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运河系列——穿河朔咽喉之德州

提起山东德州,恐怕回响在国人耳边的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就是“德州扒鸡”了。其实,在德州的发展过程中,运河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通过运河,“德州扒鸡”之名及其他产业才在国内广为传播,令世人称道。

隋唐大运河德州段,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从德州市区及武城、夏津境内穿过,全长141公里,其中卫运河96公里,南运河45公里。属漳卫南运河系。上游有漳河、卫河。两河并行至河北省馆陶县徐万仓相汇后称卫运河,自四女寺水利枢纽节制闸至天津段称南运河。

本次,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组来到了山东德州。在这里,考察组成员们继续探寻运河遗址四女寺水利枢纽,品尝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美食,有着中国四大烧鸡之称的“德州扒鸡”,还凭吊了苏禄王墓,感受德州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运河的紧密关系。

行走大运河系列——穿河朔咽喉之德州

01运河德州段故事

继续沿南运河西南而行入山东境内,又170千米来到有着“神京门户”美誉的山东省德州市。今德州西北的鬲县,在秦始皇设立郡县制时属于齐郡。

西汉时,鬲县设平原郡,东边为安德县,西为鬲县。隋代统一中国后,因古黄河水别名德水,且德州位于德水之滨,改安德为德州,德州因此得名。明初又废除旧德州县城,在运河沿岸新建德州新城,德州因此成为“控三齐之肩背,穿河朔之咽喉”的交通要地。

跟据资料记载,德州段的京杭大运河是从德州市区及武城、夏津境内穿过。1272年忽必烈定都大都(北京)后,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德州被列为四大漕运码头之一,每年运抵京城的粮食达300万担。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秋,修建津浦铁路、德州段的运河疏浚调直,德州市区内的运河废弃成为“旧河”“扒道海子”。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4月,日军动工扩建了城东北(萧何庄村西)飞机场。后在德州城西运河东岸修建小型发电厂,路灯开始用电灯。

建国后,政府把跑单帮的船民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德州航运局。公私合营时航运局里有500条船,后来又陆续添置了30艘火轮。那时每天都有七、八十艘船靠岸,昼夜装卸货物,一天的吞吐量将近一万吨。

1952年,冀鲁两省投资,在徐家渡口处修建了长60米,宽7米的双排桩木架桥,命名“胜利桥”。随着胜利桥的建成和德州航运局的成立,德州段的运河、码头更加繁荣。

行走大运河系列——穿河朔咽喉之德州

诗人朱德润在诗中曾描绘德州漕运:“日中贸易群物聚,红氍碧碗堆成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管相喧阗。”反映出德州运河的繁荣状况。1979年卫运河因水源枯竭断航,航运局因此而解散。

考察组了解到,近年来,德州市委、市政府已经把开发运河风景区的规划纳入了议事日程,逐步整治了运河两岸的排污问题,做出了《古运河风景区概念性规划》。

初步方案主要以保护性开发为主,把运河风景区打造成为德州城市文化遗产通廊、生态能量开发走廊以及居住、生活、游憩、旅游、接待等综合服务区。

打造“古典德州风韵之河”,塑造“生态德州活力之翼”,将其作为“德州历史记忆之源、德州兴盛动力之核、德州风景区名胜之境”。

02四女寺枢纽工程

位于德州西南约12公里的武城县四女寺是个远近闻名的千年古镇,也是当时卫运河上的重要码头,常年商家运河,繁华非常。历朝官府设漕运、盐铁、税收、商业等多个管理机构于此,故有“恩县衙门在寺上”之说。

四女寺在西汉年检曾名安乐镇,此地原来有一座四女祠,相传,西汉景帝时,此地(安乐镇)有一乐善好施的傅氏夫妇,年届五十,膝下只生四女,皆姿色出众,聪慧过人。因父母无男儿,四姊妹为侍奉双亲,改着男装,矢志不嫁,共祝二老长寿,同时为表心愿,各植一槐,对天盟誓:“槐枯则嫁,槐茂则留”。

为争养双亲,四姊妹各暗中用热水浇她人之槐,以期烫死,免得贻误其他姊妹青春。殊不知,热水浇槐槐俞繁茂,结果四女同室事亲,朝夕焚修,日夜诵经,卷不释手,以祝父母长寿,遂修道成仙,举家超升。

人去迹存,四棵槐树依然亭亭玉立,于是世人遂改安乐镇为四女树,后人为纪念四女,使其德世代相传,便为其建祠塑像、树碑立传,后又将四女树更名为四女寺,一直沿传至今,此地因此叫四女寺。

明清时期,作为南运河甚至是南北运河上最早建造的减水坝,四女寺减水坝在几百年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创造出无法计算的社会效益。

考察组驱车来到了四女寺大坝,虽然深秋的德州有些寒意,但大坝上仍但是人来人往。这里汇集了京杭大运河、漳卫南运河、减河等诸多的河流,因此这里是非常重要的水流枢纽,在漳卫南运河从此处分成三条河流,流到了三个方向,水面有几百米宽,拦河大坝气势宏伟。

行走大运河系列——穿河朔咽喉之德州

考察组了解到,四女寺水利枢纽工程是当代南运河上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在四女寺水利枢纽工程东北处不远的一个不显眼的水闸,确实另外一个重要工程的重要节点。附近居民李延国告诉考察组,“闸口为引黄济津潘庄线路倒虹吸工程,跨越漳卫河入南运河向天津输水的关键节点。”

他指着四女寺水利枢纽中最小的三孔闸口说道,“别看是最小的三孔闸口,却十分重要,它是从天津起始的南运河的终点,闸口的另一侧便是卫运河。”

李延国回忆说,这里一直没有断过水,在1969年左右还曾经发过大洪水,导致水面变宽,从此之后水质不佳,“到了改革开放后污染更为严重。”李延国说,近几年来政府出面进行了水资源治理,相对来说河水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在这里,可以看到几十种水鸟在此处繁衍生息,好不热闹。漳卫南运河向北不足一里地就是京杭大运河,因此领导人不用坐船去南方了,现在的大运河基本废弃了,但是古老的船闸仍然屹立在运河上。

根据李延国介绍,虽然四女寺和古运河一道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失去了原来的辉煌,但党和政府仍然没有忘记这块古老的土地,武城县正在建设四女寺景区,四女寺风景区从四女寺水利枢纽延伸至大屯水库总占地三万余亩,共分为A、B、C三区。

不远的将来这里将会重现当年千年古镇的繁华与富庶。

03凭吊苏禄王墓

 苏禄国在今菲律宾西南部苏禄群岛上。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国三位国王以东王巴都葛叭哈刺为尊,率领家眷、官员共340多人组成友好使团,“梯山航海,效贡中朝”。他们远渡重洋,从福建泉州登岸,沿中国大运河至北京,受到了用了皇帝的隆重接待。苏禄使团在京居住27天后回程。

当他们到达德州以北的安陵时,东王突患急症,不幸染病殒殁。明成祖深为哀悼,谥其号曰“恭定”,并为其修建了苏禄王墓,形制与明亲王墓相似。

明王朝赞誉东王“聪明特达,赋性温厚”,肯定了苏禄东王访华对两国友好关系所做的杰出贡献。接着,明成祖同意东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刺、三子安都鲁及侍从共10人留居中国,居丧三年。苏禄东王后裔至今已在中国传承近600年,入籍中国200多年,传到现在已有20多代。

考察组来到位于德州市城区北部的北营村苏禄王墓,大门外立有牌坊一座,上面有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牌匾“芳名远播”。

苏禄国东王墓肃穆壮观,周围护陵松柏常青,神道入口为新制汉白玉石牌楼一座,神道两侧有六方石望柱一对,石像生六对,分别为一对石虎、一对石狮、一对石马、一对石羊、一对马倌、一位文臣和一位武官。

行走大运河系列——穿河朔咽喉之德州

永乐帝朱棣御笔撰写的神道碑在神道南端东侧;王妃葛木宁及东王次子温哈喇(塔拉)、三子安都鲁之墓在王墓东南侧,明、清两代,不少诗人、学者来瞻仰凭吊,并留下了许多诗篇。

今天的苏禄东王墓,是一处以王陵、享堂、御碑亭、牌坊、神道和清真寺、碑廊为主的陵园式古建筑群,布局错落有致,交相呼应,别具一格。

享堂是祠庙的主体建筑,占地130多平方米,18根大红柱气势雄伟。展厅内有详细介绍苏禄王的生平介绍,在古朴典雅的祠庙大门外,一对新雕刻的石狮雄踞左右。清朝诗人冯廷槐写遭“生为朝贵客,死作邵先贤”,高度评价了这位和平的友好使者,对两国友谊所做出的贡献。

马文芳是苏禄国王的第十九代后裔,她告诉考察组成员,现在的苏禄国王后裔都已经建立了相互之间的联系,他们还准备建立群聊和朋友圈,把走出去的后裔们召集起来,聚在一起。“现在都传到了21代,整体生活不错,都已经有了中国国籍。”马文芳笑说道。

这座修葺一新的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带有守陵村落的异邦王陵,也是中菲历史的见证。

04难忘的德州扒鸡

告别了苏禄王墓,考察组来到德州扒鸡总部,想要品尝德州扒鸡独特的风味。德州扒鸡是鲁菜经典,其制作工艺已经列入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这个美食也是因为大运河而兴起的。元末明初,随着漕运繁忙,德州成为京都通达九省的御路。

运河两岸商业繁荣,售卖各色小吃的小店招揽运河上的客人。有种烧鸡气味极香,很远便可闻到。买来仔细看,此鸡经人工细作,形态侧卧,色红味香,肉内可口。

行走大运河系列——穿河朔咽喉之德州

康熙第四次南巡时,尝到又经发展改良后的五香脱骨扒鸡,龙颜大悦,此后又召集厨师入御膳房。从此德州扒鸡声名远播。

现如今,德州扒鸡品类多样,口味依然如初,受到了当地消费者乃至全国人民的喜爱,甚至远销国外,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民间小吃”。

“城市因运河而兴,舌尖上的美食何尝又不是运河飘来的美味。中原和华北地区的三大名鸡,安徽符离集烧鸡、河南道口烧鸡、河北德州扒鸡都在运河边飘香。这些来自本地的食材,悠久的饮食文化,融入德州、道口、符离集当地民众的奇思妙想,创造了千年美味,感谢大运河,感谢大运河沿岸的民众的智慧。”品尝着美味的烧鸡,考察组领队张秉政感慨地说。

(来源大运河文化在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