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百科」山海經

《山海經》 中國早期地理著作。作者不詳。近代學者多認為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大抵先是口頭傳說,至戰國成書,秦、漢兩代又有增補。全書共18篇,3.1萬字。分《山經》5篇、《海經》8篇、《大荒經》4篇和《海內經》1篇。其中《山經》成書最早,約在戰國時期,5篇依次為《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總稱為《五藏山經》。以山為綱,對遠及黃河和長江流域之外地區的自然條件進行綜合性記述,記載400多座山,先按方位分為南、西、北、東、中五區,每一區又分成若干山系,再以方向道里為經緯,把每個山嶽連接起來,附載山區特有的礦產、植物、飛禽、走獸的名稱、形態和用途,還有民族、祭祀、巫醫、怪異等方面的內容。其中關於礦物的記載,是世界文獻中最早者。《海經》8篇,分別為《海外南經》《海外西經》《海外北經》《海外東經》4篇及《海內南經》《海內西經》《海內北經》《海內東經》4篇,專門記載海內外殊方異國傳聞,夾雜大量古代神話,是秦或西漢初年的作品。《大荒經》(東、南、西、北4篇)和《海內經》,據考本為《海經》中的文字,劉歆校定《山海經》時定為13篇,刪去部分內容,逸出在《山海經》外流傳,稱《大荒經》和《海內經》,晉郭璞為《山海經》作注時,又將它們收錄進來,獨立成篇。自宋代以來,學者述及方誌起源,往往提到《山海經》。宋歐陽忞《輿地廣記》序稱:“凡自昔史官之作,《山海經》內文書影與夫《山經》地誌,旁見雜出,莫不入於其中,庶幾可以成一家之言,備職方之考。”民國時期王庸認為“《山海經》一書,不僅為中國原始之地誌,亦可謂中國最古地圖之殘跡矣”。黃葦認為“若謂《山海經》亦是後世方誌源頭之一,確無不可。”倉修良持不同看法,認為《山海經》與方誌在形式、體例、結構全無共同之處。

(摘自:《方誌百科全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