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中央山系山神的形態與祭祀方式

《中山經》是《山海經》的五篇山經中內容最多的一篇,自中山一經至中次十二經,共十二篇,記載了位於中國中部的一百九十七座山,以及發源於這些山的河流和在這些山上生長的動物、植物及其形態、特點、出產的礦物,還有這些山和水有關的神、歷史人物,掌管這些山的山神的形狀、祭祀這些山神的方法等,本文便與各位讀者一起了解一下《中山經》中這些山神的形態與祭祀方式。

山海經中央山系山神的形態與祭祀方式

《山海經·中山經》:“凡薄山之首,自甘棗之山至於鼓鐙之山,凡十五山,六千六百七十里。歷兒冢也,其祠禮:毛,太牢之具,縣以吉玉。其餘十三山者,毛用一羊,縣嬰用桑封,瘞而不糈,桑封者,桑主也,方其下而銳其上,而中穿之加金。”

譯文:總計薄山山系之首尾,自甘棗山起到鼓鐙山止,一共十五座山,途經六千六百七十里。歷兒山,是諸山的宗主,祭祀宗主山山神:在毛物中,用豬、牛、羊齊全的三牲作祭品,再懸掛上吉玉獻祭。祭祀其餘十三座山的山神,在毛物中用一隻羊作祭品,再懸掛上祀神玉器中的藻珪獻祭,祭禮完畢把它埋入地下而不用米祀神。所謂藻珪,就是藻玉,下端呈長方形而上端有尖角,中間有穿孔並加上金飾物。

山海經中央山系山神的形態與祭祀方式

《山海經·中次二經》:“凡濟山之首,自輝諸之山至於蔓渠之山,凡九山,一千六百七十里,其神皆人面而鳥身。祠用毛,用一吉玉,投而不糈。”

譯文:總計濟山山系之首尾,自輝諸山起到蔓渠山止,一共九座山,途經一千六百七十里。諸山山神的形狀都是人的面孔鳥的身子。祭祀山神要用毛物作祭品,再用一塊吉玉,把這些投向山谷而不用米祀神。

山海經中央山系山神的形態與祭祀方式

《山海經·中次三經》:“凡萯山之首,自敖岸之山至於和山,凡五山,四百四十里。其祠泰逢、燻池、武羅皆一牡羊副,嬰用吉玉。其二神用一雄雞瘞之,糈用塗。”

山海經中央山系山神的形態與祭祀方式

譯文:總計萯山山系之首尾,自敖岸山起到和山止,一共五座山,途經四百四十里。祭祀諸山山神:泰逢、燻池、武羅三位神都是把一隻公羊劈開來祭祀,祀神的玉器要用吉玉。其餘二位山神是用一隻公雞獻祭後埋入地下。祀神的米用稻米。

山海經中央山系山神的形態與祭祀方式

《山海經·中次四經》:“凡釐山之首,自鹿蹄之山至於玄扈之山,凡九山,六千百七十里。其神狀皆人面獸身。其祠之,毛用一白雞,祈而不糈,以采衣之。”

譯文:總計釐山山系之首尾,自鹿蹄山起到玄扈山止,一共九座山,途經一千六百七十里。諸山山神的形貌都是人的面孔而獸的身子。祭祀山神:在毛物中用一隻白色雞獻祭,祀神不用米,用彩色帛把雞包裹起來。

《山海經·中次五經》:“凡薄山之首,自苟林之山至於陽虛之山,凡十六山,二千九百八十二里。升山冢也,其祠禮,太牢,嬰用吉玉。首山[鬼申]也,其祠用[禾餘]、黑犧、太牢之具、蘗釀、幹舞、置鼓,嬰用一璧。屍水,合天也,肥牲祠之,用一黑犬於上用一雌雞於下,刉一牝羊,獻血。嬰用吉玉,採之,饗之。”

譯文:總計薄山山系之首尾,自苟林山起到陽虛山止,一共十六座山,途經二千九百八十二里。升山,是諸山的宗主,祭祀升山山神的典禮:在毛物中用豬、牛、羊齊全的三牲作祭品,祀神的玉器要用吉玉。首山,是神靈顯應的大山,祭祀首山山神用稻米、整隻黑色皮毛的豬、牛、羊、美酒;手持盾牌起舞,擺上鼓並敲擊應和;祀神的玉器用一塊玉璧。屍水,是上通到天的,要用肥壯的牲畜作祭品獻祭;用一隻黑狗作祭品供在上面,用一隻母雞作祭品供在下面,殺一隻母羊,獻上血。祀神的玉器要用吉玉,並用彩色帛包裝祭品,請神享用。

《山海經·中次六經》:“凡縞羝山之首,自平逢之山至於陽華之山,凡十四山,七百九十里。嶽在其中,以六月祭之,如諸嶽之祠法,則天下安寧。”

譯文:總計縞羝山山系之首尾,自平逢山起到陽華山止,一共十四座山,途經七百九十里。有大山嶽在這一山系中,在每年六月祭祀它,一如祭祀其它山嶽的方法,那麼天下就會安寧。

山海經中央山系山神的形態與祭祀方式

《山海經·中次七經》:“凡苦山之首,自休與之山至於大騩之山,凡十有九山,千一百八十四里。其十六神者,皆豕身而人面。其祠:毛[牛全]用一羊羞,嬰用一藻玉瘞。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嬰以吉玉。其神狀皆人面而三首,其餘屬皆豕身人面也。”

山海經中央山系山神的形態與祭祀方式

譯文:總計苦山山系之首尾,自休與山起到大騩山止,一共十九座山,途經一千一百八十四里。其中有十六座山的山神,形貌都是豬的身子而人的面孔。祭祀這些山神:在毛物中用一隻純色的羊獻祭,祀神的玉器用一塊藻玉而在祭祀後埋入地下。苦山、少室山、太室山都是諸山的宗主。祭祀這三座山的山神:在毛物中用豬、牛、羊齊全的三牲作祭品,在祀神的玉器中用吉玉。這三個山神的形貌都是人的面孔卻長著三個腦袋。另外那十六座山的山神都是豬的身子而人的面孔。

《山海經·中次八經》:“凡荊山之首,自景山至琴鼓之山,凡二十三山,二千八百九十里,其神狀皆鳥身而人面。其祠用一雄雞祈瘞,用一藻圭,糈用稌。驕山冢也,其祠用羞酒少牢祈瘞,嬰毛一璧。”

山海經中央山系山神的形態與祭祀方式

譯文:總計荊山山系之首尾,自景山起到琴鼓山止,一共二十三座山,途經二千八百九十里。諸山山神的形貌都是鳥的身子而人的面孔。祭祀山神:在毛物中用一隻公雞祭祀後埋入地下,並用一塊藻圭獻祭,祀神的米用稻米。驕山,是諸山之宗主。祭祀驕山山神:用進獻的美酒和豬、羊來祭祀而後埋入地下,在祀神的玉器中用一塊玉璧。

山海經中央山系山神的形態與祭祀方式

《山海經·中次九經》:“凡岷山之首,自女幾山至於賈超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其神狀皆馬身而龍首。其祠,毛用一雄雞瘞,糈用稌。文山、勾檷、風雨、騩之山,是皆冢也;其祠之:羞酒,少牢具,嬰毛一吉玉。熊山,(席)(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具,嬰毛一璧。幹舞,用兵以禳祈,璆冕舞。”

譯文:總計岷山山系之首尾,自女幾山起到賈超山止,一共十六座山,途經三千五百里,諸山山神的形貌都是馬的身子而龍的腦袋。祭祀山神:在毛物中用一隻公雞作祭品埋入地下,祀神的米用稻米。文山、勾■山、風雨山、騩山,是諸山的宗主。祭祀這幾座山的山神:進獻美酒,用豬、羊作祭品,在祀神的玉器中用一塊吉玉。熊山,是諸山的首領。祭祀這個山神:進獻美酒,用豬、牛、羊齊全的三牲作祭品,在祀神的玉器中用一塊玉璧。手拿盾牌舞蹈,為了禳除戰爭災禍;祈求福祥,就穿戴禮服並手持美玉而舞蹈。

山海經中央山系山神的形態與祭祀方式

《山海經·中次十經》:“凡首陽山之首,自首山至於丙山,凡九山,二百六十七里。其神狀皆龍身而人面。其祠之:毛用一雄雞瘞,糈用五種之糈。堵山,冢也,其祠之:少牢具,羞酒祠,嬰毛一璧瘞。騩山,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其)(具);合巫祝二人舞,嬰一璧。”

譯文:總計首陽山山系之首尾,自首陽山起到丙山止,一共九座山,途經二百六十七里。諸山山神的形貌都是龍的身子而人的面孔。祭祀山神:在毛物中用一隻公雞獻祭後埋入地下,祀神的米用五種糧米。堵山,是諸山的宗主,祭祀這個山神:用豬、羊二牲作祭品,進獻美酒來祭祀,在玉器中用一塊玉璧,祀神後埋入地下。騩山,是諸山的首領,祭祀騩山山神要進獻美酒,用豬、牛、羊齊全的三牲作祭品;讓女巫師和男祝師二人一起跳舞,在玉器中用一塊玉璧來祭祀。

山海經中央山系山神的形態與祭祀方式

《山海經·中次十一經》:“凡荊山之首自翼望之山至於幾山。三千七百三十二里。其神狀皆彘身人首。其祠:毛用一雄雞祈,瘞用一珪,糈用五種之精(糈)。禾山,帝也,其祠:太牢之具,羞瘞,倒毛;用一璧,牛無常。堵山、玉山冢也,皆倒祠,羞毛少牢,嬰毛吉玉。”

譯文:總計荊山山系之首尾,自翼望山起到■山止,一共四十八座山,途經三千七百三十二里。諸山山神的形貌都是豬的身子而人的頭。祭祀山神:在毛物中用一隻公雞來祭祀後而埋入地下,在祀神的玉器中用一塊玉珪獻祭,祀神的米用黍、稷、稻、粱、麥五種糧米。禾山,是諸山的首領。祭祀禾山山神:在毛物中用豬、牛、羊齊全的三牲作祭品,進獻後埋入地下,而且將牲畜倒著埋;在祀神的玉器中用一塊玉璧獻祭,但也不必三牲全備。堵山、玉山,是諸山的宗主,祭祀後都要將牲畜倒著埋掉,進獻的祭祀品是用豬、羊,在祀神的玉器中要用一塊吉玉。

山海經中央山系山神的形態與祭祀方式

《山海經·中次十二經》:“凡洞庭山之首,自篇遇之山至於榮餘之山,凡十五山、二千八百里。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其祠:毛用一雄雞,一牝豚[氣刂],糈用稌。凡夫夫之山、即公之山,堯山、陽帝之山皆冢也,其祠:皆肆瘞,祈用酒,毛用少牢、嬰毛,一吉玉。洞庭、榮餘山神也,其祠:皆肆瘞,祈酒,太牢祠,嬰用圭璧十五,五采惠。”

譯文:總計洞庭山山系之首尾,自篇遇山起到榮餘山止,一共十五座山,途經二千八百里。諸山山神的形貌都是鳥的身子龍的腦袋。祭祀山神:在毛物中宰殺一隻公雞、一頭母豬作祭品,祀神的米用稻米。凡夫夫山、即公山、堯山、陽帝山,都是諸山的宗主,祭祀這幾座山的山神:都要陳列牲畜、玉器而後埋入地下,祈神用美酒獻祭,在毛物中用豬、羊二牲作祭品,在祀神的玉器中要用吉玉。洞庭山、榮餘山,是神靈顯應之山,祭祀這二位山神:都要陳列牲畜、玉器而後埋入地下,祈神用美酒及豬、牛、羊齊全的三牲獻祭,祀神的玉器要用十五塊玉圭十五塊玉璧,用青、黃、赤、白、黑五樣色彩繪飾它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