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生活Ⅱ》:繼續小火慢燉喪味雞湯

在闊別了觀眾近兩年半的時間之後,Phoebe Waller-Bridge終於帶著她自編自演的黑色喜劇《倫敦生活》(Fleabag)第二季強勢迴歸。

《伦敦生活Ⅱ》:继续小火慢炖丧味鸡汤

《倫敦生活》第二季海報

第一季的故事帶我們認識了沒有姓名只有“fleabag”(大意是邋遢鬼)這個綽號的可憐倫敦“喪女”。她家族失調,事業無成。在老友意外去世後,她雖然渴望認識新的知己卻又無時不刻不在把所有人往外推。而在上季結尾西斯底裡式的家族大爆發和大爆料後,我們同樣也察覺了她其實也是一個一手造成自己悲慘境地的可恨“作女”。

第二季的首集被設定在距離上季結束“371天,19小時,又26分鐘”後。完全和窩囊的父親,作態的繼母,冷談的姐姐以及猥瑣的姐夫失去聯繫後,女主因為父親即將舉行的新婚禮被再次捲入了一場慘不忍睹的家庭聚餐之中。在不到半小時的時間裡,Waller-Bridge向我們證明了自己不凡的編劇能力。第一集以女主角明顯是被揍了後的窘態倒敘的開場。在主要場景只有一張餐桌的情況下,編劇靠著快速又信息量巨大的對話有條不紊地展現了每個家族成員的歷史和個性,並且還順暢地引入了新的人物和故事伏筆。

《伦敦生活Ⅱ》:继续小火慢炖丧味鸡汤

《倫敦生活》第二季劇照

除此之外,作為全劇最大特色的英式段子自然也沒有缺席。比如當繼母被問起新買的包怎麼是皮草時,她回答:那個動物因為心肌梗塞死的所以也不算犯錯吧。再比如當大家以為父親送給女主角作為生日禮物的信封裡是鉅額支票的時候,卻在最後被告知裡面是一張心理諮詢的優惠券。這些或是讓人捧腹或是令人忍俊的小聰明讓觀眾即使因為長時間的間隔而多少忘記了這出倫敦小品的情況下,也能立刻重新回到屬於該劇獨有的氛圍和世界觀之內。

在保持了以上諸多成功要素的基礎之上,《倫敦生活》的第二季在很多程度也可以看成是上一季的進階版。第一季的故事最早脫胎於Waller-Bridge在2013年的愛丁堡藝穗節(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上進行表演的同名短劇。用她自己的話說上季更像是一個故事的封面,而第二季才會是背後所有故事的展開。事實上,在間隔的兩年多時間內,Waller-Bridge專心投入到了同樣叫好又叫座的劇集《殺死伊芙》之上。在有了這段情節更為複雜拍攝也更具有挑戰作品的歷練之後,她對於本劇的操作也有了更多的成長。

《伦敦生活Ⅱ》:继续小火慢炖丧味鸡汤

Andrew Scott飾演牧師

比如,這一季最重要的一個主題就是宗教。把西方社會最大的禁忌之一拿出來鋪梗,可見創作者對自己的信心。作為新角色的帥氣牧師,一出場就滿口粗話。在被眾人的逼問之下,他終於說出自己之所以不見哥哥的原因是因為他是個戀童癖。接著還補了一句“我也知道這多諷刺”,暗嘲頻發的牧師戀童醜聞。而隨著故事的不斷進展,作死成性的女主自然又不甘寂寞地想要和他發生些什麼。但神職人員最重要的“守貞”卻成為了橫在他倆中間無法逾越的橫溝。當然,這也是本劇女主想要從不知道關懷的家人身上找到愛,沒有溫度的現代社會中得到情的飛蛾撲火式失敗的另一個註腳。

《伦敦生活Ⅱ》:继续小火慢炖丧味鸡汤

Olivia Colman飾演女主的繼母

最後不得不說的當然是第二季卡司上的升級進化。最重要的新角色牧師的飾演者是因為《神探夏洛克》中莫里亞蒂一角而被許多人熟知的Andrew Scott。他自然而流暢的演技在這部黑色喜劇中完全不顯得突兀。而在《殺死伊芙》中有精彩表現的Fiona Shaw據說在“苦苦哀求”下也終於以心理諮詢的身份登場。在診所裡,她對女主性格痛處的刀刀見血也堪稱本季的名場面之一。最後,就連作為常駐演員扮演女主討人厭的繼母的Olivia Colman也剛因為在電影《寵兒》裡的精彩表演成為了今年的新科奧斯卡影后,完成了自我的昇華。

《倫敦生活》的第二季把第一季的喪味雞湯繼續小火慢燉了一整天。而觀眾又有什麼理由不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把它一飲而盡呢。

《伦敦生活Ⅱ》:继续小火慢炖丧味鸡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