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中国式父母,请真正“看见”你的孩子

《狗十三》上映两周了,票房只有四千多万。有的人觉得闷,但我觉得挺有意思的,特想聊一嘴。豆瓣8.4,它的确值。往后它也必定会在优秀电影列表里占有一席之地。

《狗十三》:中国式父母,请真正“看见”你的孩子

这是一部非常另类的青春片,跟那些以早恋、堕胎、撕X为主旋律的青春片不是一个档次的。它探讨的是更深刻更残忍但非常普遍的问题,看完简直觉得那些堕胎撕X都是悬浮式小清新了。

前方剧透预警

前方剧透预警

——————————

狗十三,这个电影名字有点奇怪,有人怀疑是粗口,导演说你们想多了,电影名字的意思是“一条狗和十三岁少女的故事”

“一条狗和十三岁少女的故事”,听着是一部简单、平和、小格局的青春片,跟曹保平导演以往的暴力犯罪风格很不一样。

但曹保平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也是犯罪”


《狗十三》:中国式父母,请真正“看见”你的孩子

是啊,我看的时候也这样觉得——这是犯罪,或者说,这是谋杀。谋杀对象是一个少女的自我、纯真、鲜活、热情等美好品质。凶手们一刀刀下去,把一个少女砍成了他们期待的样子——懂事的样子。

听上去挺残酷,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都是以爱之名来进行的。他们都是在“为你好”,少女要是哭、挣扎、喊痛,就是少女的不孝顺不懂事,最终这场谋杀完成得很完美。

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谋杀”,但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也不会追究什么,甚至沿用了他们的方式去对待下一代。所以说,谋杀完成得很完美。

《狗十三》:中国式父母,请真正“看见”你的孩子

来展开说说吧。

主角李玩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初中生,不太漂亮,不太叛逆,不太多话,不像其他青春片的女主那么跌宕起伏,她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上学。

《狗十三》:中国式父母,请真正“看见”你的孩子

李玩喜欢物理,所以偏科了,英语成绩不好。电影开场,父亲就非常粗暴地把李玩的兴趣小组改成了英语组。李玩非常生气,父亲觉得她不懂事,两个人不欢而散。

其实李玩不是非要去物理学习小组不可,她生气的是父亲的方式,简单粗暴,一点都不顾及她的感受。

《狗十三》:中国式父母,请真正“看见”你的孩子

李玩父母离异,她住在爷爷奶奶家。继母生了一个儿子,全家都很开心,说李玩的名字是胡乱取的,这回得认真取,因为男孩的名字不能太随便了。

瞧,重男轻女潜藏在很多平常的小细节。他们也不是不爱李玩,总之就是没那么爱。这种感受,相信很多女孩都感受过。

全家人都没有把弟弟出生的事告诉李玩。父亲送了她一条小狗,想着等李玩心情好些了,再告诉她弟弟这件事。

《狗十三》:中国式父母,请真正“看见”你的孩子

李玩一开始因为和爸爸赌气,说不喜欢狗,后来渐渐喜欢上这狗,还给狗取名爱因斯坦。这对爱物理的她来说,是真正的付出了真心。

李玩身边没有一个真正陪伴的人,爱因斯坦是她的好伙伴。她有一种珍爱生命、怜悯生命的善良天性。我觉得很多孩子都有这个天性,只是长大后丢失了,就像后来的李玩。

《狗十三》:中国式父母,请真正“看见”你的孩子

后来狗被爷爷意外弄丢,李玩发现后大吼:“你们去找了吗?!”没有。因为大家烦恼的压根就不是一条生命的丢失,而是怎么向李玩交代。

李玩疯狂找狗,全家不得安宁。继母想出了一个主意,再买一条同品种的狗,说它就是爱因斯坦。

李玩觉得很荒谬,“是不是爱因斯坦我会认不出来?”但大人们就咬定这是爱因斯坦——你是孩子,认不出来也很正常嘛。中国式父母经典思维,孩子就是好糊弄。

李玩不依不饶,大人们:呵!爷爷奶奶还不如一条狗了?!中国式父母经典句型,用道德来绑架是非黑白。

《狗十三》:中国式父母,请真正“看见”你的孩子

就连平常一起玩的表姐也说那是爱因斯坦,李玩错乱了,她无法面对这家人,也无法面对那只假的爱因斯坦。她出去喝酒,遭到了爸爸的一顿暴打。

《狗十三》:中国式父母,请真正“看见”你的孩子

这之后李玩“懂事”了,妥协了,不再为丢狗的事闹了。但其实,这件事,她又有什么错呢。

《狗十三》:中国式父母,请真正“看见”你的孩子

不久,李玩英语拿了年级第一,父亲说要奖励她,带她去看天文展,李玩很开心,结果到了展馆后,父亲发现自己记错了时间。

李玩安慰父亲没关系。她虽然没看到喜欢展览,但父亲起码记住了她喜欢什么,也有了一点实际行动,这就够了。

多好的孩子啊,即使父亲之前在狗的事情上伤害了她,她也不计较了。可能是因为缺爱的人反而特别容易满足吧。

《狗十三》:中国式父母,请真正“看见”你的孩子

天文展没看成,父亲说:“我带你去一个地方”。李玩以为父亲有什么惊喜给她,开心地跟着。父亲带她去了溜冰场,她更开心了,她说过喜欢滑冰但还没滑过真冰,没想到父亲还记得。

《狗十三》:中国式父母,请真正“看见”你的孩子

结果,父亲指着溜冰场上一个两岁的小男孩说,“那是你弟”。李玩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

《狗十三》:中国式父母,请真正“看见”你的孩子

原来父亲根本就不记得她喜欢滑冰,更不记得她没滑过真冰。她拿了年级第一,她以为父亲是为了她开心而带她来这里,其实都是自作多情。

更心寒的是,父亲直接就把她领到了弟弟的两岁生日宴。

那场面,一看就是早就定好桌子了,也就是说她父亲早就知道天文展不是那一周了,全程都在设套。就连一开始送她爱因斯坦,也都是在为了这个生日宴而给李玩做情绪缓冲。

《狗十三》:中国式父母,请真正“看见”你的孩子

这时候是该生气父亲根本没心陪伴她好呢,还是该生气父亲瞒着自己生了个弟弟好呢,还是生气自己没过过这么隆重的生日好呢?

罢了罢了,何必做无畏的挣扎。最终,李玩一句话也没有多问,甚至努力地根据氛围笑了起来。这就是很多中国孩子在成长里学会的事——越早闭嘴,越早妥协,越少伤害。

《狗十三》:中国式父母,请真正“看见”你的孩子

受尽宠爱的弟弟俨然是家里的小霸王,打破了奶奶的头,李玩说弟弟应该给奶奶道歉,大人们都纷纷说不用,小孩子不懂事。

没人管束的弟弟横冲直撞下惹怒了爱因斯坦(假的那只),狗发怒,弟弟吓哭了,继母怒吼着要把狗送去狗肉店。

《狗十三》:中国式父母,请真正“看见”你的孩子

李玩害怕极了,所以说她真的有珍爱生命的天性,即使是这只被迫接受的爱因斯坦,她也不想它受到伤害。狗肉店?想想她都受不了。

她声嘶力竭地哀求父亲不要把狗送到狗肉店,但是任凭李玩怎么呐喊,父亲都没有理她,径自开车走了。自此,李玩看见狗肉店就心里发憷。

《狗十三》:中国式父母,请真正“看见”你的孩子

又过了一段时间,李玩在学习上拿了一个大奖,父亲很高兴,随便李玩提要求。

李玩的要求是要父亲告诉她,把狗卖到哪家狗肉店了。父亲一时怔住了,他可能以为女儿早忘了这事了吧。父母总是对孩子的忘性有一种迷之自信。

他其实是把爱因斯坦带去流浪动物收容中心,但他没有告诉李玩,给李玩造成这么大伤害而不自知。因为在他眼里,小孩是没有深刻感受的,真有啥事,哄哄就好了。

父亲给李玩办了庆功宴,有一位叔叔很热情地给李玩夹了一块狗肉,大人都怕李玩发飙,谁知,李玩笑着说“谢谢叔叔”,大口吃起了狗肉。如大人们所愿,她懂事了,但某一部分的她也“死”了。

《狗十三》:中国式父母,请真正“看见”你的孩子

最后,李玩在路上遇见了最初的爱因斯坦,狗有了新的主人。当时她想的不是相认,而是“还好他没认出我来”。她已经不敢表达爱了。

——————————

《狗十三》是2013年拍的,尘封了五年才上映,导演说这和审查没关系,纯粹是他当时觉得时机不合适。

现在他觉得市场比之前良性了很多,观众对优质内容要求变高了,受众面也更广了,电影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又悲哀的原因就是,导演本人也很有信心这部电影反映的东西,别说压五年了,再压十年也不会过时。

电影反映了什么?我看这部电影的最大感受是:很多很多的父母或者长辈,是看不见孩子的。

他们不是生理意义上瞎了,而是精神意义上瞎了。他们看不见孩子的感受,听不见孩子的呐喊。

总而言之,没有把孩子看作是独立的完整的人,需要尊重的人。

电影中有好几次出现耳鸣般的嗡嗡音,那种感觉是无论你怎么呐喊,对方都听不见你的声音。

即使是那么集万千宠爱在一身的弟弟,父母就能真正“看见”吗?也没有啊。在电影结尾,弟弟声嘶力竭地喊着累了不想学溜冰了,但没有人能听进去他的话,没有人重视他的感受。这时候大人们是被“男子汉就应该blabla”等逻辑支配的,个体差异??别人都行怎么你不行呢,矫情。

《狗十三》:中国式父母,请真正“看见”你的孩子

换着是以前,不忍心看小生命受苦的李玩可能会下去“拯救”弟弟,但现在,她怔怔地看着弟弟呼喊,那眼神就是在说电影的经典台词:“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

《狗十三》:中国式父母,请真正“看见”你的孩子

在这种无视孩子感受的文化底下,有的人长成了像李玩姐姐那种阳奉阴违的“好孩子”,有的人长成了像李玩那种

收起一切感受的“好孩子”。这些都是最仁慈的结果了。

有的人因为天生就比较敏感,无法消化外界强加给他们的逻辑,无法杀死“自我”,内心产生了自己控制不了的撕裂,从而产生了心理问题,抑郁了。

但这种文化,就这样一代代传下来了。从电影里能感受出来,李玩父亲也是被李玩爷爷这样教育的,他一定也曾痛苦过,但现在父亲也需要这套父权体系来维持所谓的家庭秩序。

这让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句描述监狱的台词: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d)。

《狗十三》:中国式父母,请真正“看见”你的孩子

安迪他很智慧也很勇敢,他一直保护自己的心灵,没有被那个监狱体制化,最终甚至逃出了监狱重获自由。那是因为他进监狱前已经构建好自己的世界观了,要是他出生就在监狱呢?结果不言而喻吧。

《狗十三》:中国式父母,请真正“看见”你的孩子

很多孩子不就是出生在无形的“监狱”么,那些约定俗成的牢不可破的条条框框,和一些习惯性思维,看不见摸不着,但就有强大禁锢力量,让人活不出自我,最终适应它。李玩父亲已经完成体制化了,李玩和她的弟弟正在体制化的路上。

看这部电影没有共鸣的人,是幸运的。大多数看这部电影而又想起自己所受创伤的人,其实已经回不去了,性格已经成型了,在幼时被杀死的自我与活力是很难再生的。

但起码,我们可以做到不要遗忘。正如导演所说,遗忘太容易了,简直是一种本能,希望这个电影至少起的一个作用是能够提醒大家看一下走过来的路

如果选择成为父母,就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当一个被体制化了的“瞎子”,要当一个好的抚养者,真正看见孩子的感受,让孩子形成一个丰盛而灵动的自我,无畏于表达爱、好奇、恐惧、害怕等各种情绪,真正的对父母充满信任,对生命充满热情。

能做到吗?“看见”的意思不是溺爱和顺从,而是因材施教的前提。的确很难。父母本来就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偏偏不需要考试。

《狗十三》:中国式父母,请真正“看见”你的孩子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