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愛上搖滾樂

前言

搖滾樂,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受節奏布魯斯、鄉村音樂和黑人布魯斯影響發展出來,在布魯斯的基礎上,逐漸演變成了多種風格。1951年,克利夫蘭電臺唱片節目主持人艾倫·弗裡德(Alan Freed)從一首節奏布魯斯歌曲《我們要去搖,我們要去滾》中創造出了"搖滾樂"(Rock n' Roll)這個名詞。

我為什麼愛上搖滾樂

Rock n' Roll

中國搖滾的開始

80年代初期,崔健一曲《一無所有》,換醒了沉睡的中國搖滾。作者那時才幾歲,第一次在收音機裡聽見這首歌曲,雖然不懂,但是莫名的被這種吶喊、節奏鮮明的音樂感染了,到今天記憶猶新。

我為什麼愛上搖滾樂

《一無所有》的吶喊,無數的搖滾青年高呼響應,崔健成了中國搖滾的一面旗幟。90年代的中國成為搖滾黃金年代,誕生了無數的搖滾樂隊,搖滾音樂人,到今天大部分仍然活躍在搖滾舞臺上,如崔健、趙牧陽、竇維等。

我為什麼愛上搖滾樂

港臺搖滾樂隊,最具有代表性的、最受歡迎的應該就是BEYOND了,和他們同期的達明一派,太極等樂隊相比,BEYOND的歌曲較受歡迎。

我為什麼愛上搖滾樂

BEYOND

我的搖滾之路

記得自已幾歲時聽見了《一無所有》,那時沒有電視機,在收音機裡聽的,“我曾經問個不休,你何時跟我走?”雖然不懂,但是覺得好聽。

上中學第一次聽了BEYOND,看見了他們錄音盒上照片,才深深的的被這種音樂打動了,也知道了什麼是吉他,什麼是樂隊,於是瘋狂的聽他們,聽唐朝,聽黑豹,夢想中今後就和他們一樣的。

可這種想法被有著五千年文明教育的家裡給剝削了,“這什麼音樂?會教壞人的,不要聽了。”看著被摔毀的磁帶,我只有繼續書寫著這些古老的漢字,吸允它們的營養。一直到自已真正有了一把電吉他,是自已用一個學期的生活費買的,陪我走了幾個春夏秋冬,它好像並沒有影響我的學習,直到擁有了自已第一支樂隊。

我為什麼愛上搖滾樂

社會發展不可少的搖滾音樂

今天社會快速的發展,在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精神生活是現代人不可少的必需品,中國的搖滾音樂節,從最初的零現象到現在遍地開花,MIDI音樂節現場從最初的幾百倒今天十幾萬人,這不是年輕人的一種聚會,也不是一種派對,這是文化發展的一種體現,是現代人追求生活的一種表現,是在緊張的工作之餘調節生活方式的一種釋放。

“工作中我時時都緊張,怕出錯,但在搖滾現場,我可以釋放自已,開心大笑,盡情歡呼。”

“這個月因為一些問題被扣了工資,但是週末搖滾現場我一定要去,放鬆一下自已,不然要弊壞了。”

“工作壓力好大,當了老闆更累了,我們約起去那個搖滾之夜,減壓一下。”

……

我為什麼愛上搖滾樂

搖滾現場

如今,國內頂級的MIDI、草莓等音樂節,讓我們看見了中國搖滾樂的發展,誕生了很多優秀的搖滾樂隊,搖滾樂已然成為一種文化的名片,如春筍般快速萌發。

後記

如尼采說的:如果沒有音樂,生活就是一個錯誤。

沉侵在音樂的海洋裡,你會迷失,但不會丟了生命。

假如給我三天生命,我會用一天來享受音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