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這本書,認識張國榮和梅豔芳,發覺自己窮得連愛情都不配擁有

讀完這本書,認識張國榮和梅豔芳,發覺自己窮得連愛情都不配擁有

電影《胭脂扣》

文章不長,剛讀的時候尚算清醒,但李碧華對於細節的考據達到了專家的水準:時人喜好,生活細節,甚至名妓不為外人道的小手腕,滲透在文章的表裡,言之鑿鑿確有其事,一口氣讀下去也就跟著入了戲,只是如花和十二少的故事太過古怪詭譎,書裡書外泛著鬼氣森森的執著,讓人不敢正視。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人人生來有相愛的資格,你敢為了愛情做到什麼地步?

敢去死嗎?

讀完這本書,認識張國榮和梅豔芳,發覺自己窮得連愛情都不配擁有

電影《胭脂扣》


李碧華的筆下多痴男怨女,情人們還掙扎在愛情裡要死不活的時候,看客們就感慨唏噓,一會兒說“真感人!”,一會兒說“圖什麼?”,沒完沒了的變化,故事結束了,人群嘩啦散開,結果不了了之。要是和故事裡的凌楚娟小姐一樣追問下去:敢不敢像如花和十二少一樣殉情,還會獲得白眼一枚,以及氣急敗壞的“看個故事,你較什麼真兒啊!”

江湖上盛行很久的一句話:認真你就輸了。本來很嚴肅的對話套用這個格式之後,就有種一拳打在棉花上不著力的感覺,因為我玩世不恭,我未盡全力,所以你的理由都不算理由,你的堅持對我來說是個玩笑,想想看,當年陳世美安心迎娶宋仁宗的公主,追殺秦香蓮不也是這麼個心態嗎?我不過把你當做玩具,你倒是較什麼真兒呢?

一邊看李碧華的《胭脂扣》,一邊縮在烏龜殼裡裝佛系,心裡等著天降系忠犬戀人,眼睛盯著收入房子車子,覺得現實味同嚼蠟。這到底是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時代已死,還是你窮得連追求愛的勇氣都沒有了?

我們窮得只剩下愛情了

如花是紅透墉顛倒眾生的名妓,或許是生在情場的緣故,如花的一生只能繞著一個情字打轉,見慣了的是虛情,自己也帶著逢場作戲的面具,久了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如花又是誰?就像李碧華借袁永定的口,問如花姓什麼,哪裡人,女人回答道,她沒有姓,沒有住址,更沒有電話。

如花其實什麼也沒有,打小就被送進妓寨,恍惚活了這麼多年,都是按照別人的想法,被打磨的精緻,不出錯,她的命運從一開始就被安排好,至多便是替自己贖了身,將接客升級為有選擇性的接客,這種無力感,旁人無法體會。當一切都如雲煙散去,如花唯一能抓住的還是情,虛虛實實之間,十二少那一點真情便足以讓她感覺到活在這世界上的感覺,那是能哭能笑真實的感覺。而《胭脂扣》奇就奇在,十二少這樣一個片葉不沾身的闊少公子哥,竟也肯答應和如花殉情。

讀完這本書,認識張國榮和梅豔芳,發覺自己窮得連愛情都不配擁有

電影《胭脂扣》

出於情兩人終於決定在一起,或許十二少開始還有幾分自得與趣味,但生活除了風花雪月還有柴米油鹽,過慣了富足生活的人不可能習慣吃糠咽菜,他倆偏偏都沒有自謀生路的能力,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兩個人面面相對,剝落了不顧一切反抗的勇氣之後,必須要共同面對漫長而平淡的苦日子,真正的考驗剛剛開始。

但考驗也只能停留在這裡,一旦深陷在瑣碎悲哀的生活裡,兩人往日的情分將脆弱不堪,愛人的面目會可憎可恨,貧賤夫妻百事哀,憑什麼我要與這樣的人過苦日子?沒有任何生存技能的兩個人連自己都自顧不暇更何況互相取暖,情意耗盡,怕是終成一對怨偶。

讀完這本書,認識張國榮和梅豔芳,發覺自己窮得連愛情都不配擁有

電影《胭脂扣》

十二少沒有付出努力嗎?他也曾為了心愛的女子去做戲子的學徒,整日看人臉色,卻也不紅,甚至兩個人的關係顛倒,十二少今時今日還要倚靠如花,而如花的錢哪來的呢?你我心知肚明。

人與事都發生了變化,彼時蜜糖,此時砒霜,面對現實,他們是最不堪一擊的巨嬰,可也就是一份殘存的單純天真,方才使他們深陷愛情的泥潭,一步錯,跟著是步步錯,倘若沒有父親的那句勸告,勸十二少:“你才二十四歲...”或許十二少永遠不會突然夢醒,將生活拉入正軌。他愛如花,可誰不愛自己呢?他提出分手,而如花生平第一次表露了自己的情緒——打十二少一巴掌,是十二少讓生來被人當做提線木偶的如花知道自己是活生生的人,也有愛有恨的能力。剝除了妓女與嫖客的身份,在愛的前提下,他們是平等的。深陷其中的兩人痛哭纏綿,最終決定雙雙殉情。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 自難忘

在這場殉情裡,十二少有他的為難,如花也有自己的算計,她偷偷讓十二少服下大量安眠藥,如果十二少有一點真心,便死於殉情,如果掉頭他去,也死於被殺,這是一場豪賭。隨後他們的風月往事,化作了當年當月報刊上的兩行標題:“名妓痴纏,一頓煙霞永訣;闊少夢醒,安眠藥散偷生。”

讀完這本書,認識張國榮和梅豔芳,發覺自己窮得連愛情都不配擁有

電影《胭脂扣》

妓女與男人相約殉情,死後痴守50年沒能等來男人,便化身成鬼魂遊蕩在塵世,而男人苟且偷生垂垂老矣。這五十年來在地府幽幽等待的如花當真毫無察覺嗎?不過不敢想,不願想,一心渴望“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假裝不解男人為何碧落黃泉不見蹤跡。

那麼十二少呢?他本可以過得三五年,他嬌妻為他開枝散葉,兒女繞室,漸漸修心養性,發展業務,年事日高,含飴弄孫,又一生了。誰記得當年青樓邂逅的薄命紅顏?不可否認,十二少更愛惜自己,所以他回去過順理成章的生活,可終究忘不了如花,不好好經營家庭而妻離子散,可那又如何呢?這個十二少再沒了俊俏的外貌和倜儻的氣度,獨自窮困潦倒了此一生。他還愛如花嗎?愛或不愛大約都沒有計較的餘力了,眼下活著二字,已然佔據了他生活的全部,愛情對於這樣一個老年人而言,是十足的奢侈品,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亦是。

讀完這本書,認識張國榮和梅豔芳,發覺自己窮得連愛情都不配擁有

電影《胭脂扣》

那個痴等五十年的如花,折損轉世壽命七年方才的已來到人間的如花,為了十二少寧肯轉世仍做妓女也要多待一天的如花,卻在重逢的一刻選擇了放下,她走的如此決絕,是帶著眼淚還是痛苦釋然都不得而知,她選擇放下執念,五十年後愛情已然獨木難支,既然如此又何必堅持?與從未停止自我懲罰的十二少相比,反倒是如花更乾脆利落,愛就是“上窮碧落下黃泉”纏綿繾綣,釋便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義無反顧。

你敢“天真”到老嗎?

年輕時,我們願意相信愛情是一場豪賭,認為對待愛情就該像如花,為所愛的人,不惜上刀山下火海,雖千萬人吾往矣,心存僥倖的以為之後的劇情應該像開了金手指一樣順利。

許多文學作品也都將女人塑造成愛情的產物,為愛而生,向愛而死,以至於《月亮與六便士》中的特里斯特蘭德說“女人只知道愛情,彷彿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事可做。”刻薄的道出了絕大多數男人,甚至是女人的真實想法:女人是愛情動物。但不可否認,追求美好的感情是人的本能,尤其對一顆年輕躁動的心而言。

可惜那時我們常常忘了,老人常規勸“世上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是勉強不來的。”世間諸事,流水落花,不如意常八九,而這才是褪去了主角光環的大部分人的一生。

讀完這本書,認識張國榮和梅豔芳,發覺自己窮得連愛情都不配擁有

電影《胭脂扣》

這並不是你遲遲單身不敢邁出一步的藉口,不是你因為對方工資不到兩千就跟人分手的理由,你曾因為想找靈魂契合的伴侶被說天真而憤憤不平,曾那麼認真的相信愛情,現在卻說“累了”,你不肯再為它投資一分一毫,因為“習慣了”,後來你匆匆找一個“看起來不錯的人”結婚,後來不理解女兒為什麼總是抱著可笑的念頭不肯相親,後來你老了坐在輪椅上,想起上學時給你寫情書的那個人,想起曾經讀《胭脂扣》一度瞧不上的十二少,如果當時堅持走下去,會是另一個樣子吧。

讀完這本書,認識張國榮和梅豔芳,發覺自己窮得連愛情都不配擁有

讀完這本書,認識張國榮和梅豔芳,發覺自己窮得連愛情都不配擁有

電影《胭脂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