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名山清源山

中国道教名山清源山

清源山坐落在福建省東南部,晉江下游東北岸與泉州市區三面接壤。距廈門市106公里,福州市196公里。 因為山上泉眼諸多別稱“泉山”,因山高入雲稱“齊雲山”。位於城市北郊又稱“北山”,山上有三峰亦稱“三臺山”。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聖墓三大片區組成,總面積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區方圓有四十華里,主峰海拔498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自古以來,清源山國家重點風景區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於世,其中尤以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象巖、虎乳泉、南臺巖、清源洞、賜恩巖等為勝。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中興於唐代,宋元時期最為鼎盛。經過了歷代開發,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蹟現存完好的有宋、元時期石雕造像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元、明兩代花崗岩仿木結構的石室多處。

中國道教名山清源山

宋代老君造像,系全國最大的、藝術價值最高的道教石雕;九日山祈風石刻,是研究中國古代海外交通史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唐武德年間,穆罕默德門徒三賢、四賢來泉州傳教,歿葬於靈山,稱伊斯蘭聖墓。其旁有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行香碑”,為中國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蹟。

中國道教名山清源山

由於清源山在古代就是一座道家名山,所以很多歷代文士、武將、高僧、權貴來這裡遊山,在清源山留下400方碑刻和崖刻。北宋米芾的“第一山”,明將俞大猷的“君恩山重”,現代高僧泓一法師遺墨“悲欣交集”,備受景仰。清源山流傳無數的典故、傳說、神話等等,使名山更具深刻的文化內涵。

宋·錢熙:《清源山》“巍峨堆壓郡城陰,秀出天涯幾萬尋。翠影倒時吞半郭,嵐半凝處滴疏林。”

陳子昂:《 感遇》“朅來豪遊子,勢利禍之門。如何蘭膏嘆,感激自生冤。眾趨明所避,時棄道猶存。雲淵既已失,羅網與誰論。箕山有高節,湘水有清源。唯應白鷗鳥,可為洗心言。”

白居易:《香》“香爐峰北面,遺愛寺西偏。白石何鑿鑿,清流亦潺潺。有松數十株,有竹千餘竿。松張翠傘蓋,竹倚青琅玕。其下無人居,惜哉多歲年。有時聚猿鳥,終日空風煙。時有沉冥子,姓白字樂天。平生無所好,見此心依然。如獲終老地,忽乎不知遠。架巖結茅宇,斫壑開茶園。何以洗我耳,屋頭落飛泉。何以淨我眼,砌下生白蓮。左手攜一壺,右手挈五絃。傲然意自足,箕踞於其間。興酣仰天歌,歌中聊寄言。言我本野夫,誤為世網牽。時來昔捧日,老去今歸山。倦鳥得茂樹,涸魚返清源。舍此欲焉往,人間多險艱。”

白居易:《南池》“蕭條微雨絕,荒岸抱清源。入舫山侵塞,分泉道接村。秋聲依樹色,月影在蒲根。淹泊難遂,他宵關夢魂。”

中國道教名山清源山

杜牧:《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韻》:“昔事文皇帝,叨官在諫垣。奏章為得地,齚齒負明恩。金虎知難動,毛釐亦恥言。撩頭雖欲吐,到口卻成吞。照膽常懸鏡,窺天自戴盆。周鍾既窕槬,黥陣亦瘢痕。鳳闕觚稜影,仙盤曉日暾。雨晴文石滑,風暖戟衣翻。每慮號無告,長憂駭不存。隨行唯跼蹐,出語但寒暄。宮省咽喉任,戈矛羽衛屯。光塵皆影附,車馬定西奔。億萬持衡價,錙銖挾契論。堆時過北斗,積處滿西園。接棹隋河溢,連蹄蜀棧刓。漉空滄海水,搜盡卓王孫。鬥巧猴雕刺,誇趫索掛跟。狐威假白額,梟嘯得黃昏。馥馥芝蘭圃,森森枳棘藩。吠聲嗾國猘,公議怯膺門。竄逐諸丞相,蒼茫遠帝閽。一名為吉士,誰免吊湘魂。間世英明主,中興道德尊。昆岡憐積火,河漢注清源。川口堤防決,陰車鬼怪掀。重雲開朗照,九地雪幽冤。我實剛腸者,形甘短褐髡。曾經觸蠆尾,猶得憑熊軒。杜若芳洲翠,嚴光釣瀨喧。溪山侵越角,封壤盡吳根。客恨縈春細,鄉愁壓思繁。祝堯千萬壽,再拜揖餘樽。

中國道教名山清源山

在這座古老的歷史名山清源山中也留下林很多傳奇故事:

頑石化蓮

混沌初分,鴻蒙洪荒,天傾西北,地塌東南。水如江河從西北傾瀉,奔聚東南。東南汪洋與日俱增,眼見陸地逐漸縮小,人獸驚惶。在這個時刻,出了一個女媧娘娘,她以非凡的神功和毅力,煉成巨石三萬六千六百塊,溯流而上,堵塞天塌空洞,每天一百塊。功成之後,用了三萬六千五百九十八塊,剩下兩塊,一塊拋棄在青埂峰下,一塊留在蓮花峰頂,幾億年過去了,蓮花峰上,這塊巨石變得潔淨如玉,晶瑩奪目。吸引多少仙道、凡俗。

一天,觀音大士駕雲過此,突見奇光閃閃,俯視人間,卻是奇石顯現異光。她降下雲頭,從寶瓶中,抽出柳枝,把法水輕灑在巨石上。江水沸騰,大地轟鳴,世故慢慢在裂開成內八辨,外八辨,頓時光芒四射,香飄百里,觀音亭立在蓮花蕊中。金雞唱曉,鶴鳴九皋,獅子麒麟仰頭騰趾起舞。蓮花峰從此得名,這個故事也從此為當地士民所傳誦。據說觀音大士還把枊枝丟在山下,後來柳樹成蔭。

因此,自晉代以後,人們就在蓮花巖闢室,供奉觀音。這個傳說也為多少遊客騷人所向往。

中國道教名山清源山

孝心感虎

南安郡最早有周姓,族人所開的井,號周井,建城堡,便呼為周井堡。又有徐姓,烏石山有徐道人昇仙處,後來便有神仙坊之名。唐時,周徐兩姓有聯婚者,一方獨子,一方獨女,婚後只生一子,便各取一字,名曰周徐。兩家只此一脈,愛如掌上明珠。周徐自幼得到祖父母、外祖父及父母的疼愛,又漸漸理解自己姓名的由來,因此對祖輩父輩都很孝順,遠近聞名。上有四老,下只一身,要贍養長輩,就得不辭勞累。因此,周徐年年養鴨,蛋可供食,鴨可滋補,賣蛋賣鴨所得可供奉衣食。

周徐長大後,祖父母、外祖父母相繼去世。有一年,母親又病了,他常常要到城裡買藥。一天黃昏,從山邊經過,遇到一隻老虎蹲踞路旁。他雖然害怕,但母病在床,藥不能不買呀!於是他便向老虎央求說:“老虎,老虎,你別噬我,我去買藥,歸家奉母。母病治好,由你區處。勿傷好人,我心良苦。”老虎聽了,竟然一再點頭,表示同意。周徐就這樣安全走過。

以後,周徐放鴨田間,老虎又常常出現,周徐常拿鴨子飼虎。就這樣,老虎漸漸地與他親近起來,日益馴順,常常和他相隨。

後來周徐的父母親去世了,他便騎著老虎辭家而去。傳說他化身為神,至今蓮花峰北去法華院前,還有一座岩石,俗呼化身石。石旁有其父母墳墓。

相傳,他為神後,曾從唐王出征,又曾奮勇救皇宮火災,唐王查詢大臣,知為南安周徐老子,故褒封為太尉。鄉人建宮塑像以祀之。

清光緒丁酉(公元1897年),有鸞鳳飛入墳墓,鄉人挖穴窺探,獲得玉蕉瓦虎等物,傳為神異。

東海釣客

天寶末年,秦系避安史之亂,在剡溪(今浙江嵊縣)隱居二十多年。剡溪留守薛兼訓,十分賞識秦系,因愛其人品詩文,即修表秦請朝廷,舉薦文士秦系出山為官。朝廷下旨,封秦係為右衛率府倉曹參軍。秦系無意仕途,託疾固辭。

秦系一生寄情山水,年過半百,又遠離故鄉入閩。當他來到九日山,見此間風光旖旎,山中古松林立,矯健挺拔,愛不忍舍,便於西峰頂峭崖巨巖下結廬築室,鑿巖為盆,以石當硯,專心詮註《老子》,歷時數年,自號“南安居士”,因他時常垂釣於金溪,又號“東海釣客”。

秦系在九日山,終年同溪山為伴,注書賦詩均不外傳。他的故友薛播於建中末年被貶為泉州刺史,經常到九日山與他敘舊,對仡的生活很關心照顧,但他從來不入城回訪。當時的御史大夫張建封聽說秦系才華出眾,想請他出上,又深知他無意仕途,便秦請朝廷加封秦系一個掛名的“校書郎”,以示敬重。

秦系年近古稀時,宰相姜公輔謫官來泉,全登九日山拜訪隱君秦系。兩人一見如故,相逢恨晚,便辭官於九日山東峰築室隱居,與秦系朝夕呼應,共度13載。姜公輔逝世後,秦系親自為他擇地營葬。元各初年,秦系迴歸故里,更名改姓在南京一帶隱居,不知所終,傳說活到八十多歲。

秦系在九日山隱居長達25年,唐人為紀念他築室長隱此山,在九日山西峰他的居室舊址建“秦君亭”,五代時陳洪進重修,並立秦系像於亭中,幾經興廢,至民元后毀圮無存。後蘇才翁又在秦君亭舊址附近岩石上題刻“高士峰”三字,稱秦系居住的九日山西峰為高士峰。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清源山的主要名勝古蹟:

中國道教名山清源山

老君巖山門

老君巖的山門,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臺,是陰陽太極八卦的

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鐫刻著“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為窗飾掛落的石構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沿著這條幽靜的林蔭石徑往前,植物界巨人——榕樹分立兩側。那一叢叢既密又長的樹根,有如老子的長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長地久,無限生機”。

中國道教名山清源山

老君造像

老君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中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據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說明它是一塊形狀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巖,是巧奪天工的民間工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日聃。”故籍為楚地苦縣歷鄉“曲仁里人”。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觀圍護,規模宏偉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築頗為壯觀,後來道觀被焚燬,老君巖便露天屹立,與大自然渾為一體,它的健在,足以證實譽稱“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發達興盛的。

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55平方米。由於它是中國現存最大,雕技最絕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戲稱之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實。

虎乳泉

"虎乳泉"位於"清源天湖"上方的巖坡上。據《寰宇記》雲:"《漢書》朱買臣傳謂東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南宋初年閩人葉廷圭《海錄碎事》載:"泉山,泉州之主山也,山有孔泉故名"。清源山因名泉山,泉州就因泉山而得名。

"虎乳泉"旁有"孔泉"石刻。泉眼上下皆石,上石如殼,下石如砥,中坼有孔竅,泉從隙縫裡流出,注入一方形石孔中。上有呂道人題刻"虎乳"和宋朱熹撰寫的"源頭活水"石刻。"虎乳泉"長年不涸,遊人耳貼岩石,可聞其巖下傳出"咕咚"的陣陣響聲。

千手巖

千手巖又名觀音寺,它是因為供奉觀音像而得名。千手巖處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紅牆素瓦,顯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後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創始人釋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藝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藝術佳作之一。

中國道教名山清源山

彌陀巖

彌陀巖是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幽谷梵音意境區內的主要景點之一。1961年5月公佈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過了千手巖,沿古道拾級布上,經振衣亭即到彌陀巖山門,門柱鐫有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撰寫的一對楹聯:每慶安瀾堪縱目,時觀膏畝可停驂,可見這裡是登高望遠,把酒臨風的好去處。

這裡巨石峭立,古木參天,近旁的天侶呈瑞,是兩株不同的樹種緊緊地抱在一起,一棵為重陽木、一棵是榕樹,樹根相盤,樹身相抱,樹丫纏繞,如膠如漆,歷經歷300多年,宛如一對忠貞不渝的戀人。

彌陀巖的仿木石構石室,建於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老派1364)。室內的元代石雕阿彌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鑿而成,高5.77米,寬2.5米,頭結螺髻,足踏蓮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莊大方,慈祥和善。石室的建築特色和佛像服飾,為研究中國垂江以南元代建築和佛教石刻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石室右側的大元至正二十四年告功立石碑文記載:平章三旦八御史貼木爾不花憲法使孫三寶僉事釋迦如捐財首倡化合眾緣易殿以石建臺搭改堂宇再精琢佛相塗金。在此方193個漢字的元代石雕碑文中,出現了13個簡化漢字,這在元代碑刻中實為罕見。

石室的上方,沿尋佛經拾級而上,在陡峭的石壁下,有清乾隆年間福建陸路提督馬負書手書的佛字石刻,被譽之為閩海第一佛。中國著名書畫家黃胄所書的拜觀二字摩崖石刻,更是熠熠生輝,蔚為壯觀。石室前左側的崖壁旁,有一巨石聳立,榕樹攀生,古人鐫有一嘯臺、雲谷等石刻。石室的右下方大平臺,原有古剎彌陀巖寺,塌毀於文革期間。

瑞像巖

瑞像巖位於碧霄巖東側,北宋元右二年(1086年)依天柱峰山石雕刻“釋迦瑞像”立姿,高4.4米。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建仿木構石室。瑞像巖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

賜恩巖

賜恩巖位於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奇峰醉月”意境區內。賜恩寺內的宋代白衣觀音石雕造像,是宋元祐年間(公元1086~1093年)以天然岩石雕刻而成。2001年6月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書載,賜恩巖為唐代皇帝賜給刺史許稷的封地。許稷出生於仕宦家族,祖父輔乾曾任泉州刺史,其父懋文也於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登進士,曾任西安太守。許稷青年時期寒窗苦讀,中進士後,擔任中樞要職,曾隨駕西巡,為安邊立下大功,得到了皇帝的賞賜,因名賜恩山,所建寺廟,也名為賜恩寺。寺的右側,建有開閩許氏宗祠。賜恩寺內楹聯為明末傑出的進步思想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李贄(1527~1602年)所撰“不必文章稱大士,雖無鐘鼓亦觀音”。

賜恩山上,巨石成片,壘壘疊疊,形成許多天然石洞、石室。其中有一石洞,上刻“高山仰止”四字,為唐朝閩中甲第進士歐陽詹的少年讀書處,名曰“歐陽洞”。歐陽詹少有大志,剛毅過人,在洞中潛心苦讀,終於在唐貞元八年(公元792年)“五試於禮部”,以優異的成績與著名青年文士韓愈同中進士,時稱“龍虎榜”。

  在洞周圍,有玩心亭、邀月臺、魁星樓等古蹟遺址;有歷代摩崖詩刻83方,分佈於高低錯落的崖壁上;還有“鳶飛魚躍”、“山海奇會”、“鶴徑琴臺”等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題刻。

三世佛

佛像保存完好,皆為土蕃式樣:佛發螺鬢,上置寶嚴。面相上寬下窄,雙耳垂肩,肩寬腰細,均著袒右肩袈,並以袈裟一角搭於左肩上。衣紋用凸雕線條表示,雖歷經滄桑而線條依然明顯。石像均有圓形頭光及身光。中尊釋迦像,為現代佛,主管現代的世界,其造像作觸地印之魔相,一手向下撫地,一手向上。左尊稱為藥師佛,即過去佛,主管過去的世界。他也是一手向下,一手向上,只是左掌託缽。右尊叫彌陀佛,是未來佛,作施定印之禪定相,即雙手交疊置於腹部。

三世佛是13世紀以來藏傳密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

。《元代畫塑記》上記載,元大都的藏式寺院中,三世佛皆供於“正殿”,是當時元朝信奉的主神。這三世佛石刻經專家考證後認定為:中國發現的現存時代最早、保存最好、位於最東南的梵式三世佛造像。南側20米處有一方石刻即記載三世佛刻於1292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名碑奇石,密蔭幽澗,是碧霄巖的一大特點,以“三世佛”為中心,南側有1991年所建的閩南民居風格的廣欽法師塔院建築群體;於其背後,我們看到了這個很大的南宋摩崖楷書石刻“壽”字,字體高3.5米,寬3.15米,譽稱“閩中第一大‘壽’字”;旁邊是伏虎僧雕刻,下方則有清代名士留下的數方石刻。

中國道教名山清源山

清源洞

清源洞位於清源山頂峰,系清源山三十六巖洞之首,時人稱之為"第一洞天"。進山門順石階而上左側立有明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068年)紀德碑一方,上刻:"泉山之句載於漢書,故以名州清源是也。四方賓客,本州士庶,樂慕名勝,遊覽不絕。

  清源洞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有觀空樓、佛祖殿,裴仙祠等建築。相傳南宋紹興年間,有裴道人因追趕一條傷害生靈的巨蟒到此,見巨蟒遁入洞中,遂覆以石,坐化於洞口,使巨蟒不能復出為禍,故此洞又名"裴仙洞"。洞頂原建千峰紫翠亭",現只留下"蛻巖",羽化登仙","有仙則名"等歷代石刻數方。

1952年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彌陀巖西側興建“弘一大師之塔”,塔內安放著大師的舍利子。石塔建築材料取材於馳名的泉州白花崗岩,經過精雕細作,使整座石塔具有閩南地方仿木石構的建築特色,塔內頂部為蜘蛛結網的藻井仿木斗拱結構,層層疊起,以增大塔內的空間效果;正面壁上,鑲嵌的輝綠岩雕刻"弘一律師遺像",系豐子愷先生悲切時所作的“淚墨畫”。1991年3月公佈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弘一大師舍利塔左側摩崖上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千古江山留勝蹟,一林風月伴高僧”的石刻。右側為曾任新加坡佛教總會主席廣洽、廣淨法師舍利塔。

由於弘一大師在美術、金石、書法、音樂、佛學等方面的高深造詣,因此與太虛、印光並稱為近代三大高僧。他流傳在泉州的墨寶甚多,舍利塔前的“悲欣交集”系其生前最後遺墨。

百丈坪

百丈坪亦名遵巖、星臺巖,位於清源洞東南。《閩書》載:宋高僧可遵所構,其地巨石偃亙,週數百武,故名。歷史上曾建有“枕雲亭”及3座石塔。明嘉靖初,少年王慎中曾在此讀書,後登進士,為嘉靖八才子之首。相傳俞大猷少時也常在此練武。明萬曆間,泉州太守姜志禮書“百丈坪”三個大字,十分壯觀。

中國道教名山清源山

清源天湖

1993年市政府決定在主景區山海大觀意境區內的虎乳泉下方的紫澤洞天谷地建設清源山蓄水工程——清源天湖。

清源天湖大壩壩頂海拔368米,為雙曲石拱壩,壩高30米,壩頂長140米,寬2.8米,總庫容11.5萬立方米,最大水面12000平方米。工程於1994年10月動工,1996年6月建成蓄水。

瑞像岩石室

瑞像巖是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幽谷梵音”意境區內的主要景點之一。1961年5月公佈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矗立在天柱峰上的瑞像岩石室,創建於宋元祜二年(公元1087年),初為木構,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改為仿木石構建築。石室內的宋代石雕釋迦瑞像,以天然崖璧雕鑿而成,高4.62米,寬2米,作立狀。佛像莊嚴大方,端莊慈祥,雕工精湛,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和佛教石雕藝術重要實物資料。

石室左側有明威將軍泉州衛指揮僉事李瀚所書的“重興瑞像巖記”石刻碑文一方,記載了宋,明修建設和重修像巖的經過。

穿過石室左側的崖洞,豁然開闊,只見三塊巨石恰似三條大蟒蛇,伸頭出洞,故謂“三蟒出洞”。古時在山崖的平臺處,建有“望州亭”,可俯瞰古城勝景。

中國道教名山清源山

靈山聖墓

靈山聖墓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教聖蹟,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靈山景區內。1988年1月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明代何喬遠《閩書》記載:唐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賢徒來華,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沙仕謁、四賢我高仕傳教泉州,卒葬靈山。

葬後是山夜光顯發,人異其靈聖,故名曰聖墓,山曰靈山。現存兩墓並列,墓蓋用花崗岩雕刻,墓後倚山建馬蹄形迴廊,高約3米,迴廊中的幾根石柱頗似織布的稜子,古建築專家稱之為稜形柱,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築特色。廊內有歷代石碑5方,正中為元。

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立的阿拉伯文輝綠岩碑刻,記述兩位先賢在法厄福爾時代來到這個國度。右側一方為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經泉州,來此祭告行香後屬下為之所立的記事碑,上刻:“欽差總兵太監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幹,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於此行香,望聖靈庇佑。鎮扶蒲和日記立”。墓上的石亭系1962年重建,墓周圍還有一些歷代的伊斯蘭教徒的石棺墓,上刻伊斯蘭教常用的“雲月”圖案或《古蘭經》片段。墓前放有一天然巨石,風吹欲動,手推能晃,故稱“風動石”,明代泉州知府周道光題刻“碧玉毬”三個大字。伊斯蘭教聖墓已成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蘭教傳播史的重要史蹟。

中國道教名山清源山

碧霄巖

碧霄巖分為上、下碧霄。從入口處仰視,碧空如線,又稱“小有天”,洞旁的巖壁上刻有“透碧霄”三字。由洞口順梯而下,便進入下碧霄 。這裡有元代藏傳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南側有“廣欽老和尚塔院”,塔內安放著老和尚的舍利子。在塔院上方的摩崖上,雕刻有“廣欽老和尚坐禪伏虎”浮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