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明白自己的福是從何而來?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劉餘莉品讀《群書治要》

要明白自己的福是從何而來?

《群書治要360》講座第59集10

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

要明白自己的福是從何而來?

【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四十三《說苑》。

在這裡邊講了這樣一個典故,說孫叔敖做了楚國的令尹,也就是楚國的宰相,全城的官吏百姓全都來祝賀,但是最後來了一個老人,他來弔唁,不是來祝賀的,是來向他弔唁的。孫叔敖他不僅沒有生氣,而且很謙虛地向他說:“楚王不知道我德才不佳,以致使我忝居高位,而受官民們的責罵,現在大家都來祝賀,只有您最後來弔唁,難道是有什麼道理要講給我聽嗎?”

老人說:“有。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給他講了三句話。身分顯貴但是對人傲慢的,百姓會離開他。像魏徵大人曾經寫過說:“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如果一個人傲慢了,不僅人民百姓會離開他,即使是自己的親人也都離他而去;職位很高而獨攬大權的,國君會厭惡他;俸祿已經優厚卻不知滿足的,災禍會跟著他。

要明白自己的福是從何而來?

孫叔敖聽了之後非常受教,他再給這個老人行禮,又說:“恭敬地接受您的教誨,我還希望聽到更多的教誨。”老人就說了這句話,說:“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謹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怎麼樣才能保持自己的高官厚祿?爵位很高,但是態度卻愈來愈謙恭;官愈做愈大,但是內心卻愈來愈謹慎;俸祿豐厚,就要更加小心,不敢妄取。如果你謹慎地堅守這三條,就能治理好楚國了。

爵位愈高,代表我們的責任愈大、擔子愈重,如果不謙恭謹慎,就會失去人心,沒有助緣,自己做什麼都很難成功;官位,官愈大要愈謹慎;得的俸祿(現在我們說的工資)愈來愈豐厚,那就更加珍惜自己的這些俸祿,不敢去以權謀私、貪汙受賄,一旦以權謀私、貪汙受賄鋃鐺入獄了,所有的這些也就一同失去了。古代的這些皇帝、大臣都能夠學習這些教誨,所以他們為人處世的時候特別地小心謹慎、謙恭有禮。

要明白自己的福是從何而來?

譬如說趙匡胤在登基這一天,他帶著文武百官跪拜他的母親,感激他的母親撫育、教育的恩德,所有的臣子也都祝賀皇帝、祝賀他的母親。結果這個時候,他的母親杜太后,在整個過程中都很嚴肅,這些臣子們看了就覺得氣氛好像怪怪的。母以子貴,這個兒子當了皇帝,做母親的應該很高興才是,為什麼這麼嚴肅而沉重?

於是就有大臣給太后講:“您的孩子這麼有成就,當了皇帝了,您應該高興,怎麼反而好像非常沉重?”杜太后怎麼說的?杜太后說:“假如他當了皇帝,能好好地幹,那百姓都會支持他;假如他當了皇帝,就像前面這五個朝代的皇帝那樣,我希望他連這個皇帝都不要做了。為什麼?這五個朝代,他們做了皇帝之後,就開始驕傲奢侈,最後被推翻了,而且不僅僅自己被推翻,他的子孫都被殺了。所以假如不好好當皇帝,還驕奢淫逸,以後連想做個小百姓的機會都沒有了,有什麼好高興的?”

你看看,這個杜太后她很會抓住教育的時機,你看在皇帝登基,大家滿心歡喜慶祝的時候,她抓住這個機會點,說出這一句意味深長的話。相信趙匡胤他一生都會銘記在心,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生都會按著母親的教誨來做事。所以這樣的話,才不至於導致迅速的滅亡。

要明白自己的福是從何而來?

我們看一百三十八:【生而貴者驕。生而富者奢。故富貴不以明道自鑑。而能無為非者寡矣。】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三十五《文子》。

意思是說,生來就顯貴的人容易驕縱,生來就富足的人容易奢侈。所以富貴之人,如果不以明白做人道理來自我反省觀照,而能夠不做錯事的就很少了。

『富貴不以明道自鑑』,明什麼道?一定要深信因果,明白自己的福是從何而來。中國古人說“福田靠心耕”,“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今天我們生活顯貴富足,那要感恩祖宗的德蔭,還要努力積功累德,把祖先的德行給延續下去。如果德不配位,那就會給自己招致災難,你看我們的位子很高、享受很多,但是沒有真才實德能夠配得上自己的享受,那古人說就多有奇禍。

所以要把自己的這個富貴延續下去,要更加努力地積功累德。譬如說我們有錢了,要多行佈施,財佈施得財富;而且不僅僅要幫助人的生活,更要提升他的教育,從精神上扶貧,把這個錢拿來弘揚傳統文化,培養漢學後繼的人才,這也給自己和兒孫積累了無量的功德。

要明白自己的福是從何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