大貢獻,被列為貳臣,可見統治者不喜歡這樣的不忠之人。不過也暴露了乾隆的不地道。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豫有得


洪承疇,是萬曆四十四年進士,官至陝西布政使參政,陝西總督,曾率兵鎮壓明末農民起義,是當時明朝的肱股之臣。當時清軍分兵南下,朝廷命洪承疇前去抵抗,崇禎十二年,皇太極展開對錦州的圍攻戰,崇禎十四年,遣洪承疇領精銳十三萬集結寧遠,與清兵會戰。三月,皇太極採取圍困的方式意不戰而屈人之兵,切斷明軍糧道,斷絕洪承疇退路。洪承疇主張決一死戰,而各部總兵官主張南撤,最後十數萬人土崩瓦解。

到了崇禎十五年,被圍困許久的明軍糧草已經消耗殆盡,副將夏承德私下與皇太極進行書信往來,答應從內部接應。就這樣在清軍和夏承德的裡應外合之下,洪承疇等一干人等被俘虜。

起初的洪承疇是堅決要做“烈士”的,不吃不喝,對著招降的人破口大罵,一時間讓皇太極頭疼。范文程自告奮勇,想要去看一下。談話之間,樑上落下來一塊灰塵,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一面說話,一面“屢拂拭之”。范文程看在了眼裡,告辭出來,回奏太宗:“承疇不死矣。承疇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皇太極接受了范文程的意見,對洪承疇備加關照,恩遇禮厚。過了幾天,皇太極親臨太廟,洪承疇立而不跪。皇太極問寒問暖,見洪承疇衣服單薄,當即脫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疇的身上。

在皇太極的不懈努力之下,明朝的重臣洪承疇最終歸降了。投降之後,也是拿出了十足的本事,對於清軍入關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1644年,洪承疇從多爾袞那裡領兵十萬南下攻明。由於之前洪承疇被清軍圍困多日都沒有他的消息,明庭以為他已經殉國了,甚至通告了全國洪承疇的英烈事蹟,現如今居然倒戈攻來,確實讓人始料不及。之後又帶兵入主京師,趕走了大順軍。

新登基的順治皇帝對這位漢人降將十分器重,任命他為太子太保、入宮內院輔助軍務,成為了清軍入關後的第一位漢人輔宰。

到了1653年,南方又發生了農民軍起義,並且歸附於明朝宗親朱由榔,這對於剛剛入關的清庭來說是極為不利的,當時的民心還是傾向於明朝的,必須將這個火花撲滅。1655年,已經61歲高齡的洪承疇被任命為五省總督,督戰雲桂戰事。同年十二月便大敗起義軍,之後便攻進昆明,平定了雲南。戰事結束後,洪承疇上書順治皇帝,雲桂地區少數民族眾多、推薦平西王吳三桂鎮守。

就是這樣一位漢族降臣,戰功赫赫,活到了73歲,康熙四年死在了家中,為了表彰他的功勳,諡號文襄公。


土豆夜談


松錦大戰是由後金圍點打援圍錦州打援軍,(像不像解放戰爭林彪打錦州一樣,錦州一失整個山海關以北全玩完)明朝沒錢沒糧,遼響大部分被關寧軍拿去,而關寧軍又打不了仗,明朝上下給洪承疇壓力要求決戰,倉促的決戰使得松山大敗明朝損失了所有能可以與後金(可以稱為清了)一戰的軍隊,剩下的基本是不堪一用的衛所軍還有一點點守城部隊。而洪承疇本來是打算以死明志,清軍想俘虜洪承疇於是放出話,洪承疇部下里外勾結清軍導致洪承疇被俘,清軍對洪承疇以禮相待,並故意讓俘虜逃出去放出話洪承疇已死,而崇禎為了做給別人看,給洪承疇太子太師很多死人才可以得到的虛職,這樣弄下去洪承疇不死也得死,被清軍關押十多天後不得已投降了滿清,成為滿清入關後攻打南方的急先鋒。


Limb942


被俘虜了不得不投降,而且皇太極確實比崇禎更值得去追隨,所以投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