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的成績到底對整個大學生涯有多大的影響?

顏丶顏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

最近,我也接到了幾個大一的學弟學妹的諮詢,他們就在剛剛過去的2018-19第一學期,期末都考得不太好,有人甚至掛科了,有點緊張,所以向我瞭解大一成績不好,會有什麼“後果”。

從宏觀上說,大學是四年時光,大一僅僅是開端,大一這一年或者第一學期成績不太好,似乎是沒有多大影響的,畢竟,只要後面努力,是完全可以趕上去或者叫“補上去”的。

然而,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則暴露出不少問題,至少有以下兩點:

1、對學習的態度,從高中階段的高度重視變得鬆懈了。

從諮詢我那幾位學弟學妹的情況來看,無一例外地,他們對待學習的態度,都有明顯的鬆懈的跡象。其中,有人是因為剛剛進大學,從高中那種時時被老師監督著學習到大學時代需要自我管理,這種轉變一時之間很難適應;有人是忙於參加大學裡面的社團活動,忽視了學習;有人是因為不知道該做些什麼才好。等等。

2、對於大學階段沒有自己合理的規劃。

沒有合理的規劃,基本上是這幾位的共性。在進入大學那一刻,或許他們曾經有過自己的初步規劃,然而,由於對於大學生活不太瞭解,對於將來該怎麼規劃不太清楚,所以他們最終沒有展示出有明確規劃的跡象,更沒有按照規劃去做,並在實際行動中調整和優化自己的規劃。

大一成績不好的深層次的原因,主要就是這兩點,這似乎也是所有大一階段沒有學好的同學們的基本共性。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一學期或者一學年沒有學好,其實是大有影響的,這幾乎意味著上大學的前半年或者第一年,基本可以歸入“虛度”的行列。

另外,從具體的影響來看,大一的績點是會對整個大學階段產生一定影響的,特別是在保研、評優、評國家獎學金等方面,是比較不利的。

當然,我們也不能將大一沒有做好對於整個大學階段的影響誇大。輕鬆一點說,也無非就是幾次考試沒有考好,績點差一些而已。

只是,這種情況至少提醒當事人,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首先是需要端正對於念大學的態度,其次是需要根據個人的興趣、特長,對如何過好大學四年,要有一個比較合理的規劃;對於本科畢業後是直接工作還是要讀研深造,要有一個初步的計劃,等等。

或許,剛開始的規劃不盡合理,這沒關係,但建議應該拿出一個具體可行的規劃,即便有不太合理的地方,也可以在後面加以調整、改善和優化。

大一沒讀好,不可怕,可怕的是那種狀態慣性持續。唯有改變,才可能將之前的不利影響減少到最小。

個人看法及建議,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燕園博雅教育


大一的成績沒那麼重要,但學到什麼東西比較重要。

作為曾經的清華學生,我經歷了從上大學到保研到畢業到工作的流程,回顧這 8 年來的經歷,我最遺憾的並不是大一時的成績不是特別好,而是:

  • 大一那年沒有把幾門重要的課學深學透;

  • 大一沒有去嘗試專業外的課程。


剛進大學時,很多曾經的高中生都對大學有著不切實際的幻想,其中的兩個極端就是:

  1. 上大學了,擺脫高三的魔鬼訓練了,終於可以好好玩了;

  2. 上大學了,新一輪的學習要開始了,一定要從頭開始,把成績抓起來!


第一種看法肯定是不對的,這我們都知道。但大部分人不知道,第二種看法其實也是不對的。

如果說在高中的學習中,一個人的首要目標是去挖掘自己學習能力上限,那麼在大學裡,一個人的首要目標是去思考自己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適合什麼樣的工作。

因此,盲目地把每一門課的成績刷到很高是不明智的——它耗費了你太多的時間,卻往往不能提供與你花費時間所等同的價值。

當然,一個人在大一的時候,對科研或者工作的瞭解還太少,很難對自己適合做什麼做出準確的判斷,所以,我的建議是:

  1. 幾門核心的課程一定要學好!比如對於理工科學生來說:線性代數和微積分這2門是必須學好的,儘可能學深、學透,不要思考為什麼,你以後一定會明白的。

  2. 對於非核心的課程:比如通識課,或者專業基礎課,你需要學到尚可的標準(至少要70分左右的水平),至於是否要學到更好,你最好聽從內心的呼喚。除非你的目標是保研(同時你們學校的保研率很低)或者留學(海外名校),否則學太好沒有特別大大意義。

  3. 去試著學習一些其他專業的基礎課。在拓寬眼界的同時,你也許能發現自己真正地興趣所在。

  4. 學好英語。因為世界上80%以上有價值的知識是用英語寫的。

不要一味地追求成績,那樣會讓你跑偏。要在學到乾貨的同時,順便拿到成績。


大致如此。


曾加


大一的成績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大學的後三年。

成績對整個大學生涯相對說來還是比較重要,但是大一的成績對整個大學生涯並沒有那麼重要,畢竟大學有四年,而且,大學是一個多元化發展的社會。本人將用我的親身實例來證明這個觀點。

本人本科就讀於湖北某三線城市的二本院校,學校大一開展通識教育,公共課學安排得比較多,專業課安排學得比較少。而在公共課中,英語佔的學分比例是最大的,大一每個學期大概有六七門課,但是其他幾門課的學分加起來都沒有英語多。

而本人英語成績是比較差,期末英語成績(閱讀)剛剛過線,而聽力(本人來自四川,高考那年沒有聽力)還差幾分才及格,因此英語兩次補考後才合格。

不僅如此,大一一年,我的其他專業課成績也都是比較差,因為這和我想象中的大學不一樣,因為本科學校每次期末考試前,老師都會劃重點,甚至是直接給出答案,所以,不少課程好好背答案就能拿高分。而當時的我看來,大學應該是知識的殿堂,自由發揮的地方,所以當時不屑背答案拿高分,因此我的專業課成績分數也很低。

最後的結果是,大一掛科兩門(英語聽力),而且專業排名倒數,還有幾個就是最後一名了。這就是我大一的成績。

但是,大學生活畢竟有四年。後來實在看下去自己的成績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專業最後幾名如果不發論文是不能畢業的。因此,在後三年的考試前,我也想其他人一樣,該招人複印筆記的複印筆記,該背重點的背重點。因此在後三年的考試中,我的成績有所提升,但是由於大一時成績落下太多,成績並沒有大步提升。當然最後是順利畢業了。

我的成績一直在我們專業都是很差的。大三時,我加入考研大軍,後成功考取長三角地區某985高校的碩士研究生,而我們專業不少成績好的卻不幸落敗。而就在今年暑假,本人藉助學校的平臺,成功到北京某國家級報社實習。現在雖然算不上是成功,但是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差。

而與此同時,我們專業有一個同學情況和我很像,他的英語也很差,因此整個大一他的成績在專業排名也是很靠後的。但是在後三年,沒有了英語成績的限制,他的成績也是穩步提升到專業前幾名。他還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和比賽,拿到各種獎學金和各種文學獎項(其中有一個是省級的文學賽事,拿了一等獎),發表了論文,各種證書都有幾十張,最後還成為我們學校的十大明星(我們學校的一個評獎比賽,每年在三四萬多人的在校學生(包括本科碩士和博士)評選100個,再從100箇中評選10個,他就是那10箇中的一個)

最後說一個大家都知道,新東方的俞敏洪,大一剛進北大時成績都是倒數,甚至整個大學四年都沒有好多少,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這就是我的答案,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示。


學校裡的曉東星


大一是大學生活的開端,奠定大學生活的基調。

大一對學生來說,不管是生活還是學習都很重要。因為我入學時,很多方面都是白痴,造成很多方面沒有跟上同學節奏,變得碌碌無為。當再去努力追趕,早已被拋在後面。


第一,大一軍訓。這是大學學生幹部評選最公平也是最直接的一次活動。第一批學生會幹部都是從中評定出來的。因為剛過去,基本上相互都不認識,那我們經常見到那些積極分子,基本上就是我們評選的對象。軍訓裡有個優秀標兵,這是第一個榮譽。剛開始大家都不以為然,等到開學時,這些軍訓標兵就是輔導員喜歡的對象,系裡的基本工資,都是由這些人展開。

第二,學生會參選。像上文說的,學生會主要幹事都是由上述成員組成。當然也有競選,不過大部分同學還是喜歡熟悉的,軍訓上對大家噓寒問暖的這些人。軍訓標兵很累的,除了正常訓練,還要負責大家的後勤,各班同學的溝通,現在安全的協助。總是是責任擔當、勤奮擔當、醫療擔當。


第三,學習。雖然不是專業課,但基本上上高中知識的延續。大一能夠拿到獎學金的,基本上接下來幾年都是有機會。而且很多評選也是優先考慮學習好的。比如校三好生,省三好生等等。

第四,入黨申請。很多人都覺得入黨沒有。但是,當我在社會上廝混這幾年來看,入黨是非常有用的。一個稍微大點的企業,黨支部、團支部,都需要黨員來支撐。這也是你踏入職場管理階層的一個重要武器。

第五,社會實踐。不管什麼行業,都將是你將來選擇職業的方向。比如我送過餐,那我就餐飲行業屬性,對外賣也屬性。那麼你可以選擇做快遞銷售員、外賣銷售、餐飲服務管理等,如果你自己開店,比如電腦維修、組裝、系統工程安裝等,那選擇更廣泛。我的方向可能是手機行業、電腦行業、甚至建築工程行業。

以上幾樣都足夠讓你體驗,大一還可以做的還很多,比如談戀愛,參加社團活動等,都是你能力的培養。

所以大一新生不要迷茫,不要一到大學就瘋狂的玩遊戲、睡懶覺、翹課等,一定要有自己的規劃,做好一切,將同齡人拋在腦後。



加班加班大人


謝謝小xiaoyu99邀請!

我讀高三的時候,有幸去了一次西北師範大學,第一感覺好大!比我家鄉的縣城還要大。

記得上初中的時候,我們班主任就給我們講過,你們得好好學習,去上大學,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不能老呆在這個屁大的地方。一根菸還沒抽完,就已經從城西頭走到了城東頭。大學可比縣城大多了,我們每天上課都得從宿舍騎自行去教學樓,學校裡面都有公交車。

聽到班主任口中所描述的大學,就已經讓我醉了。那個時候我就已經很明確自己就要考大學。

在初中還沒有讀完時,我的好多從小到大的玩伴都輟學了,初三畢業的時候我們班學習好的都去考市裡最好的中專了,老師和家長也想讓我考中專,早點出來工作,但我還是堅持考高中。

那年我們班除了上中專的七個,還有兩個上了高中,最後我們班就我一個考上了大學本科。

我也成為了我們村裡唯一一個本科生。

大學給我的刺激太大了,總算結束了緊張而又忙碌的高中生活,進入了理想的大學,我就想好好享受,放縱自己,大學一年級就這樣讓我給放縱結束了。

放縱的大一生活讓我徹底的迷失了自我,就想著上網,玩遊戲,直到學校發獎學金和榮譽證書這件事情才深深刺激到了我。

平時跟自己玩在一起的大學同學都拿到了獎學金和學校的榮譽,也都發展成了優秀預備黨員,還有的被髮展到了學院學生會和校學生會,而我自己什麼也沒有得到。那晚上我自己哭了,家裡人一直認為我很優秀的,但是我還是讓親人失望了。

從哪件事情之後,我就開始有計劃的學習,沒有想到的是大二的時候我也拿到了獎學金,在以後的三年當中我年年都得到了學校的獎學金,還代表我們學院參加了高校的大專辯論賽。

我感謝我的大學,讓我感覺到了快樂和幸福,沒有留下遺憾,謝謝我的大學。

我希望你能從我的大學故事裡面讀懂我所說的意思,毛毛希望你有個美好的大學生活。


毛毛趣足球


說句心裡話,我沒覺得大一的成績有多重要,最多就是影響自己大二拿獎學金唄,至於考研?我身邊的人也有很多大一掛科的人在考研啊,很多老師也說了,掛科並不影響考研,最後是以成績論英雄的好不好?

但是呢,我也不是支持你去掛科,我的意思就是,就算掛科了,也不要那麼緊張,第二年重修一下也就過了,平時好好複習,考前突擊一下,沒那麼容易掛科的。

我這麼笨的人,大學也就掛了兩次,一次是大一時候的英語,一次是大三時候的專業課,沒什麼影響,真正工作的時候,別人又不在乎你大一有沒有掛科。只要畢業證,學位證拿到了就行啦。

所以,掛科的朋友,不用太擔心,當然,你要是掛的多了,每學期都是掛個三四門,那就得注意了,像掛的少的,基本上沒什麼影響,我們班有個學習挺好的女生,毛概還掛了呢。

如果你想拿獎學金,那就好好學習,爭取不掛科,即便是不想拿,也得保證自己考個六十分啊。

千萬不要學我哈😄!


行者雷窮遊中國


可以毫不猶豫地說一句:大一的成績基本給你的大學四年甚至未來發展定下了基調。

現在絕大部分高校是按照GPA計算成績的,這跟國外的計算成績方法相似,主要意義在於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一個連續綜合的評價,對核心課程加大權重,既能反應總體學習情況,又能瞭解專業核心課程掌握程度,對學校和未來的單位來說都可以快速掌握學生情況。

GPA的計算方式,簡單說明一下,學生每學期的考試成績,按照一定的分數段對應相應的績點,比如90分以上,成績為A,對應績點為滿績4.0,然後80~89為第二檔成績為B,績點為3,依此類推,最後不及格績點就為0,然後按照GPA計算公式,推算出學生總的GPA成績。每個高校的採用的規定和計算公式不一樣,以標準算法舉例:

例如某學生有五門課程學分和成績為:A課程4個學分,成績95(等級A,績點4);B課程3學分,成績87(等級B,績點3),C課程2學分,成績92(等級B,績點3),D課程5學分,成績78(等級C,績點2),E課程3學分,成績90(等級A,績點4),如此總的GPA就為:

[(4*95+3*87+2*92+5*78+3*90)*4]/[(4+3+2+5+3)*100]=3.49

每個高校會根據自己的情況會有所變化,但大致相似,從中就可以看出,學分越多的核心課程,所佔權重越大。為什麼說大一成績重要,主要是因為算法中的分母是各學科的學分累加,越往後累加的學分越多,GPA是一直往上累加不算,不是單學期或者單學科計算的,隨著分母的擴大,今後總成績提高的難度就越大,反過來,成績下降的幅度也會越小。所以說在平穩發展的前提下,大一的成績基本就為今後的總成績定下了基調。

比起成績本身,大一時候養成的學習習慣和態度可能更為重要。學習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一開始的習慣養的好,就是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釦子,後面才不至於跑偏,這樣出現問題的幾率就小了很多,如果一開始就掉了隊,後面要補困難就大很多,一是因為分母擴大,二是因為還要花大量時間精力來糾正自己的壞習慣,而很多同學是沒有這個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但又非常喜歡高估自己能力的。所以千萬別把大一當做高中後的放鬆階段,一旦放鬆後面再想補起來就難太多了。


象牙塔裡講故事


答主今年大三了,走過了大一大二,來到了大家都各有自己想法的大三,我覺得不論在大學之後,你想不想走學術這條路,大一的成績在整個大學生涯中都很重要。

首先,它可能會決定你之後能否保研。這是很直觀的一個影響,不知道別的學校的情況如何,但在我們學校,大一的時候,我們不僅有專業課,還有各種選修課和通識課,這些課程雖然學分沒有專業課那麼高,但是數量很多,積少成多,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就會決定你整個學期的成績。如果大一成績排在年級前幾,那麼沒有意外的話,在大三的時候你可能就有機會獲得保研名額。為什麼呢,因為大一課多,同時學分佔比很多啊!你如果想要保研,那就必須從大一的時候就要保證自己的成績。



其次,它會給你的整個大學生涯奠定基調。其實回想一下,很多優秀的人,他們是從一開始的時候就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從而形成了習慣就會越變越好。大一對於整個大學四年的作用也是一樣的,我們如果可以在大一剛開始的時候就可以始終保持自己的成績很好的話,這起碼可以證明你的大學是沒有耗費青春的,那麼一旦形成了基調,你之後的大學生活肯定也會很自律的度過,那麼等到整個大學四年結束的時候,你會很感謝當時在大一沒有跟著別人每天混日子的自己。



而且,即使剛上大學的你不喜歡自己的專業,也不清楚自己未來的方向,大一的成績很好的話,無論之後你做什麼選擇對你都是有幫助的。或許你只是一開始不喜歡自己的專業,後來學著學著覺得有意思了,又開始喜歡自己的專業,大一的好成績不也能成為你以後輝煌的助力劑嗎?而且即使之後明確了自己將來的方向,也不是自己的專業,但是學好自己的專業不正是證明了你的學習能力嗎?而且不論學什麼以後可能也會關聯到自己現在的專業知識,到時候學到的知識也是自己的財富啊。

還有,這是你強大學習能力的有力證明。不論是走學術之路,還是直接找工作,看到你大一的成績這麼出色,起碼證明你是一個學習能力很強的人,不論是導師還是老總,肯定都會喜歡你的。


最後,還有最現實的就是,這是會盈利的呀。你可以拿獎學金,想想也算是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了,是吧。

所以,大一的時候一定要好好學習,奠定好自己的基礎,不要讓以後的自己後悔!


用戶135336843


看到回答大部分都是大一成績對整個大學生涯有很大影響,對不起了,我舉手,我反對。

首先要講我的一個朋友。(別急後面有我)

我們是同班同學並且同一個宿舍。他是屬於那種反應不快,學習費力的人。

大一時,他整天沉溺於電子書,一天到晚抱著手機從來都沒見過他放下過,上課、吃飯、上廁所、睡覺······手不釋卷。

第一學期由於我們開的課也不多,考試前老師又給了範圍,我的這個朋友只掛了兩門科。

兩門課不算什麼,他心裡也沒計較太多,仍舊繼續著他的“修仙大業”。

結果到了第二學期期末,考試一完他就徹底慌了。考完試,他就在說他這次真的是要成仙了。

果不其然,最後他掛了3門,加上第一學期的1門(還有一門已經重修好了)。大一他就掛了4門。可怕!

估計也正是這樣殘忍的成績激發了他好好學習的慾望,在接下來的三年,我再也沒見他看過電子書,多得是他從圖書館借來的專業書。

後來他考研考到了華中科大(我們學校只是一個一般般的二本大學)。

可見大一成績差了,大學也未必過得不好。

接下來該說我自己了。

我是那種特別聰明,什麼東西一學就會的學生(不是我自戀)。大一的時候,我學習很努力,上課認真聽講,筆記做的很細。筆記本應該交了吧,現在找不到了,否則一定讓你門見識一下。

結果我大一的成績在全班排第三,前面是兩個女生。(這名次是我從小以來考的最好的一次。)

爬的高了,人就容易飄,我更是不例外,大二到大三完全飄了起來。

逃課,上網,包夜,到了大三結束總共掛過12科,還有5門科沒有重修,那時候就慌了,因為我們一學期最多隻能修三門。

本來好好的大四,同學們考研的考研,實習的實習,留我在那苦苦的重修,後來也算是老師手下留情,好不容易吧科修完了,拿了畢業、學位證。

我的故事有說明了即便大一成績好,大學也未必能過得好。

諸位是不是有點懵逼了,好也不是不好也不是,那究竟是什麼呢?

我想告訴大家的就是大一的成績優與劣對你大學四年並無太大的影響。真正影響到你的是你自己的態度。只要把自己的態度擺正了,把目標明確了,四年還是蠻豐富的!


頑固老學長


作為即將畢業的老學長給學弟學妹們講解講解,覺得學長說的有道理的,可以點個贊好嘛^_^

  1. 大一作為大學四年的第一年,也是整個大學的基礎,可以這麼說,每個人在經歷高考結束的暑假之後,學習能力都會有所降低,在大學不需要你太努力學習,只需要拿出高三3分之1的努力就足夠了,但是能做到這些的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一定要在大一打好基礎,既能讓自己有個對學習好的態度,也會讓自己養成學習的習慣,這個很重要哦!

  2. 在評獎評優方面,如果在大一學習成績好,都獲得獎學金,那麼在大二的時候,有很多其他別的獎項都能評上,這些東西一旦錯過,就不會再有了。

  3. 在學生會、社團方面,這些是能夠鍛鍊自己的地方,學習成績的好壞也是可以影響你在這方面今後的道路,老師都喜歡學習成績好又能幹的學生,所以在換屆的時候成績還是能幫到你一把的。

希望那些剛剛步入大學的學弟學妹們能夠好好努力去學習,不光是為了以上這些,也是為了能夠給自己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