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因讖語、諉過、讒言、疑心而製造的四起冤案

唐太宗李世民因讖語、諉過、讒言、疑心而製造的四起冤案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征伐四方,受到四方敬畏,又因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類的名言,被世人尊稱為“賢明聖君”。殊不知,這位眾人心目中的賢明帝王也曾像歷史上的昏君庸主一樣冤殺大將,甚至因為讖語之類的可笑理由無端殺人,先後製造了四大冤案,讓一些有功之臣蒙受不白之冤,不少賢能之土遭受無妄之災!

唐太宗李世民因讖語、諉過、讒言、疑心而製造的四起冤案

第1宗冤案:推脫責任賜死盛彥師

李世民手下的武將盛彥師是個軍事指揮方面的奇才,在剿滅李密、平定王世充這兩次戰役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盛彥師打仗在行,可是,如果讓他當勸降的說客,那就是門外漢了。

徐圓朗叛亂時,還在擔任秦王的李世民偏偏選派盛彥師為安撫大使,目的是想借他的威名讓徐圓朗束手就擒,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不料,盛彥師話還沒說上兩句,就被徐圓朗活捉。

盛彥師落人敵手,有辱使命,罪過不小;但李世民策略失準,用人不當,其罪更甚。後來為了推脫自身責任,掩蓋自身失誤,竟然賜死盛彥師。

唐太宗李世民因讖語、諉過、讒言、疑心而製造的四起冤案

第2宗冤案:疑心讖語殺李君羨

貞觀年間,一句“唐三世之後,則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讖語開始流傳,引起了唐太宗的高度警惕和對大臣的猜疑。當他得知大臣李君羨小名叫“五娘子”,其一系列封號官職中皆帶有“武”字,正好與“女主武王”暗合時,李君羨的黴運便接而至。

先是被唐太宗“深惡之”,接著被調出京城,不久就被御史彈劾“與妖道密謀勾結,欲行不軌”,最後李世民連審都不審,就下詔“君羨坐誅,籍沒其家”。就這樣,一句疑神疑鬼的讖語輕鬆地讓久經沙場、戰功赫赫的李君羨斷送了性命。

唐太宗李世民因讖語、諉過、讒言、疑心而製造的四起冤案

第3宗冤案:主觀臆測誅殺張亮

刑部尚書張亮的老家是鄭州滎陽,這裡被人傳言是“形勝之地,不出數年有王者起”,接著又有人發現了“有弓長之君當別都”的圖讖,張亮便私下裡與幾個江湖術士談論了這些敏感話題,這就導致這位農民出身的凌煙圖功臣很快被以“謀反”的名號推上了風口浪尖。

自古以來,無論真假,帝王都對“謀反”很是介意。因此,唐太宗就想要把張亮除掉,但是由於沒有證據只能隱而不發。後來,唐太宗聽說了張亮私下豢養五百壯士為義子的事,這讓他更加憤恨,更加覺得張亮有謀反的念頭。於是,唐太宗就因為自己的主觀猜測,把當年輔佐他爭奪帝位的重臣張亮處斬了。

唐太宗李世民因讖語、諉過、讒言、疑心而製造的四起冤案

第4宗冤案:錯信讒言草率殺劉洎

劉洎因為忠於職守,敢於直諫,能力過人,故而在唐朝貞觀年間屢次擔任要職。唐太宗遠征高句麗期間,承擔了輔佐太子監國的重任。就是在出徵高句麗時,唐太宗得了癰疽,劉洎聽到消息後,憂心忡忡,曾和同僚們說了八個字:

“疾勢如此,聖躬可憂!”這本是一句憂國憂君的肺腑之言,但被進饞者添油加醋地一說,傳到唐太宗的耳裡後就完全變了味。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太宗遠征歸來在沒有充分調查研究的情況下,就草率地把劉洎給殺了。

唐太宗李世民因讖語、諉過、讒言、疑心而製造的四起冤案

其實,唐太宗這樣做,也是身不由己。身為帝王,在他看來,沒有什麼能比政局穩定更為重要。平庸之才犯了錯誤,他可以不予追究,但位高權重的功臣若是有什麼風吹草動,只要有可能威脅到自身利益和皇家利益,他都會搶先動手除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