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上海 :图5黄金荣经营过的大世界,图6“东方第一乐府”


上世纪20年代的南京路与福州路之间,路中间行驶的有轨电车和现在的公交车差不多,是比较大众化的交通工具。而商铺的招牌大多是一面旗子,就如在风中摇摆的泰顺风旗一样。

这是30年代初具雏形的外滩,车水马龙,船只挤满了整个黄浦江岸,到处都是忙碌的人们。1845年11月29日,通过《上海土地章程》把外滩以西的830亩土地划为英租界。此后,殖民当局便在李家庄建造英国领事馆。不久,英国领事馆的南边沿黄浦江一线,陆续出现沙逊洋行、仁记洋行、宝成洋行、旗昌洋行、天长洋行等洋行。1854年到1941年间,外滩又出现十余家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成为上海的金融中心,有“东方华尔街”

上海北站原名沪宁铁路上海站,1908年3月,伴随着原沪宁铁路全线通车,车站正式投用。原车站位于建界路宝山路口,车站站房为6间平房,4间作售票、电报、邮政、办公等用,2间作候车室。民国5年12月,车站更名为上海北站。图是民国时期的上海火车北站站内。


上海海关大楼前,有穿长衫的、骑马装的,还有穿布衣扛麻袋的,洋人随处可见。上海的海关大楼曾重建过多次,有许多故事,1853年小刀会起义时被毁,1857年修复;1891年拆除旧屋,于1893年建成一座英国建筑师设计、浦东川沙匠人杨斯盛主持建造的3层砖木结构的英国哥特式楼房。1925年又拆除旧屋重建,于1927年底落成。

不到“大世界”,枉来大上海。相信这句话,上海人一定耳熟能详,但凡来过或没来过的都听过它的大名。大世界建于1917年,由沪上大商人黄楚九创办经营。1930年转由上海滩青帮头领黄金荣经营,以上演全国各地戏曲为主,很受大家欢迎,因而名声大噪,游客不断,成为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游乐场。

上世纪30年代,闻名上海的四大舞厅有:百乐门、仙乐斯、大都会和丽都,而百乐门最为出名。1932年,中国商人顾联承投资七十万两白银,购静安寺地营建Paramount Hall,并以谐音取名“百乐门”。该娱乐场由杨锡镠建筑师设计,号称“东方第一乐府”。其中,陈香梅与陈纳德的订婚仪式曾在此举行,卓别林夫妇访问上海时也曾慕名而来,在中国的很多洋人都是这里的常客。


百乐门建筑共三层,底层为厨房和店面,二层为舞池和宴会厅,三楼为旅馆。该娱乐场建成后,一度租给某法国人经营。由于出租合同规定,“百乐门”老板根据客人人数抽成,这位法国人即规定舞客一律自带舞伴,而收费极为昂贵,这使“百乐门”蒙受极大的损失。不久,“百乐门”辞退该法国人,重新易人经营,并向社会招聘舞女。当时,舞女的月收入高达三千至六千元,是普通职员的十倍以上。(图:百乐门的玻璃舞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