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此人與蔡鍔的優秀成績,日本軍校決定以後中日學生分開授課

因為此人與蔡鍔的優秀成績,日本軍校決定以後中日學生分開授課

蔣百里是中國近代最有影響力的軍事理論家、陸軍上將,同時被海峽兩岸共同譽為“兵學泰斗”。蔣百里精通九國語言,是一位才華橫溢卻又堅韌不拔的“儒將”,還是新中國“兩彈一星”之父錢學森的岳父。

因為此人與蔡鍔的優秀成績,日本軍校決定以後中日學生分開授課

與蔡鍔等人並稱“三傑”

1902年,蔣百里進入日本著名的陸軍士官學校學習。在日本留學期間,蔣百里的文韜武略日漸顯露,與蔡鍔、張孝準並稱為“中國士官三傑”,也正是從他們開始,日本人擔心中國學生太過優秀,開始對留學生分開授課。

1905年在陸軍士官學校的畢業典禮上,蔣百里在剛打勝日俄戰爭的所有日本軍人面前,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將日本天皇御賜的短刀領走,這短刀,一直被日本軍人視為最高榮譽。

因為此人與蔡鍔的優秀成績,日本軍校決定以後中日學生分開授課

一舉奪魁領取天皇賜刀

當時九期步兵科畢業生有日本人300餘名,中國留學生4名,第1名就是蔣百里。天皇賜刀也因此首次由中國人獲得,令在場的日本士官感到無地自容。然而,更令人震驚的是第2名還是中國人——後來的雲南都督,護國功臣蔡鍔。

在連續兩次受挫之後,日本士官學校的畢業發佈官伏見宮親王,在宣佈第3名之前特意預先檢查了一下名單,但這次的結果還是一名中國人張孝準。日本方面見狀,擔心無法向天皇交代,便臨時從後面換了兩個日本學生作為第3、第4名。

因為此人與蔡鍔的優秀成績,日本軍校決定以後中日學生分開授課

避免再敗,對中國留學生分開授課

這樣,張孝準就得了第5名,而增補的兩名日本學生一個是後來的日本陸軍大將、陸軍大臣和甲級戰犯——荒木貞夫;另一名則是後任臺灣總督的日本陸軍大將,以及“二二六兵變的幕後策劃者真崎甚三郎。

此後,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為避免此類“慘敗場面”的重演,便規定中國留學生必須與日本學生分開授課。而蔣百里“大敗”日本陸軍的殊榮,也成為當時令國人揚眉吐氣的一件快事。

因為此人與蔡鍔的優秀成績,日本軍校決定以後中日學生分開授課

為抗日事業積極貢獻力量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蔣百里先生雖然接受了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教育,但對日本人的軍事評價一直不高。他是國民政府對日作戰計劃的主要設計者,所編著的《國防論》成為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軍隊的戰略指導依據。

在這部讓蔣百里耗盡心血的千鈞之作的扉頁上,將軍飽含深情地寫下了這樣的字句:“千言萬語化作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八年抗戰的戰場上,無數百里將軍在保定軍官學校、在陸軍大學帶出來的國防軍子弟浴血沙場,成為中國軍隊高層指揮官的柱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