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寫作真的是天賦嗎?可以後天培養嗎?

張立經


有天賦,再培養,那叫錦上添花。

沒天賦,硬培養,那叫水滴石穿,穿了要等多少年?

有天賦的人,生辰八字裡是要麼帶文昌要麼帶華蓋的。按我們現在的解釋就是生下來就帶了作弊器。會認字的時候就會創作了,並且大開外掛。和讀書多少沒有關係的。

比如李白,一個浪蕩遊俠而已。若論讀書的數量和質量,當時強於李白的人能從長安排到劍門關。

比如元好問,一個少數民族罷了,書讀得再多還能比得過江南靈秀之地的南方士子麼?可他就是這麼橫,以一人之力對抗所有中原江南文人不落下風。

還有那個叫蘇東坡的牛人,自打寫文章起,按照他自己的話說,就已經“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了,這是別人窮極一生都達不到的高度。到了後來,東坡更是形容自己寫詩文“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比人,是真的會氣死人的!

推而廣之,都是學的數理化,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根愛因斯坦附體似的,自己家的孩子才智如路人。還有湖南臺的《最強大腦》裡面的那些妖人,其恐怖之處真是後天學來的麼?

天賦是存在的!

高興的是,理論上每個人都有一種天賦狂勝他人。痛苦的是,這種天賦經常無法找到,比如一個只有小學畢業文憑的瓦匠,可能骨子裡對甲骨文有著莫名的敏銳,可是更可能一生都看不到甲骨文。

先天不足後天補,理論上是存在的,可錢鍾書先生說“理論通常是不實踐的人制訂的”,你很難想象一個羅圈腿的女人努力學習芭蕾舞是一種何等的痛苦與堅持。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可我特麼是一塊豆腐啊,咋成針喲?


亦有所思


海子是安徽農村出身 ,年紀輕輕就寫出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和”從明天起做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的經典名句;最近出了個寫出”穿越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的湖北腦癱詩人,她的寫作引起了關注;不久前,我問過一位得過矛盾文學獎的著名作家 ,我說,你沒有經歷過文革,但我覺得你對文革中的場景描寫與對人物的刻畫很精闢,這是為什麼?他說,雖然我文革中年紀很小,但我已經有了感覺,我腦海中還留有父親講過的那些經歷和故事,我還可以看書,從書中找尋我的靈感。

我說這些,就是在說明,作家還是還是要有點天分的,如果天分再加上勤奮,那有可能轉變成為天才,寫出有影響力的好作品來。

夢想成為作家的人不少,但夢想成真的,不多。多數人寫作看似也很勤奮,但能夠寫出膾炙人口的好作品的,微乎其微。這已經說明了,寫作這件事,光有勤奮還遠遠不夠,還好需要一點靈氣,還要具備一點才氣才行。寫作,尤其是小說的創作,更是要有靈感, 要有悟性 ,對人生的剖析要有入木三分的能力。當然,有親身的生活體驗會更好 ,生活、勤奮、悟性三者如果結合得好,寫出好的作品就有了保證。但是,不能指望作品裡的生活作家本身都要經歷,那是不可能的,這時,構思、靈感、想象、推理就要靠靈感來完成。

1981年我聽作家戴厚英講過,她是在短短的18天裡一口氣就把《人啊,人!》這部長篇小說寫出來的。這是因為她有著極其深厚的生活積累 ,有著極其沉重的人生感悟,所以,她一動筆,就猶如火山噴發,勢不可擋。這部小說成為了她的第一部長篇,也是她的成名之作,在當時造成了極大的影響。這是寫作要有生活,要有激情的證明。一個作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獨到思考,沒有對人生的深切體驗, 沒有對宏大歷史畫卷的把控能力,就不可能寫出撼動人心的鴻篇鉅作。

說到作家的後天培養,我覺得不是不可以,但是很難。一般的說法,就是大學的中文系裡,很少出現作家,多數作家是在洶湧澎湃的生活激流裡誕生的。生活的詭異狡猾、社會的摸爬滾打、歷史的撲朔迷離、未來的不可預見,這才是文學創作的源泉,我們只有熱愛生活、投身生活、反思生活,才能反應生活 ,寫好生活。




陳年芝麻


寫作當然講究天賦,在文學創造方面,不僅講究天賦,還有閱歷積澱,思維,語言組織,文字功底等等各方面的因素,不單單是你會寫字就能寫好文章,其中差異可謂天差地別。
同樣學歷的人,寫作出來的文筆相差都是很大的,這不是學歷帶來的問題,而是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語言組織能力帶來的差距,這些就是天賦,有的人天生就能說會道,說話一套一套的,而且有的人卻性格內斂,不善言辭,這是語言天賦和性格上面的差距,有的人會學歷不高,但是就是能用有限的字眼組織城一段意境深遠的詩畫,而有的人就只會那幾句罵人的話,粗俗不堪,這就是語言組織能力天賦的差距。


思維能力的差距是很難用後天學習來彌補的,這是天生的,就好比有的人天生對數字敏感,有的人就對數字很是不敏感,這種形式不好形容,很抽象,用一個音樂上的區別來打個比方,有的人天生唱歌很好天,而有的人就五音不全,怎麼都想不到那個點上去。
有很多東西

是後天可以學習可以彌補的,比如語言應用,詞語組合,典故應用,這些都是在寫作是經常會遇到的,而這些東西都是可以從後天學習中學到,知識應用的點上或許沒有天賦型人勇士那麼精妙。
但是不管是天賦型,還是努力型,後天培養都是尤為重要的,有的天賦極佳,但後期學習環境不好,或是閱歷不夠,他創作出來的文章,深度也是不夠的,意境不夠,終究落與平庸。有的人雖然思維不夠新穎,創造立點不夠獨到,語言詞彙也不華麗,但是他情節嚴謹,創作實際,也不失為一種社會寫照。就像抗戰時期北大校長鬍適,他的文章就不是那種很新穎,甚至給人意境平平的感覺,但是他就能用平庸詞彙學出新文化運動。而魯迅,沈從文,巴金,老舍,他們的文章看似詞彙平平,但是連起來卻給人煥然一新的認知。而這種天賦型文學巨柱,離我們最近的,人知道最高的,得數古龍和金庸了,他們的小說可謂家喻戶曉,他們的文字創作,情節意境引人入勝。看了捨不得丟下的,看完還意猶未盡。

總結一下,天賦對於寫作確實有事半功倍之效,但是不努力,最終落於平庸,天賦不夠,閱歷來湊,只要你有足夠的文學積澱,依然能創作出出彩的文章來,天賦很重要,但是後天培養更重要。


域外風塵


天賦很重要,但後天的培養也很重要。

我是1976高中畢業的,那個年代之前學校長期處在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反對右傾案鳳等各種運動之中,學生很難得到系統學習。可以說10年的學生時代基本上是荒廢了。

我自以為,我是對文學創作是有天賦的一種,對事物總有較常人不同的獨到見解,並善於用文字表現出來。尤其在詩歌、散文等文學類作品創作方面,常常會自然而然的迸發出靈感的火花。儘管沒有系統學習過專業知識,也沒比別人多讀幾本書,但就單一的文學創作方面卻比身邊的普通人小有成就。比如,在煤礦工作期間多次被評為礦、局級優秀通訊員;多次在《峰峰礦工報》、《河北工人報》等報刊獲得各種類型題材的徵文獎等!所以我以為文學寫作天賦很重要。

但是,後天的培養也是至關重要的。記得我上初中時,我的語文老師也是我的四叔發現我有一定的文學天賦後,給了我一本書,書名叫《邏輯,修辭、語法》,記得那本書賠伴我好長時間,書中用最簡練的語言和句式實例,告訴我什麼邏輯等,以至現在我都非常想念那本書。後來我還在本村學校代過兩年初二語文課,記得好象是上學期的語文書主要講的就是主謂詞組、動賓詞組等句子結構。要教學生,自己的先學會,在邊學邊教的過程中,也充實了自已。還有就是我對《紅樓夢》的酷愛和痴迷,也是我得益匪淺。

總之,我以為文學創作有天賦非常重要。但只有天賦,沒有後天的培養,也是很難有所成就的,如果有天賦,你不上一天學,不讀一本書.,你的天賦將等於零。所以,天賦和後來的培養都很重要,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湛藍天空依舊是我


所有人都告訴你需要天賦,但沒有人會告訴你天賦源自在經驗積累下的潛移默化。

任何事情的前期都伴隨著大量的努力和練習,以此能夠讓技藝日臻成熟。而達到中期之後,就需要一些“非同尋常”的東西——思考能力。

再說思考能力之前,不得不提一下文字和人的關係。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而寫作則是思想邏輯的具體描述。文章裡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體現著作者待人處世的風格,以及對自我和社會認知的思考方式。相信我,出名的作者在處世方面也是非常優秀的,且頗具人格魅力。而作為寫作的學習者,目光不應該侷限在特定的狹窄範圍內。

接下來讓我們開始聚焦“什麼是思考能力”。

思考是身為作者的你對一些條件、一些生活、一些經歷下意識所產生的聯想,起源於問題——為什麼會是這樣?而這個第一問就是促使你寫作的最初動力。由於每個人所受環境的影響不同,所以在觀察世界和看待問題上,人與人的觀念自然就會存在差別。作品的風格脫胎於這種不同。這也是為什麼所有的寫作指導類書籍都在反覆強調一個技巧:

擺脫陳詞濫調的刻板印象,用新奇的角度去觀察周圍。

我們已經知道思考能力是什麼,接下來便需要了解如何去使用它。

很多人都把“努力無法獲取好結果”與“天賦”等同,但本質卻沒有這麼簡單。首先,作為作者你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你真的很努力嗎?

許多人會辯解說自己非常努力,每天都在寫東西,修改文章或者是磨鍊寫作的技巧。但是拋去這些外在的因素,他們是否真得在思考提升而非機械性重複?

人是存在惰性的。一旦在某種固有的模板和框架下嚐到甜頭,就會試圖用自己已知的東西來解釋所遇到的未知——由此誕生了套路。大多數書都會用套路,可為什麼這些書又存在著高低水平呢?

因為核心角色和主旨。角色的感情經歷、人物性格讓他在面對選擇難關的時候,只能選擇套路式的方法來謀求最大的利益,因此他的老套路也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甚至將會非常巧妙地表達核心主旨。而核心主旨則來源於作者對世界的細節觀察。它一直在改變,但從未脫離於作者的思想。

所以,你真的很努力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你自己才知道。


莫兮醬


任何事情,任何人,都需要有天賦,也都有各自的天賦。

天賦異稟,天賦人權,這些都是天賦,也確是一個人、一個國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以足球為例,梅西有天賦,武磊也有,但梅西永遠是梅西,武磊永遠是武磊。類比乒乓球,大家更好理解,那個外人眼裡“不懂球的胖子“,在國球上的天賦,永遠大於地球上的其他人,但卻不代表非洲就不能培養乒乓球運動員。

只有天賦,還不行,愛迪生有一句著名的話:“成功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加上百分之一的天賦“,這句大家都耳熟能詳,但後面還有一句,就流傳不廣了:“離開了百分之一的天賦,那百分之九十九一文不值”。

因此,我們看到C羅,他的天賦肯定不如梅西,但成就卻不遑多讓,甚至在30歲後老而彌堅,反而大有領先梅西的勢頭,這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作用,再引用一句老話:“不怕人家聰明(或者富有、美麗等均可替代),怕的是人家比你聰明還比你更勤奮!”

總之,天賦與生俱來,卻不隨身體而永遠存在,如果你稍有鬆懈,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那些隕落的足球巨星--貝斯特、加斯科因、巴洛特利就是例子。


TomMackun


道理都懂,你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高中政治書裡面的知識,當時並不是很懂得這句話的意思,很意外的這麼多年過去了大部分學習到長時間沒有運用的知識都已經忘卻,這句話到現在也還記得,值得慶幸的是記得也更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

文學寫作,最基礎也還是寫作。毋庸置疑的是有天賦的人學習知識肯定比沒有天賦的人吸收的快,但是天賦也不是一輩子都存在,如果一個人不好好運用自己的天賦,有一天天賦也會被用盡,何況真正在某方面利用自己的天賦做到很成功的人也只有那麼幾個。這個世界上大部分都是在用力活著的普通人,有些並沒有所謂的天賦卻也在某一行業做的很出色,他們不都是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經歷了無數次的自我懷疑自我否定才成就了現在的自己。

《成為作家》告訴我們“寫作”就是願意寫作,能夠寫作,正在寫作的人。而作者蘿西婭.布蘭德在第一章裡就告訴我們,寫作是可以培養的。首先寫作不是技巧上的問題,而是認知上的問題,一個人在寫作上能不能有所建樹,跟他的氣質,心理,態度與性格本身有很大的關係。他認為一個好的作家需要具備成熟,理性,溫和又敏感的和孩子一樣。在你想成為作家之前,你應該對自己的這兩種性格進行訓練,每個人都會習慣性的逃避拒絕面對自己不瞭解的領域,沒有嘗試便進行自我否定,覺得自己不可能做到。

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能成為作家,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的慾望,而寫作只是把語言組合成文字的一個過程。

寫作,首先你要清楚自己寫作的目的,為自己制定計劃,這樣你才能保持寫作的激情和動力,寫作能夠堅持下來並且成功的人無一不是能夠在寫作的過程中找到人生的意義。寫作是有技巧的而這些技巧是可以傳授的,寫作的意義也是可以分享的,還沒有開始就否定自己的人並不清楚自己寫作的目的,也是對自己沒有信心的一種體現,沒有找到自己能夠堅持下去的動力,才會在這個各個網站都在分享寫作技巧情況下問大家寫作是否需要天賦。

道理都懂,你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小的時候媽媽告訴你不好好學習,你就考不上好的高中,你就不能上好的大學不能找到好的工作,那個時候你並不知道這些是相關聯的,還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學習,並不把學習當一回事,當你真正的認識到這些的時候很可能已經來不及補救;找工作了以後你知道不好好積累經驗你就不能給下次跳槽積累資本,但是總會在最初激情滿滿到被工作和生活壓的喘不過氣來,一步步擱置自己的計劃,後來,一年過去你發現除了原來的工作什麼都沒有學到,需要用到的時候開始自責,當時怎麼沒有好好學習,不去經歷你永遠都不知道結果,從別人那裡知道的始終是別人的。


寫作也是一樣,當你沒有堅持去寫,沒有找技巧,沒有進行自我認知,你怎麼就知道你做不到。為自己的懶惰找藉口,找理由,同樣的起步,別人成功了你也只會看到別人的成功,不會意識到是自己給自己設定了侷限性,走不出第一步,其他的怎麼可能做到呢。

所以寫作需要天賦但是更需要的是後天的努力,天賦不是人人都有的,她也只會讓你走的比別人快一點,而堅持才是在這條路上走下去的前提。


仨美


至於寫作是需要天賦嗎?我是這樣認為:

天賦是啥?天為天生,賦為給予。即天生的寶貝武藝。

不光是寫作,幹什麼事,有天賦固然是好。但天賦並不是什麼人都會有的。

一位哲人說得好:成功=99%的勤奮+|%的天分。天分即是天賦。天賦再好,如果沒有後天的努力,一切都等於零。

寫作是個既動手又動腦的事情。好多作家對人的忠告為從記日記寫起。日積月累,熟能生巧。寫的多了筆順了,寫的多了語句巧了,運用自如了,好句子如割乳膠般嘩嘩直流,說文思泉湧,便是這個狀態。張愛玲說,寫作就是沒話找話說。有個好開頭,引人入勝。有個好結尾讓人不忘。這是她一個大家的體會。

能寫,能寫好,不外乎一要愛寫,二要多寫,三要會取捨,不忘初心。

行成於思,敏於巧。常思索,多動筆,勤積累,讀美文。一來二去,寫作便熟捻了。


榆梅


是的,是天賦的匯聚凝結。

至於後天的努力嘛,那要看怎麼個努力法兒,假如依舊按圖索驥照貓畫虎,那這練了也是白練,甚至還學得一手歪文,不上正路。

我們總愛說通過努力云云,並且言之鑿鑿地引用某某名人的語句,說什麼天才是99%的努力和汗水,加上1%的天才與創造。殊不知這話誤導了多少人,讓多少英雄好漢死在馬前步後,真真是坑了許多無辜的愛好者,摯誠者。

這句話最後的一句才是關鍵,也決定了你個人的成就與成功——那1%的天才才是決定你能飛多高能蹦多遠的決定性因素。

見過好多文學愛好者、創作者,大都沒經過嚴格的科班訓練,自我提純意識不夠,眼界視角打不開,寫作技法又不盡然掌握,只是完全憑藉自我心中塊壘,我手寫我口,弄出來“四不像”的文字集合,卻沒有文學天分的表露,實在是味同嚼蠟,食如雞肋。

之所以強調天資稟賦的重要性,是因為文學這個東西真的不是信馬由韁恣意妄為的,想什麼寫什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這種創作心態固然值得稱道,但卻違背了文學創作的根脈初衷,多有錯會的詞不達意,或者存在零落的散亂無章,終究形不成一個整體的高質量文本,徒耗筆墨錢糧,實在得不償失。

假如就是單純的想在某某刊物上發個“豆腐塊”,尚還有情可原,如果真的要結構鴻篇鉅製,那真的是沒有引起共鳴與轟動的可能。

作協某巨擘曾經說過:經商,或許你可以日進斗金,為官,或許你能夠扶搖直上,但為文之道,還是趁早歇了這門心思,幡然回頭搞點兒自己的長項所在,真的說不定也可以做成業界大腕、領域精英,躋身名門望族。



龍吟148119260


文學寫作是作家以形象思維為主,邏輯思維為輔,在創作靈感的驅動下,把無數生活素材和想象的虛假信息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故事框架排列組合一番的創造過程。所以說作家的形象思維比其他職業人士要發達得多,也就是說他們富有想象力。這種充沛的想象能力主要來自遺傳,也即天賦而來;少部分是後天訓練所得。

這樣說,並不否定勤奮在寫作上的重要作用。作家看似風光無限,尤其是那些獲得國內外大獎的作家們,外人看到的是他們多年辛勞的榮譽與地位,其實,他們成功之前無比艱辛的付出都是難以想象的。普通人修改一兩遍幾千字的文章都嫌麻煩,可作家們幾十上百萬字的書稿至少要修改三、四遍,那比寫作時還要勞累。曹雪芹寫《紅樓夢》"披閱十載“,方才寫完一部一百二十回的作品。可見想成為一個作家,單有天資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吃苦耐勞的勤奮努力才能成事。

很多情況下,一個人既有文學創作天斌,又肯勤奮努力,可仍然難以成長為作家。為什麼呢?原因是缺少苦難生活的磨練,沒有積累豐富多樣的生活素材,沒有思考生話哲理的積澱,沒有堅持大幹(創作偉大作品)一場的決心與毅力,所以許多看似能當作家的人,最終一事無成。可見,不同於常人的艱難際遭也是成為作家的重要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