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读三年花掉一套首付钱,教育值不值”再次被推向热搜

寒假来临,关于教育的话题,又爬上了微博的热搜,还一跃排名前三。其实可以理解,因为寒假对于家长而言,意味着又一轮补习班“烧钱”的开始。

幼儿园,每年学费加兴趣班3万起,三年最少10万元;小学和初中主要花销是兴趣班、辅导班,每年大约要5万元起,九年下来自行估算;三年高中各类名师一对一,读下来40万属于正常,就读于国际学校的孩子肯定要更多一些,这些差不多够在二线城市付一套房子的首付了......

面对教育花费,看看家长们都说什么:

供读三年花掉一套首付钱,教育值不值”再次被推向热搜


其实这样的节奏,感到压力大的不仅仅是父母,孩子们也并不轻松。

全“A”学生的寒假:周二考完试周三进辅导班

在拿回了一份全“A”的素质发展情况报告单(期末考试情况单)后,5年级的芃芃也迎来了妈妈给她准备的“寒假大礼包”:奥数、小提琴、舞蹈、主持人、英语辅导班以及为期一周的全封闭式综合提高班。

周二考完试,周三进培训班。对于这样一份“大礼包”,芃芃早已经见怪不怪。

“没什么喜欢不喜欢,反正大家都在上啊!”

芃芃说,上课期间,基本都是凌晨3/4点就起床了,因为要赶早课,晚上还要再去上辅导班,但是自己上的寒假辅导班真的不算多的,班里有同学一个寒假要上10门课,比平时上学的时候都忙。

相对于孩子对课程的钝感,

家长对于各类培训班的痛感更为强烈:

每一门课外培训的背后,

都是一张不菲的账单。

“具体的花费没仔细算过,算了也得上啊。”

芃芃的妈妈说,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讲,“技多不压身”,目前报名的这些课程已经是精简之后的“必备课”。

“奥数、小提琴、舞蹈、主持人、英语这些课程都是平时也在上的课。小提琴和英语课比较贵,我记得小提琴一年是1万5,英语是一万三,舞蹈班一年5000多,奥数是大班,一年4000多。

主持人课是下半年报的,大约9000多。寒假报名的提高班一周998元。刚给充值了线上的外教课,是3000元。”

芃芃的妈妈回忆着自己给孩子报名的课程,

“暑假的时候也报了提高班,大约2000多。”

总算下来,一年在课外教育上的花费要5万以上。

芃芃的妈妈说,之前芃芃还曾经报过“绘画班”、“编程班”、“机器人班”、“钢琴班”等各种班,后来孩子不愿意上,效果不好都停掉了。芃芃的妈妈和很多家长一样,都是本着“广撒网、重培养”的学习模式,在经过前期的筛选和观察后,确定了现在芃芃所学的培训科目。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

对于孩子的天分的挖掘,

都是“宁可错报,不能耽搁”,

生怕孩子会因此落后一步。

这种对于教育的焦虑,

不仅在家长之间传递,也在孩子中间传染。

原本芃芃没有报名小提琴,对于小提琴表现出的兴致也一般,但是有一次六一汇演看到好朋友的小提琴表演后,芃芃回家主动要求要学习小提琴。虽然学琴、买琴都是一笔不小的花费,但是芃芃的妈妈还是第一时间就带着孩子报名并购买了一把价值5000多元的专业小提琴,理由是“不能练坏了孩子的耳朵”。

“我一个月的工资到手9000多,孩子爸爸收入高一些,大约能有两万。再加上有点租金收入,我们一个月大约收入四万左右。收入还行,花得也多,一个孩子就受不了了。”

芃芃的妈妈说,家里老人曾多次催促给芃芃“添个弟弟或妹妹”,但是自己跟老公商量着坚决不要二娃。

“再到暑假孩子要研学,这是早就答应她的,学校里组织的出国研学一次就三四万。”

芃芃的妈妈说,

“一个能养好就很好了,再来一个怕是得卖房了。”

耶鲁学霸告诉你:寒假不是用来休息的,是用来反超的!

读书是摆脱原生家庭的桎梏、实现人生逆袭的唯一途径。

上“国际班”“烧掉”一套首付

孩子小学各种兴趣班花费多,

对于上了高中的孩子,

不再上兴趣班是不是花费就少了很多?

“花得更多。各种补习班,名师一对一都是暗地里使劲的,一节课就两三百块钱。尤其是我们这种准备出国的孩子花的更多,三年高中100万很正常,够付一套二线城市房子的首付。”

刚刚收到耶鲁大学offer的张林,学业上已经不再需要家里多操心了。作为“看到黎明”的家长,以张林爸爸的经验来看,并不觉得孩子在高中的课外辅导花费轻松。

张林从小就是“学霸”,高一的时候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学校里单独开设的“国际班”。国际班就是既讲授中国高中课程,又有为出国留学做准备的高中课程实验班。孩子有学习的能力,家长就要有经济的实力,国际班的背后是高昂的花费。

张林爸爸讲到:

学费、书费等一年15万元左右,除了每年必须缴纳的学费、书本费以及住宿费外,还要进行雅思、托福等课外辅导,还要承担参加托福和SAT考试的费用,一年下来平均花费十万元很正常。

“考一次托福大概要1500元,去香港考SAT要5000元。他们班里的孩子基本都参加了一些国外游学,一次就需要三到六万元。”

一笔账算下来,张林爸爸说,一年的花费保底是30万元,上不封顶,多多益善。

张林的爸爸是济南一家私企的高管,家里的经济状况比较宽裕。即便如此,张林爸爸依然觉得孩子的教育花费是家庭支出最大的一部分,甚至为了给孩子留出读书的钱,自己和孩子妈妈都是:

“节省了再节省,孩子他妈买衣服都是找打折的。”

“普通班的我看也不少花,我们公司同事的孩子就是参加国内高考,暑假的时候找名师辅导,上大课一节课都要200多元。一个暑假光补习班就能花上一万多。”

张林爸爸说,

“哪个高中的孩子不是出了学校就进补习班了,前两天还听他们说一般的补习班老师一节课收费都400多了。”

在张林爸爸看来,孩子的成绩一半拼自己,一半拼家长。如果孩子不是先天特别的聪明,那就只有全家一起和孩子在课外努力。

在张林爸爸看来,如今孩子的竞争非常激烈,而且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资源的竞争,既然家中具备让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条件,就应该好好利用。

“从来不上补习班学习还能很好的孩子也有,但是大部分孩子都没这个天分。”

张林爸爸说,虽然自己的孩子考入了很好的大学,但是他还是认为孩子并不属于特别有天分的聪明孩子,

“我能提供给他的资源基本都提供了,已经给他创造了比同龄人更好的条件。家长给孩子花钱,很多时候也看不到效果,而且也能看出很多辅导班的老师水平一般。但是如果不花,心里更没底,怕孩子将来会埋怨”。

面对这样的开支,难免有些人会质疑,背负这样的压力真的值得吗?

胡润:精英教育——中产阶层晋级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教育从来都不是消费,这是一项长期投资。投资有风险,但投资要投价值,而不是像消费一样买便宜货。就好比好的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幼儿园,好的教育机构哪个不是高价格高品质呢?!包括哈佛。

人并非一成不变的,你读到的每一句话,学到的每一个知识点,接触到的每一个新思想,都将成为引导你提升气质、改变人生格局的力量。

而格局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我们看到的风景有多远。格局小的人只顾眼前毛利,一定难成大事。

之前遇到一家兄弟俩合开的,远近闻名的小吃店,店面很小还要兼顾住人和开店,虽然很火,但发展很受限制。

一个客人给他们建议,让老人搬出去住,专注做店,注册品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个建议都是个十分可取的,名气已经有了,做成规模之后稍加推广,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可是没想到,兄弟俩都不同意,理由仅仅是担心以后分家问题不好解决。

听到这个理由后,美世君最大的感触就是:读书真的很有用!

他们只盯着眼前这个几十年老房子,和父母那一点财产如何分割的问题。

因为没有读过多少书,他们并不知道连锁店可以有怎么样的经营模式;因为没有见过更大的世界,他们不知道还有很科学的财产分割机制。

固步自封又没有格局,就算再能干,他们注定也只能苦守这样一个小店,白白浪费了人气。

一个人足够勤奋或许可以守住人生的下限,但是真正决定了人生上限的是眼界和格局。

想想看,拥有了一座金山的人,又怎会甘心每天汗流浃背地去沙中淘金呢?

中国的企业家正走在一条“由富及贵”的路上,正在从富豪转变为新贵,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培养格外用心,已向国际教育、精英教育、贵族教育模式迈进。陈凯歌的大儿子陈雨昂已经出国留学,就读的是大名鼎鼎的沃顿商学院;张艺谋的女儿张末就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电影学院编剧导演专业;星女郎徐娇留学美国,就读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电影专业,还获得了老师的极力好评……

学无止境,已经功成名就的家庭如何开拓自己更宽广更有前途的未来,就是这些明星、富豪所考虑的了。这些明星子女不可以培养孩子入读在世界上同样知名的名校——国内的北大清华吗?多数情况下,在以高考为唯一评定标准的大学升学体系面前,这些明星子女并没有多大的竞争力。

况且,中国学生入读清华比成功申请美国藤校的概率更低。如何算来,都是一个不划算的选择。用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孩子更全面更快乐地成长,并有更大可能名校,对于每个家长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入学世界一流,即使进不了国际学校,普通家庭的孩子需要面对的现实也是: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要让孩子获得好的教育,择校势在必行。

这些文字或许可能引起你的不适,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给孩子更好的选择,父母就要努力打拼!不然,怎么给孩子更好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