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商鞅變法強秦,為何秦惠文王還要用商鞅之頭正法?

碧崇輝


看《大秦帝國》的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秦惠文王並不是一個昏君,也知道商鞅變法讓秦國強大起來,但是為什麼還要用商鞅的頭正法呢?



其實,正是因為秦惠文王明白事理,所以才讓商鞅正法。

歷史上任何重大的變革,都必然會觸動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他們總是設法阻擾迫害,蠢蠢欲動,一旦出現時機,立刻展開瘋狂的反撲。



商鞅變法對秦國來說是有好處的,讓秦國迅速的強大了起來,國人以為國征戰為榮,以私鬥為齒,秦人彪悍愛斗的風氣,經過商鞅變法成功的把內訌轉化為戰鬥力,秦軍一改頹勢,迅速強大起來。

商鞅變法中的耕戰授爵讓很多底層平民有了翻身的途徑,而對於舊有貴族,便從此失去了僅憑家世就可以世代相傳的爵位和地位,他們平時所不恥的低賤出身的人卻可以和他們平起平坐甚至爬到他們頭上,他們的子孫要想繼續榮華富貴,就不得不去奮鬥,再也不能躺著吃老本了。



耕戰授爵也使他們的爵位不再那麼金貴,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原先靠出身就能決定一切的他們,現在只有憑藉後天努力才能獲得。

這些對於他們來說是萬萬不能忍受的,他們早就恨的牙根癢癢,咬牙切齒的想去報復讓他們失去這些的始作俑者——商鞅。他們終於等到這一天了,等到了商鞅的支持者秦孝公的去世。



但是,由於商鞅變法比較徹底,經過十幾年的鞏固,商鞅之法早就已經深入人心,所以,他們要想報復商鞅,只能“以商鞅之法、報復商鞅之人”,打著維護新法的旗幟要求誅殺商鞅。



這些秦惠文王當然都清楚,而且自己小時候因為不懂事被人挑唆犯法,害得師傅、自己的親伯父公子虔被割去鼻子,自己也被放逐山林,歷經磨難,所以秦惠文王心裡也是特別恨商鞅的,在暗地裡也支持他們報復商鞅。

秦惠文王會為了報仇而不顧國家的利益嗎?

當然不是。



秦惠文王之所以暗中支持守舊貴族報復商鞅,主要是商鞅變法早就已經深入人心,有沒有你商鞅已經不重要了,商鞅已經失去利用的價值。

既然如此,殺掉商鞅既可以讓守舊貴族洩去私憤,又報了自己的仇恨,還不會使國家利益大受損失,為什麼不做呢?而且,殺掉商鞅,自己才是真正的王,不會再受別人的牽制。



所以,秦惠文王最後用商鞅之法車裂了商鞅。

歡迎大家積極評論交流,喜歡歷史的關注“津城沐雨”哦,更多歷史精彩,盡在津城沐雨。


津城沐雨


歷史上的商鞅,和大秦帝國中的商鞅,是兩種做法一種結局。

我們先說一說歷史上的真實商鞅。史記商鞅列傳中。明確說明商鞅是因秦惠王想殺他,他就逃出了秦國。逃到了魏國,但魏國不接受他。沒辦法,他又回去了請我,然後再商議和他的部下出兵出擊鄭國,準備打下一片自己的天空。然後秦軍發兵,把商鞅給抓了。車裂商鞅,並滅族。

2.大秦帝國中的商鞅,偉光正。尤其商鞅對秦孝公說的那句,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用不相負。更是表達了商鞅的正面形象。書籍中秦孝公為保護商鞅,給他留了2萬軍馬。並明確對商鞅說,如果贏駟(就是秦惠文王)不遵守秦法的話,那就取而代之。

秦孝公死後,老世族,在公子贏虔誠和甘龍的領導下。聯絡六國,發起了破除商鞅變法準備復辟的行動,在內憂外患之下,贏駟因此不得不與商鞅說:”我不得不殺了你,但是我能維持新法。這樣行不行“然後商鞅說:“如果能維持變法,別說殺我一個,殺我全家都行。”於是欣然引頸就戮。

問題答完了,個人認為,大秦帝國第1部裂變拍得是真好!

侯勇老師演的秦孝公贏渠梁和王若飛老師演的商鞅。珠聯璧合,雙龍合璧。建議大家有空的時候真的可以看一下。

下面是劇中得精彩對白:

秦公:“信君如信我,終我一生,絕不負君!”商鞅:“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負!”  秦公:“肥羊燉,鮮苦菜,老秦酒———生而能咥,死而何憾?”  商鞅:“先變法,後護法,弱變強———生而能遇,死而何憾?”  秦公:“商君啊,你難道忘了你我櫟陽初誓了嗎?” 商鞅:“君上之心,臣終生難忘。”  秦公:“嬴渠梁終生不負衛鞅!這可是我對天的盟誓啊!”  商鞅:“君上與臣,情同手足。若非執掌公器,你我便是刎頸之交。若非秦國護法大業,君上若去,臣當義無反顧地刎頸同死。可,君上如此厚待衛鞅,成全了一人之義,卻毀了邦國大業!臣若坦然受之,無異於法治敗類!”

上尉柳下惠


初看這個題目,被迷惑了,後仔細一看,原來是以電視劇《大秦帝國》為基礎,來討論商鞅之死的。要知道電視劇是藝術的再加工和二次創作作為前提,和真實的歷史還是不一樣的。以電視劇來討論歷史中真實的人物,猶如用《三國演義》來討論三國一樣,只能成為戲論。

如果要看戲論,建議看看《大秦帝國》,拍的還是相當不錯的。答案自然能在裡面找到。關於上一代君王和下一代君王在面對商鞅不同的問題上,這是必然的。然而歷史的真實絕不是這個樣子!

關於商鞅的事蹟和生平,我想司馬遷是在《史記》中做了非常深入,嚴謹,詳實的記載的。不光是因為司馬遷寫《史記》時,離商鞅的年代很近,資料很詳實,更因為《史記》是紀傳體,對某一個人物採用立傳的形式,就能縱觀他的一生,便於後人做出評價。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又害怕國人議論紛紛,所以猶豫不決。秦孝公召開朝會命臣工商議此事。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語出《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這是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準備。

從中可以看到,商鞅在醞釀變法上,是有充足準備的。換句話說,就是變法的思想早已醞釀成熟,只因魏王不用,而秦孝公剛好提供了機會和平臺。於是商鞅變法走上了歷史的舞臺。

這裡面最難能可貴的是:商鞅變法的思想,雖然前人也有,可是像商鞅這樣說的這麼清楚明白的人,還是第一個。大家也都看到了,在商鞅的變法之下,秦國強大了起來。起來的原因,還因為商鞅開創了一個“普通人晉升的渠道”,這個太偉大了!妙色蓮花妍在自己的文章裡,深刻的分析過,這個對中國的重要性。時至今日,可以說我們都趕不上商鞅的思想。普通人有什麼晉升的渠道嗎?當然,王朝更替的時候造反的除外。所以中國很難出現幾百年,上千年的王朝,就是因為普通人沒有晉升的渠道!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

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邑商,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陝西省華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亡。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秦惠文君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家。商鞅雖然被害,但新法並未被廢除。

這才是商鞅死亡的過程和原因。

這裡面提問的人說的很對,商鞅是被正法!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幾點:

1、秦國在商鞅的變法之後,變成了以法治國的局面,世人不知有秦王,更不知有商君,只知有法度。這本身就是雙面劍,商鞅並不能例外。同時王權和貴族雖然被削弱,可是依然要高於臣子,掌握了臣子的生死。所以當商鞅聽到舉報他“欲反”,秦王下令捉拿他的時候,他是最明白秦律的人,可是他逃不過這種王權的霸道,這是他變法所不能觸及的根本,他只有逃才能保命。

2、現在誣告和捉拿他的人,正是以前他處罰過的人,所以商鞅心裡害怕,其實商鞅並沒有做錯什麼,這種欲加之罪,原本有兩種應對辦法,一種是直面誣告,力證清白。可惜商鞅選擇了後一種,心存忌憚,準備另起爐灶,反而做成了謀反之實。這也是商鞅最讓人詬病的地方。

3、若說商鞅的智慧,斷然不會不思慮周全,可是想不到的是,天時已經不能容他。他的選擇不是愚蠢的。他選擇出逃魏國,卻不想魏國拒絕他入境,理由竟然是他以前生擒過公子卬。商鞅只有魏國這一條路可跑。可是老天開了玩笑,商鞅出道時魏王不能用他,說明魏王本來就是胸無大志,無識人之明的。商鞅成功變法以後魏王依然不能用他,說明魏王簡直就是老糊塗!這樣的國家,不最先滅亡,簡直就是沒有道理了。

於是商鞅只得回到封地,和追隨他的人出兵攻打鄭縣,結果敗在了自己一手培養出來的秦國虎狼之師手中,最後被“正法”。

司馬遷:“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太史公自序》:鞅去衛適秦,能明其術,強霸孝公,後世遵其法。

司馬遷的評價也只是片面之言,中心意思就是商鞅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核心是商鞅刻薄少恩,結怨太多,所以造成最後的局面。

這個評價是不公平的,司馬遷的眼界,也不是帝王之眼界。也不是做事實人之眼界,也不是變法人之眼界。你像漢武帝,桑弘羊,王安石,對商鞅的評價絕不是這樣。看看毛澤東如何評價:

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國富民偉大的政治家,是一個具有宗教徒般篤誠和熱情的理想主義者。商鞅之法懲奸究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福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貪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僅限於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

看到了嗎?這才是真正具有眼光的評價。

商鞅之死確實死於“正法”。因為商鞅最終觸犯了他自己定下的秦律。至於原因,誣告也好,秦王捉拿也好,清者自清。商鞅確實嚴刑峻法,有些過於嚴苛,在張弛有度上,和個人的操守上確實有一些瑕疵,但瑕不掩瑜,他的精神還是照耀千古的!

最後再說一句:商鞅開創的普通人的晉升渠道,只在毛主席執政的短期內實現過,一個農民可以當副總理,以後再也沒有了,這是可悲的!


妙色蓮華妍


商鞅之死的原因在於商鞅的為人,立法,功高震主的結果。

1、商鞅變法,廢除世卿世祿制,樹敵太多,重罰秦惠文王的老師,更是勁敵。

2、支持者之死,秦孝公的支持是商鞅之法推行下去的重要原因,秦孝公之死,使的商鞅失去了強有力的支持。

3、立法上,秦法嚴苛,使的很多人十分畏懼,比方說,在路邊隨表倒垃圾就要受到砍手的懲罰。

4、商鞅變法增強了秦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功高震主,新任的秦惠文王擔心控制不了商鞅,對他不再信任。

商鞅雖死,而秦卻繼續推行商鞅的變法,一代偉大的變革家被車裂致死,實在是值得惋惜。


一粟講歷史


商鞅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商鞅原本叫衛鞅、公孫鞅,魏國人。因不被魏惠文王重用,遂棄魏而走。恰逢秦國孝公招攬人才,他通過孝公的親信景監見到了孝公。三次給孝公講變法治國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長,開始變法,後升大良造。


商鞅變法共分兩次——秦孝公6年(公元前356年)和秦孝公12年(公元前350年)。

第一次變法內容——編定戶籍,實行連坐;禁止遊說求官和私人請託;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重農抑商,發展生產;輕罪重刑,樹立權威。

第二次變法內容——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廢除井田制,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遷都咸陽,避開保守勢力;統一徵收軍賦。

秦國進行了比其他諸侯國更全面更徹底的改革,秦國經過幾十年的變法,一躍成為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在秦孝公去世後,秦惠文王依然堅持商鞅之法,依法治國。

秦國的強大是離不開商鞅變法的,為何秦惠文王不放過商鞅?以下幾點是我的理由——

  1. 秦惠文王剛剛繼位,需要得到秦國貴族的支持,只好殺了他們最痛恨的商鞅。
  2. 他也很痛恨商鞅,秦惠文王做太子時,商鞅把他老師的鼻子割了,使他顏面盡失。
  3. 商鞅的變法使秦國貴族的利益大損。
  4. 秦孝公死的太早,變法得以實施都因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沒有靠山,那些秦國貴族一定會藉此機會除掉商鞅。
  5. 商鞅得不到魏國庇護,因為他騙取魏公子昂的信任使魏軍大敗,魏國割了大量土地給秦國,魏國因此還把國都遷到了偏僻的大梁。
  6. 商鞅酷法,百姓不堪其苦,動輒犯罪,他的連坐之法和肉刑,給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商鞅不死不足以平民憤,也不足以平眾怒,他的死一定程度上穩定了秦國貴族,也穩定了民心,利於剛剛繼位的秦惠文王的統治。


人飲水思源人


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奉行的根本原則是:“中央集權,君主專制”!

商鞅進行的一系列變法措施,不論是提拔軍功,獎勵農耕,削弱貴族……都是為這個目標而服務。所有跟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相違背的,都是跟變法目的背道而馳的,這也是秦孝公之所以支持商鞅變法的原因,基情什麼的都是電視劇的演繹。

所以,秦國的朝堂,只能有一個核心,秦孝公在世時,這個核心就是秦孝公本人。無論商鞅名聲再怎麼顯赫,他的一切都是英明睿智的孝公賜予的,是孝公選賢舉能,任用賢才,變法強秦,帶領秦國從貧窮落後一步步走向富強。

但是,經過二十多年變法強秦,商鞅的地位和聲明都得到了空前的加強,老舊貴族式微,秦孝公去世,年輕的惠文王本人當年還被商鞅定過罪,他的老師公子虔被商鞅施加割鼻刑罰,這一切,昭示著秦國的朝堂上出現了兩個核心,而且商鞅這個核心的影響力此時還大於秦惠文王。秦人皆言商君而不知惠王,這就是惠王為什麼要殺商鞅的原因。他要確保,秦國只能有一個核心。


扣毛


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

首先我們現在瞭解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商鞅變法後,秦國越發富強,更贏得了和魏國的戰爭。收回河西失地以及函谷關。商鞅因其功績受封於商地,人稱商君。惠文王小時一度觸犯秦律,商鞅對其太傅也是伯伯的公子虔施以墨刑(割鼻子),公子駟(惠文王)逐出公室,在孝公病重自知時日無多時召回。我們結合這些背景來回答問題。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經過孝公與商鞅的勵精圖治,秦國已煥然一新。秦律各個法典的頒佈為民眾所接受,深埋進社會的血液裡。此時帶動秦國這架馬車向前的領路者已然是秦律而不是商鞅這個人了。世人只知商君而不知秦君,必然功高震主,商鞅完成了歷史使命,已然失去作用。又為主所顧慮。這是原因之一。



種下禍根。商鞅變法,受到衝擊最大,損失最大的是秦國舊貴族,舊公室。他們恨不得殺商鞅而後快。背景中我們得知,惠文王是孝公快去世時才重回秦國公室,急需舊貴族支持站穩腳跟。再加上對公子虔施以墨刑這事上,惠文王自然是不快的。殺之,既能拉攏舊貴族勢力又能報當年之仇,兩全其美,何不為之?這是原因之二。



以上兩種原因造成了商鞅必死的局面。商鞅死後不久,惠文王以同樣的罪名誅殺反對變法的秦國舊貴族,為商鞅立傳立碑,這也贏得民心。為秦進一步深入變法掃清了最後的障礙。不得不說,惠文王真乃雄主,明主。



商鞅雖死但秦律還在。商鞅變法為秦國日後東出掃平六國打下了最為堅實的基礎。所以說,商鞅變法是成功的,不會因其死於非命而有所撼動。商鞅變法所提倡的法學思想,時至今日仍然值得我們所學習受用。



我想要商鞅再選擇一次,他仍然會為秦效力。他完成了畢生的抱負。這是何等的人生快事呢?

如果有類似方面的問題,歡迎大家關注邀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歷史愛好者soso


任何一個變革都是伴隨著流血的。

不是人們不知道改變會讓生活變好,使國家變強,使人民幸福安康(當然要是向好的方向才行),而是他們不願意這樣做。

或許有人會說,會有這樣傻的人嗎?那我可以告訴你,不只有,還有很多。為什麼,因為只要是變革,必然就要推行新的法律條文,而這些條文必然是對這個國家、對這些人民是有利的,但是對於那些國家的貴族就不一樣了。你要使國家變強,就要培養軍隊,就要建立新制度,這就必然會觸動那些貴族的既得利益,他們肯幹嗎?肯定不會,他們要反抗,但是上面有一國之主壓著,他們暫時反抗不了,但心裡會記恨,一旦所有的不滿一下子積累起來爆發,那就會給國家帶來巨大的損失,所以必須要讓他們那些貴族發洩出來。



所以,這時商鞅就是這樣的一個出氣筒,是他出頭推行的變法,是他損害了眾多貴族的利益,是他唆使秦王改革,所以一切源頭都是他,他必須得死。商鞅死了,秦王能夠安撫住國內貴族,讓他們發洩自己的不滿,不讓國家出亂子;他死了,那些貴族找到了損害他們利益的人,長久下來怨氣就消散了。

總之,不管是從那個角度來說,商鞅變法成功之後,他的死已是不可改變的結局。


小杰講神話


為了照顧大多數人的利益和大局的穩定,有時候必須犧牲某個人,這不代表不認可這個人,只是不得不這麼做……在職場中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比如我們公司,一個美資企業,公司不算大,中等規模的公司,我們是全球唯一的研發中心,很多人都盯著,由於政治鬥爭的需要,我們副總把之前離開的一個經理找回來做總監,這樣別人就無法再有藉口安插人,但是這個總監心胸小,愛記仇,愛整人,喜歡拿小組長開刀立威,小組長算中堅力量了,副總礙於他的職位和麵子很多時候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個經理就直白地說了,走一個小組長對公司影響不大,但是如果駁他面子他走了會影響全局的穩定,這個時候必須犧牲個別人了,犧牲了4個人


清風小豬


自古君要臣公死,臣不得不死。

秦惠文王殺商鞅,概括有兩個目的,平息民怨(平民、貴族)、新君立威。

平息民怨:當時六國,秦最弱,只有變法才能圖強。不談其他,單說法治一項。六國當時有沒有法律,有沒有法治。答案是一定有的。但多數是貴族之法,是貴族為平民制定,王族為貴族制定。因此平民“犯法”,他得到的處罰相比秦國要輕。物怕對比,人也怕對比。當時群眾可不會認為加強法治對國對民都有益,只會認為君主苛政。說白就是不講情面。舉個例子:一個人為了父母去偷別人家的糧食錢財。在六國這個人不會受到嚴重的懲罰,還且還會被人們認為是“孝子”;這個人放到秦國那?起碼地關個十天半月,嚴重的還要上刑。如果你是這個人或者家屬,再或者是秦國的人。你會不會恨秦法。

道德標準和法律誰大?之前看過一本書,是這樣寫的:

法律大於道德=暴君;法律1/2+道德1/2=明君道德大於法律=仁君;道德(法律)=法律(道德)=聖君

立威:為什麼要立威?因為立法讓貴族的利益大損,貴族不止一次想殺商鞅,但是秦孝公的支持,使得貴族勢力無法得逞。這樣促使貴族更加團結,他們要抱團對抗秦法,或者說是抵抗王族。新君登基,每每都是實現陰謀的最佳時機。因此秦惠文王上來就殺商鞅,就是擺明了告訴大家,他的強勢和手段。殺商鞅可震懾商鞅派,可以安撫貴族。一舉兩得,而且還能讓兩個派系的勢力迴歸到平衡,才凸顯新君的重要性。因為兩派都要打倒對方,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新君的支持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