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贊!我航這7名員工獲國家高技能人才表彰

前不久,全國第十四屆高技能人才表彰大會在京舉行,來自54家中央企業的167名高技能人才受到表彰。其中,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共有

1人獲得“中華技能大獎”殊榮5人獲得“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1人獲得“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個人”榮譽稱號

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是我國技能人才領域最高的政府獎項,受到表彰的高技能人才均為全國產業工人中的優秀典範和傑出代表,充分彰顯了中央企業在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的成效以及在製造強國建設中的排頭兵和主力地位。

下面航小科帶你走進他們的故事:

“中華技能大獎”

点赞!我航这7名员工获国家高技能人才表彰

姜濤:紮根三線的大國工匠

作者 / 劉玉國

今年48歲的姜濤,有著一連串頭銜:中國航天科工貴州航天航天天馬機電科技有限公司電焊工、特級技師,貴州省優秀共產黨員,貴州省第十一次、十二次黨代會代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曾獲得“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航天基金獎、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貴州省有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貴州省國防工業系統最美軍工人、“航天技能大獎”、“航天技術能手”等榮譽,是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前不久,他又剛剛摘取了第十四屆“中華技能大獎”的殊榮。

30多年如一日,姜濤紮根軍工三線,堅守生產一線,執著創新,在幾十個國家重大專項型號產品、緊急救援裝備、壓力容器研製中,攻克了一系列核心技術難題,解決了136項技術瓶頸,獲得了54項研究成果和專利。他焊接的產品遍佈航天、航空、航海、船舶、電子、機械等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國防軍工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精雕細作 鑄就大國工匠

作為軍工三線的第二代航天人,姜濤憑藉著對航天事業的執著與熱愛,曾多次婉拒轉行從事其他工作的機會,自始至終從事航天,潛心鑽研焊接技術。他精通電弧焊、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TIG焊、MIG焊、埋弧焊、攪拌摩擦焊、釺焊等多種焊接技術;熟練掌握大型薄壁鋁合金等有色金屬、大型合金鋼、不鏽鋼結構件、有色金屬與黑色金屬異種材料、中高壓力容器等焊接技術;熟知變形控制和校正技術,以及鑄鍛件補焊技術,具有紮實的焊接理論功底和獨到的焊接技藝。

在繼承和發揚老一輩光榮傳統的同時,姜濤用手中的焊槍把航天精神演繹得更加耀眼。他焊接的產品多次應用於國家重大專項型號,多次助力我國運載火箭發射工作,多次獲得國優、省優稱號。他憑藉一流的焊接技術和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在業內名聲大噪,無數次讓客戶和同行折服。

精益求精 攻克技術難關

長期以來,對多焊縫、複雜大型異型構件的焊接,由於變形規律不好把握,產品的焊接尺寸精度難以保證。在設計方案論證過程中,姜濤利用自己豐富的焊接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向設計師提出了大量優化意見,採用了成本效益優異的設計方案,主動把生產難題留給焊接工序。在後期的焊接中,針對高強度合金鋼焊接的難題,姜濤採取精準控制焊接線能量、劃小焊接單元、優化焊接順序、反變形法等綜合措施,將產品一次焊接成功,且尺寸精度高於設計要求。此舉獲得了用戶的高度讚賞,併為企業節約了200多萬元的生產成本。該產品於2015年9月成功助力長征六號運載火箭發射,創造了一箭20星的紀錄。

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裝置的萃取釜,屬於大厚度不鏽鋼三類壓力容器。該產品焊縫厚度大,需要多層焊接。一般焊接工人難以保證質量,往往需要多次返工,造成極大浪費,且制約了研製工作的進度。企業只好找來正在搶幹其他任務的姜濤,經過努力,產品一次交驗合格。該產品分別榮獲貴州省優秀新產品二等獎和科學技術部國家級重點新產品稱號。

在製造一項國家重大專項型號的取出裝置時,有一重要部件是由黃銅和碳鋼焊接而成。異種材料焊接本身難度就大,產品容易產生焊接裂紋等缺陷。針對這些難點,姜濤通過選取合適的焊條和特殊的焊接角度等方法,憑藉他高超的焊接技藝,使焊縫合格率達到100%。同時,該產品為企業創造了5000餘萬元的經濟效益。

每一個技術瓶頸,姜濤都認真對待,永不言棄。經過不斷努力,他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焊接技術難題,為企業創造了巨大經濟效益。

精心授業 傳承工匠價值

焊接時的火花絢麗而短暫,但姜濤卻將這份絢麗無限延長。在手工焊、氬弧焊、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和大型結構件焊接變形及控制方面,姜濤建樹頗多,他把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徒弟。依託以姜濤命名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省級“姜濤勞模創新工作室”等平臺,他先後在軍民品焊接生產、工藝試製、評定、實驗等工作中,培養出200多名焊接技能優秀人才。姜濤的徒弟大多都已挑起大梁,成為高級技師、技師。

2012年,在貴州省首屆“畢節力帆杯”裝備製造業技能大賽上,姜濤的徒弟包攬了焊工專業前三名。他的徒弟中,不乏“全國技術能手”“貴州省勞模”“貴州省技術能手”“航天技術能手”等榮譽的獲得者。姜濤也多次受邀為貴州相關企業作焊接技能培訓,其弟子已遍佈貴州全省。引領工作室團隊成員,姜濤總結出了一套實用的鋁合金焊前清理流程及焊接工藝參數,並編寫成《鋁合金焊接工藝規範》,作為培訓教材在航天十院得到廣泛推廣,規範中的很多內容已被其他兄弟單位借鑑應用。

30多年來,姜濤手執焊槍只做一件事,卻做到了極致。在報效祖國的同時,姜濤也成長為名副其實的航天“焊將”。他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高超精湛的焊接本領,為新時代技能工人樹立了學習典範,書寫了科技強軍、航天報國的無悔人生,為實現強軍夢、中國夢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全國技術能手”

点赞!我航这7名员工获国家高技能人才表彰

徐斌:創新不止的“藍領達人”

作者 / 楊花 龔奕

堅守崗位20餘年,完成多項工藝技術攻關,解決諸多數控加工技術難題,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執著堅守、精益求精、拼搏奉獻的工匠精神。他,就是中國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南京晨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15所數控加工中心特級技師——徐斌。

多年來,徐斌配合完成了多項工藝技術攻關任務,解決了諸多數控加工技術難題,為科研生產的順利進行掃除了許多障礙。

刻苦鑽研 是他不懈的追求

1995年畢業後,徐斌就開始了他的數控加工之路。他不斷刻苦鑽研技術,練就一身紮實精湛的本領。

有種複雜材料精密內螺紋的數控加工難題一度困擾著生產。由於該材料的諸多特性,其切削加工性很差,而精密內螺紋加工更是該材料切削加工中最困難的工序。再加上螺紋尺寸小,精度要求高,採用手工攻絲或機攻易超差會出現斷刀現象,且形位公差不易保證,是業內的公認難題。通過廣泛的調研、分析,結合多次反覆的數控銑削及數控攻絲的試驗,徐斌成功運用數控方法加工出了小螺紋孔,總結出具有一定指導意義的切削參數及刀具改制方法。該方法已在實踐中推廣使用,取得了非常好的加工效果。

積極創新 是他不竭的動力

除了完成生產任務外,徐斌還積極參與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研究與創新,在新型難加工材料的加工研究應用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針對各種零件加工的不同特點,徐斌總能“對症下藥”。

2014年,一件產品由於多方面原因,導致部件加工週期長、質量問題較多。喜歡琢磨的徐斌靈機一動,把自己發明的“高效深孔鑽削方法”應用過來。通過工藝流程再造、夾具設計、新刀具的應用及切削參數優化等途徑,使單件數控加工用時由19小時縮短為7小時,流轉等非加工時間也縮短不少,切削效率得到了顯著提高,生產週期由5個月縮短到3個月,每批次能節約成本7萬元左右。此項創新使產品質量穩步提升,為該技術在其他產品零件上進行推廣奠定了基礎,也為後續研製生產做好了充分的工藝技術儲備。

隨著參與創新工作的積累,徐斌參與的數十項公司級、院級、國家級課題成果已轉化為高效精益生產力,獲得了多項創新獎勵和專利。

奉獻航天 是他不變的承諾

作為技術骨幹人員、黨員、工段長,徐斌長期主動承擔了大量關鍵重要件的加工任務和程序編制工作。在任務繁忙時,他連續多天倒班,兼顧多臺機器,被同事們稱為“鐵人”。長期以來,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兌現著奉獻航天的承諾。

有一次,徐斌的工段接到新產品任務,時間緊迫,一個多月就要交付。然而徐斌他們以前沒有接觸過該產品,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加上該產品結構複雜、加工要素多,完成任務的壓力非常大。為縮短週期、並行作業,徐斌配合工藝人員主動和設計人員溝通,提前獲取初步的尺寸和技術參數。他從各個零部件結構分析到加工方法的甄選,從程序的編寫、刀具的選型到夾具和量具的設計都一一思考、確定。為此,他常常加班到凌晨,和小組人員一起倒班,在一個月里加班120多個小時,改制刀具10餘種、定製3種刀具選型和數控程序的編制。在首件成功調試後,徐斌又馬不停蹄地進入到機械加工階段。連續多天的高強度工作後,功夫不負有心人,產品最終提前幾天順利交付。

徐斌先後帶出了一批又一批徒弟,現在都能獨當一面。在數控銑班組,程序的問題、刀具的問題、裝夾的問題,哪裡有問題哪裡就有徐斌的身影,問題總是在他的細緻分析後迎刃而解。徐斌的工作態度帶動了整個小組,數銑組已成為學習型、攻堅型的團隊,獲得江蘇省總工會、南京市國防工會“工人先鋒號”稱號。以他名字命名的“徐斌勞模創新工作室”融工藝與操作為一體,在生產線上攻堅克難,完成工藝攻關30餘項,成果斐然。工作室的QC項目《提高氣缸加工一次效合格率》獲得2013年度江蘇省國防科技工業先進QC成果獎。2018年,工作室還被命名為“中國航天三江集團職工(勞模)創新工作室”,整個團隊為完成科研生產任務發揮了重要作用。

徐斌總說:“數控設備的加工特性,決定了我的工作必須與特殊材料、特殊要求、特殊精度為伴。只有不斷充實自己、鞭策自己,把活兒幹好、幹精,才能享受到創新攻關後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這就是自身價值的真正體現。”

点赞!我航这7名员工获国家高技能人才表彰

陳潔:“焊”出精彩人生

作者 / 李娜 李勝召

“也許我不是最優秀的,但我一定是最努力的”,這是一位受到中央領導同志讚賞的“焊接大王”的座右銘。她就是前不久剛剛獲得“全國技術能手”稱號、來自中國航天科工三院8357所的陳潔。

專接“疑難雜症”的“實心眼”

陳潔是第二屆IPC手工焊接大賽中國賽區總冠軍,鮮花和掌聲並沒有讓她有絲毫的“飄飄然”。“榮譽是一種壓力,更是一種責任。”陳潔的這種認識讓她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

最初,她也很懼怕那些屬於“疑難雜症”的活。一次,陳潔接到一個特別難啃的“硬骨頭”機箱,內部器件特別多,機箱體積又比較小,如何既能佈線整齊又能保證產品質量就成了難題。那陣子,她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和老師傅們討論,幾乎連吃飯、睡覺、走路都在腦子裡勾畫著佈線。

終於有一天,陳潔在做飯的時候靈機一動,突然想通了合理可行的佈線格局,立刻拿起筆記本畫起了佈線圖,等畫完一看,鍋已經糊了。

車間的工人都知道,即便是沒有工藝指導的“首件品”,也比修改問題產品容易幹。負責元器件配備的付俊生師傅有一個形象的比喻,說“改活”就好像是查找房屋建築問題。已經蓋好的房子,明知道有問題,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只能一點點分析、查找、修正,最後還得將已經拆得七零八落的房子蓋回原樣,耗費的時間和精力都比正常蓋房子多一倍。

但陳潔就是常常接這種出力不討好的“改活”,她淡然地說:“什麼活都得有人幹啊,而且交給我,領導也放心。”正是憑藉著不解決問題誓不罷休的“實心眼”和不計較得失的心態,陳潔才取得了諸多成績。

再苦也得幹好活的“直脾氣”

個性開朗的陳潔其實是個稜角分明的直脾氣。

2009年7月,車間接到一批時間特別緊、難度特別大的任務,車間的技術骨幹們連續一個多月“白加黑”、“5+2”,沒日沒夜地趕活,陳潔自然也被任務追得喘不上氣。一天深夜加班中,陳潔“爆發”了。面對著再一次堆到面前如山的板卡,她終於禁不住大聲抱怨起來:“這活也太多了吧!我們好幾天都沒怎麼睡覺了!”但是,喊歸喊,她手中的活卻一刻也沒有停下。而且,幹完手頭活之後,她自己又主動跑去“要活”幹。

說起這件事,陳潔自己也有些不好意思。她說,第二天主任把她叫到辦公室,給她泡了杯熱茶,兩人坐在辦公桌前聊了個把鐘頭。“我們車間就是特別平等,彼此特別理解,像一家人一樣,沒有人真的把這個事放在心上,要不能給我機會去參加比賽嘛!”陳潔說。

有求必應的“領頭羊”

多年來,8357所電裝車間逐漸形成了“名師帶徒”、年齡層次分明的人才梯隊建設。從第一代大多已經退休的師傅們,到陳潔這兒已經是第三代了。

作為第三代工人的“領頭羊”,陳潔從不隱瞞自己的技巧訣竅,總是樂於將經驗傳授給年輕的同志,並在產品交驗前嚴格把關,確保加工質量。就在筆者採訪時,一位年輕女工拿來一塊插件焊歪的電路板請她幫忙改正。陳潔一看到板子就馬上拿起手邊的烙鐵,輕輕用棉花墊在板子下,小心翼翼地點起錫來,一邊動手還一邊說著避免同類插件焊歪的技術方法。“有困難找陳潔”,這幾乎成了電裝車間第四代工人“公開的秘密”。

2015年,陳潔班組被授予“全國巾幗文明崗”榮譽稱號,陳潔代表該班組在人民大會堂接受了表彰。陳潔這個名字,在三院女職工中已經成為“響噹噹”的品牌。她本人獲得IPC國際手工焊接全國總冠軍,被全總授予“全國五一巾幗標兵”稱號,她帶領的班組被天津市國防科工委命名為“陳潔班組”。

現在陳潔班組的組員個個都很優秀,一崗多能、技術全面、業績一流,多人、多次榮獲三院“十佳班組”和“質量信得過班組”稱號。陳潔班組正在用辛勤的耕耘和不懈的努力,逐漸成為航天科工一線班組中的一面新旗幟。

点赞!我航这7名员工获国家高技能人才表彰

李晉京:“鉗”心鑽研 初心不改

作者 / 張毓霞

日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佈了第十四屆高技能人才評選表彰結果,中國航天科工航天三江萬山公司裝配鉗工李晉京榮獲“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

說起46歲的李晉京,萬山公司無人不曉。從1990年進入萬山公司起,李晉京始終奮鬥在特種戰車裝配、調試一線。近30年的潛心鑽研,讓他成為本專業的佼佼者。

小有名氣的技術大拿

在參加工作早期,李晉京已小有名氣。

因工作嚴謹、質量上乘,他被授予1997年度“萬山質量標兵”。他參與研製的項目獲200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010年,在中國航天科工首屆汽車裝配工技能大賽中,他獨佔鰲頭,奪得一等獎。同年,他被聘為高級技師。2012年,面對前三批售後隊伍都沒能排除的棘手故障,李晉京臨危受命快速解疑,得到用戶單位一致好評。

在公司各類型號產品總裝、調試、保障等任務中,李晉京憑著精湛的技術和豐富的裝配經驗,大膽提出改進方法、優化調整將整車配焊項目,成功地完成了研製過程中關鍵技術難題,提高了型號產品焊接質量和裝配調試效率1倍以上。

寧願自己“趴下”,不讓設備“趴窩”

在裝配現場,產品的許多關鍵部位肉眼無法直接看到。為摸清每一條管路走向,李晉京只好鑽到車底。常年屈身在狹小空間幹活,他的右腿關節嚴重受損。

2010年做完手術後,李晉京仍然堅持奮戰在一線,他經常跪著幹活,為此膝蓋上總是有淤青。在閱兵村封閉式集訓、為用戶巡檢保養,李晉京經常一出門就是半年。緊張而繁重的保障任務,讓李晉京承受了很多壓力。但他說:“就算自己累‘趴下’,也不能讓設備‘趴窩’。”

“四朝閱兵元老”做好“傳、幫、帶”

從1999年至今,李晉京先後參加過國慶50週年閱兵式、國慶60週年閱兵式、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式、慶祝建軍90週年閱兵式等4次閱兵的地面方隊裝備技術保障工作。作為“四朝閱兵元老”,他多次榮獲閱兵保障先進個人、標兵稱號。2010年以來,他先後榮獲中國航天科工“航天技術能手”,航天三江“優秀共產黨員”,湖北省國有企業優秀黨員等稱號。

李晉京每天的工作思路非常清晰,每道工序總是在準備充分、確認完好的狀態下才去裝配。20年來,無論是承擔飛行試驗保駕、閱兵任務保障,還是對整車的試驗、調試,他都始終秉承“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方針,從未發生過質量事故。

李晉京不僅成為了萬山公司整車調試能手,還成為了能分析、解決和處理型號產品疑難問題的技術人才和重要骨幹力量。以型號產品研製作為試點,車間成立了青年突擊隊,李晉京擔任隊長兼教練。教經驗、教規範、教技巧、教方法,李晉京毫無保留地傳、幫、帶,鼓勵青年員工大膽工作,嚴謹要求每一個細節。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已有多人達到鉗裝高級工的水平,成為公司的中堅力量。2017年,以李晉京為專業組組長之一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

点赞!我航这7名员工获国家高技能人才表彰

陳燕斌:錘鍊技藝鑄匠心

作者 / 石玉超 唐喆

“技術牛人”“愛鑽研”“兢兢業業”……這些都是身邊同事對陳燕斌最常見的評價。打小就成長在航天家庭中的他,骨子裡透出的是對航天多一分的熱愛以及航天人特有的那種較真和堅韌。

作為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06所總裝調試室總裝組組長,陳燕斌作為技能人員帶隊者曾先後參加50、60週年國慶閱兵活動的裝備保障任務,獲得閱兵聯合指揮部頒發的“裝備保障先進個人”稱號,並獲得中國航天科工“60週年國慶首都閱兵裝備保障任務一等功”榮譽。

到今天,陳燕斌奮戰在航天科研生產一線已經有整整27個年頭。從一名意氣風發的小夥子成長為技藝精深、獲獎無數的技術大師,他靠的是持之以恆的學習、不厭其煩的思考和日積月累的沉澱。

“我很幸福,因為人生最美好的年華,我奉獻給了自己熱愛的事業。”陳燕斌笑著說,身後金燦燦的獎牌述說著他所歷經的崢嶸故事。

初出茅廬搶重擔

入職的第二年,單位安排陳燕斌所在的團隊負責某型號的底盤液壓系統裝配工作。由於液壓系統的管路集成度高,大口徑液壓管路較多,管路與底盤結構及其他零部組件干涉部位多,導致單套產品的裝配都需要多人同時配合進行,且每天只能安裝一套產品,遠遠落後於交付進度。

團隊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來保證任務節點,時間久了大家都有些疲憊,更為要命的是,產品的裝配質量得不到保證。

陳燕斌將一切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並利用下班時間對底盤結構開展分析研究。剛開始面對這套底盤,看著複雜的安裝圖紙,年輕的他有些茫然,不知如何下手。通過一個月通宵達旦的集中攻關,他向十幾名設計師及專家請教,不斷分析、論證產品,終於提出了一套比較成熟的現場液壓系統管路總裝的優化方案,有效解決了裝配難題。

“問題不解決,吃飯睡覺都不安穩”。回想起初入航天的那段加班時間,陳燕斌總是這麼說。

手握技術“金剛鑽”

多年的一線實戰讓陳燕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不但對產品的裝配調試樣樣精通,而且能幫一些經驗不足的年輕設計師解決產品設計加工及故障排查中出現的疑難雜症。愛琢磨、善思考、手裡攥著“金剛鑽”的他,是生產一線的一塊寶。

針對某項目車輛底盤液壓系統的裝配質量不高的問題,陳燕斌獨立設計製作了車輛底盤液壓系統專用驗收工裝以及專用生產工裝,提高了廠家底盤的出廠質量,並實現了車輛液壓系統管路預製及模塊化裝配,得到了總體及相關分系統的一致點贊。此外,他還主動改進某型號車輛的吊裝方式,製作專用測量工裝,解決了四迴路旋轉接頭的安裝難題;通過自行設計同軸度夾具和電機安裝工裝,解決了某型號俯仰傳動組合的電機支座與減速器同軸度0.1的裝配難點。

毫無保留育新人

隨著時間的積累,陳燕斌發現身邊的年輕人和自己一樣,剛剛入職的時候總是找不到入門的好路子,總會走一些彎路,給緊張的裝配調試工作帶來一些小麻煩。他開始琢磨如何將自己多年的經驗傳授給身邊的年輕人。

通過不定期開展技能交流活動,通過講座和實際演示等方式,他以身作則,認真履行“傳、幫、帶”責任,積極主動地把零部件加工、總裝、調試及大型外場試驗中得到的經驗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剛入職的年輕同事,寶貴的經驗加快了團隊年輕人的成長。這些年,他共培養了2名技師、10名高級工、26名中級工,他們都已經成為獨立承擔型號任務的工作骨幹,在單位的型號生產中和關鍵的崗位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如今,隨著“三類製造”的深入落地,越來越多的智能化、自動化設備在206所裝備生產線上得到應用。陳燕斌總是打趣地說:“這些機器搶了我原來的工作,那我就要學會控制這些機器。”閒暇之餘,他開始泡圖書館給自己充電,這幾天,他的書桌上多了幾本關於自動化控制的書。“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跟上新時代,老師傅也得學新技術。”年近半百的他,又開始了新一次的起跑。

点赞!我航这7名员工获国家高技能人才表彰

錢衛中:用匠心為動力裝置“鑄心”

作者 / 劉一丹 郝瑩瑩

33年來,作為航天數控領域的領軍人物,“中國航天基金獎”、“航天技術能手”、第十四屆“全國技術能手”獲得者,來自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1所的錢衛中紮根一線、潛心鑽研,影響和帶動著一大批技能人才用實際行動踐行工匠精神。他培養的17名徒弟都已成長為技術骨幹,在全國技能大賽、北京市和航天系統內各類競賽取得突出成績,團隊參研的兩型動力裝置先後獲得了國家級科技進步獎項。

勤學厚積 善克難題有技巧

在31所數控車間發展歷史文化牆上,有一張錢衛中和所內首臺五軸聯動加工中心設備的合影,那一年,他29歲,入行10年。相比照片中的自信,當時的壓力與挑戰難以想象。對於剛剛接觸到計算機,學習三軸數控銑床操作也不過才一個月的他來講,這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挑戰。面對全部外文的設備資料,為了讓設備在最短的時間內投產,靠著一股鑽勁兒,他虛心給廠家調試人員當起了助手,白天安裝調試、邊學邊問,夜裡溫習求索,很快就掌握了設備系統的操作技能,成功邁出了艱難一步。

憑著勤思善鑽的探索精神,錢衛中不斷探索加工規律,總結經驗教訓。不論在工藝上,加工中,還是設備上出現了問題,他都要記錄下來,用心琢磨,努力尋找解決的辦法。他迎難而上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並最終完成了三型整體式葉輪的研製,保障了產品的研製進度,成長為我國整體式葉輪加工的先驅者和引領者,31所整體葉輪加工專業也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錢衛中還參與完成了多型發動機30餘種整體式葉輪的研製試製,並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實幹敬業 急難險重勇承擔

作為一名工作經驗豐富的老黨員,錢衛中熟悉車間每一臺數控銑床。哪裡生產任務重,哪裡工作強度大,哪裡調試難度高,哪裡就有他的身影。

作為車間的技術頂樑柱,錢衛中刷新了數控技術和設備的多個“第一”。首臺數控內外圓磨和數控座標磨設備進廠,他帶領著大家查閱書籍,反覆試驗,攻堅克難,在最短的時間內使這兩臺設備投產,拓寬了31所數控加工領域。

有項新產品研製要求在30天完成重要部件緊急生產任務,時間緊,工藝狀態不穩定,人員不足。面對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錢衛中帶領團隊主動請纓,身先士卒,艱苦鏖戰。工件的裝夾、密封、刀具選用和程序調試、校對、更改以及參數選用等,他都一一向年輕職工解釋清楚,並做出詳細的記錄。為確保快速步入正常加工軌道,他帶領大家連續奮戰36個小時,打通加工初期的技術瓶頸。大家化壓力為動力,24小時兩班倒,使連續30天的加工任務順利收官。

創新求索 為轉型保駕護航

上世紀末,我國數控加工技術還處於起步階段,很多技術受限於人,但發動機研製進度等不了。錢衛中大膽嘗試新技術,在國內率先使用螺紋銑技術,解決了難加工材料、大直徑精密螺紋加工問題。他還聯合開發了某整體葉輪專用的錐度球頭非標銑刀,解決該類刀具完全依賴進口的問題,每年節省刀具費用超過百萬元。

在國家“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製造裝備”專項任務實施過程中,錢衛中作為技能技術帶頭人,負責關鍵技術攻關及整體式葉輪數字化柔性生產線的建設工作,通過工藝技術能力牽引提升國產高端設備的水平,讓“中國智造”有了中國航天的智力血脈和創新動力。示範項目提升了31所渦輪發動機配套能力。現在,項目已經完成數千件產品的加工,推動了國產高端設備的發展,實施效果得到各級領導及行業專家的肯定和認可。

為打造中國航天科工首條整體式葉輪數字化柔性生產線,錢衛中帶領團隊又一次衝鋒在前,勇挑重擔,從生產線的規劃論證,到關鍵技術攻關逐個擊破,解決了一系列技術瓶頸,使生產線的故障率從近50%降到2%以內,實現傳統生產模式向自動化、數字化的生產模式轉變。

33載數控情,錢衛中用一顆匠心為動力裝置“鑄心”,他把技術傳承當成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編制《數控專業新職工培訓手冊》,發揮錢衛中技能大師工作室“傳幫帶”作用,推動技能人才隊伍成長。

“走進航天這個大門,就要對手裡的活負責,對設備負責。”這是錢衛中常對徒弟們說的一句話。

“錢師父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楷模,他用熱忱、奉獻、拼搏的精神書寫著一條不平凡的人生之路。”這是徒弟眼中的師父。

“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個人”

点赞!我航这7名员工获国家高技能人才表彰

劉朝輝:從意氣書生到沉穩工匠

作者 / 劉亮

時間定格在2006年的一天,中國航天科工二院699廠的車間尤為忙碌。一個身影正在機床前為零件打孔,突然他停下了機器,本該金屬色的鑽頭開始變色,必須要馬上取下來!

取鑽頭時,他的手微微有些顫抖,額頭上也滾下汗滴,雖然鑽頭最後安全地取了下來,他的胳膊卻不小心被觸及。還未來得及處理傷口,他就發現手邊擦機器的棉紗冒起了煙。就在年輕人手忙腳亂之時,出現狀況的棉紗被一雙略顯粗糙的大手抽走,師父向他投來安撫的眼神。

這次小小的事故,使得他深深意識到自己還是個“書生”,從理論到實踐的路,還不知有多長。

這位年輕的車工,就是劉朝輝。時隔13年,這位“書生”已經蛻變為擁有全國技術能手、高級技師等榮譽的“工匠”。

學徒生涯,尚未脫盡“書生氣”

2006年,劉朝輝作為第一個被分配到車間的大學生,來到了二院699廠。當時車間工人的整體教育水平普遍不高,技校生佔大多數,正巧缺少一個能夠舉一反三的大學生,所以劉朝輝的加入無疑是個“大新聞”。

對於這個身份的轉變,他最不適應的就是實際操作與書本知識的不匹配。有一件事至今仍讓劉朝輝印象深刻,那還是他剛開始實習的時候,當時師父給他留了個編寫程序的作業,劉朝輝覺得簡直小菜一碟,他用自己在學校學會的理論知識很快就做出了程序,滿心認為自己會得到稱讚。但師傅看過後,卻親手把他的參考書扔了,這樣照貓畫虎的程序怎麼可能用得上?

扔書只是手段,師父王保森的目的是要他褪去“書生氣”。王保森是當時二院699廠裡為數不多的特級技師,是車間裡名副其實的“大師”。劉朝輝至今都很感謝師父,這是他進入行業的領路人。

師父告訴他,車工剛入行,主要的工作就是磨刀,對幾百根車刀做無數次修整,這就是基本功的練習。所謂“車工一把刀”,就是要時時刻刻都在打磨,直到把長條的車刀磨到手裡拿不住為止,週而復始。剛入行做學徒的幾個月,劉朝輝都是在磨刀中度過的。這項工作非常枯燥,但是必不可少。能不能通過這幾個月枯燥工作的挑戰,是判斷一個人能否入行的重要“考核標準”。工匠所有的記憶和感覺,都在手上。

劉朝輝的車床旁放著一盒配件,圓潤地閃爍著金屬特有的冷銀色光澤。他介紹說,普通零件經過他們一套加工工藝,價值能夠提高几十倍;物品的耐熱性、力學性能等都能得到質的提高。“那些髒兮兮的毛坯,經過自己的手變成一件件藝術品,我很享受這個過程。”他說。

而正是這樣的成就感與幸福感支撐著劉朝輝克服了從大學生到車間工人的心理落差,起初有些彷徨的他,隨著工作內容的逐步深入,逐漸愛上了這個崗位。“譬如一個零件,剛開始我每天只能加工10個,但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每天能夠加工100個了。這種每天都能看得到的進步讓我享受其中,工作當然值得做下去了。”劉朝輝笑著說。

執著鑽研,因為真心熱愛

隨著實習與學徒期結束,劉朝輝認定了自己熱愛車工這個行業,熱愛這個需要技藝、更需要動手,永遠需要精益求精的行業。

劉朝暉下起功夫來一點兒都不含糊,有種零件行業標準的極限加工精度為0.2毫米,許多人都斷言這已經到達極限了。但劉朝暉不肯放棄,他通過大量查閱論文和實操視頻,最終打造了一套屬於自己的特別工裝,將這個零件的行業極限精度記錄推進到了0.06毫米,相當於半根頭髮絲的直徑。

無論是“小活”還是“車杆”,別人越怕幹越不愛乾的活,劉朝暉越玩得“如魚得水”。在2017年“中國大能手”官方投票網站上你會注意到這樣一個鏡頭,“鐵杵磨成針”不再是辛苦的難事。一個小夥子利用數控車床秀了把絕活,將一根鐵棒很快就可以加工成一根繡花針,這個人就是劉朝暉。

車間所有同事都認同劉朝暉幹出來的產品是“精品”,這是因為在滿足苛刻的尺寸、精度要求之外,劉朝暉甚至能做到讓刀紋整齊劃一、均勻美觀。所以,哪怕是上百件一樣的產品擺放在一起,最搶眼的肯定是“劉朝輝出品”。

有一次,有種型號生產週期緊張,而常用的工裝在使用時壞了。如果重新採購,時間週期耽誤不起,於是,急需工裝的師傅找到劉朝暉尋求幫助。劉朝輝當時沒說什麼,經過一個晚上的鑽研,第二天就做出一個一模一樣的工裝,拿去測試,和之前常用的工裝不相上下。

目前,劉朝暉除了進行課題攻關、工藝研發等工作外,他更多地將精力投入到技術絕活的傳授上,要將從師父那裡和這些年自己研究的一些絕活傳承下去,為航天事業和國防建設培育更多的航天工匠。

來源 ✎ 中國航天報

校對 ✎ 王賽

監製

✎ 鄭貴來

点赞!我航这7名员工获国家高技能人才表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