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不上市,它是怎麼融資的?

大浪淘沙2410011


融資不一定需要上市的!

上市發行股票是企業進行融資的一種方式,是企業進行直接融資的主要手段。

無可置疑,上市的好處很多。要不也不會那麼多企業想著上市了。第一好處是避免過多企業債務;第二是分散管理風險。

發行股票融資相當於把一部分股權給賣了出去,不會對企業產生債務,也就是不用還,對企業資金鍊是有利無害的。不過“賣”了股權也就減少了控股股東或者公司高管的表決權,對公司管理來說是好還是壞就要看公司性質了。

企業進行融資的絕大部分手段都是間接融資。主要包括髮行債券、貸款等。

華為是很能賺錢的企業,不上市融資也就不用分紅出去,可以穩定公司現金流出。(當貸款利息比分紅出去的錢少很多的時候,高管也不是傻子選擇上市吧)

而且華為這樣子的公司本身股權分散,員工持股較多,而且資金鍊穩定。所以沒必要上市發行股票減少控股股東表決權,對公司產生不利後果。



老孫財經


華為不上市,並不代表它沒有融資的能力,而是出於種種因素的考慮,選擇不上市。現在很多國內外優秀企業都不願意上市。國內有老乾媽、娃哈哈等企業不願意上市,而國外有宜家、亨氏集團、樂高等行業巨頭選擇不上市。

可能有人覺得奇怪,企業不融資,就無法對外擴張,靠自己能力,肯定是做不大的,而上市融資似乎是企業融資成本最低的一種方式,更何況企業一旦上市IPO後,若幾年後還是資金短缺,還可以獲得再融資。而像華為這麼大一個公司,放棄了上市融資的機會究竟為了什麼呢?

首先,華為不上市就是要保留原來的股權架構。之前華為的任正非,主要是把股權分配給職工,自己只拿了很小的一部分股權。華為是靠這樣的方式來激勵職工,特別是科研人員,所以華為在通訊、芯片等科技領域走在世界前沿。若是華為上市後,華為的股權結構會產生變化。任正非恐怕就無法通過股權方式激勵員工,

再者,華為看到了上市融資的好處,但也有當年寶能姚振華通過旗下二家保險公司,高調收購萬科,一度讓萬科有被姚振華控股之危。好在姚振華旗下的兩家險企是通過舉債收購萬科,遭到證監會的質疑和調查。而對於華為來說,一旦上市後就有可能被別人控股,甚至有交權的風險。屆時,華為就會背離原來發展軌道。事實上,華為也離不開任正非來掌舵。

最後,華為看重的是企業長遠發展,而並非是眼前的利益。現在華為走的是技工貿路線,而一旦上市之後,肯定要以廣大投資者的利益放在首位,那就有可能去參與玩金融等虛擬經濟的東西了,中國上市公司有三千多家,其中有1000多家把1.3萬億的錢投入到理財,還投了1.2萬億的房地產,這種情況在股市簡直是司空見慣。而對於華為來說,只想走技工貿路線,不想背離原來的原則。

現在問題來了,既然華為上願意上市,它又靠什麼途徑來解決自己的融資問題呢?第一,華為與房企不同,房企是高負債經營,而華為業績年年增長,信用度較高,完全可以發行債券。之前華為發行了16億元三年期的人民幣債券,利率僅為4.55%,而且發行圓滿成功,說明華為的信用度高。

第二,華為可以通過企業內部集資的方式,來解決融資問題。華為長期給予內部股份和分紅,員工對股份和所得分紅的信用非常高,這就導致瞭如果華為要內部配股或者增發新股,馬上可以得到新老員工的積極支持。而且華為職工的收入也比較高,華為每年支出的員工薪資應該在600多億的水平,要想內部集資也並非難事。

第三,華為若是要融資,還可以向銀行借貸,對於華為這樣的優秀企業,哪家銀行不將其奉為上賓?就算一般有點實力的民企都有“小巨人稱號”可獲得銀行一定的授信額度,更何況是華為向銀行借錢?現在是銀行害怕華為不肯借錢,而非華為這樣的優秀企業借不到錢。華為向銀行借錢的成本也很低,根本也無需上市。


不執著財經


家有毈,心不慌!

華為是一家非常注重現金流的企業,任正非的危機意思,在企業家裡面做的出類拔萃,時刻將華為想象在冬天裡,而華為靠什麼過冬呢?那就是棉襖(現金流)。


1:現金流對於一個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他不僅代表著企業一定時期內的 行啊淨流入和流出的數量,還反映業務的現金收支狀況,更是一個企業是否穩健發展的標誌。而任正非早在華為的“春夏之際”就開始為華為準備“過冬”的棉襖了。

2:你說華為缺錢嗎?肯定缺,拿為什麼不上市呢?因為華為有其他解決資金的辦法,除了充沛的現金流,企業融資有很多方式,包括股權抵押、股權質押,先說說華為是怎麼融資的,給大家講一個華為融資的案例:

股權變現:

1987年華為以兩萬元註冊資金創立不久,華為就開始實行全員持股,華為的全員持股其實質就是內部股,是由華為根據才能、責任、貢獻、工作態度、潛力等分配給員工數不等的股票,由員工出錢購買,也可以貸款購買,未解決資金問題,華為又與各地有點管理部門先後聯合建立了27家合資公司,這些合資公司大量吸納郵電系統員工人股,緩解了當時資金匱乏的問題。

這種內部股開中國企業內部管理先河,其最大的優勢就是在華為資金緊張的時候,可以成為企業最關鍵、最可靠的資金鍊。同時,由於郵電部門的很多職工也購買了華為的內部股,無形中就幫華為的產品打開了一條巨大的銷售渠道。可謂是一舉“四得”!

銀行貸款:

1999年,我國銀行開始逐步實現商業化運作,由於華為資信好,業務發展迅猛,開始有好多銀行大規模向華為房貸,例如深圳招商銀行推出買方信貸業務,讓電信部門從招商銀行貸款購買華為的設備,華為再從銀行提取貸款,此外,由於華為與各地郵電局成立了合資公司,各電信局有紛紛為華為向銀行貸款提供擔保,幫助華為度過資金難關。


資產變現:

2000年的時候,是全球電信市場不景氣的一年,華為的業務也受到衝擊,沒辦法,因為銀行的利息壓力大,任正非選擇將“雞蛋”換“糧票”,就是把自己的一家子公司(現在的聖安電器)賣給了美國的艾默生電器,換來了7.5億美元,這樣,華為的賬上就有幾十億的資金,有了棉襖,華為順利的熬過了“冬天”。

綜上所述:

並不是每個企業都需要上市,國內的老乾媽、娃哈哈、農夫山泉都沒有選擇上市,首先是因為他們的現金流充沛,其次是因為他們的融資渠道很多,不需要上市,而華為不上市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1:現金流充沛,融資渠道多

2:華為是全員持股的企業,一旦上市,會引發股權危機,難免有一些大的投行機構,吞併華為股份。

3:上市之後,大量員工的身價就會暴漲,獲得鉅額財富,從而喪失了對工作的動力與激情,最後會讓華為失去創新力,從而陷入更大的危機。

所以,各項利弊權衡,華為不會考慮上市!


蔣昊說經濟


華為沒有上市,目前的華為從制度上面也不被允許上市,任正非持有華為的1.14%的股權,其他的股權被9.6萬名員工持有,而這樣的股權結構的公司不能上市,其實真正還是華為不想上市,如果想要上市,可以直接從員工手裡面回購公司的股份,把股份全部收起來,那麼華為不上市,資金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華為內部融資

華為實行了全員持股,員工持有公司的股份,但是這種股份其實是虛擬股,不是真正法律意義上面的股份,而虛擬股是可以被增發的,員工想要認購這樣的股份,就必須花錢來買,那麼這樣的資金就會成為華為的一部分資金,那麼華為就有了資金,因為這個內部融資,所以華為可以在幾年之內迅速得到資金,用於華為的發展。

另外就是華為現金流正常,不缺錢,也不需要過多融資,華為是一家優質的企業,既然是優質的企業,對於供應商和銷售渠道都有著較強的議價權利,華為的應收賬款就會少很多,資金迴流快。

華為不上市也有自己的好處,比如華為不上市,任何關於華為的消息數據可以不被披露,外界也不會知道華為的具體情況和戰略方針,可以迷惑對手,讓華為變得更加安全,增加競爭力。


小車說理財


上市融資是企業實現最大化價值體現以及最大化融資的道路,但並不是只有這一條道路。“大商謀道”,華為就是如此,通過自身的資源進行極致化的使用,就算是華為不上市,也是有著大量的資金融入。

一、員工,就是股東。

很難想象,在2011年時華為通過員工進行融資的額度能夠達到270億!這要比上市融資還直接,不需要“排隊”,資金直接投放於產品的研發、市場的運行!這樣的企業,難道會沒有戰鬥力?太具有戰鬥力了!與一般員工持股的企業是不同的,就拿研發而言,如果研發人員能夠自身持股與不持股的狀態完全不同。如果自己持股,公司收益就是自己的收益,在這種情況下,研發人員就會一門心思的搞研發,只有研發好了,才能夠輸出更為優質的產品,為自己創收。並且,華為每年都有著紅利派息,高的時候甚至能夠達到50%。所以,旗下的員工就算是貸款也都會去認購一定的華為員工的股份。

當然了,華為方面叫做“虛擬股”。而這種股份也不是所有的員工都能夠進行認購,而是怎樣的呢?“奮鬥者”才能夠擁有。也就是說,在華為作為員工,只要你更加的奮鬥、拼搏,才能夠具有資金進行認購,而不是隨便都是可以買的。所以,在華為創業的期間,這種模式的存在為華為源源不斷的流入入股資金,再加上過硬的技術以及“拼命”的員工,而這一些的支撐又使得華為有著巨大的盈利,再派息給持股的員工,達到了良性循環。

二、通過銀行貸款。

銀行貸款是企業使用自己最為常見的一種方式,華為也是如此。很多人也會發出疑問,華為這麼成功,還需要貸款?不管是多麼成功的企業,相對淨資產比例的貸款並不代表其不成功。華為也是有著銀行貸款的,特別是在海外經營項目時,也會對應著貸一定額度的款項。銀行貸款也是華為主要獲取資金髮展的渠道。

三、未來華為可能上市融資嗎?

個人的觀點是,未來華為並不太可能進行融資上市。為什麼?股份太過於分散,持股的股東可以說達到了所有華為員工的數量。那麼,在股份分散的現狀下,就上市工作安排是很難實現的。

當然了,市場中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未來華為還是有可能實現上市。怎麼講呢?可能存在“同股不同權”的方式,也就類似於阿里巴巴、騰訊上市的模式,相對董事長、負責人在創業時因為需要資金的原因,所以將公司的股份盡數出售。但是公司自己卻仍舊能夠“當家做主”,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將股份受益的權利與股權公司運行的權利相對分離,股東進行受益,而最合適經營公司的人員還是初創團隊。現在華為的股份十分的分散,如果是有著上市需求,也只能是寄託於“同股不同權”的方式。

現在華為的經營十分好,已經是兩個世界第一,對於資金的渴望程度有限。再加上現在全球市場的資金現狀偏緊,而華為的市值又呈現著巨大,就現階段而言,自身企業不缺錢,市場股市的資金也有限。所以,上市融資的需求並不大。


厚金說


就上市的角度來說,企業上市可以獲得許多好處,例如可以避免企業過多的企業債務例如可以分散管理風險,例如可以分散管理風險,有利於企業資金鍊。但是,相對應的就減少了控股股東或者公司高管的表決權。

企業進行融資的絕大部分手段都是通過間接融資來實現的,即發行債券、貸款等等,而華為本身股權較為分散,員工持股較多,且資金鍊穩定,不上市可以保留原來的股權架構,所以上市發行股票反而不利於控股股東對於企業公司的表決權。

實際上,華為由於業績年年增長,信用度較高,可憑藉發行債券獲得一部分的資金。華為可以通過企業內部集資的方式,來解決融資問題。畢竟由於華為長期給予內部股份和分紅,員工對股份和所得分紅的信用非常高,而且華為職工的收入較高,想在內部集資也不是一件難事。再者,可以採用像銀行借貸的方法。

所以華為即使不上市,也是可以實現輕鬆融資的。


互聯網速評


上市和不上市,都是一些大型公司的選擇。

國外也有一堆的巨型公司不上市的,沒有人規定公司一定要上市。

舉個例子:宜家,樂高,亨氏集團,都是行業巨頭,也沒上市。



國內沒上市的公司也相當多的,手機界的四大家族:華為,小米,OPPO和VIVO,其中三家都沒上市,不光是華為,國內飲料巨頭娃哈哈也沒上市,老乾媽也沒上市。


公司上市的目的是什麼?最直接,最迫切的就是:融資,如果放在A股你可以說成是“圈錢”,但是這是要付出代價的,就是一定要拆了過去的公司架構,任正非過去一直領導者華為,問題是他的股權只有1.6%,一旦上市,誰說了算?大股東說了算,老任只能拱手交權。

上市是有風險的,華為這麼多年來發展迅速,治理的也不錯,真的把老任給換了,請問哪一個敢拍著胸說,在他的領導下,會比老任更強?

上市了就要按照上市公司的玩法,就必須完全拆除過去的華為的治理結構,是福是禍,難說,除非華為特別缺錢,否則上市完全是賭博,萬一要是不好呢?


中國相當多的上市公司,一旦上市,就不做實業了,玩起了虛擬遊戲,有些事情你們可能都不知道,中國上市公司有三千多家,其中有1000多家把1.3萬億的錢投入到理財,還投了1.2萬億的房地產,這種情況在股市簡直是司空見慣。


華為並不缺錢,他缺錢的話,可以直接發行債券



由於華為年年增長迅速,信用度極好,因此他融資的成本極低,這16億元三年期的人民幣債券,利率僅為4.55%,還能發行的出去,信用度高,融資成本低。


那麼問題就來了:

一旦上市,華為要拆了過去的公司結構,甚至可能涉及到換老闆。

拆了過去的公司結構,換了老闆,可能好,也可能不好,你需要去賭。

而上市唯一的好處就是方便融資。

而華為又不缺錢,他可以輕鬆貸款,輕鬆發行債券,而且利率低。

它明明手裡一把的好牌,它為什麼要賭呢?


李建秋的世界


華為的融資渠道很多,據我所知的12年有一次就是內部員工配股,一次集資75億元。而據我所知,那年華為每股1.2元年終分紅每股0.8元!

華為自身因為業務規模逐步增長,必然有因為進出口業務獲得國家開放銀行等進出口業務的銀行的長期貸款支持,加上作為傳統的企業,都會在供應鏈上對所有供應商有賬期,換句話來說,就是都存在擠佔供應商貨款週轉的方式,適當地藉助供應商資金髮展。也就是說,所有的產業的公司比如一百萬的資本金而營收是一個億,真實的流動資金並不需要一個億而可能只是幾百萬。

比如,以前我所在的公司,註冊資金是300萬,但是我所在的公司每年營收在1億到1.5億之間,其中,除了芯片存儲屏幕等需要現金支付,多數都是供應商佔款,以及渠道提前預支部分定金等手段,也包含銀行貸款等。

而華為一個巨大的優勢,就是員工數量巨大,且因為長期給予內部股份和分紅,員工對股份和所得分紅的信用非常高,這就導致瞭如果華為要內部配股或者增發新股,可以過得新老員工的積極支持。反過來說,華為每年內部員工按照17年的數據平均年收入為75萬,華為每年的淨利潤可以大量分配給員工,而其中再次配股或者增發新股,則可以把員工在利潤分配中獲得的資金再次迴流公司經營中,華為每年支出的員工薪資應該在600多億的水平,利潤也在幾百億的水平,因此可以良性的滾動和不斷獲得內部員工的融資支持。


龍哥fei0598


企業獲得發展資金有很多渠道,上市只是其中一種而已。哪些獲得資金的渠道呢?簡單可以分為兩類,即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貨幣市場比較簡單,主要是向銀行貸款。資本市場可以簡單的分為股票、債券、信託、基金等幾個。

細算下來獲得資金的渠道有很多呢,為什麼非得上市向公眾融資呢?而且,華為由於股權結構的限制,向社會公眾和投資者融資的可能性非常小。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華為的股權結構極為分散。作為創始人的任正非,持股份額還不足1.5%。一旦上市,進一步稀釋。且如果其他投資者在二級市場大量買入華為的股票,成為大股東的話,那控制權是不是要發生改變呢?

在資本市場上,兩個融資項目是比較容易被企業採用,一個就是前面說的發行股票,另一個就是發行債券。向社會公眾公開發行股票的方式走不通,發行企業債券也是可行的嘛。下面就是華為在2017年向歐洲發行的一支規模為50億美元的企業債券。


除了資本市場,貨幣市場也是融資的一個重要方式。這兩者並行不悖,一般都是上市企業會同時在貨幣市場進行融資。像華為這麼優質的企業,且每年成長的速度這麼快,應該是可以拿到比較優質的貸款。這個優質指的就是期限長、規模大、利率低。


財經知識局


上市並不是企業融資的唯一渠道,尤其在目前間接融資仍佔據主要地位的情況下,上市融資的企業比重並不大。

對華為來說,除了沒有通過上市融資之外,其他的融資方式,一個也沒有少。相反,對華為來說,不是怎麼融資的問題,而是向誰融資、把融資的好處給誰。因為,像華為這樣的優勢企業,現實生活中並不多。一旦有一家好企業,所有的銀行都會想方設法、窮盡一切關係給企業貸款。不僅如此,其他金融機構、信託等,也會通過一切手段,爭取向華為提供貸款、資金等。而且,提供給華為的貸款,在利率上也會極大優惠。否則,華為可以不要。

不僅如此,地方政府也會為了需要,竭力地向企業推銷債券,以更低的利率支持華為,為華為提供資金支持。

這也意味著,華為只怕不要資金,而不怕要不到資金。別看銀行等對中小微企業高高在上,極不願意提供資金支持。對華為這樣的企業,他們就會老老實實,低三下四地求企業給點放貸指標。

這就是好企業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