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前古村,耕读传家古朴大宅悠远记忆

浙江天台,铺前古村。

隶属天台县始丰街道,始丰溪支流三茅溪流经村东北,旧有通京古道在村前通过,并设有泉亭铺驿站,故名。

村内以张姓居民为主,村中的张氏三透民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现保存完整,为现天台境内极具代表性的三透民居,村内还有绳武楼和继忍堂民居,并有古戏台一座。


探村浙江天台 | 铺前古村,耕读传家古朴大宅悠远记忆


-张氏三透鸟瞰

三透九明堂是天台民居中最具规模的建筑风格。中轴线上通常为三进厅堂,两侧建有厢房和小院,门堂套门堂,前后各进都有单独的门楼与外联通。铺前张氏三透初建时,则只是单进的宅院,扩建之后,则是四进的民居,但人们还习惯于称这幢院落为张氏三透,或许只有三透九明堂的称呼才能体现出铺前这幢院落的气势。

当年天台通往京城的古道就在村前通过,泉亭铺是出天台城门之后的一个驿站,于是,这个小村就被称为了铺前。数百年之后的今天,当年的古道早已改建,旧时的驿站也随之消失,只是当年的小村还依旧叫着从前的村名。


探村浙江天台 | 铺前古村,耕读传家古朴大宅悠远记忆


张氏是铺前村的大姓,张氏三透不但是张氏最具规模的民居,也是村中最宏伟的建筑。

那是清乾隆 二十三年(1758)的春天,田野上的麦子已成熟了,文人张文宗走过自家的麦田,想着自己发奋读书的日子,虽说没取得大的功名,也是知书达理之人,靠着平日茶叶生意,也挣了一些闲钱。

33岁的张文宗想着盖一幢新宅,面对麦田,一家人在田园风光中,度过四季中的日日夜夜。之后不久,铺前村就多一幢普通的民居,新屋只有一个院落,面阔三间,一层的砖屋也并不怎样的张扬,门窗也没有过多的雕花,甚至磉子也是素面朝天,这种朴素的建房风格恰好体现了宅主张文宗克勤克俭的生活观点。


探村浙江天台 | 铺前古村,耕读传家古朴大宅悠远记忆


-师俭堂仪门

堂中那块“师俭堂”的匾额将宅主的精神境界高高地悬于堂中的横梁上,匾由城里的文人梅人鉴所题,字写得敦厚而古朴。生活中崇尚节俭,是张氏家族世代所推崇的生活准则,只是张文宗将这一理念如此完美地融入了他的新宅之中。

宅中惟有门头是不能忽视的,那是一个家族的脸面,如同读书人身上的那袭长衫。宅院门楣上的水磨砖磨得光滑,镶嵌于其中的“清涵玉照”四字是读书人的清风明月了。


探村浙江天台 | 铺前古村,耕读传家古朴大宅悠远记忆


-蹲狮

受耕读传家观念的影响,张文宗的两个儿子也是村里的读书人,或许是家庭的扩大,或许是张家又积蓄了一些闲钱,张文宗的儿子将原来的师俭堂进行了扩建。

这次的扩建使得师俭堂在规模上扩大了许多倍,在师俭堂的前面建造了两个院落,在师俭堂的后面又增添了一个院落,东西两侧建有抱屋,东侧的两个天井中,各建了一个鱼池,池上架石桥,鱼池既为了防火,也增添了一丝雅兴。师俭堂东侧小院中,鱼池上的石桥通向一幢小楼,楼名桂芳轩,桂芳轩上供奉的是文昌,每年的二月初二,张家的大人与小孩都要来此焚香,祈求文运亨通,学业有成。

如此一来,原先单个院落的师俭堂,成为了一幢有四个院落构成的完整民居。就在院落建成之后,村里人将这幢院落。从原来的师俭堂改称为张氏三透。


探村浙江天台 | 铺前古村,耕读传家古朴大宅悠远记忆


新建的张氏三透有着大起大落的空间,两侧窄狭而延绵的长廊联接着院落数十间的房屋,迷离曲折的室内分隔和规范方正的庭院空间营造出了大户人家的大家风范。新宅显得殷实和精巧,有点儒雅,更显大气。新建的两个门头沿袭了师俭堂双个门头的建筑风格,大门朝南,前建照墙。进得大门,同样是向西一折,才见仪门,风格一致的三个门头,就这样在三透的东侧前后立着,错落有致,风格统一。

如果这次的扩建只是面积上的增大,那么,我们只能说这只是为了生活上的需要,而进行的一次造房。难能可贵的是透过新建的三个院落的堂名,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张氏家族耕读传家的精神风貌。师俭堂的前面为勤业堂,后面为履谦楼。院落的最前面则是一个官厅,为接待客人与亲友的场所,官厅前的照墙上,写有“朝爽西来”四字。

可以说扩建的张氏三透是张氏家族勤业精神的一脉相承,也是谦让美德的世代相传。


探村浙江天台 | 铺前古村,耕读传家古朴大宅悠远记忆


-前透门头

就在张氏三透建成不久的一个春日,那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墙角的那株梨树开着白色的花朵,这份洁白也是每一位读书人所追求的品质。乡贤齐召南是闻得梨花的暗香而来的,他送来了一方匾额,上书“

创垂宏范”四字,这是一位读书人与另一位读书人的心灵会晤,也是一位在位的清官与一位在野的书生的精神对话。


探村浙江天台 | 铺前古村,耕读传家古朴大宅悠远记忆


-勤业堂

从俭师堂的初建到张氏三透的扩建,似乎都是为了七十七年之后一个秋日的到来而作的准备,在宅院建成之后的几代人中,整个张氏家族心中都在期盼着一个日子的到来,大家心照不宣。

那是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的秋日,张氏家族迎来了最为灿烂的日子,那一年张家的长子张利荦与次子张利森获得了同科举人。暗暗算来,这是宅主张文宗的第四代子孙了,离师俭堂的初建也有77年。这一年的三透着实是风光无比,这一秋的张氏的确是喜笑颜开,兄弟二人的中举,成为张家永恒的佳话。从官厅上挂起“兄弟联魁”匾额的那一刻起,人们就相信读书不但能明理,也能换来人们敬重的朴素道理。

然而,还有更大的喜讯传到张氏三透,在之后的几年中,张氏的另外三位兄弟,三子张利谷,四子张利赓和五子张利珂也考中了秀才,这真是喜上添喜。张家五位兄弟先后考取功名,这是张氏数百年耕读传家理念所结出的硕果,也是长久崇文风气所酿出的一坛美酒。这五子登科的喜悦最终化成了一方金字匾额,高悬于履谦楼上,从“五桂联芳”洋溢出的喜讯,芳香满院。旧时登科即是折桂,那么,这五枝桂花所散发出的芳香,又怎能不让人深深地陶醉其中。

现在的张氏三透已十分寂静了,几乎是一座空宅的三透,让人有着一种莫名的惆怅,一种湮没了的传统,一种不复存在的古朴,在这个世代耕读传家的宅院中,也只是一种记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