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古詩詞中柳這一意象?

謝謹輝


引言

所謂意象,即表意之象,表情之象,就詩詞創作而言,它是形象與情感意蘊的綜合體,劉勰曾說:"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遠近,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


由此可見,意象在文學創作中的特殊地位。對中國古代文人來說,意象是其藝術創作的靈魂。所以作為古典詩詞這一們綜合藝術,意象同樣也是一首詩、一闕筆、一篇散文的靈魂。

古人行文,無論詩詞歌賦,曲調小說,往往意象大於格式。最善於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之物,賦予一定的情感認知。題主所言的"柳"在古詩詞中所賦予的意象,我認為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 在唐詩中常被比擬為“賦別”的意象。羅隱的《柳》就是運用比興手法,藉助春柳的形象,寫暮春晴日,長安城外,灞水岸邊送別情景:"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詩人感物起興,從古"長安城八景"的灞柳風雪入手,將 柳“絮” 、柳“絲”為比擬,描寫出分別時的相偎相倚、牽衣頓足的情景。猶如“飛絮”,飄忽不定,背井離鄉,妻離子散,天各一方,這種情況又何止一家?這種“爭解垂絲絆路人”的悽慘之狀,歷歷在目,含蓄地揭露社會的黑暗,兵役徭役的殘酷,百姓的無奈。


其二,"柳"同"留"為諧音,所以經常有"折柳"表達對親朋好友的挽留。最為著名的就是王維的《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三疊,送別故人,灞橋分別,折柳相贈。這是唐代人常有的送別套路,被王維發揮到了極致,用到了極致,流傳到了極致。

其三, 古代詩歌中,“柳”與“愁”,其諧音、比喻等修辭感物聯類,詩人用來抒發情緒,往往給讀者無限的遐想。 在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則運用對比,將當年抒情主人公出徵時春光明媚,柳絲輕拂,與佳人的難分難捨的依依惜別之情與歸來時的且雨且雪的惡劣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其四,唐詩中還有以"柳"枝的柔美清揚為意象,用來歌詠少女的思春情懷。最為知名的就是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首詩一反前人以楊柳的細柔形象來形容美人身材苗條的寫法,而是用擬人的手法,將自然人化,讓楊柳化身為美人“碧玉”而出現,栩栩如生地刻畫出楊柳的婀娜多姿,進而讓人聯想到春如苗條少女,婀娜多姿,春意盎然。



結論

"柳"一言以蔽之:"詩言志",含蓄蘊藉,所以,詩歌必須講究修辭得當,意象蘊美。

再次感謝悟空小秘書平臺!

【溫馨提示】原創不易,敬請文友,多多支持,留言轉發,評論交流,不喜勿噴!


兵法天下


【關鍵詞】古詩詞《柳》最多運用於情感,離別,鄉愁。\r

中國古今詩歌,一直以來都以悠遠,深邃的意境見長,而這些深邃意境的形成,往往很多離不開“物”的烘托,這些繁雜的“物”就形成了千萬種詩歌的意象,很多詩歌的意象因為其本身的特性,而被詩人們賦予不同的情感,“柳”被賦予的就是一種離別的傷感情懷,也代表春天來了,萬物復甦的意境,《柳》所以是被古今詩人們廣泛運用的意象。《比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許許多多用《柳》的佳作。



悟道佛語禪心


“柳”即“留”,折柳送別是古代的一種風俗,在抒發離愁別緒的詩詞裡經常出現。柳樹枝條柔軟,纖細下垂,微風吹來,隨風飄舞,自然瀟灑,嫵媚動人,尤其是姿態優美瀟灑的垂柳,被人們賦予一定的文化內涵,象徵著親人故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代表著惹人傷感的別離之痛。

自古寫折柳送別的詩歌很多,在此列舉一二。

“折柳送別”的詩歌最早見於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南北朝樂府詩《鼓角橫吹曲》中也有《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

“七絕聖手”王昌齡寫過一首和折柳有關的詩《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圖韻雅頌


古往今來,一代代,一批批文儒墨客,學子雅士,或借柳描景,或遇柳舒情寄意的新老作品,參出不盡,舉不勝舉,婦孺皆知…

為什麼在眾物云云的植物中,涉及柳的作品最多呢?

其實眾心向柳,豈是偶然?假若靜下心來精推細敲,事出有因。我也不知道最根本符合哲理的主要因素。不妨抖膽談一下自我的膚淺認知,先吐為快,僅供參考!

柳,平和、溫順、不張揚…符合華夏文明的特徵,柳平義近人,德高望眾,給人親切感、宜接近的氣質,華夏文明就是深藏不露,做事穩妥,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為做人的特點,唯柳都具備這些”素質”。

柳,春來早發,絲長意遠,色鮮淡定,枝繁葉茂,意隱智慧不俗,承載豐富,循規蹈矩,有“克己復禮”倫理的歸宿意境,具備不屈不撓韌性,抗風吹雨打能力強,給人成熟可依靠,可寄託與安全感,又因飽嘗風霜雨雪,風餐露宿…所以,有”懂“坎坷與崎嶇聯想感,斯時,可視為”知音“。

柳,值夏幽簾,濃郁,動態豐富,可視為一道門,一扇窗,一垂簾,一活幕…

而穿透之處,總能給人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感,穿透之處,驚喜豐碩,或一仙境、仙谷、碧湖,險峰…

給人一懸念,幕後總有新大陸。

柳,另人溫馨,村莊,河岸,湖畔等地境比比皆是,通俗而不失質雅,懂滄海桑田,時過境遷。知塵紅苦短,歲月摧顏…

結果,成為才子佳人,文人雅客傾訴衷腸,寄託心聲的最佳“人選”不難理解了吧?

滄海拾貝隨筆於廊大留蒲201901.11夜







蒼海拾貝35




高考語文齋認為,古詩詞中柳這一意象還是要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理解。

首先,古詩詞中,楊柳常常結伴出現,表現出的是一種男歡女愛的依偎之情,戀戀不捨,如膠似漆,難分難離。女的想挽留男的,折柳惜別,柳者留也,寫的是喜景,抒的是哀情,如《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隋朝無名氏《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宋代詞人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等。



其次,風吹綠柳,輕盈舞動,搖曳生態,婀娜多姿。如美女碧玉,動人溫潤,細嫩柔美。如唐朝賀之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寫林黛玉時寫到“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可見柔柳有美女之形容也。

再次,說到柳就要談到柳絮。 宋 代婉約派詞人秦觀的《江城子》: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這首詞,既寫了楊柳,又寫了飛絮,楊柳飛絮,既寫了春景韶光流逝,抒發了暮春別恨,又寫了飄泊無依,抒發了愁緒。

由上可見,古詩詞中的柳的意象不是單一的,這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準確理解把握。


高考語文齋


“柳”無疑是古詩詞中十分常見的意象。眾所周知的“柳”“留”諧音我們不去講它,主要來講一講八種固定品類的“柳”意象,也叫八大柳。

第一柳,灞陵柳。

其實應該叫做灞橋柳,漢人送客至此折柳相贈。唐代更是於此設驛站,一步一柳,主要是象徵離別。但自從出現了相傳是李白作的《憶秦娥》,詞中有句“年年柳色,灞陵傷別。”而這首詞結句更為出名,“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八字寫盡興衰。於是乎“灞陵柳”就又多了一份懷古的氣魄。

第二柳,隋堤柳。

也叫亡國柳。相傳隋煬帝時期,開通京杭大運河,濟渠築堤種柳。後人以此詬病隋煬帝,感慨世事無常,物是人非。白居易有詩:“后王何以鑑前王,請看隋堤亡國樹”。

第三柳,章臺柳。

這是一個美麗的故事。安史之亂,韓翃與妻柳氏分離。長安洛陽淪陷,柳氏被番將劫走。京師收復之後,韓翃派人到長安尋訪柳氏,以一白口袋盛金沙,袋上題詩:“章臺柳,章臺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而柳氏接到此詩之後,據說有一首《楊柳枝》回覆:“楊柳枝,芳菲節。可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此章臺不是指古時青樓,而是漢章臺之下有街名章臺街,舊時常常用來代指長安。“章臺柳”就有了人事兩非的感慨和對女子煙花寥落的悲嘆。

第四柳,沈園柳。

關於陸游、唐婉《釵頭鳳》的故事,大家多有熟悉。二人分開後,又曾經偶然在沈園相逢,陸游題《釵頭鳳》於內壁,唐婉和詞一首,抑鬱而終。陸游後曾寫詩“夢斷音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飛綿。”後人以此“沈園柳”表達舊情難忘的遺憾。

第五柳,寒食柳。

古代寒食有插柳習俗,尤其在江淮一帶。宋代張炎曾經寫詞:“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此柳多用來表達客遊離鄉,思親念遠。

第六柳,金雪柳。

這種柳不是真的柳樹,是古代女子頭上的一種飾品,用金捻線做成柳絲。辛棄疾有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第七柳,宛溪柳。

賀鑄有詞:“宛溪楊柳,依舊青青為誰好。”後人以此表達相思。

第八柳,左公柳。

這種柳意象出現較晚,和左宗棠有關。清代人楊昌浚詩《恭送左公西行甘棠》:“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遍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歌頌左宗棠提軍邊疆,勒功萬里,又改善邊陲,植柳天山的功績。後人稱此柳為“左公柳”,以此紀念左宗棠。


待曉兒


從賀知章的《詠柳》說起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寫的實在太好,我所理解的“柳”是“留”的意思,因為諧音“留”,而且柳絲柔長,風吹而成纏綿難捨之狀,故古人常折柳送別。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就是這個意思。將別情用柳化成形象語句的是柳永,他在《雨霖鈴》中寫道:“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用楊柳岸配合曉風、殘月等意象,把自己與情人分別的悽慘之意描繪得淋漓盡致。

所以在我看來“柳”就是“留”,你們覺得呢?


橙子趣說人文


柳在古詩中多表離別愁緒。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早在《詩經》的時代,楊柳就有依依惜別之意。

為何?原因有三。

一。柳”與“留”同音;岸邊的楊柳,它的柳條常悄悄搭上了離人的手臂上,宛若在挽留。

二。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這一習俗唐代尤盛。

唐代的長安城,灞(bà)橋兩岸,十里長堤,一步一柳,長安人多到此折柳送別友人。而灞橋,是長安人東去的必由之路。

“載酒送春別,折柳系離情”

“ 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柳》裴說(唐)”

三。古曲中有《折楊柳》曲(傷別之曲)。

我們耳熟能詳的唐代的王之渙寫下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的“楊柳”指的就是《折楊柳》曲。

“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送別》無名氏(隋)”


離別,好像總少不了楊柳。但楊柳還有其他意思。

一。寫人,其中女子居多。有“柳眉”、“柳腰”的說法。

“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長恨歌》白居易(唐)”

二。思鄉懷人。古人有時會在家中的庭院內種植柳樹,所以也可借柳樹思鄉。

“ 楊柳青青杏花發,年光誤客轉思家。 不知湖上菱歌女,幾個春舟在若耶。——《春日思歸》王翰(唐)”
“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閨怨》王昌齡(唐)”

三。詠春。嘆時光流逝。這很正常,因為柳樹有它的四季變換。

“ 參差煙柳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枯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少年遊》柳永(宋)”

四。寫愛情。愛情啊,永恆的主題。(不多見)

“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生查子》歐陽修(宋) ”


柳樹不僅僅有“愁”、“悲”,還有“喜”。只是相對來說不常見。

“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玉樓春》宋祁(宋)”



讓詩歌走入生活


柳樹在春天抽出嫩綠的芽,是萬物復甦的徵兆;柳樹在夏天垂下長長的枝條,上面掛滿碧綠的葉,是生機的象徵。

因為柳樹身段柔軟,姿態優美,符合古人的審美,加上其生命力極強,深宮侯門可種,尋常百姓也可種,古人便開始以柳入詩詞,賦予“柳”不同的意義。



01“柳”的本意

春天的濛濛細雨帶著杏花甜甜的芬芳,隨著微風襲來,人們不會覺得冷,閉上眼深呼吸一口氣,只覺心曠神怡,這便是“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所謂“楊柳風”,便是春風吹動楊柳纖細的枝條,來回搖盪,左右飄拂,像一簾碧色的清風。因為柳樹,淅淅瀝瀝的春雨不再讓人厭煩,反而讓人覺得浪漫。

但春暖花開時,柳樹又給人一種春日的歡愉繁華感。

陽光下,村裡的草兒都長出綠綠的葉,黃鶯兒高興得飛來飛去,時不時發出清脆的叫聲。河邊堤岸上的楊柳披著千萬枝條,隨風微微擺動,似乎在輕柔地撫摸堤岸。“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正是人間好時節。






02“柳”的諧音意

詩人最愛借景抒情、寄情於景。因“柳”與“留”發音相似,古時候送別的堤壩、碼頭又一般種有柳樹,人們便折柳送別,以此表達彼此難分難離、戀戀不捨的心意。

詩人們就以“柳”這一意象來寄託自己的離愁別緒。

以“柳”訴離別的鼻祖當數《詩經·采薇》裡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此後便一發不可收,無數優秀的贈別詩裡都用到了“柳”。

李白詞裡的秦娥望著“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不由得想起分別許久的愛人;看見人們折柳贈別,白居易不禁傷感萬分,寫下《青門柳》:“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 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以此抒發自己傷春嘆別之情。


03“柳”的思鄉意

古人喜歡在庭院裡、房前屋後種柳樹,既好養活又美觀。一旦離開故土,他們看到柳樹就會想起家,想起家中的親人。

柳,承載著古人們的思鄉情。

王之渙寫“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來表現將士們的離愁與思鄉之情。戍邊將士們聽到有人用羌笛吹奏出《折楊柳》的曲調,再看玉門關外的柳樹光禿禿的,不曾發芽,想起家中院子裡的柳樹,不禁悲從中來。

張九齡更甚,直接把一枝柳條比作故園春色:“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貴,憐是故園春。”

04“柳”的比喻意

柳枝柔軟纖細,一般比作女子的腰,比如“玉肌花臉柳腰肢”、“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楊柳腰枝,春來尚怯銖衣重”等詩詞佳作。

柳葉彎彎且細長,可比作女子的眉。李清照在《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中就用柳葉來寫女子靈動的眉毛,且看“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十分生動形象,後世廣有“柳葉眉”的美傳。

柳本就是春,柳也是“留”,柳還是濃濃的思鄉意,更是美女的代名詞……古詩詞中的“柳”,可謂有“百用”。


三葉草青青—


一個詞語,背後有極其豐富的鏈接,通往宏大深邃的知識倉庫,承載詩人名賢高僧大德的生命信息,也凝聚集體記憶與民族認同的千年密碼。詞語背後的詞語,是一部部的文化史,有著悠久而濃厚的歷史存量。隨著詩人們長期的創作實踐,“柳”這個意象大量出現在詩詞作品中,並且“意”的內涵也相對穩定。自《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開始,“柳”被賦予的就是一種離別的傷感情懷,“折柳”一詞寓含“惜別懷遠”之意。折柳代表一種習俗,一個場景,一種情緒,折柳幾乎就是離別的同義語,它能喚起一連串具體的回憶,使人們蘊藏在心底的離情激盪起來。經過歷代詩人創造,柳已成為具有離別、惜別意義的典型意象,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中的柳就絲毫沒有惜別傷懷之意。所以具體詩歌還應具體分析。我們也要認識到,中華文化意象,這是一個始終面向未來、動態演進的開放系統,對此我們最好的態度立場,就是繼承和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