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弟弟弘晝,生前為何多次為自己辦葬禮?

用戶67572469


歷史上的弘晝跟《雍正王朝》裡的弘晝差距巨大,甚至於像兩個人。歷史上的弘晝,個性倒是比較像電視劇裡的九阿哥和十阿哥,典型的驕橫自大又目無王法的皇家子弟。

雍正帝共有十個兒子,長大成人的有四個,就是弘時,弘曆,弘晝,弘瞻。其他的要麼夭折了,要麼病死了。

弘時比弘曆大七歲,但是他在雍正五年被雍正治罪並削籍,很快死去。弘瞻在四人中最小,雍正死的時候,弘瞻才四歲。而弘晝只比弘曆小三個月,他可以說是跟乾隆一塊長大的。

《雍正王朝》裡的弘晝,小小年紀,就學會了明哲保身。

電視劇《雍正王朝》裡,弘晝在很小時就出場了,當時鄔思道在雍王府做教書先生,教的主要就是弘曆和弘晝。刑部冤獄案以後,康熙帝去承德秋獵,弘曆和弘晝也跟著他們去了。

當時鄔思道教給二人讀書,問他們關於打獵的事,還講了曹操和曹丕的典故。當鄔思道問到弘晝時,他卻以尿急為由跑了。

根據八阿哥後來對弘時說的,其實在電視劇裡,弘晝是三人中最聰明的,雖然看起來不認真,但是背書背的最快,然而,他卻從小表現出玩世不恭,荒誕不經的一面,給後來的活出喪埋下了伏筆。

在電視劇裡,等到雍正繼位以後,八爺黨的人在聯合關外的旗主王爺逼宮不成以後,被雍正一網打盡,這其中弘晝參與很多,也認識到了權力鬥爭的殘酷一面,從這以後,他的荒誕不經表現的更加明顯,就是活出喪。

他從這件事認識到,奪嫡,爭權奪勢,沒有好下場,所以他下定決心繼續明哲保身。

對於明哲保身這一點,雍正也看出來了,說他小小年紀就學會了明哲保身。

弘晝怕的是,再不躲,會落得跟八爺黨的人一樣的下場。

本來奪嫡他是沒有任何機會的,弘時也自認為沒有機會,因為雍正的繼承人弘曆早早就被定下來了,所以他們兩個一開始都沒有奪嫡的心思。在八爺黨逼宮失敗前,他對於明哲保身也並不是汲汲於求,他甚至參與了招待關外的旗主王爺,還去了京畿的大營。

但是,在八爺黨失敗以後,他明白了一個道理,現在躲還來得及,再不躲,終究會被別人拖下水,即便自己不想,也會身不由己,弘時不就是被八爺黨拖下水的。

此時,跟八爺黨撇開關係,離得越遠越好,所以,在雍正讓他參與查抄老八的府邸的時候他躲了。

他怕的倒不是弘曆,而是怕有人趁機拉他下水。關於逼宮這件事,他就是被弘時拉下水的,幸虧他心思還算正,站在了雍正那一邊。因此事後雍正也沒追究他。

想想看,自己一個不小心,就被人拖下水,再不躲,早晚身不由己,最終不得好死。


歷史上的弘晝,是雍正給乾隆培養的助手,他想讓弘晝當弘曆的老十三。

歷史上的弘晝,也很聰明,但是,由於雍正對他從小就很喜歡,寵溺過分,導致他特別的驕橫跋扈,流露出皇家子弟特有的目無一切,無法無天的通病。

歷史上,弘曆的儲君之位當然也是早早就確定了,弘晝也沒有奪嫡之心,但是,雍正帝卻別有一番心思,想讓弘晝當弘曆的老十三。所以,弘晝在雍正活著的時候,參與過很多的政事,不像電視劇裡啥都不管,裝傻充愣。

雍正八年,他被雍正派往曲阜參加文廟典禮,雍正十一年,被加封親王,雍正十三年,雍正帝成立苗疆事務部,令弘曆和弘晝以及一些大臣一起參與。這已經涉及到軍機大事了。

雍正死後,乾隆繼續任用他,但是他則仗著兄長是皇帝,更加的驕橫,經常肆意妄為,甚至當朝毆打過顧命大臣訥親,訥親當時可是領班軍機大臣,相當於康熙朝的四大輔臣,雍正朝的馬齊張廷玉。可見弘晝之驕橫。

由於他跟弘曆一起長大,乾隆帝對他的感情很深。乾隆帝曾經寫到:

予與王幼同學同課,習為詩古文詞。當是時侍奉皇考膝下,優遊書府,日寢饋於經史文字中,世綱塵務,毫髮不以嬰其心。吾兩人者,相規以善,交相勉,相得無間,如是者垂二十年,天倫之樂無過於是。

總之,歷史上的弘晝跟電視劇裡判若兩人,雖然歷史上的弘晝也有明哲保身的一面,然而他仍舊參與過雍正和乾隆兩朝的很多大事,跟電視劇裡一味地荒誕不經非常不同。


西堤君


在雍正長大成人的10個皇子中,弘晝是得父愛最多的一個。

弘晝比弘曆(乾隆)小3個月,他是耿氏所生,由於耿氏位份不夠,他生下不久,便被雍正交給弘曆的生母熹妃代為撫養。

聰慧靈秀的弘晝,不僅得到熹妃無微不至的照顧。還因為勤學好讀,深得雍正疼愛。

(弘晝劇照)

甚至早在雍正還是雍親王時,有一次,雍正請康熙到家裡來賞牡丹花時,還特意安排他和弘曆,與康熙見面。

隨著年紀的增長,弘晝漸漸長大了,到了該接觸政務的年紀。

可是,出乎眾人意料,弘晝不僅不懇求雍正,希望早早得到歷練,反而還玩起了“活人出殯”的遊戲。

弘晝玩得特別認真,他不光要求府中上下俱得哀哭不止,還有板有眼地請來和尚道士為他超度唸經。同時,他還不忘邀請一些達官貴人來參加“葬禮”。

弘晝是雍正疼愛的皇子,那些達官貴人巴結還來不及呢。雖說心裡嘀咕他荒唐,但大家卻都一身縞素,帶著厚禮來。一方面是開開“活人出殯”的眼界,另一方面正好藉機巴結一下這位受寵的皇子。說不準以後還能沾著甜頭,所以想來的人特別多,弘晝又是個愛熱鬧的人,聽說誰想來,沒有不答應的。

看著府中上下俱按他的要求祭奠哀泣,他頗為高興。一邊吃著祭桌上的酒肉,一邊還和來弔唁他的王親貴族們說,人哪有不死的,對死有什麼好忌諱的。

弘晝這出“活人出殯”很快就傳遍了京城內外,一時各種議論不絕於耳,對於皇室而言,這絕對是有失體面的。

(雍正劇照)

就在眾人都以為一向嚴厲的雍正會斥責弘晝的荒唐時,沒想到弘晝不僅被封為和親王,不久後還被任命處理苗疆事務。人們不禁疑惑:雍正這是鼓勵弘晝荒唐嗎?

其實,並非如此。

弘晝之所以要舉行“活人出殯”也有他的苦楚,為什麼這樣說呢?

原來,雍正繼位後,由於他親身經歷了康熙“九子奪嫡”,為了不讓皇子們再重蹈覆轍,他苦思冥想後製定了“秘密建儲”的辦法。

如此一來,誰也不知道雍正立的是哪個皇子。

此時,皇三子弘時已經成人,由於他前面的兩個皇子夭折,他就是實際上的皇長子,並且他的生母齊妃出身高貴,所以很多人認為雍正為立他為太子,久而久之,弘時也覺得自己是太子的不二人選。

後來弘時聽聞弘曆由於曾得康熙寵愛,有可能被立為太子。立刻在朝中拉幫結派,培植勢力。

然而弘時的舉動,很快就被雍正察覺。雍正不光開除了他的宗籍,還革去了他的職務和爵位。

弘時年輕,受到懲罰後,驚懼不已,不久便病逝了。

(弘時劇照)

弘時的死讓弘晝看在眼裡,驚在心裡。他深知雍正為人疑心重,為了自保,也為了告訴雍正,他無心奪嫡,所以才自編自導了一出“活人出殯”。

雍正是個聰明人,怎能看不出弘晝的良苦用心呢,所以對他的胡作非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他胡鬧。

弘晝見雍正不制止,知道自己這出戏是演對了,心裡這才鬆了一口氣。

不過,弘晝這人胡鬧歸胡鬧,但雍正交給他辦的事,他總是完成得很讓雍正滿意,因此雍正一直對他稱讚不已。

雍正十三年,雍正病逝,遵密詔,弘曆繼承大統,是為乾隆。

弘晝仗著乾隆和他兄弟情深,愈發驕縱跋扈,哪怕是朝中重臣,他也一概不放在眼裡,所以他的人緣特別差。

有一次他還在朝堂和一等公訥親爭執,氣不過,竟然把一把年紀的訥親狠狠打了一頓。當時由於在朝堂上,無人敢勸。

誰知乾隆也假裝看不見。

訥親吃了癟,白白捱了一頓揍。

這下眾臣都知道弘晝是個有乾隆撐腰的渾主,所以誰也不敢惹他。

後來,弘晝上朝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過誰也不敢說他,由著他荒唐。

弘晝就這樣靠著荒唐,讓雍正和乾隆都相信他沒有奪位之心,好歹做了個平安的富貴王爺。

(參考史料:《清史稿》《嘯亭雜錄》)


張生全精彩歷史


弘晝是個聰明人,以各種方式“自汙”,來逃避哥哥弘曆的猜忌。

先看看雍正帝有幾個兒子:

長子:弘暉1697-1704,追封端親王,生母孝敬憲皇后

未齒序:弘昐1697-1699,生母齊妃

次子:弘昀1700-1710,生母齊妃

三子:弘時1704-1727,生母齊妃

四子:弘曆1711-1799,生母孝聖憲皇后

五子:弘晝1712-1770,和親王,生母純愨皇貴妃耿氏

未齒序:福宜1720-1721年,生母敦肅皇貴妃年氏

未齒序:福惠1721-1728年,追封懷親王,生母敦肅皇貴妃年氏

未齒序:福沛1723-1723,生母敦肅皇貴妃年氏

六子:弘曕1733-1765年,果郡王,生母謙妃。

雍正元年是1723年,這時候已出生且未夭折的孩子:弘時、弘曆、弘晝、福惠。這年八月,雍正書寫傳位詔書,立弘曆為繼承人,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當時這還是個秘密。

作為實際皇長子的弘時,在雍正五年被親爹給“以放縱不謹,削宗籍。”當年就死了。其死因雖然沒有明確寫是被處死的,但也差不多。其原因無非是弘時不甘寂寞,努力爭儲,胤禛權衡之後替弘曆掃除了繼位障礙。

在這種情況下,只比弘曆小几個月的弘晝看的很明白,於是才有了各種荒誕不及的行為。為什麼此類情況都需要選擇“自汙”,或縱情聲色犬馬、或修道求神,無非是給人以不堪大用的理由和證據。閉門讀書、嚴格自律的這種“遠離朝堂”,更讓當權者擔憂。

乾隆的兄弟,最終活下來只有弘晝和弘曕(過繼給十七叔),所以相對親情還多一些。兄弟們不觸碰紅線,哥哥也就能夠各種擔當,無非是批評幾句,給個小處分。比背後給你下刀子好多了。


弘晝的後代中最有名的一位:

→ 次子和勤親王永璧→ 四子和恪郡王綿循→ 三子貝勒奕亨→ 五子輔國將軍載崇→ 次子奉國將軍溥良(自請革去封號參加科舉,官至左都御史)→ 長子毓隆(官至四川學政)→ 獨長子恆同→ 獨長子啟功


幾葦渡


雍正帝不像康熙那麼多兒子,有序齒的兒子只有六個,長子弘暉和次子弘昀都死得早,其實算下來只有三子弘時,四子弘曆,五子弘晝,六子弘瞻,而六子弘瞻比弘晝小了二十一歲,是在雍正十三才生的,所以完全不用考慮他。

弘曆就是後來的乾隆帝,生於康熙五十年,從小就很聰明,康熙六十年,康熙帝第一次見到了十歲的弘曆,就十分喜歡弘曆,還把弘曆放在宮中養,由康熙自己親自教他讀書,弘曆還跟著康熙一起去避暑山莊。

甚至有一種說法,雍正之所以被康熙選中做為繼承者,弘曆也是其中的一個因素,所以雍正元年的八月,雍正就秘密立弘曆為儲君,然後放在“正大光明”的匾之後,雖然這個事情是不公開的,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這一點,尤其每次去祭祀康熙的時候,雍正都是派弘曆去的。

而弘時相當於長子,本來在繼承上面是有的優勢的,但是卻在雍正四年被勒令去做八阿哥允禩的兒子,不久之後允禩與弘時都被從宗人府削去宗籍,雍正五年弘時去世,民間傳言弘時是被雍正殺死的。

那為什麼雍正甚至連自己的親兒子都不要,給了自己最恨的八阿哥做兒子呢?雖然給的理由是弘時處事不謹,行為放縱,但從弘時的經歷可以看,應該是跟八阿哥走得太近所致,雍正自然很生氣。

弘時看到雍正不立自己為儲君,而意向弘曆,自然會有嫉妒之心的。弘晝很清楚弘時的遭遇是因為什麼,那麼他應該怎麼做呢,自然是做一些比較荒誕的事情,那麼雍正會視他為好兒子,而乾隆視他為好弟弟。

辦喪事確實是弘晝的一個愛好,他說過,人很難活過一百歲的,這個沒有什麼好忌諱的,甚至喪事上面所用到的一些物品,還是自己親自去製作的,整個喪事還是由他自己來主持的,他在旁邊看得哈哈大笑。

這個或許就是他的處事哲學了,他還做過其它很沒譜的事情,比如在上朝的時候,當著乾隆帝與滿朝大臣的面,打了軍機大臣、一等公訥親,乾隆帝就那樣看著,沒有阻止,也沒有斥責弘晝,正因為如此,很多人不敢惹弘晝,自然也不會跟弘晝走得太近,乾隆需要的就是這種結果,他才放心,弘晝自己也才放心,一直活到了乾隆三十五年。


歷史簡單說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麼?

不是人死了錢沒有花完,而是人活著還得給自己辦葬禮!

這裡面的辛酸恐怕局外人很難體會,今天就和有書君一起聊聊這首《金樽吟》“世事無常耽金樽,杯杯臺郎醉紅塵。

人生難得一知己,推杯換盞話古今”的作者,也就是乾隆皇帝的弟弟,他為什麼要給自己辦葬禮呢?

一、“九子奪嫡”是雍正皇帝永遠抹不去的記憶,也是弘晝不斷提醒自己的一面鏡子。

都說知子莫過父,而兒子對父親的瞭解和認識也是感同身受。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病故於暢春園,當時八爺黨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禵遠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

康熙近臣步軍統領隆科多宣佈康熙遺囑宣胤禛繼承皇位,是為雍正皇帝。

日後八爺黨人慘遭迫害。九子奪嫡以雍正取勝告終。

雍正為防止再出現兄弟間爭奪皇位的慘劇,從此實行秘密建儲制度,不再公開設立太子,由皇帝寫詔書並放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直到皇帝駕崩後人才能打開並宣佈繼承人。

所以弘晝不想參與奪位,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證明自己不適合當皇帝,那怎麼辦呢?

只有做一些荒唐的事情,讓雍正皇帝知道,所以弘晝給自己辦喪禮,是一種無奈之舉。

二、裝瘋賣傻,深知爭儲的路上沒有兄弟,只有權利。

乾隆是誰?是康熙親定的接班人。無論弘晝有多麼的出眾,在康熙帝面前都要比乾隆低一個層次。

如果弘晝沒有自知之明的話,在爭儲的道路上和乾隆一較高低的話,那麼等著他的只有死路一條。

先不說弘晝能不能斗的過乾隆,但他是肯定鬥不過康熙的,這一點估計他心裡是有數的。

而眾所周知的是康熙對乾隆的溺愛,說句不好聽的話,如果不是因為對乾隆的喜愛,恐怕雍正這個點皇帝的位置還真不一定能坐的上。

所以弘晝也為了讓康熙他老人家放心乾隆是最合適的接班人,自己就當一個傻帽吧。給自己辦喪禮,無疑是一個荒唐之舉,也不可能是一個未來的皇帝所能做的出來的。

三、“煮豆燃豆萁”不願讓兄弟懷疑,更不願讓兄弟相殘。

皇位的爭奪向來是殘酷的,兄弟相爭的例子已經太多太多,幾乎沒有一個好的結局。弘晝作為一個聰明人,怎麼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利弊?

在當時所有的人都認為乾隆是最合適的繼承人,這個時候自己跑出來爭皇位,估計還沒有等乾隆出手,已經被群起而攻之了。

再說說乾隆皇帝,對這個皇位是勢在必得,他豈能容得下別人覬覦?

說不定早已經安排人監視著弘晝老弟的一舉一動呢?一旦發現苗頭,恐怕也不會心慈手軟吧?

那怎麼辦?既然已經爭儲無望,那就老老實實的活著吧,不爭了總可以吧?

所以給自己辦喪事也是在提醒他的這位未來皇帝哥哥,我不和你爭皇帝,你就放我一把吧。

給自己辦喪事是多麼的無奈?我們不禁感嘆“最是無情帝王家”。

但弘晝的這出戏可以說是明智之舉,不但保全了身家性命,還換來了快樂無憂的生活,這種生活或許要比當皇帝快樂的多吧?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簡單來說,是為了保命。

雍正共有十個兒子,活到序齒(記在族譜)的有六個,其中長子弘暉、次子弘昀均早夭,皇位繼承人只可能在三子弘時、四子弘曆、五子弘晝和六子弘曕中選擇。

弘時雖然年齡最大,但卻最不開眼,在雍正五年(1727年)“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享年二十四歲。

這樣一來,競爭者就只剩下了三個,不過弘曕雍正十一年(1733年)才出生,小了弘曆跟弘晝二十歲,弘曆跟弘晝相差不過數月,皇位競爭基本就圍繞這兩人展開。

可弘晝知道自己是沒戲了,雖然雍正時期實行的是秘密立儲制度,可雍正的種種舉動已經表明他傾向於四子弘曆。

雍正元年(1723年)十一月十三日是康熙週年忌辰,雍正沒有親至景陵致祭,而是派年僅13歲的弘曆代其前往。這是個意味深長的舉動,明明弘時才是長子,雍正卻派弘曆去,弘時和弘晝心裡能沒想法?

雍正二年(1724年)底,康熙兩週年忌辰的時候,弘曆第二次“祭景陵”,這已經明白無誤地表明雍正的心意了,弘時跟弘晝要想繼位,必須改變弘曆在雍正心中的地位。

不甘心的弘時應該有所行動,其結局就是被廢除宗籍,然後去世。

這對弘晝,無疑是個巨大威懾,他不敢再跟四哥爭了。

儘管沒有明確資料表示弘晝在此前有過爭位舉動,但他顯然有理由把自己裝扮成一個爛仔,一個永遠不可能繼承皇位的人,以消除哥哥的疑心。

最後,就有了我們看到的那個肆意妄為的和親王弘晝,而弘曆,也順順當當地在雍正死後繼位,也就是乾隆皇帝。

乾隆對這個弟弟是比較放心的,剛繼位的時候,就把雍正的雍親王舊邸及財物全賜給了弘晝。

有了皇兄照應,弘晝更加嬌狂,甚至在上朝時毆打軍機大臣訥親,乾隆就坐在皇位上看,既不怪罪,也不阻止,或許弘晝這個模樣,才是他最想看到的。


平沙趣說歷史


出生在帝王之家,在尋常老百姓看來,那是多麼大的福氣,可是身為一個皇子也有身不由己的時候。甚至有時候還要刻意的表現出自己無意於皇位的行為,儘管自己對當皇上沒有任何興趣,可是別人還是會來猜忌自己,為了打消別人的顧慮,有時不得不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做一些身不由己的事情。

清朝就有這樣一位皇子,他聰明絕頂,能力也非常強,但是他知道自己的分量,能看清自己所處的局勢,他知道在當時的情況下,無論自己怎樣努力,皇位對自己來說都是遙不可及,與其去爭奪,不如做一個富貴閒人,或者靠自己的能力為國家盡一份力就足夠了。


他就是雍正的兒子弘晝,弘晝的生母是耿氏,她在宮中的位分比較低,所以弘晝從小是由弘曆的生母熹妃撫養的。弘晝比弘曆小三個月,弘晝在熹妃的悉心教導下,勤奮好學,深得雍正的喜愛。

但是弘晝知道,皇位的繼承人早已安排好,那就是弘曆。而且弘曆的生母熹妃對自己有養育之恩,自己不可能去跟弘曆爭奪皇位的。況且他也無心皇位,雖然他的能力和學識都非常高,但是他更願意做一個閒散王爺,當國家需要他的時候,他盡一份力就足夠了。


所以等弘晝年紀漸長,他本可以做一些政務。可是這時弘晝卻胡鬧起來,他不但不肯求雍正讓自己早點歷練,還經常上演“活人出殯”的一幕。

弘晝演的特別賣力,完全按照死人出殯的形式來做,不但在府中做起靈堂,還要求全府上下一定要哭的特別逼真,還請來了和尚道士,為他超度唸經,甚至還邀請達官貴人來參加葬禮。

弘晝做的這一切雖然荒唐,但是因為有雍正的寵愛,所以那些達官貴人們,也願意奉承他,配合他把這個遊戲玩的盡興。所以大家都穿著高縞素帶著厚禮來他府中參加葬禮。


這樣的遊戲,弘晝不只玩了一次,而是上演了很多次。他看大家都來支持他,非常高興,和眾人說,人哪有不死的,死有什麼好怕的,有什麼好忌諱的呢?

弘晝這種荒唐的行徑傳遍了京城,人們都以為嚴厲的雍正會責罰他,可是相反,雍正不但不責罰他還派他去處理一些重要事務。

人們都在想,難道雍正是糊塗了嗎?其實不是,雍正有雍正的苦衷,弘晝也有弘晝的苦衷。


我們都知道雍正皇位的到來非常不容易,當初的九子奪嫡,是那麼驚心動魄,雍正可以說是踏著眾人的血走上皇帝的位置。所以過去的經歷讓他心有餘悸,他不希望自己的兒子還要上演這一幕,所以他早早立下太子。

其實太子之位早有人選,那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弘曆。當初康熙在位的時候,早已內定了這個孫子做未來的繼承人。弘曆深得康熙和雍正的寵愛,未來的皇帝可以說是非他莫屬。但是其他的皇子不一定這樣想,雍正想幫弘曆剷除異己,希望他在未來的皇帝之路上能夠走得更加順利。可是,這樣有可能就要除去其他的一些皇子,同樣是自己的兒子,對雍正來講就好像挖肉一般,所以他是非常痛苦和矛盾的,他不希望任何人來和弘曆爭奪皇位,但那是不可能的。

聰明的弘晝早已明白雍正的心思,所以他做出荒唐的一幕,打消雍正的顧慮,使雍正明白他是完全無意於皇帝之位的。所以後來雍正對他也是更加寵愛,而且弘曆和弘晝的關係也非常好,後來弘曆當上皇帝后,對這個弟弟也是比較放縱和信任。


可是另一位皇子弘時就沒有這麼聰明,他當時是最大的一位皇子,因為雍正遲遲沒有宣告太子是誰,使得他以為自己也是有希望的。所以他明裡暗裡都在和弘曆爭奪太子之位。試想,雍正早已在心裡打定了主意要立誰,那麼弘時又哪有半點勝算呢?最後還是死在了自己父親的手裡,雖然雍正因此悲痛得吐血,但是為了國家未來著想,他不得不痛下殺手。只能說弘曆的運氣是真的好,能得到爺爺和父親的支持是多麼幸運。

而聰明的弘晝,用自己的荒唐行徑,不但保住了性命,還讓自己的一生過得比較順遂,退而求其次,這也是一個最好的結局。所以有時人只能順應時勢,不是自己的不必去強求,把握住自己能把控的,珍惜眼前的一切才是最重要的!


小焱論史


弘晝是雍正帝第五子,雍正育有十子四女,養大卻只要四子一女,四子分別是弘

時、弘曆、弘晝、弘瞻。此中,弘時與雍正干係最差,過繼給了八阿哥,弘瞻則過繼

給果親王胤禮,後襲果親王爵。


以是說,到了乾隆朝,雍正的正派兒子就剩下乾隆和弘晝倆人了。

他有個怪癖“好言凶事”,說其餘都沒興致,一提到凶事,弘晝便能夠口若懸河,他人沒興致聽,他卻講得愉快,奉告人家: “沒有人能夠活到百年不死,這事兒沒啥好隱諱的。”

他可不是光說說,而且有實際行動,動不動就給本身辦葬禮。他坐在放棺材的處所,讓家人敬拜他,哭的聲響越大,他便越愉快,還吃著給本身籌備的祭品,以此為樂。弘晝之所以這麼做,乃是出於自保的緣故原由,實為閉門不出,省得被牽扯進皇位之爭,情願得一“荒謬”名,也不想做了刀下鬼。

是真是假,還真是不好說。不外,弘晝有首詩.倒真有點閉門不出的意思:

世事無常耽金樽.杯杯臺郎醉紅塵。

人生難得一知己,推杯換盞話古今。

語極直白,藉以註解本身與世無爭,希望逐日裡喝著小酒,閒聊古今,絕無半點爭取皇位之意,因而有人稱他這詩叫“救命詩”。


歷史有妖氣


我是澹奕歡迎各位一起交流。

愛新覺羅氏·弘晝,雍正帝胤禛的第五個兒子,他的母親就是《甄嬛傳》中端妃的原型——純愨皇貴妃耿佳氏。雍正十一年被冊封為和碩和親王,身份貴重。然而弘晝也是出了名的荒唐王爺,喜歡給自己辦喪事,吃祭品。



弘晝與弘曆是同一年出生的,然而就是弘晝比弘曆小那麼一點點,就決定了兩個人的君臣之別。有人說,弘晝裝瘋賣傻是為了避免猜忌,真的麼?

《舊聞隨筆》中記載:世宗既繼位,別定立嗣法,將書名藏金匱中。顧鍾愛第五子和親王弘晝,而第四子高宗夙為聖祖所奇,嘗有“此人異日福過於朕”之諭,因猶疑不決。

由此可見,雍正帝也考慮過讓弘晝為儲君,但是弘曆是康熙皇帝看中的皇孫,而且也比弘晝年長他業無可奈何。



對於弘曆來說,當時能夠跟他競爭的兄弟並不多,弘晝算一個,而且弘晝年齡在諸弟中最長,其母親在世就是妃位,雖然比不上自己的母親懿貴妃,但也不低。

弘晝給自己辦喪事,舉止荒唐,而且經常無理放肆甚至以下犯上,但是乾隆皇帝並沒有過多去責怪他,反而讓他執掌正白旗、打理武英殿,後來又管理著鑲黃旗、宗室玉碟與奉宸苑,最終成為議政大臣,可謂步步高昇。

弘晝喜歡貪財胡鬧,舉止荒唐,但是弘曆的母親孝聖憲太后鈕鈷祿氏與弘晝的母親裕妃關係很好,而且弘晝的“裝瘋賣傻”也沒有涉足皇權,所以對弘曆來說,無傷大雅。


澹奕


糊塗王爺不糊塗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雍親王胤禛最終取得了“九子奪嫡”的勝利,於暢春園即位,是為雍正皇帝。以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被康熙圈禁,十阿哥胤俄、十四阿哥胤禵被雍正幽禁,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被除宗籍,改名塞思黑、阿其那為結局,結束了這場長達十數年的奪嫡之爭。

但是新君即位,伴隨而來的則是雍正的繼位人鬥爭。雍正皇帝在子息上遠遠比不過康熙帝,雍正帝共有十幾位子女,但是大多早夭。最後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只有三阿哥弘時,四阿哥弘曆,五阿哥弘晝,六阿哥弘曕。不可避免的是,四位阿哥又要重複父輩的奪嫡之爭了。

其中首當其衝的便是三阿哥弘時和四阿哥弘曆,六阿哥弘曕因為年齡小而得以避免奪嫡的鬥爭,而五阿哥弘晝的選擇將直接影響奪嫡的各方力量對比。在親眼所見自己的叔伯被成功登基的父親清洗後,弘晝做出了他這一生最正確的一個選擇,那就是不參與奪嫡。

但是貴為皇子,想不被捲進權力的漩渦是很難的,因為弘晝本就在漩渦中心。他不參與奪嫡,並不代表其他的皇子不會來拉他入夥,不代表自己不會被其他阿哥記恨,只有自己成為一個廢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無用之人”,自己才能躲開。

所以弘晝選擇把自己變成一個糊塗王爺,優遊一生,更是耽於享樂,每日紙醉金迷。弘晝做盡了糊塗事,尤其是喜歡給自己辦葬禮。弄得滿朝文武沒有人不知道這位天潢貴胄的奇特癖好,就連雍正帝都有耳聞,卻對自己兒子的“韜光計”默然。

終獨善其身

雍正十三年,雍正帝暴卒,弘曆即位,是為乾隆皇帝。而之前與弘曆奪嫡的弘時則被雍正帝以放縱不謹為由削宗籍,後被雍正帝賜自盡。而年幼的六阿哥弘曕則被乾隆皇帝過繼給了果郡王一脈,只有五阿哥弘晝得享權勢與富貴。

乾隆帝即位之初,便將雍正舊邸及財物全賜給了弘晝,又令他參與政事,管理武英殿,後又加議政大臣。弘晝仗著乾隆的寵愛,更加驕縱不法。

一次朝會之上,弘晝與軍機大臣、一等公衲親因一點小事起了口角,弘晝竟當著乾隆帝的面當朝毆打衲親。乾隆帝目睹了全過程卻不發一言,對弘晝蔑視朝堂的行為既不阻止也不怪罪。經此一役,滿朝再無人敢惹弘晝。弘晝寵遇日隆,更加驕縱不法。

逍遙一生

即使弘晝一生如此放蕩不羈,可是還是受到了乾隆一直以來的寵愛,他對這位弟弟的感情至深。乾隆曾經多次飽含深情的懷念這位糊塗的弟弟,因為乾隆從沒有把這個弟弟看作是競爭對手,所以弘晝在他眼中永遠是一個小孩子。小孩子的調皮自然不足以讓乾隆大發雷霆,並治罪了。乾隆一篇關於弘晝的文章中寫道:

予與王幼同學同課,習為詩古文詞。當是時侍奉皇考膝下,優遊書府,日寢饋於經史文字中,世綱塵務,毫髮不以嬰其心。吾兩人者,相規以善,交相勉,相得無間,如是者垂二十年,天倫之樂無過於是。

這說明,乾隆實在是在這位可愛的弟弟身上感受到了快樂,也就是乾隆帝所說的“天倫之樂”。但是弘晝絕非真的是一個糊塗蟲,他雖然狂傲,但卻對乾隆始終尊敬有加。他也絕非一無是處,相反他的詩寫的極佳。雖然沒有流傳下幾首,但足以讓我們一窺這位王爺的才情了。

而弘晝僅存的一首也流傳千古,被史學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金樽吟》世事無常耽金樽,杯杯臺郎醉紅塵。
人生難得一知己,推杯換盞話古今。

這還說明,最起碼在寫詩這點上,弘晝要比乾隆強,畢竟乾隆寫的四萬首詩沒有一句流傳開來。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