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戎狄有哪些?唐太宗為何不搞胡服騎射?

蔡天龍


在先秦以前,華夏是分成了五個部分,中間的叫中原,東邊的叫東夷,南邊的叫荊蠻,北邊的叫北狄,西邊的叫西戎。而西周時期的前稱為西岐,它能夠取代商,正是得到了西戎部落和北狄部落的幫助。西周建立後,西邊的戎部與北邊的狄部,慢慢合為一體,這之後便將他們統稱為戎狄。



戎狄部落主要位於我們今天的山西、陝西、河北以及河南西部。春秋末期,由於晉國與秦國的崛起,晉國土地綿延山西、河北、河南三省,而秦國又雄踞陝西作為了根據地,我們可以知道原屬於這幾個地區的戎狄逐漸秦晉消滅、北上和同化,成為了華夏民族的一部分。到了戰國時代,那批被趕跑北上的戎狄人開始被統稱為胡人,這也便跟著出現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故事。


北上的戎狄人主要形成了兩個大部落,分別是婁煩和林胡。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所打擊的目標就是這兩支胡人,但我們想一下,戎狄轉化成婁煩與林胡,不是說很強大嗎?怎麼會被趙國擊垮呢?所以問題來了!

在戰國末期,北方的匈奴人開始崛起,他們迅速吞併了被趙國打弱的最後一支戎狄,至此戎狄在歷史上消失。一部分併入了中原,最後一部分也被匈奴給消滅了,而胡服騎射中所說的胡人已經不存在了。那麼至此以後,便有了這樣的說法,匈奴人稱對面為中原人,他在中原人眼中被定義為新的胡人。



再到漢武帝時期,汗血寶馬流入中原後,騎兵已是滿天飛了,並且終止了匈奴人不可磨滅的神話。這之後,中原的實力已經超強悍了。北方的胡人聽起來一點都不懼怕,它已經失去了從前令人聞風喪膽的地位。而後曹操更是將匈奴收入曹魏管轄,還編制了軍隊。這之後又是東邊的鮮卑部落取代了匈奴,成為草原霸主。但後來鮮卑不還是又與戎狄一樣融入了華夏嗎?


所以到了唐太宗時期,突厥人取代鮮卑,看是兇猛,實則沒啥了不起。因為此時此刻的中原人,不僅擁有戎狄和鮮卑的血性,更擁有華夏民族取之不盡的謀略和智慧,突厥野蠻豈有不敗之地!並且到了這個時候,中原的騎兵並不比突厥人差,要知道隋文帝時就把突厥打得落花流水,而唐太宗只是因為常年內戰國庫空虛,那時無力對抗突厥罷了!而後三年,唐朝恢復元氣就把北方給降服了!胡服騎射在這樣一個時代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


讀文學史詩


犬戎:古代族名,又叫獫狁,古代活躍於今陝、甘一帶,獫、岐之間。到西周末期,長期的農耕和平環境,使得君王荒淫無度,玩物喪志,烽火戲諸侯。君主性格軟化,無心富國強兵,結果周幽王被野蠻強悍的犬戎族攻殺,幽王的寵妃褒姒被擄,象徵華夏最高權力和地位的“九鼎”寶器也被犬戎掠往草原,都城豐、鎬西北被犬戎佔領。強 盛約三百年的西周覆滅。此後,犬戎便成了華夏民族最可怕的敵人,直到唐朝,中原民族還把一切西北遊牧民族統稱之為“犬戎”和“戎狄”

針對少數名族的改革,最著名的是趙國時期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騎射,唐太宗為何不實行胡服騎射改革少數名族的治理是有原因的。

首先我們分析胡服騎射能在趙國改革成功的原因:

1. 趙國在吞滅腹心之患中山國之後,將代地、晉陽、邯鄲的土地連在一起,國力全面發揮,使得趙國在趙武靈王中後期達到鼎盛。

2. “一邊倒”的國際局勢有利於趙國,是趙武靈王稱霸北方的重要原因。秦國先是受制於義渠戎與韓楚,後因武王舉鼎死而引發的繼承權內耗,秦昭王之立亦是趙雍扶持,此時更是受制於趙;韓、宋兩國則分別先後與趙達成同盟,牽制中原其餘諸國。這樣一邊倒地有利於一國的國際局勢,其餘關東五國似乎一直無緣享受。

3. 趙武靈王大搞胡服騎射,是趙國接近漠南草原的地緣優勢所致,接近漠南草原使得趙國有充足的畜牧資源大搞騎邑騎兵建設,並且利用胡人的軍事優點。

而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有一下幾點:

經過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以後,到隋唐時又有了新的民族集團的形成。唐太宗是存在的民族主要有突厥、鐵勒、吐谷渾、稽胡、吐蕃、党項羌、奚、契丹、西域諸國、薛延陀、百濟、高麗等。這些民族的廣泛分佈也正是使得唐太宗的開明的民族政策通過與這些民族的力量對比而實施的。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設立了“羈縻府州”。所謂“羈縻府州”就是不改變少數民族的生產方式、風俗習慣、日常生活方式, 任用他們的貴族首領充當當地所設的府、州的都督、刺史,繼續直接統治本民族。

實行“和親”的仁義外交政策。唐太宗在平定吐谷渾之後,把弘化公主嫁給了其可汗諾謁缽。貞觀十五又將文成公主嫁給了吐蕃首領松贊干布,促使唐蕃的友好交往,也使得唐蕃之間比較和平。實行“和親”政策,使得唐朝與少數民族建立了比較親密的關係,此後又有金城公主嫁給了尺帶朱丹,更密切了中央與少數民族的關係。

對比唐太宗實行的民族政策和胡服騎射僅能趙國改革成功偶然原因,我們便能清楚的知道唐太宗為何不搞胡服騎射了,因為不會成功,也不是唐太宗推行的“仁義”之舉。




頭其所號


古代的國家是由部落發展而來的,對不同的部落相對都稱對方是胡姨。西周前後將非我族類都稱為狄戎,號稱“狄戎八國”,戎有分犬戎、翟戎、義渠等,再遠一點叫鬼方,就是匈奴的祖先。到漢武帝時候還把南方的人叫南蠻,北方的人叫胡人,就是到唐朝也叫胡人。我認為那些都是古代炎黃子孫,居住在不同的方向,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西周時期國家剛從部落聯盟形式走出不久,建成的國是指城中的人是國人,城外的人大部分都是狄戎。各地的封國都是國人是正規的我族。

唐朝的時候,我們的服裝已經有很大的改進,特別是上陣打仗的服裝已經比胡人穿的更緊身,便於騎兵的長途奔襲,特別是在漢武帝的時候,為了更好的打擊匈奴,漢武帝下令,加強學習匈奴的騎兵戰術,習夷之長以夷制夷,所以才有了衛青霍去病的騎兵戰術,特別是霍去病,輕裝上陣,長途奔襲,神出鬼沒,經常令匈奴防不勝防。到隋朝的時候,與突厥的戰爭,又是草原遊牧民族與農耕文明的有一場對決,雖然沒有重創突厥,但也為唐太宗日後殲滅東突厥積累了經驗,事實證明,唐太宗打擊突厥的戰略戰術是成功的,突厥再也沒有能力越過帕米爾高原,終於在武則天時期將突厥徹底的從世界民族中消號。




賽麥大弘


胡服騎射是戰國時期戰爭性質變化的產物,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的征戰的目的只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的方式還是貴族式的兩軍擺好陣勢,帶著戰車正大光明的一決勝負,失敗方只要承認勝利方的霸主地位就行了,沒有滅國的風險。故而會出現宋襄公那種不趁對方半渡而擊,必須等待楚軍擺好陣勢再進攻的迂腐行為。

而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國進行的都是兼併戰爭,一失敗就身死國滅了,所以戰爭變得更加殘酷,勝利成為戰爭的唯一目的,於是出現了孫子、吳起、孫臏等兵家,打仗不再是簡單的光明正大的戰車對壘,而是使用伏擊、陷阱、水攻、火攻等各種計謀,無所不用其極。

戰爭方式的變化,兵種也從以前單純的戰車,變得多樣化,步兵、騎兵、弓兵應運而生。因為沒有合適的馬鞍和馬鐙,當時的騎兵僅僅是作為代步的工具,作戰時,騎兵還是下馬作戰,和步兵區別不大。

當時北方匈奴,因為從小在馬背上長大,練就了在馬上騎射的本領,經常騷擾趙國邊境。而戰國初期,趙國比較弱小,多次被魏國的魏武卒欺負。

趙王靈王發現匈奴騎射威力比較大。於是借鑑了這種戰法,在趙國內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使趙國一躍成為戰國時期的軍事強國。

胡服騎射是遊牧民族靈活的騎兵替代中原民族笨拙的戰車,屬於戰爭方式的革新,是一種很明顯的進步。

至於唐太宗時期,憑藉先進的科學技術,中原騎兵在武器和裝備已經遙遙領先北方的遊牧民族。裝備了橫刀、具甲的唐兵,幾年內就橫掃草原,不需要再向遊牧民族學習了。


一夢青衫


這兩個問題什麼關係?唐太宗為何不搞胡服騎射?所謂胡服騎射,是說在戰國時期,針對春秋以來以車戰為主,禮儀為核心、裝備不適合輕便戰陣的情況,由趙武靈王為代表,進行的戰鬥騎兵化,戎裝輕便化,追求作戰機動性的一次軍事改革。那時期的軍備改革是輕裝,機動。唐代,本來就是北魏以來胡漢融合的直接繼承者,在軍事裝備與作戰性能上,不輸北族,相反,當時的軍事潮流是重甲騎兵與馬上砍削兵器的潮流,而並非一味追求輕便化。


樂藝會


周朝時期的主要居民有華夏和四夷之分:南方部落為蠻;東方部落為夷;西方部落為戎,北方部落為狄,其中戎和狄主要分佈在華夏的西方和北方地區。

戎狄是先秦時期華夏對西方和北方的非華夏部落的統稱,北狄和西戎。

“胡服騎射”指的是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為了國家強大而推行“胡服”、訓練“騎射”的故事,胡服騎射由此而來,也表現出趙武靈王注重實用、善於改革的形象,到唐朝時期軍服在戰場上馳聘都是人披馬甲不具裝的輕騎,唐朝的鎧甲基本保持南北朝以來到隋朝的樣式和形制。

所以到唐太宗時已經不再搞胡服騎射,時代在改變,已經不能適應於當朝。


百科識普


西周戎狄多了去了,以前沒有疆域這一說,基本國家就是城市,跟城市周圍的一圈。一個國家兩個城市中間,就不是自己所管轄的地區了。這些地區佈滿了蠻夷。到了戰國時代才有的疆域。所以說西周的戎狄太多了,比如當年的楚國,就被周王室所不承認,稱為荊蠻。齊國建國跟萊人幹架,西周被犬戎給打了。

還有唐太宗為什麼不胡服騎射,這個問題就有點胡扯了,胡服騎射是因為以前的衣服沒有褲子,不適合騎馬,後來趙武靈王改變了,唐太宗改什麼?不過唐朝的衣服的確是流行胡風。


汶淐土著


唐李氏本胡人,懂西北胡人,又知漢文化。文超漢人,武越胡人,故成一代偉業!


五星耀中華


西周就是被戎狄滅的國,凡北方不是我華夏民族的都可謂是戎狄!唐太宗時期華夏民族文化和其繁榮,國家經濟軍事政治都高度發達,為什麼當時要去學胡人文化?就好比現今美國為啥要學印度的政策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