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當遊戲變成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


故宮博物院|當遊戲變成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

作為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文化薈萃,沒有人會對故宮、紫禁城感到陌生,但說起故宮與遊戲的結合,你是否感到了一絲新鮮呢?

在《我的世界》裡建故宮

故宮博物院|當遊戲變成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

說起故宮與遊戲的結合,印象中最早的一個案例是那個用了三年時間在《我的世界》遊戲裡建造出了一座故宮的95後大佬“喵奏”(網名)和他的“國家建築師”團隊了。

《我的世界(Minecraft)》是一款在幾年前就火了起來,至今仍擁有著超高人氣的劃時代沙盒遊戲,當中的模式之一“無限創造”模式,正是任這位大佬和他的團隊發揮創造的舞臺,也是讓許多建築控和數據工程師對這款遊戲痴迷不已的重要因素。

“喵奏”大佬本人說過,三十年來的告訴現代化讓許多古建築和傳統文化被逐漸消磨和遺忘,做這個項目不僅是他從小到大對故宮的“執念”,也承載著喚醒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情感。於是在《我的世界》這一遊戲中,三十多個青年人默默無聞得開展了一項歷時兩年無資金外援的巨大工程。

故宮博物院|當遊戲變成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

同時,《我的世界》對於“喵奏”的團隊而言,也不再僅僅是一款遊戲了。為了做到真實還原故宮,他將許多如《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這樣艱澀難懂的典籍通讀;去搜集明清、近代的故宮地圖與照片;去用專業的工具和技術來測算遊戲中模型的比例。

設計藍圖完成後就開始了實踐。從遊戲最原始的方塊疊加,到還原故宮疊翠流金的像素版彩繪,再到使用遊戲插件為這座迷你故宮裡的一磚一瓦刷材質,再到添加光影效果。實際用了將近三年的時間,三年,足夠一款遊戲從聲名漸起到走向下坡。

故宮博物院|當遊戲變成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

實際完成的效果不僅讓所有玩家和媒體用戶震驚,也超乎了所有故宮文化研究者的預料。2017年11月底,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的數字文化藝術展上,一座微縮故宮模型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這是一座來自名為“國家建築師”團隊的作品,源自於一個叫《我的世界》的遊戲。

趕時髦的故宮和重教育的遊戲

許多帶著傳統標籤的文化傳播相關主體在年輕人的眼裡都顯得非常古板,就像是讓你不得不畢恭畢敬遵循規矩的老人。但故宮博物院並非如此,甚至還親自率領著“古董”們突破了傳統思維,來追隨年輕人的潮流。

故宮博物院|當遊戲變成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

故宮的數字文化藝術展的舉辦基於“數字故宮”工程的建設完成。VR“全景故宮”、全息投影文物這些功能的建設讓我們不用再像無頭蒼蠅一樣亂轉、不用走馬觀花似的遊覽,甚至能“觸摸”到那些傳說中的瑰寶。當然了,還有年輕人們更為喜聞樂見的賣萌網紅“故宮淘寶”。

有了這些故宮的新時代運營案例,這個來自於一款遊戲的“國家建築師”團隊的作品能受到官方關注,在高雅嚴肅的舞臺上展出,其實也不足為奇。

而對於一款遊戲而言,登上文化的高雅殿堂,自然也是不可多得的殊榮。當遊戲與文化傳承掛鉤,其形式往往是“寓教於樂”,在遊戲中學習,以遊戲的方式傳承文化或者是以其他形式表達的社會責任感,這也就是功能遊戲。

故宮博物院|當遊戲變成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

《我的世界》這款遊戲,不僅是沙盒遊戲的里程碑,同時也是功能遊戲的里程碑。但實際上,更多的功能遊戲,並沒有那麼可觀的銷量和關注度,現在在國內主要被應用在教育領域。

故宮X騰訊:手遊領域的故宮文化

功能遊戲在國內的發展狀態只是算剛起步,還有很多需要摸索的地方,同時也意味著這是一片藍海。騰訊、網易、阿里等大佬都關注到了遊戲中承擔相繼投入成本去鑽研。其中騰訊有將功能遊戲劃分為一個企業版塊來進行開發。

故宮博物院|當遊戲變成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

今年4月下旬,騰訊在新文創生態大會上一舉發布了四款功能遊戲,分別是《紙境奇緣》、《坎巴拉太空計劃》、《腫瘤醫生》、《尼山薩滿》,類型也不再侷限於常見的解謎,而是包含了沙盒、模擬、音遊、打字等多種形式。六月末爆出的硬核功能遊戲《微積歷險記》更是掀起了一波奇想狂潮。

故宮博物院邁入數字化運營階段,又是國內手遊業蓬勃發展的節點,其實早在在三年前就與騰訊建立了合作關係,在多個領域開展了跨界合作,希望能讓故宮重新回到大眾,尤其是年輕人的日常生活中,如故宮博物院的理念“讓故宮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騰訊與故宮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在數字技術和傳播領域。成果有故宮QQ表情、“玩轉故宮”小程序、《天天P圖》應用中“故宮國寶唇彩”換妝等日常生活向;也有人工智能、雲計算、LBS、眼動技術等十大文化創意業態與前沿技術。

故宮博物院|當遊戲變成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

故宮博物院|當遊戲變成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

手遊領域,在和《奇蹟暖暖》以“御苑瓊芳”為主題推出了多款故宮限定套裝和擺飾後,今年的10月22日,故宮博物院舉行了“古畫會唱歌“”故宮×騰訊三年合作成果暨Next Idea音樂創新大賽分享會,首個以故宮為主題的功能遊戲《故宮:小小宮匠》首次亮相了。

《故宮:小小宮匠》目前只是一個暫定名字,根據分享會上負責人的介紹,這是一款輕鬆的休閒小遊戲,遊戲中融入故宮真實場景,玩家可利用材料搭建出“養心殿”“慈寧宮”等著名宮殿,也可以在遊戲中閱讀歷史,掌握宮殿建築的各式知識。

無論是《奇蹟暖暖》還是《故宮:小小宮匠》,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遊戲,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如果說有一種能夠讓傳統文化與時代連接的又為大部分年輕人所推崇的途徑,那麼功能遊戲當仁不讓。

故宮博物院|當遊戲變成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

當然,故宮博物院對於“寓教於樂”的探索並沒有止步於手機屏幕。一個月前,故宮出版社又發佈了《謎宮·如意琳琅圖籍》,這是實體書與手遊結合的互動式解謎遊戲。內容包括一本仿古線裝書和18件暗藏玄機的隨書附件,讀者可以一邊看書,一邊在手機遊戲上體驗主人公的冒險故事。

故宮博物院|當遊戲變成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

也許你聽過不少長輩口中煞有介事地數落年輕人是“數典忘祖”,以為文化傳承將會斷送在我們這愛“玩物喪志”的一代人手上,其實不然。

手遊也好,解謎書籍也好,我們只是將文化的傳承以我們最為偏愛的方式表達了出來——遊戲,一種最能體現“寓教於樂”理念的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