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分封出大半的天下,為何諸侯們仍懷不滿之心?

crewyor


看看分封的十八路諸侯不滿的原因。

(1)遼東王:韓廣 燕王:臧荼

不滿人:韓廣。

韓廣是陳勝的手下將領,後來在燕地自立為燕王(一說被當地貴族擁立),項羽和秦軍大戰的時候,韓廣派部將臧荼援助項羽,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之後,故意分化韓廣和臧荼,將臧荼立為燕王,而將韓廣立為遼東王。

韓廣本來的燕地被分給部下,自然不滿,他不去遼東,在分封的當年就被臧荼擊殺,遼東和燕地都歸臧荼所有。

(2)常山王:張耳 代王:趙歇

不滿人:陳餘。

張耳陳餘兩個人本是好友,後來反目成仇,陳餘知道張耳被立為常山王之後,非常憤怒,帶兵攻打張耳,張耳逃奔劉邦,陳餘立趙歇為趙王,自己為代王。

(3)膠東王:田市 齊王:田都 濟北王:田安

不滿人:田榮

對這三地不滿的是田榮,這幾個和田榮有舊怨,田榮率兵擊之,結果是膠東王田市被田榮殺,濟北王田安被田榮殺,齊王田都被趕跑,田榮自立為齊王,後被項羽殺。

(4)塞王:司馬欣 翟王:董翳 雍王:章邯

這三個人都是秦朝降將,項羽將秦朝的舊有本土分給他們,這都是好地方,項羽分給的是自己人,也有讓他們鉗制劉邦的作用(劉邦的封地在他們的下面,正好出路全部被被堵死)。

(5)漢王:劉邦

不滿人:劉邦。

劉邦不用說了,他先入咸陽,卻被項羽打發到了不毛之地,自然憤恨難平。

(6)西魏王:魏豹 殷王:司馬卬

不滿人:魏豹(猜測)

魏豹本是魏王,項羽卻將其地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為西魏王魏豹所有,一部分為殷王所有。

魏豹之地被分成兩部分,不知道他作何感想?

此人後來降漢,又叛汗歸楚,反覆不定,後被劉邦殺。

(6)韓王:韓成 河南王:申陽

不滿人:韓王(猜測) 張良

韓成本為韓王,但是項羽將其地分成兩部分,韓成為韓王,申陽為河南王。

項羽恨張良,又猜忌韓成,後來將韓成殺害,張良於是徹底倒向劉邦。

(7)九江王:英布 衡山王:吳芮 臨江王:共敖 西楚霸王:項羽

英布,吳芮,共敖三個人奉項羽密令殺義帝熊心,當時他們算是項羽的人。


師明禮閒聊中國歷史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漢武帝時期推行的推恩令源於賈誼的的一條眾建諸侯少其力,實際上項羽才是這是這條計策的老祖宗啊。


項羽分封,把舊秦一分為四,分別是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

把舊晉一分為六,分別為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

把齊國一分為三,分別是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把燕國一分為二,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

舊楚自己獨領九郡,是天下第一等諸侯,然後讓自己的三個手下吳芮,共敖,英布分剩下的地盤。


看起來雨露均霑,人人都有份,實際上這一招直接弱化了諸侯的力量,使項羽有絕對實力壓制其它諸侯。(劉邦是特例,稍後再說。)

其它人不是傻子啊,項羽的分封使他們根本沒有實力去對抗項羽,除了項羽的手下(英布,共敖,吳芮)其它諸侯都不滿意這次分封。要不然劉邦起兵討伐項羽也不會有那麼多諸侯響應。

以上是守仁君要說的第一點。

接下來是第二點,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裡,除了劉邦是草根出身,其它的諸侯包括項羽,要不是豪族大家,要不是累世公卿,要不是六國貴胄。(英布是項羽愛將,這是個特例,至於共敖是百越的領主,吳芮的是吳國後裔。)

說白了大家都是貴族,但是這裡面尤其是六國貴族,沒有一個對項羽的分封感到滿意,典型的就是三齊: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項羽的本意是把強大的齊國一分為三,從而使自己佔優,但是田市,田都,田安三人那都是齊國後裔,三齊裡每一個王其實都想滅掉其它兩齊,統一齊國。更關鍵的是齊國有個人叫田榮,他和田儋,田橫兄弟三人是最早在齊地起兵反秦並且恢復齊國的,因為得罪了項羽田榮並沒有被封王,這使田榮在齊國大鬧一通,殺了項羽封的三個王,自立為齊王。

還有陳餘,他也不滿意項羽的分封,陳餘和張耳原來是好兄弟,後來因為某些原因反目,兩個人是較著勁的,結果項羽分封並沒有給陳餘封王,而是讓他做了代相,而張耳卻做了常山王,這一點讓陳餘很不滿。

韓王太慘,就不說了。

劉邦就簡單了,原本說好的先入關中者王,結果項羽把劉邦扔到了巴蜀,而且派三個人在他頭上看著他,劉邦怎麼能不氣憤。


從項羽分封上來看,項羽其實也不是一個有勇無謀之人,眾建諸侯少其力,使自己穩坐霸王位置。他充分利用每個人的矛盾,使諸侯不得不依靠他這個霸主,但是項羽的夢想是當一個齊桓公一樣的人,諸侯們雖然是項羽所封,但是他們在各自封地都是有完全自主的權力,項羽其實是無力管束的。項羽這麼做使諸侯之間矛盾巨增,原本安定的社會戰火連天,項羽為了行使他霸主的使命不得不攪進去,使其它有異心的人得到機會,起兵反對項羽,項羽反而惹火燒身。


守仁讀仁


人本就是貪心的動物,永遠都得不到滿足,也永遠都填不滿自己心中的慾望。

很多人都是說項羽分封天下之後,諸侯仍懷不滿之心,是因為項羽分配的不公平,所以諸侯才會造反。但是我想問怎麼分才公平呢?這世間哪來的絕對的公平,我相信當年不管項羽怎麼分,諸侯都會造反,這些諸侯從來都是不甘於“寄人籬下”得主,他們之所以會造秦朝的反,是因為他們想自己坐上秦王的那個位置。



而他們之所以會在最開始聽從項羽的分封,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實力對抗項羽,所以只能乖乖聽從,在項羽絕對的實力面前,這些諸侯連屁都不敢放,就乖乖的去到自己的封地就認。後來劉邦的實力夠了,他不就馬上就起兵反抗了嗎?而當劉邦起兵後,那些諸侯看有機可乘也就立馬跟隨劉邦造反了。所以從這點我們就可以看出其實不管項羽怎麼分天下,只要項羽在那個天下之主的位置上,天下的諸侯就永遠會對項羽充斥著各種不滿之心。



而且其實諸侯並不是對項羽心懷不慢,而是對項羽的那個位置充滿覬覦之心而已,他們很多都只是嫉妒項羽而已,為什麼項羽這樣的莽夫都可以坐上天下之主,為什麼我不可以呢?所以可以說不管項羽對諸侯做出什麼公平的選擇,諸侯都會不滿,都會造反的。



只是遺憾項羽這麼一個英雄式的人物最終還是拜了,敗在自己的驕傲上,敗在自己的目中無人上。其實最開始項羽完全可以和秦始皇一樣不再用分封制,而是郡縣制,然後將這些諸侯全部殺掉,只可惜項羽雖看似殘暴,但卻是一個仁義之人,他奪得天下之後想的不是殺功臣,而是將天下大半的土地分給他們,自己卻值得九郡,而且這九郡還不是天下最富有的關中之地。但就是這樣劉邦那些人還是不知道滿足,他們想要的不僅僅只是土地,還有那個名號,所以他們還是不滿足,他們還是要反。



最終項羽兵敗被殺,劉邦登基為帝,而那些諸侯們在劉邦時期下場可沒有那麼好,基本都被殺的乾乾淨淨。我想他們被殺的時候應該會很後悔,為什麼當初項羽對他們如此仁義,給他們土地讓他們做王,他們卻不滿足,而是要跟著劉邦造反,可是到頭來的結局卻是被劉邦所殺,這是何苦呢?所以只能說他們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最終害得還是自己。


澳古說歷史


很簡單,最根本的原因,便是分封諸侯的制度或者說做法本身就是錯誤的。

秦末之時,各路諸侯總共有兩個大的政治制度的選擇,要麼如同秦朝一樣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的帝國,要麼仿照周朝,再度分封諸侯,恢復戰國時期的基本格局。當然,後來劉邦的謀士想出了一種比較簡單的綜合辦法,那就是分封一部分諸侯,然後最高統治者,即皇帝,又控制天下大半的土地,並在其轄區內實行郡縣制,這叫做郡國並行制。



項羽選擇了第二種。進去咸陽以後,他以霸主的身份,分封六國後人以及在反秦戰爭中立下大功的軍閥和部將為諸侯王,天下再度回到戰國時期那種列國犬牙交錯的局面。

項羽的分封幾乎引起了所有人的不滿。分封了的諸侯覺得自己的地盤不夠大或者不夠好,而沒被分封的將領覺得自己受到了極大的侮辱。所以,我們看到,項羽分封之後,燕國、齊國等國便發生非正常的王位更替,而身為霸主的項羽,卻幾乎無法去制止或者說採取有效的手段進行干預。



項羽分封,在實際意義上創造出另一個戰國亂世。各路諸侯有地盤的力圖保住或者擴大自己的地盤,而沒有地盤的,則想方設法要奪得一塊土地或者一頂王冠。項羽在分封初期的實力十分強大,幾乎無人敢直面其鋒芒。就連劉邦,也不的不委曲求全,前往他的封地漢中。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各國,尤其是劉邦的漢國勢力逐漸強盛起來,而項羽,則在列國之間充當警察的角色,詳細點說就是誰不服就幹誰,簡單點說就一個字:幹。所以,項羽的實力實際上是在慢慢衰退的。之後便逐漸失去了對諸侯的壓制了。

所以,項羽的分封,雖然大部分分封出去諸侯都是親近自己的,但是一旦獲得一定程度上的獨立,便會只從自己的利息出發了。項羽想借此讓這些諸侯們作為自己的羽翼,永遠視自己為主子,不也是很可笑的嗎?



項羽分封圖

相反,項羽在滅秦之後如果直接稱帝或者採取中央集權的統治,對各路諸侯或者以高位,或者以富貴相贈,實在不行,也可以像劉邦之後所做的一樣,先封個大國給你讓你高興一陣子,然後再把你的命也要回來,如此也是可行的。

然而,項羽卻選擇將大好的天下分封出去,自己雖然名義上是諸侯的霸主,但實際上和其他諸侯王並沒有什麼不同之處。他的尊榮實際上是他的實力帶來的,然而,一旦實力衰退,這種尊貴的地位也就消失了。

(全文完)


小文章大視野


為何不滿?就是項羽想要讓他們不滿,這就是項羽故意這麼搞得啊!

英吉利讓印度跟巴基斯坦獨立,為何他們都不滿?

其實項羽的想法跟英吉利的想法一樣,就是讓他們不滿,內部相互爭鬥,自己才好渾水摸魚。如果都滿足他們的願望,項羽怎可挑起事端去消滅他們呢?

我再重申一次,項羽是有帝王之志的,並不以恢復春秋的分封制為意願。原因有二:一、項羽實力當時並不處於絕對優勢;二、項羽年紀輕,有大把時間跟諸侯玩。

看看項羽製造的火藥桶吧,第一個火藥桶:山東半島

項羽把齊國一分為三:封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濟北王。故意分得不公平,好讓他們相互攻打起來,然後項羽可以帶兵入齊,徹底消滅齊國。

第二個火藥桶:河北大地

項羽把趙國也一分為二:把趙國王室封到代地,把張耳封為常山王,陳餘沒有封王。看樣子這裡也是一鍋粥,項羽滅玩齊,就可以順便滅趙了。

第三個火藥桶:中原中樞

項羽分封中原能力強的人一個沒分,能力弱的分的都很好。這裡能亂就亂,不能亂也沒關係,等項羽把趙滅了,就可以南下中原,這些人是降是殺,都不重要了。

第四個火藥桶:黃土高原

項羽分封三個降將意圖很明顯,就是等著項羽重回關中,這三個降將重新投降,這三人被家鄉父老所恨,根本無力統治,三人作用就是阻擋劉邦回到中原而已。

所以說項羽安排得很巧妙,他必須回到彭城,不能留在關中,因為他知道齊國必反。然後他可以從彭城快速進軍滅齊,可惜此等軍事機密,怎麼可能說給一個書生聽?

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項羽在實行計劃的時候卡在了第一步,有兩項意外是項羽料想不到的。

第一點,十幾年前秦滅齊時候,齊國毫無抵抗就投降了,給了項羽印象齊軍作戰能力很低下的印象。認為楚軍一到,齊軍就立馬投降。沒想到楚軍在齊國打得焦頭爛額,直到劉邦拿下彭城,項羽的楚軍都沒有辦法從齊國抽身。

第二點,章邯也算一代名將,阻擋劉邦還是綽綽有餘的。沒想到劉邦手底下的韓信那麼能打。居然能快速進入中原。

而更巧的是:韓信的進軍路線剛好跟項羽是相反的。

可見在戰略規劃上,項羽完全跟韓信是相似的,或許是韓信在項羽底下已經探聽到的楚軍高層的戰略會議。

項羽跟范增商量天下大勢的時候,可能韓信就在一旁聽到了

所以,項羽分封天下,諸侯不滿就對了。如果諸侯個個都滿意,在家裡守著一畝三分地,項羽哪裡有出兵攻伐的理由?歷史沒有必然,都是有無數的偶爾創造的,這就是歷史的魅力。

最後再說一個彩蛋,項羽的嫡系是一個都沒有分封,分封的多是無能之輩。因為項羽不能對自己的嫡系動手,也不能給自己留下太強的對手。


銫媒體


分封就是利益再分配,一整塊蛋糕有人吃的多,有人吃的少,怎麼分配才是真正的政治智慧,是政治水平的最高體現,分的好了皆大歡喜,分稍微偏點,就可能引起一方地震。

暴秦被推翻了,重新封王,一群人出生入死等的就是這個時刻,這裡面有跟追隨項羽出生入死的人,有實力強橫的六國貴族餘孽,還有一批投機取巧的人,如何分才能相對平衡而不至於天下大亂?

項羽,他手起刀落,乾脆利索的粉碎了一地眼鏡片。

項羽封了那些人沒封哪些人?

1、齊魯大地

實力最強橫的田榮,最早與田儋、田橫起兵反秦,實際掌控齊國。

結果項羽分封時因為田榮辜負了項粱又沒有追隨項羽入關,所以田榮沒有被封王,地盤被一分三份,田榮與田榮立的齊王被項羽趕到膠東半島齊國最偏僻的地方;

田榮手下大將田都背叛田榮追隨項羽入關,被封為齊王,吃了齊國最大的蛋糕;田安因為投降項羽,被封為濟北王。

一個原手下將領一個流亡之王,憑什麼能佔據齊國最核心的地段,而讓實力最強的田榮去膠東?

所以項羽分封一結束,田榮就掀起反項羽的大旗,殺了田安,趕走田都,自立為齊王。

2、燕趙大地

燕趙大地上這時候有兩位能量非同小可的人物一位是張耳,趙王歇丞相因為追隨項羽入關有功,所以被封為常山王;

另一位就是陳餘,張耳刎頸之交,元老級,在武臣與趙王歇時期,都是趙國大將軍,一位能量巨大的人物。但是因為沒有追隨項羽入關,即便有人提醒項羽陳餘與張耳一樣對趙國有大功,但是項羽依然只對其封侯,三縣之地。

這分封比不分封還丟人,果然陳餘大怒

張耳和餘功相等。今張耳為王,我卻稱候,項羽對我不公。

於是這位大佬給田榮去了一封信,借了兵,趕跑張耳。

燕王韓廣派遣臧荼追隨項羽入關,於是項羽便以臧荼功大封為燕王,原來的燕王韓廣被趕到遼東。

3、三晉之地

三晉大地上有一位傳奇人物彭越,出身草莽,在魏地起兵,地盤在項羽核心區域,然而項羽分封時候卻根本沒有把這位跟他一萬多人的部隊放在眼裡。

於是田榮起兵後拜彭越為將軍進攻楚軍。劉邦更是將這位直接封為魏相,總覽魏國兵權平定梁地。

這位傳奇人物就在項羽的腹心位置,玩起了游擊戰,不時切斷楚軍糧草補給線,史稱彭越撓楚,可見對項羽的騷擾之大。

河南王申陽,以洛陽為首都。洛陽從西周時為東都,東周時是周天子所在地,天下中心,也是最大的糧倉,如此重要的位置,項羽放了一個既不是自己親信也不是卓有才能的人物而是一位名不見傳的申陽(另一個身份是張耳的寵臣)。

只因為鉅鹿之戰後申陽在黃河邊上迎接項羽。

司馬卬本是張耳手下,因為入關有功,被封為殷王,與魏王豹分了魏地,結果魏豹接著就投降劉邦

4、其他諸位

英布是項羽手下大將,被封為九江王,之後英布就不太聽從項羽的指揮,雖然不知道原因大概是因為對自己的封地不太滿意吧。畢竟申陽這樣的都可以佔據洛陽,而自己跟岳父卻在偏僻之地。

如此一來封王的坐不穩位置,或者被奪了原地盤,沒封王的盡是實力派人物,如何能夠滿意?

至於劉邦更不用說唯一可以與項羽爭奪天下的人,最先入關的人,按照楚懷王“先入關中者為王”,然而項羽不願意把劉邦趕到巴蜀地區。但是劉邦一賄賂項伯,富庶的漢中地區立馬不要了,劉邦出兵觀眾不會被人堵住了。

為了看著劉邦,項羽分封了三位秦人章邯、司馬欣、董翳,一個文官,兩個降將,剛剛送了幾十萬三秦子弟被項羽活埋。

這三位王的位置也不知道做的安穩不安穩。


妖鬼雜談錄


文|小河對岸

項羽之敗,並不在於鴻門宴沒殺掉了劉邦,而在於諸侯們對項羽的不滿與背叛。按理說,項羽分封天下,將天下的大半都分封出去了。而以項羽滅秦的貢獻,也只王了九個郡而已,並不算過分。為何諸侯們卻認為項羽分封天下不公,而生背叛之心呢?

首先,項羽分封諸侯缺少名分。其時,項羽雖已經是事實上的諸侯盟主,但名義上的共主(盟主)卻是楚懷王熊心。據《史紀.項羽本紀》載:..項王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先入關中者為王”的昔日約定)。”乃尊懷王為義帝。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謂曰:“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項羽)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從中可以看出項羽分封諸侯,不但缺乏名分,其自身力量也嚴重不足。項羽雖成為諸侯聯軍事實上的盟主,但其自身也不過一方勢力而已。故先得請示楚懷王,楚懷王不配合之後,才不得已自主封王。1)欲自王,先王諸將相。2)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但又疑心劉邦,故採取折中的辦法,分劉邦為漢王等等。都說明項羽分王,乃是強力行之,也從側面反應了各地舊有勢力的強大。此後,劉邦與項羽爭天下,便是以項羽違背楚懷王的昔日約定為藉口。

再則,項羽封王,乃是一次重新洗牌,打擊了“破秦無功”的各地故王勢力。項羽封王,其法理依據是按“破秦功勞”的大小而分(即: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項羽)之力也)。因而,跟隨項羽入關的,都是此次封王的最大受益者,而各地無功的故王(以六國王族之後為主)是受害者。

史載:..陳餘陰使張同、夏說說齊王田榮曰“項羽為天下宰,不平。今盡王故王於醜地,而王其群臣諸將善地,逐其故主趙王,乃北居代,餘以為不可。聞大王起兵,且不聽不義,原大王資餘兵,請以擊常山(張耳),以復趙王,請以國為扞蔽。”齊王許之,因遣兵之趙。

陳餘指責項羽封王不公的理由,是項羽將故王都分到了不好的地盤,而將群臣諸將(跟隨項羽入關的諸將,而非項羽之諸將)都分到了好的地盤。項羽封王的法理依據是“按功分王”,按照“按功分王”,項羽這種分配是合理的。而陳餘指責項羽封王不公,乃是指項羽這種分配方法,違背了各地昔日的君臣名分。

如徙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素賢,又從入關,故立耳為常山王,王趙地,都襄國。張耳原是趙王歇的國相,趙王歇無功,被遷徙為代王。而張耳因賢能,又跟隨項羽入關,而被封為常山王、王於趙地。而在當時,秦朝並沒能將七國融合為一國,各地仍基本上為戰國時期的各諸侯國家的認同,這在陳餘看來,顯然是亂了君臣名分。

項羽分封諸侯,而致天下再次大亂,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此。滅秦有功之諸侯諸將與各地故王之間的矛盾。如,項王出之國,使人徙義帝(楚懷王熊心),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趣(催)義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從中可以看出楚懷王在當時也還是具備一定實力的。故而,項羽使人致命楚懷王,楚懷王不配合;項羽遷徙楚懷王到長沙郴縣,楚懷王群臣敢於違抗,項羽更是指使了衡山、臨江兩位諸侯王才擊殺掉了楚懷王。

緊接著,臧荼(原為燕將,項羽封為燕王)之國,因逐韓廣(原燕王、項羽封其為遼東王)之遼東,廣弗聽,荼擊殺廣無終,並王其地。而令天下項羽封王體系崩解的,是齊地田榮的反叛。史載:田榮聞項羽徙齊王市膠東,而立齊將田都為齊王,乃大怒,不肯遣齊王之膠東,因以齊反,迎擊田都。田都走楚。齊王市畏項王,乃亡之膠東就國。田榮怒,追擊殺之即墨。榮因自立為齊王,而西殺擊濟北王田安,並王三齊。榮與彭越將軍印,令反梁地。還與陳餘兵,與之併力擊張耳,大破之。迎故趙王歇於代,反之趙。

至此,齊、趙及梁地(戰國故魏之地)彭越等三方勢力結成反項羽同盟,並直接威脅到項羽的西楚國之安危。項羽被田榮拖入齊地的反抗泥沼之中,從而才使劉邦得以還定三秦。

參考史籍:《史記》等等;


有知社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公元前206年,項羽憑藉手中掌握的四十萬軍隊,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以霸主的身份將全國分成十八個王國,分封給諸侯、部將和降將為王,史稱“十八路諸侯”。這次分封其實是對當時各諸侯勢力的一次洗牌。

項羽本以為從此天下太平,但他絕沒有想到,當他罷兵回到封地後,諸侯混戰的硝煙便再次揚起。

為什麼呢?

一、分配不公平

項羽是通過軍功來分封的,這本身沒有問題,但他又自己加了一個條件在上面,就是是否有跟隨他入關。如齊相田榮、趙將陳餘等人因沒有入關,未被封王,但他們自認在反秦鬥爭中有很大的功勞,因而對分封之事滿腹怨氣。後來田榮就趕走齊王田都,攻殺濟北王田安,後來又殺死膠東王田市,稱王於三齊之地。趙國的陳餘也在同時趕走常山王張耳,恢復代王趙歇為趙王,自立為代王。

二、一言堂

項羽沒有以協商的形式,把自己的設想經過與諸軍首領妥協和商議轉化為眾人的意志。這一條當是項羽制定分封方案時最為嚴重的失誤。分配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公平,只要有人對分配不滿,那這個不滿的責任就需要項羽來承擔,因為這是他一個人的主意,所以後來連項羽最得力的助手九江王英布都背叛了他。

三、主觀喜好

項羽在分配中,摻雜了大量的個人喜好因素。比如劉邦,就被項羽趕到巴蜀之地。又如他認可韓成為韓王,但因其未隨入關,認為沒有軍功,就不讓他返回韓國,帶其到彭城後廢黜為侯,最後又殺了他。更有甚者,項羽陽奉楚王熊心為義帝,卻又派人將其殺害。如此說一套做一套,倒行逆施,不但惹諸侯不滿,還失去了民心。

有以上三點,項羽的決定怎能不引起諸侯不滿呢?何況在諸侯們眼裡,項羽也並非真是不可戰勝的。

原創作品,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秦帝國的統一,很大程度上都只是皮相上的統一,而沒有深入到社會的每個角落。

這是符合唯物史觀的,社會的進步經常是前進兩步倒退一步,一場如此劇烈的大變革,是需要時間消化的。也是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可以想見秦帝國所面臨的問題。

比如,六國新滅,六國的舊貴族一定是想要復國的;

比如,六國人民的文化,和秦國的文化是不同的,接受秦的統治思想、文化思想是有隔閡的;

比如,歷史的包袱很重,周是分封的,大家的歷史觀念裡都是要分封的,你為什麼不分封?

……

這場變革要深入靈魂,是需要漫長的時間的,實際的歷史上,恐怕一直到漢武帝時期,中國才從春秋戰國的分裂中,真正彌合起來。

所以,項羽面臨的情況,和秦始皇並沒有差多少。

陳勝起義後沒多久,起義的主流就變成了六國貴族轟轟烈烈的復國運動。項梁和項羽弄了個小朋友熊心來當楚王,這從法理上證明,他也是復國運動的參與者。那麼,復的是你項家還是楚國?這才是一個深入靈魂的問題——憑什麼由你項羽來執行分封?

理由只有一個,項羽的兵威最重。

叔父項梁死後的項羽,反戈一擊,殺卿子冠軍,鉅鹿之戰破釜沉舟,威震華夏。

這一系列的事奠定了兩個事實:第一,楚懷王喪失了機會,淪為項羽的傀儡;第二,項羽殲滅秦的主力部隊,成為排名第一的武裝力量。劉邦鴻門宴能認慫,大家能坐下來聽項羽分封,是基於第二點。

但這個基礎是不穩固的,兵威第一不代表能一口氣吃掉六國其餘勢力。比如一直和楚國關係不好的田榮會想,憑什麼我齊國被你一分為三?針對到這種程度,這口窩囊氣咽不下去。又比如,明明先入咸陽的劉邦,被打發到關中往南一帶,憑什麼拳頭大就可以欺負人?窩囊氣也是咽不下去。於是田榮三個月就反了,劉邦也憋著壞暗度陳倉了。

而出於第一個事實,項羽也不方便稱帝,必須假模假式地尊懷王為義帝。這個困局曹操遇到過,司馬家族也遇到過……項羽最後的選擇是,殺掉義帝……

這就丟掉了自己所有的合法性,事實上這也是最大的把柄。軍事上百戰百勝,政治上錯誤連篇,這就是項羽。


夜小紫


因為分贓不均呀,項羽喜歡的人,他就給他分一個好地方,不喜歡的就分到一個偏僻的地方。甚至有些立有大功的人,項羽更是連封賞都沒有給封,因為項羽討厭他們。

作為老大的項羽這樣來瓜分天下,很多人都是不服的。第一個不服項羽分封的就是齊地的田榮。

田榮是齊地國君的後裔,他的哥哥田儋是第一波起義反抗秦軍的。而且還在反秦的革命道路上陣亡了,要說他們田家為了滅秦也立了不少的功勞。

可是,項羽的叔父項梁的死又和田榮有關。

因為當時項梁在和秦將章邯幹仗的時候,他有邀請田榮一起參戰,田榮因為對項梁窩藏齊國的貴族不滿,而不去響應項梁。這就導致了項梁勢單力薄被章邯打敗,並且被殺死的宿命。

項梁一死,他就把所有的恨記在了田榮的頭上。在項羽看來,若是不是田榮不去救援,他的叔父項梁就不會死。

所以,在滅秦之後,項羽就是不分田榮為王,不但不分封他,而且還把他所在的齊地給瓜分成了三份。

這下就徹底的惹怒了田榮,所以,田榮對項羽的分封不滿。

第二個對項羽的分封不滿的人就是陳餘,陳餘和張耳的功勞是差不多的,他們都是鉅鹿之戰,河北這一片地上反秦最厲害的武裝。

在項羽打鉅鹿之戰後,陳餘和張耳因為利益糾紛鬧掰了,兩個人本來之前是兄弟相稱,現在是水火不容。

陳餘一氣之下就離開了項羽,沒有跟隨他到咸陽城去。就是少了去咸陽城之旅,項羽分封的時候把張耳分為了趙王,而陳餘只得了一個侯爵。

當陳餘知道張耳分了王,而自己封了侯之後,他就開始罵娘了。要和項羽搞事情,所以,他就去聯合了齊地的田榮一起來給項羽作對。

彭越也是對項羽不滿的,彭越雖說起義比較晚,但是人家也在戰場上殺了不少敵人,可是項羽對他的功勞是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根本沒有分人家一塊土地。這也是後來彭越記恨項羽,幫助劉邦取得天下的原因。

當然對項羽最不滿的是劉邦,若是按照懷王之約,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劉邦應該是關中王才對,可是項羽取得天下後,他不但沒讓劉邦當關中王,而且還把關中分成了三份,重要的是這三份還沒有劉邦的一份。

他竟然把劉邦給打發到了偏遠的蜀地去了。

得到這個分封,劉邦當時就想和項羽幹仗了,當他和部下商量要打項羽的時候,部下告訴他,不能和項羽硬拼,因為項羽有四十萬大軍,就這劉邦忍住了,他去蜀地上任去了。

你看項羽弄的這種分封,一點都不得人心。

所以,很多人反對他不滿也並不是沒有理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